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婧怡
摘 要:兵团红色文化内涵丰富、底蕴深厚,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宝贵的资源,将兵团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推动兵团红色文化创新发展、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赓续红色血脉培养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这要求高校在加强师资建设、优化课堂教学、丰富实践活动、营造校园文化等方面下功夫,实现兵团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频共振、融合发展。
关键词:兵团红色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价值;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673-7164(2023)09-0018-04
兵团红色文化是新疆兵团在屯垦戍边时期创造与积累的文化的总和。面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要以及全社会传承弘扬红色精神的时代使命,有必要研究如何将兵团红色文化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成为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实现二者同频共振、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兵团红色文化培根铸魂作用,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兵团红色文化概述
兵团红色文化是一代代兵团人在屯垦戍边伟大事业中积累、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革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兵团红色文化可分为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文化,物质形态主要展现在屯垦戍边时期的仁人志士、革命先烈,具有特殊意义的事件节点,生活、战斗旧址等一系列“人”“事”“物”;精神形态主要表现为兵团精神、胡杨精神、老兵精神等一系列革命精神和奋斗精神。
兵团红色文化形成于屯垦戍边的艰苦岁月,见证了老一辈兵团人履行党和国家赋予屯垦戍边使命,白手起家、艰苦奋斗,于天山南北创造奇迹,团结各族人民把戈壁荒漠改造成良田绿洲的辉煌史诗,体现了屯垦时期的伟大民族精神,反映了兵团人的价值取向、理想追求和道德情操,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实践价值,是以史鉴今,激励兵团儿女砥砺奋进、开拓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鼓舞兵团儿女履行新时代兵团职责使命的重要引擎。
二、兵团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维度
(一)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有效促进兵团红色文化继承与弘扬
教育对文化具有传递、保存、更新与创造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1]。兵团红色文化内涵丰富,载体多样,但受制于经济、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当前对其挖掘与利用存在滞后性。兵团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促进兵团红色文化系统性挖掘、创造性转化,运用符合当前时代特征的话语体系进行阐释,借助现代技术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广泛传播,赋予兵团红色文化新的生命活力,有效促进兵团红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二)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总目标,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旨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立德为先,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兵团红色文化蕴含着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等伟大精神,对于涵养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重要的作用,与立德树人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当前大学生面临诸多西方文化思潮激荡和价值观念冲击,部分大学生存在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缺乏社会责任感、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等问题。立足兵团红色文化,汲取其中育人精髓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使学生多途径、多方面领略兵团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品质,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提高责任担当,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赓续传递兵团红色血脉,助力培养合格时代新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新形势下,兵团依然承担着任重而道远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面临着维护稳定、巩固边防的职责使命。将兵团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使大学生在重温峥嵘岁月中感受时代召唤,回顾艰难历程中明确未来征程,用伟大兵团人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指引奋斗方向,用伟大兵团人的艰苦创业、拼搏进取凝聚再立新功的信念力量,用代代兵团人积累的实践经验凝聚砥砺前行的力量,以史为鉴、继往开来,激励大学生更好地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出色地完成新时代答卷,争做合格时代新人。
三、兵团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注重师资建设,打造兵团红色育人队伍
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之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兵团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育人队伍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练就一支信仰坚定、素质过硬、能力够强,思想和认识上高度统一的专业化兵团红色育人队伍。育人队伍包括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工作人员、老兵宣讲团等。高校要多措并举,保证育人队伍筑牢协同育人理念,在教育教学中保持教学方向及育人要求的一致性,相互配合,同向同行,高质量完成育人使命。
首先,加强育人队伍对兵团红色文化的学习与研究。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需深入红色文化研究,探寻其核心内容与高校思政工作最佳契合点[2]。通过组织常态化学习、建设团体工作坊等形式增强育人队伍的兵团红色文化知识储备,使其在兵团红色文化洗礼中提高责任感、使命感,做到脑中有知识,胸中有信仰。其次,加强育人队伍的教学能力培训。当前部分教师对于兵团红色文化的解读还处于生搬硬套层面,对学生思想行为发挥的作用较为有限。这急需对教师展开系统教学方法、教学能力培训,利用集体备课、经验传授、导师制等方式,提高教师立足课程内容解读兵团红色文化的能力,确保育人队伍真正有能力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再者,有效利用校外人力资源。将红色基地讲解员、老兵宣讲团等纳入育人队伍,开设特色课程,使学生在耳目一新的讲解方式以及与老兵面对面沟通中重温艰苦岁月,坚定理想信念。最后,加强育人队伍内部交流沟通。由于队伍中不同育人主体视角不同、定位不同,工作出发点、侧重点也会有所差异,这就要求育人队伍内部加强沟通协调,利用学术研讨、定期交流强化协同育人观念,从全局角度加强彼此之间认同,明确当前各自任务,更好履行育人职责。
(二)优化课堂教学,将兵团红色文化引入“主渠道”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传承兵团红色文化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必须要充分重视兵团红色文化在思政课堂中的优化运用,依据教学要求将兵团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有效融合并通过生动有趣、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灌输给学生,使兵团红色文化对学生而言可触摸不遥远,可感知有温度。
一方面,将兵团红色文化纳入各个学段的思政课教学内容。红色文化教育的价值和意义需要借助丰富的历史内容来加以佐证,可以说其教育内容的丰富和翔实程度直接关系到教育的实际效果[3]。在兵团红色文化中,兵团建立、发展的历史,热爱祖国、坚韧不拔、奉献边疆的精神,崇高的革命理想以及艰苦奋斗、不怕困难的实干作风应该被全面融入大學思政课程教材相关单元中。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可以将兵团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伟大精神融入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讲述兵团人为了家国大义,始终将个人的价值与追求同党和国家的屯垦戍边事业发展紧紧融为一体,帮助学生树立大局意识。可以将兵团人“不与民争利、不与民争水、不与民争地”驻扎在“风头水尾”搞生产系列的事迹融入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讲述兵团人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坚定理想信念,积极创造条件,使沙漠披绿衣,荒野变良田,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可以将“西北边境第一团”战士们辛勤耕耘、忠诚守卫国土的事迹融入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讲述兵团战士将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深沉热爱化为无声行动、做“永不挪动的界碑”的感人事迹,引导学生做忠诚的爱国者。如此,循序渐进、润物无声地将先辈们屯垦戍边过程中不怕困难、勇于牺牲的高尚思想品质融入理论课程中,灌输到学生头脑中。
另一方面,不断创新兵团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从教学目的来看,兵团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以外部教育引导并促进兵团红色文化中蕴含价值观的个体内化,增强大学生对于兵团红色文化的认同,提高政治觉悟。这需要教师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规律以及价值情感个体内化规律的基础上力图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首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可供观察学习的资料,如运用VR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觉,将波澜壮阔的历史伟业更加立体鲜活地展现给学生。其次,依据教学目标,立足屯垦历史与现实生活设置具有现实意义的任务问题,如:如何理解新时代胡杨精神?驱动学生认知加工,结合课程理论深入剖析观点,采用榜样示范法等教学方法,借助身边真实案例,采用体验式教学给予学生角色融入以及充分表达的机会,这是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的关键阶段。最后,引导大学生将“小我”融入建设边疆的“大我”之中,明晰自我在建设祖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位置,升华主题完成主观认同,将课堂上的感动、触动化为具体行动,真正将红色思想、红色精神入脑入心,并投入报效祖国的实践之中。
(三)拓宽育人渠道,开展兵团红色实践活动
实践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知行转化的重要途径。开展各类实践活动是有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重视兵团红色文化融入校内、校外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在实践中接受文化熏陶与价值观塑造。
一方面,开展校内实践活动。首先,利用兵团红色文化研究兴趣小组或社团,开展有关兵团红色文化的社团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同龄人榜样示范作用,在大学生之间形成了解、研究、践行兵团红色文化的良好氛围。其次,围绕兵团红色文化开展形式多样校园活动。如屯垦主题红歌赛、老兵系列微电影、微纪录片大赛、兵团精神主题演讲比赛、兵团红色知识竞赛以及兵团红色作品读书会等,鼓励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切身感受兵团红色文化的魅力,接受兵团红色文化的洗礼。
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校外实践机会。首先,与当地红色教育基地加强合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是党和国家的红色基因库。”[4]可以在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三五九旅屯垦博物馆、伊犁州昭苏县灯塔知青馆、博尔塔拉纪念园、塔城市红楼博物馆等红色基地成立大学生宣讲团,鼓励学生参与讲解,在实践中加深对兵团历史、红色基因的理解与认同。其次,组织主题寻访。可以由学院牵头、学生组队,利用假期寻访团场红色人物、屯垦时期红色故事、垦荒生活红色遗址,通过人物传记、纪录片等方式进行整理记录,使学生在近距离接触老军垦、聆听震撼故事中,感受老一辈兵团人忠诚爱国、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再者,高校可以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组织学生深入兵团大地,走进基层团场连队,参与基层工作,身体力行传承红色基因。需要格外注意的是,社会实践开展前期必须要精心设计活动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同时完善保障机制、评价机制,尽量避免水过地皮湿、走过场现象,切实保障实践活动的育人效果。
(四)营造育人氛围,加强兵团红色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精神风貌的集中反应,对提高大学生素质、启迪智慧、塑造人格有着重要价值,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在高校创立浓厚的兵团红色文化氛围能够使大学生接受间接思想引导与理想熏陶,因此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建设这一平台,将兵团红色文化中的思想精髓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转化为师生内在精神需求和正确价值取向,外显为师生共同的处世原则和行为方式,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感化人、激励人、教育人的正向育人作用。
首先,重视校园显性物质文化建设。结合学校历史底蕴、区域特色,在教学楼、食堂、超市等地设置兵团红色文化墙,介绍兵团仁人志士、英雄先烈生平事迹、屯垦戍边重要时间节点等;在校园合适的位置陈列展示兵团精神、胡杨精神、老兵精神的代表雕塑;将校园主干道命名为具有屯垦特色的名称,如军垦路、胡杨路、固边路等;在校史馆中陈列展示兵团红色文化的展览。此外,可以充分利用校园景观、校园建筑、校史馆等,使大学生能够较为直观地感受兵团红色文化的魅力。其次,重视兵团红色文化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融合。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内核,要尝试将兵团红色文化与校训结合,融入办学理念,使学生时时刻刻感受到精神的鼓舞、信念的强化。如位于阿拉尔的塔里木大学结合学校历史以及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艰苦创业、民族团结、求真务实、励志图强”的作风,形成了“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的办学特色,影响了一届又一届学子扎根边疆、报效祖国。再者,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与互联网的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5]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形式,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挖掘兵团红色文化资源,以图文结合或者视频的方式进行专题推送与展播,如设计“屯垦英雄事迹展播”的专题推送,使大学生在闲暇浏览手机时也能够受到屯垦英雄精神的浸润。最后,还可以在学校图书馆建立观影室,定期播放《绿色的原野》《军垦战歌》《我们的青春岁月》《我是兵团人》等兵团红色电影,让学生通过一部部电影领略军垦时代的艰苦、军垦前辈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其对理想信念的追求。
四、结语
将兵团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任重而道远,高校必须坚持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际的统一,以底蕴丰富的兵团红色文化滋养新时代青年学生热爱祖国、不怕吃苦、无私奉献、积极探索的精神品质和实践能力,全方位、全过程引导他们扎根兵团大地,了解历史民情,厚植爱国情怀。让学生在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的过程中以兵团先辈们为榜样,明确方向,以永不停滞、永不僵化、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砥砺奋进、干事创业、勇当先锋,自觉把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用青春与奋斗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贯彻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神 扎实推荐依法治军从严治军[N]. 人民日报,2014-12-16(01).
[2] 郭培荣,徐永超.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8):75-76.
[3] 韦红霞. 红色文化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1):89-91.
[4] 习近平. 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5] 习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01).
(荐稿人:李寒梅,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