杨述军
摘 要:“五育”并举是新课改背景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新时代学生的培养办法。美术学科虽然不是小学教育的主要科目,但对于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当前小学美术课程更多关注对学生美术知识和美术基础技能的培养,但却忽略了学生美术创新意识的培养。美术课程是一门需要发挥学生创造力的学科,加强创新意识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美术价值,运用美术知识,提高审美情趣。因此,小学美术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五育;美育;小学美术;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5-8877(2023)01-0052-03
小学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美术能力的重要阶段,而美术学科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创造性,培育美育也是促进“五育”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而创新思维对于美育来说是十分关键的,因为美术不同于其他学科,在美术课堂上,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但如果学生只是单方面接受教师传授的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就很难对美术产生深刻认知。而小学正是学生思维最为发散、创造力极强的时期,也是最适合培养学生美术创新思维的阶段。
1.“五育”并举视角下培养小学生美术创新思维的积极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美术是具有多感官性、灵活性的学科,而发散思维也具有多感官、善于变通的特点。因此,通过培养学生美术创新思维,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感官能力、变通能力和想象力,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良好的发散思维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全方位的,并且发散思维的作用不局限于美术学科,还可以应用到其他学科,有利于学生“五育”协调发展。
(2)有利于促进教学模式改革
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模式存在着很多弊端,比如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老套、课堂氛围不够活跃、教学效果不甚理想。而在“五育”并举视角下对美术课程进行创新,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无疑是对美术教学模式的一种完善,也可以很好地提升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质量。而美术教学模式的改革,也可以带动其他学科教学模式的创新,助力总体的教学创新和改革。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传统小学美术课程相对枯燥,学生缺乏学习美术的动力和积极性,而进行创新改革后,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美术课程中,让学生认识到美术的乐趣与价值,对美术课程充满期待。而美术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如果学生缺乏对美术的兴趣,那么就很难在美术上有所造诣,其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也会有所欠缺,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
(4)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在美术学科的创新思维,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对于其他方面的创新能力也有所作用。学生在美术学科所学到的创新思维,也可以应用到其他学科。例如,美术中的很多知识可以应用到数学学科中,以及学生一旦拥有了创新思维,其创新潜能被激发,其创造力和想象力就会被开发,各个方面的创新能力都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2.“五育”并举视角下培养小学生美术创新思维的策略
(1)结合视觉感受,培养美感意识
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通过课本了解色彩和其他美术知识,无法深入体会美术的魅力,自然就无法很好地运用美术技能进行绘画。而视觉感受无疑是最为直接的培养学生美术能力的方式,想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美术创新思维,教师就要创新教学方式,利用视觉感受,培养学生的美感和美术意识。
例如,在湘教版一年级下册“瓜果飘香”一课中,教师可以利用真实的瓜果培养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和对形状的认知能力。教师在课前应提前准备好相应的瓜果和教具,在上课时用黑布将瓜果盖住,然后让学生通过触摸瓜果来猜测是什么水果。让学生对瓜果的颜色、形状进行观察,并联想其他瓜果的具体形态,分析不同瓜果的色彩特点。观察完毕后,教师开始讲授相应的绘画技巧,并让学生参照教师带来的瓜果进行绘画,尽可能还原瓜果的样子。利用实物可以让学生在视觉上更加直观地感受各种物体的色彩、形状,也能够更加精准地把握绘画的技巧,而不是停留在教材上。通过实物在视觉上的冲击,学生可以更加准确地画出每一个瓜果的形态,并从三维立体的角度进行绘画。相比于教材停留在平面的教学,这种方式的教学效果要更为显著。
而在“条纹乖乖”一课中,教师也可以利用学生的视觉感受来培养学生的美感。教师可以穿戴具有条纹的衣服和饰品,以及准备一些带有条纹的道具,如毛巾、帽子等。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欣赏彼此穿的衣服,并观察是否具有条纹元素,然后展示具有条纹的装饰品和图片,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条纹元素,观察条纹元素的特点。并引导学生想象条纹元素可以应用到哪些地方,以及生活中有哪些条纹元素,最后让学生进行条纹元素的创作。视觉冲击也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中,教师要利用好生活中的元素,让学生观察周围事物,体会生活中的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展示一些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图片,利用视觉感官,让学生对美术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视觉感受是最为直接的培养学生美感的办法,只有让学生在视觉上记忆深刻,才能将课堂上所学的内容融入绘画中。
(2)提供创作时间,营造轻松氛围
很多小学美术课堂留给学生的创造时间十分有限,大多数都是教师在讲,在画,而学生进行绘画的时间却少之又少,课堂氛围也相对枯燥乏味、缺少活力。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美术思维,首先要有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并且给予学生大量的自主绘画时间,如此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在湘教版一年级下册“小蝌蚪”一课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讲述蝌蚪的形态,以及演示如何画蝌蚪。但其实教师只需要帮助学生认识,了解动物的外形,并教授相应的绘画技巧即可,剩余的时间应留给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教师可以进行分组教学,让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自由联想小蝌蚪的故事,并进行相应的创作。教师不应过多地干涉学生的绘画过程,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创作。对于学生提出的比较特别的想法,和相对奇特的作品,教师不可以批评。在绘画时,也不要让学生对教师的作品进行模仿,而是要进行自我创作,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创作欲望,不可以把教师的想法强加给学生。
又如,在“自画像”一课中,教师更应提供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发挥,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外貌,并讲述自己的外貌特征,也可以让学生进行互评,教师在课堂中主要发挥引导作用。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观察、思考和创作,学生可以边看边画,也可以先看再画。教师在学生观察过程中不要过多影响学生的思维,如果学生有技能上的问题,教师要及时进行指导,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轻松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创作,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放任学生在课堂上随意行动,而是在维持课堂纪律的前提下,让学生进行自由活动。如果一节美术课大多数时间都是由教师进行教学,那么学生的绘画能力很难有所提升。留给学生时间是培养学生美术能力的重要方法,而教师在学生繪画的过程中,要给予相应的指导,及时纠正学生在绘画中的错误,并且引导学生大胆创作,教师在美术课程中更多地起到引导、开发的作用。
(3)集合情境教学,开拓想象空间
在美术课堂上,学生有时很难进行联想,因为没有相应的情境,而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师也无法带领学生到真实的情境中体会,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创设情境,并让学生进入相应情境的能力。很多课程都适用于创设情境这一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无法想象的问题,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湘教版一年级上册“我的太阳”一课中,教师可以进行相应的情境创设。教师提前准备好相应的课件、图片、音频、视频,在进行教学前,先让学生观看课件,并播放歌曲。然后教师进行提问,让学生思考如果让他来种太阳,学生想种一个什么样的太阳,并让学生想象种太阳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然后教师开始演示画太阳的步骤和方法,然后让学生进行绘画,并且要让学生进行具有创意的绘画,要画与教师不一样的太阳,发散自己的思维,用色也要大胆。在绘画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视以及指导。学生绘画完成后,教师从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并让学生上台讲述自己绘画的心路历程,并给予相应的评价。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大胆的想象,而不是局限于教师的规定,每个学生通过情境所想象到的内容都是不同的,情境教学能够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又如,在“有趣的图形”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几个学生到讲台上摆出不同的动作,如直立,平举和弯腰,然后让其他学生运用线条进行绘画。通过实际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线条可以把复杂的事物概括出来。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欣赏相关的绘画作品,然后让学生观察其中的线条,体会作者的心境。抛弃单纯地讲授线条类型和作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融入具体的情境中体会线条,从而学会应用线条在自己的绘画中。比如,在“撕纸添画”一课中,教师则可以利用魔术的方式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相应的工具放入魔术箱中,让学生与教师一起完成魔术,通过魔术展示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在后续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展示各种类型的撕纸作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这种情境较为新颖,并且魔术深受学生喜爱,能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让学生对撕纸的联想更加丰富,从而创造出更多的作品。
(4)强化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
培育学生的美术创新思维,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美术创新意识,并及时转变教学方式。教师要在美术课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每个教学环节都要进行创新,力求将每一节美术课都变得生动有趣,并且不与其他教师雷同,打造具有特色的美术课程。例如,湘教版四年级下册“变形的魅力”一课中,教师就可以创新教学方法,通过猜图的方式引入新课,让学生观察水中倒影的图片,并思考房子的倒影在水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展示图片后,教师让学生联想生活中有哪些类似的现象,如汽车后视镜、鱼缸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准备一些小游戏,提前准备好相应的教具,如凸面镜,让学生观察凸面镜里的自己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讲述变化的原理,让学生尝试绘画变形后的自己,而凸面镜则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变形的魅力。
传统的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很多美术技巧是需要通过实践去深化的。因此,教师在美术课堂上不仅要进行美术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并让学生更多地进行实践与绘画。又如,在“方方圆圆”一课中,教师可以利用实体教具进行教学,准备好方形物体和圆形物体,并让学生观察、触摸,从而思考它们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竞争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如比一比谁能够用方方圆圆的物体创造出最多的物品,以及谁画的最有特点。评价的标准也要多元,对于进步较大的学生也要给予肯定,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自评,讲述自己的画都包含了哪些元素,也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互评,选出最受学生欢迎的作品,最后再由教师进行评价。除了教学方法要进行创新,教学评价、教具、教学过程也要进行创新,美术课堂不应只有教师进行评价,也要发挥学生的主体评价作用。教师还要积极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如游戏、小组活动、竞赛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实地进行观察。多种多样的活动能够让学生对美术课堂充满期待,对美术学习充满动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3.结语
美术作为一门艺术,需要学生去感知,去发现,去创新。学习理论知识和基础技巧只能让学生停留在美术学科的表层,想要更加深入地了解美术以及进行艺术创作,都需要创新意识作为引领。而小学阶段正是对学生进行美术创新思维培养的关键时期,并且在“五育”并举的视角下,对学生进行美育培养也是为其他方面的教育发展奠定基础,从而实现“五育”共同发展,让学生成为全方位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胡慕军.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的分析和探讨[J].南国博览,2019(09).
[2]冯雪梅.小学美术教学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之我见[J].学周刊,2020(01).
[3]高波.培养小学生美术课程创新精神的思考[J].小学生,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