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制造的现实掣肘、未来方向与基本启示

2023-05-30 21:43:32张锐
对外经贸实务 2023年3期
关键词:隐形冠军通货膨胀工资

张锐

摘要:2022年爆发的俄乌战争导致了欧洲能源价格的急剧飙升,尤其是对俄罗斯天然气等能源产品存在着严重依赖的德国所遭受的冲击最大,德国企业为此不仅需要支付更高的能源使用成本,而且能源价格高涨还引起了“工资-价格”螺旋,在劳动力本已供给不足的背景下,德国制造面临的工资成本压力与日俱升,众多的德国企业正在考虑压缩生产规模甚至准备外迁,德国面临着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实体资本出逃的严峻考验。不过,由于德国人对制造业的挚爱与忠诚,外加德国制造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以及众多“隐形冠军”有力支撑的综合作用,德国制造在短暂蛰伏后可能还会起跳。

关键词:德国制造;能源成本;通货膨胀;工资-价格螺旋;隐形冠军

2022年最后一个月的德国制造业PMI 初值站到了47.4的阶段性高位,而且较前值(46.2)和预期值(46.3)都有小幅提高,只是数值依旧处在50的荣枯线之下,并且已经连续六个月低于荣枯线。理论上说,PMI 的沉降代表生产制造企业经营活动的收敛与萎缩,若再结合目前德国制造业领域的真实状况,很容易让人对昔日强势如虹的“德国制造”产生从此光芒不再的判断。

一、前所未有的能源成本之压

俄乌战争爆发后,德国抛出了针对俄罗斯的制裁利剑,同时自断后路,不仅完全停止了俄罗斯的煤炭进口,对俄罗斯的石油需求通道至今年年底也将全部关闭,且目前已将俄罗斯天然气的进口占比减少到了26%。数据显示,对俄制裁实施前,德国有56%的天然气、50%的煤炭和30%的石油来自俄罗斯,由于德国国内清洁能源占比经过多年努力已经达到44%,对冲与稀释了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与石油占比,因此放弃了俄罗斯进口后的少量生产与生活需求的煤炭与石油也很容易从中东、美国等地区获得替代性满足,但完全不同地是,德国却是欧盟大家庭中进口俄罗斯天然气最多的国家,对俄进口量超过了全部进口量的50%,这样,能对德国能源消费构成巨大风险压力的显然就是天然气。如果按照德国10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年度进口量计算,大幅收缩对俄天然气进口后德国需要寻找到240亿立方米的替代来源。

不错,德国固然可以从卡塔尔、美国等地获得天然气的进口补充,但不得不面对地是,这些天然气卖家提供的是液化天然气(LNG)而非先前俄罗斯的管道天然气,前者的价格不仅要比后者高出很多,还需海上船只运送,到岸后又要专用码头支持以及天然气接收站容收,可问题的关键是,欧盟境内的LNG 接收站都布局在西班牙,等于就是德国另外需要通过陆上专用车辆将新的液化天然气从西班牙运送到国内,全部成本匡算下来,德国最终到手的天然气价格比先前俄罗斯翻了数倍。当然,德国可以自建国内天然气基础设施,且不说需假以时日,就是一个 LNG 出口终端和进口终端分别高达100亿美元和10亿美元的建设成本就令德国政府望而却步,远水难解近渴的情况下德国天然气需求形成巨大缺口,随之价格出现飙升;雪上加霜的是,德国近年来又持续关闭煤矿和限制核电,天然气成为了除清洁能源之外的最主要发电动能,电价于是随着气价井喷,仅今年德国工业用电就上涨10多倍,制造业成本出现罕见的增升。

除了发电与工业所用外,德国的进口天然气1/3还用于民用,气价的一路走高也带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勁升,使得德国今年的通货膨胀一度创下了71年来的最大涨幅,眼下虽然经过欧洲央行大幅加息的打压,德国通胀有所回落,但未来一年内依然会徘徊在8%的高位,且由于CPI的倒灌,德国已出现较为显著的“工资-价格”螺旋,制造业所面临的劳动力成本增升压力正在加剧。在过去的2022年,德国先后两次调高最低时薪,官方标准从最初的9.82欧元升至12欧元,同时,德国最大的工会和企业主敲定了两年共两轮的涨薪方案,即从2023年6月起,相关行业工人薪资上涨5.2%,2024年5月起再涨3.3%。总共涨幅为8.5%,受益方为德国汽车、金属和电气行业的390万名员工,并且这三大行业乃为德国的支柱产业。

二、空前的劳动力短缺之苦

动态来看,德国制造业所需化解的劳动力成本增升风险其实并不只来自通胀而引起的“工资-价格”螺旋,还有更为严峻的“人口红利”收缩压力。依靠着“婴儿潮”时代产生的巨量新增人口,加之“冷战”时期所接纳的400万土耳难民,德国制造业获得了较为充沛而廉价的人力资本优势,最终培植出了在国际产业链中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企业阵容。但如今,“婴儿潮”出生的人口进入退休高峰,欧盟统一大市场也使德国的外来移民优势不再,据德国联邦劳工局的数据,为避免“婴儿潮”一代退休带来的劳动力供给缺口,德国需要在未来几年每年吸引大约40万名工人,而按照德国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的分析报告,最近10年德国国内的岗位需求一直大于劳动力卖方市场,目前已经形成多达200万的职位空缺,并创出历史最高,同时德国的失业率长期稳定在5%左右,表明劳动力供给其实已经没有多大的扩张空间。

劳动力短缺背后其实是德国人口老龄化以及新生人口增长急速下滑的残酷事实。数据显示,目前德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22%,人口平均年龄升至44.6岁,相比30年前提高了5.3岁,与此同时,德国的人口出生率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就日益走低,直至沉降到1.54这一目前的历史新低水平,受到影响,德国当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04%。新增劳动力接续不上,德国制造业的人口红利必然愈发式微,未来经营成本也将易升难降。

回望过去,德国制造业之所以能够发达起来并领先全球,主要靠的就是四大引擎,即全球化自由贸易、中美等主要经济和欧盟一体化市场安排形成的强劲外部需求、充沛的国内劳动力和以及廉价的俄罗斯能源,如今,四大引擎中至少后两大引擎的动能衰弱,德国制造业因此形成的痉挛与阵痛也就可想而知。德国工商大会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能源格飙升正在危机超过一半公司的生存,约32%的公司不得不因此减产或停产,同时,德国经济研究所 IWH 的破产趋势数据显示,仅2022年8、9、10三个月,合伙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的月均破产数同比增加28%。

更让德国政府难以接受的是,许多大型企业正在集群性迁往海外,仅2022年就有德国最大的化工公司巴斯夫宣布将把业务重点迁往中国,汉莎航空、西门子在内的60多家德国企业纷纷在美国俄克拉何马州扩产增资,大众集团、宝马公司不约而同地在田纳西州和亚拉巴马州增设新的电池工厂,德国制药巨头拜耳和德国特种化工企业赢创工业集团分别在波士顿和宾夕法尼亚州新设技术创新中心。按照德国工商大会的报告,国内17%的汽车企业计划把部分生产迁至国外,另有超四分之一的公司正在考虑将部分生产和工作转移到国外,德国正在面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大的“去工业化”。

三、蛰伏后还会再度起跳

客观地评价,除了劳动力供给不足外,德国制造业所面临的诸多挑战还只是外部性问题,而且其中不少都可以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善以及政策创新驱动而得到不同程度的解决,比如随着欧洲央行的加息打压,通胀会出现回落,全球基于实现“碳中和”的能源转型也会对大宗商品价格构成长期抑制,而且德国还是全欧能源转型态度最坚决、政策最有力的国家,新型能源完全替代天然氣等传统能源从而实现对制造业动能的再配给只是时间问题,另外,德国发布的工业4.0规划也明确提出制造业人工智能化的目标,据此判断,受到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干扰,德国制造业暂时出现下蹲也是正常现象,在经过一定时期的蛰伏后,德国制造业极有可能在存量优势的武装下再度腾跃而起。

首先,德国对制造业的笃信与坚守不会改变。遍观全球,很少有国家能够像德国那样保持着对工业制造业的敬畏与忠诚。无论是备战,还是战后重建,抑或是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德国始终将制造业视作国家振兴的压舱石。即便在许多国家通过货币放水让本国金融地产莺歌燕舞并不断创造出资本腾飞的神话,德国也依然坚守制造业这一立国之本,对工业制造业的崇拜可以说融入到了德国人的血液中。也正是这样的钟爱与坚守,才诞生了标着独特符号的德国“工匠精神”,并创造出区区8000万人口托起2300多个全球知名品牌的奇迹,进而有了德国30%以上的出口商品的壮观。如今的制造业占到了德国经济22%的权重,其后续走向直接关系到了国运民生,相信德国人凝聚给制造业的偏爱与热情有增无减。

其次,德国制造业的基础底座没有动摇。德国有350万家企业,其中不仅有宝马、奔驰等超级巨人,更有占比90以上的中小型企业,它们一般由家族经营,是清一色的“小而美”行业隐形冠军,大都为持续专注于某个领域、某项产品的“小公司”和“慢公司”,平均寿命超过了90岁,在全世界有超过一半的制造业细分行业占据着领导地位,同时企业生产工艺与品牌塑造得到了很好的代际传承,并且员工忠诚度高,流动率低。根据公开的数据,全世目前有3000多家左右的隐形企业冠军,其中仅德国就超过了1307家,居世界第一,数量是日本的6倍、美国的4倍、中国的20倍之多,俨然构成了德国制造业的宽厚基石。

再次,德国制造业的躯体脊柱依旧十分刚硬。据欧洲专利局统计,在研发领域,德国每年支出总计超千亿欧元,专利数量成果仅次于美国。在制造业领域,德国的技术能力更是领先一筹,人均专利申请数量是法国的2倍、英国的5倍和西班牙的18倍。还要特别强调地是,德国“隐形冠军”的研发开支往往是普通工业企业的两倍之多,每千名员工拥有的专利权数是专利密集型大公司的五倍(31:6),其研发活动的有效性是大公司的五倍。据德国专利商标局统计,专利申请量位居德国前50位的企业中,“隐形冠军”一直都占1/3的比例,而且“隐形冠军”取得一项专利的成本只有大公司的五分之一。这些“隐形冠军”能够依靠创新将本在国际市场上领先的国内大型企业甩在后面,面对全球制造业领域的竞争对手自然实力也不耐。

第四,德国对生产过程的精准化管理能力没有丧失。墨菲定理认为,是人就会犯错,是事就会出错,而这一观念早已在德国人的心目中根深蒂固,而且德国人偏执地认为,当生产环节的工人出现错误,经过流水线的每个环节会逐级放大,最终必然会影响产品品质。因此,德国人提高品质的思路非常直接,就是在生产环节动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把人的天然影响降到最小,把每件事情都切割分解成机器(或者人像机器一样动作)能简单执行的。借此,德国每年发布上千条行业标准,其中80%以上为欧洲及世界各国采用,德国由此也成为世界工业标准化的发源地。在制造业领域,标准决定着市场竞争力,左右着商业话语权,“德国制造”长盛不衰并始终领先全球,背后的重要依靠就是标准化屏障,并且这种标准制造与引领能力至今依然故我。

最后,德国的制造业学习能力与日俱增。在历史上英法两国的工业革命完成时,德国的工业化才开始起步,德国不得不去学习英法两国的技术,从模仿到引进再到创新,“德国制造”硬是摘掉了山寨产品的标签,进而利用艰难蛰伏锻造出的独门绝技在全球大放异彩。如今,全球工业的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转型风起云涌,“德国制造”开始跟不上节拍,比如对制造业的数字化管理以及产业化方面德国显著落后于美国,在5G、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建设方面德国又明显掉在了中国之后,但德国有着天然的忧患与警醒意识,别的不论,仅拿德国政府推出的《国家工业战略2030》为例,其中画龙点睛之处是要大力推进制造业与虚拟数字的对接,同时建立跨市场联合体与打造旗舰企业——德国取美国与中国制造业之长的学习痕迹格外清晰。

四、带给中国的基本启示

“德国制造”的历史上记载着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1887年8月,英国议会通过侮辱性的商标法条款,规定所有从德国进口的商品必须标注“德国制造”字样,以此将价廉质劣的德国货与优质的英国产品区分开来,这也就是“德国制造”之称的起源。135年后的今天,经过历史锤炼的“德国制造”早已不再是假冒低劣等复制品的标签,而是随着西门子、奔驰、宝马、拜耳、汉高、阿迪达斯等品牌成了享誉全球的高品质产品代名词。当然,对于“德国制造”来说,将山寨货的帽子从自己的头上彻底摘去固然可爱,而更可贵地是其能够将自己名下的产品做到极致并且一直保持到今天。

如同“德国制造”仍在风靡全球一样,“中国制造”也已自己的独特优势朝着全球市场各个角落辐射与渗透,甚至蔓延面积也丝毫不亚于前者,只是外界目前对“中国制造”还颇有微词,质疑之声也不绝于耳,但中国经济与中国出口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这种战略目标的牵引下,只要学习德国民众对“德国制造”的忠诚情怀,学习德国人对产品一丝不苟的苛刻精神,学习德国企业持续加强对技术与研发的投入,学习“德国制造”从不言弃的精益管理,“中国制造”定有与“德国制造”比肩攀高之日。

作为一个十分严峻的现实问题,“中国制造”也遭遇到了“德国制造”所面临的劳动力短缺以及工资成本上涨的压力,甚至承压度还要远远大于对方,因为“德国制造”缺乏的可能只是普通劳动力,而“中国制造”除了普通劳动力供给不足外,智能型人才更成为了一道深深的硬伤,并且伴随着疫情之后更多“农民工”回流至农村,普通劳动力的短缺趋势势必更加恶化。而值得中国企业借鉴地是,“德国制造”早已进入后工业时代,也就是说在德国的的许多工厂里几乎没有一个自然人,所有的工序从进料、生产、质量检查、成品包装发视频货物堆栈,全部由机器完成,在此基础上,整个车间只需要有一个人监控,就可以完成所有的生产,作为“操作工”其实本身就是工程师,它只需要按下按钮,生产流程就會切分成非常细小的片段,每个片段都遵循严格的顺序加工,片段之间用自动化的传动装置连接起来,所有的环节简单到看不到任何人工操作。显然,打破劳动力的短缺瓶颈,中国企业只能加快智能化、数字化改造的步伐,最终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飞跃。

如前所指,“德国制造”的智能型人才其实并不短缺,之所以如此,显然与德国高度重视职业技术教育以及非常尊重技术工人有着直接关系。在德国,有一个老工程师,没有什么学历,从德国的职业教育学校毕业后就在机械工程师岗位上干了三十多年,德国所有核电站的蒸汽轮机都是他负责安装调试的,无论是在企业还是在所工作的具体部门,这位工程师都非常受人尊重,而更重要地是,德国的技术工人工资福利待遇还异常之高,因此众多的中学生毕业后愿意报考职业技术院校,毕业后更愿意到企业去当技术操作工,直至成为熟练的技术工人,并用毕生精力去打磨自己所在的行业与手中的产品。就中国而言,绝大部分家长依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大学,而不是首先考虑地到职业技术院校去学一门技能,这种看似理性选择的行为背后其实就是对后者的歧视,同时,即便是大学生毕业后也有很多人不会将到企业工作尤其是生产制造的第一线工作作为自己的求职首选,而是挤破头似地去竞考公务员或者想方设法地挤进金融部门工作,因为这里毕竟有权力与资本的吸引。显然,要使“中国制造”像“德国制造”那样变得更为强大并名副其实地驰名中外,首先必须培养与煅造出一流的技术工人,做到这一点,一个最基本的前提是颠覆公众对职业技术教育以及工厂技术工人的传统认知,同时大幅改善与提供一线技术工人的工薪福利水平。

不错,撑起“德国制造”恢弘江山的是其本土璀璨如珠的“隐形冠军”,它们贡献了德国国民生产总值高达54%的份额,拉动了62%左右的就业,为德国捞到了多达68%的出口收入。相比而言,中国也有众多的中小微企业,无论是对经济增长还是民众就业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中国的中小微企业目前的生存与成长环境远远不如德国,自身规避外界风险的能力也十分脆弱,而对于决策者来说,为中小微企业所营造的发展预期并不十分清晰,甚至态度上经常摇摆。支持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并让它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壮大为中国的“隐形冠军”,需要决策者展示出足够的包容胸怀,廓清与稳定中小微企业的未来预期,而不是只有在经济处于下降周期时才联想到了中小微企业的重要性,没有实打实的政策激励,仅仅通过喊话方式是很难取得市场信任与热情拥趸的。

猜你喜欢
隐形冠军通货膨胀工资
这种情况下未续订劳动合同是否应当支付二倍工资
电邮世界的“隐形冠军”
南都周刊(2016年19期)2017-01-11 16:58:50
我国近期通货膨胀的成因剖析及其对策探究
时代金融(2016年30期)2016-12-05 18:59:51
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城乡差异分析
智富时代(2016年12期)2016-12-01 14:15:41
通货膨胀与人民币升值长期并存现象的分析
商(2016年32期)2016-11-24 16:29:24
我国国际收支对通货膨胀传导机制的经济计量性检验
时代金融(2016年23期)2016-10-31 10:38:00
说说索要工资那些事
不用干活,照领工资
山东青年(2016年2期)2016-02-28 14:25:45
来自中国的“隐形冠军”
环球时报(2015-06-06)2015-06-06 14:30:16
让绩效工资“阳光”起来
中国教师(2009年3期)2009-03-25 10:3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