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策划选题,推动学术创新,打造一流学术期刊

2023-05-30 10:48郭家宏 武晓阳 宋媛
出版广角 2023年1期
关键词:科学报北京师范大学学术

郭家宏 武晓阳 宋媛

【摘 要】推动学术创新是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重要使命。如何发挥选题策划的引领作用,为刊物组织优质稿源,推动学术创新,是学术期刊保持高质量发展、承担起建立中国特色学术体系崇高使命的重要因素。《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自创刊以来,从学术角度讲政治,积极宣传党的重大理论方针政策,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并依托教育、心理、文学、历史、哲学、经济等优势学科刊发前沿学术成果、促进理论创新、引领学术发展,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将学报建设成为以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较高的学术水平、知名的品牌栏目、鲜明的北师大特色为特征的综合性社科期刊。文章总结《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办刊经验,以期为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  键  词】政治意识;选题策划;学术创新;队伍建设;办刊质量

【作者单位】郭家宏,《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武晓阳,《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宋媛,《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3.01.002

推动学术创新是社会科学期刊的重要使命。如何发挥选题策划的引领作用,为刊物组织优质稿源,推动学术创新,是每位编辑追求的目标,也是一家学术刊物持续高质量发展、承担起建立中国特色学术体系崇高使命的重要因素。《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以下简称北师大文科学报)创刊于1956年,在长期的办刊实践中形成了“突出教育心理特色,发挥人文学科优势,关注重大社会问题,探索学术发展走向”的办刊理念。薪火相传的编辑人和优秀的作者群体,使北师大文科学报在业界一直享有良好的社会声望,并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力。

一、提高政治站位,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提高政治站位,从学术的角度讲政治,服务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回应国家和社会的重大需求,是北师大文科学报责无旁贷的使命。作为高等学校的文科学报,北师大文科学报肩负着宣传和阐释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的重任。在办刊过程中,北师大文科学报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刊方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守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始终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坚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北师大文科学报时刻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关注重大社会问题,积极刊发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章,引导学术研究,自觉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有力支持和服务北京师范大学的“双一流”建设。

北师大文科学报重视发挥学报作为一份综合性社科期刊的比较优势,关注、回应党和国家的重大需求,积极刊发能产生显著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预期传播效果良好的、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的文章。10余年来,北师大文科学报刊发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章40余篇,针对党和国家重大事件、重大节日、重要时间节点均开设专栏,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等专栏,对党的重要理论、思想、方针、政策和国家的重大需求,进行了深入阐释和持续宣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代中国的重大国是,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与发展中国共产党近百年来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科学论断。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理解并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宣传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工作,北师大文科学报策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栏(2022年第2期),从历史学的角度思考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明及其对人类的贡献和中华民族观念的近代构建,阐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时代价值。北师大文科学报特邀约北京师范大学瞿林东、晁福林、杨共乐、李帆4位专家撰稿,刊发4篇专文。其中,瞿林东的《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被《新华文摘》(2022年第14期)作为封面文章转载,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2年第8期)作为《热点聚焦》栏目文章转载,被《社会科学文摘》(2022年第6期)转载;晁福林的《导夫先路: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的观念认同》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2年第8期)《特别推荐》栏目转载。此外,与此主题相关,郑师渠的《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自觉——以国共合作为中心的考察》(2021年第5期)被“中國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以下简称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北师大文科学报刊发的这些专文,既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又引领了学术创新,产生了较好的学术和社会反响。

针对脱贫攻坚、民生建设、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数字经济研究等党和国家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北师大文科学报刊发了《后精准扶贫时代的贫困治理——制度安排和路径选择》(2020年第1期)、《论托底型民生》(2020年第3期)、《完善教师队伍建设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制度思考和政策建议》(2020年第6期)、《特色小镇的定位与功能再认识——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2020年第1期)、《智能制造的本质》(2022年第3期)、《数字经济发展对我国省际贸易的影响:理论逻辑与实证检验》(2022年第5期)等多篇代表性文章。这些文章在刊发后大多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及人大复印资料摘转,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北师大文科学报支持国家高端智库发展,为咨政建言和传播应用性研究成果搭建学术传播平台。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是以教育政策研究和社会治理创新为研究特色的高端智库,自2017年以来,累计有9篇政策研究成果在北师大文科学报刊发,分别涉及“全面二孩”政策下的学前教育发展、我国公办性质幼儿园改革发展、家庭教育立法、新高考改革、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等教育领域的热点、难点、痛点、堵点问题,在促进咨政成果转化与传播、阐释国家有关教育政策方面作出了应有贡献。

二、发挥学科优势,引领学术发展

依托优势学科,刊发前沿学术成果,促进理论创新,引领学术发展是北师大文科学报的不懈追求和立身之本。北师大文科学报是推出北京师范大学教学科研最新成果,展现北京师范大学学术风貌和学人风采的重要学术平台,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学术名片。北京师范大学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强劲的人文学科实力,拥有教育、心理、文学、历史、哲学等强势学科,北师大文科学报在这些学科的基础上建立特色栏目,体现了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科与学术优势,同时也体现了学报的显著特色。这些特色栏目刊发的原创性理论成果,既引领了学术创新,又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依托高校优势学科办高校学报是学报发展的必由之路。北师大文科学报《教育论坛》栏目以学科综合实力居全国领先水平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科为依托,刊发原创性论文,促进学术传播,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从文章摘转情况来看,自2016年以来,北师大文科学报所发表的81篇文章,《新华文摘》摘转22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摘转5篇,《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摘转15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6篇,摘转总计68篇次,摘转率为84%。从长期的文章下载和引用情况来看,该栏目所刊发的文章大多产生了积极的学术影响,如2019年第1期刊发的《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被下载4707次并被引用79次;2016年第6期的《对“全面二孩”政策下我国学前教育发展战略的建议》被下载5285并被引用136次;2019年第6期的《有效构建我国0—3岁婴幼儿教保服务体系的政策思考》被下载3767次并被引用72次;2019年第4期的《学前教育小学化:困惑与澄清——基于“儿童发展中心”的分析》被下载6325次并被引用57次(截至2022年8月)。这些已积累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为北师大文科学报《教育论坛》栏目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北师大文科学报坚持“开门办栏”的理念,主动出击,积极策划,约请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等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为《教育论坛》栏目撰写高质量论文,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目前,《教育论坛》栏目汇集了一批国内教育研究领域的优秀学者,为该栏目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科居于全国领先水平。北师大文科学报充分利用和發挥心理学科的学术优势,刊发心理学领域的前沿成果,既引领学术发展,又服务社会需求。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先生的团队曾在北师大文科学报上发表10余篇有关核心素养的专文,学术观点得到广泛传播,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和社会影响。如2014年第1期的《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被下载37919次并被引用969次;2013年第1期的《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被下载29517次并被引用1114次;2013年第2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析》被下载22343次并被引用542次;2017年第1期的《构建中国化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被下载21260次并被引用1017次(截至2022年8月)。以北师大文科学报刊发的《核心素养视域下劳动素养的内涵与结构》一文为核心研究成果的《大中小学劳动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于2021年9月获得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基于该文主要研究结论形成的政策咨询报告《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指标的基础理论研究》于2020年被教育部教材局采纳使用,被应用于国家义务教育阶段《劳动课程标准》研制工作。

北师大文科学报长期致力于支持具有北京师范大学特色的汉语言文字学学科。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学科建设最早可追溯至1902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的国文类(文学院的前身)开设的汉语、汉字课程,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近20年来,该学科点在北师大资深教授王宁先生的带领下有了新发展。作为以宏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特色的学科,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学科提出了“师古而不复古,坚守而不保守”的继承原则,在传统语言文字学的基础上,经过现代化改造而形成的训诂学、说文学、汉字学、词汇语义学方向均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另外,与计算机手段相结合的汉字与中文信息处理研究,在当下的信息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北师大文科学报密切关注古汉语教师团队的发展,并在新成果发表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多年来,北师大文科学报每年至少组织刊发一组汉语言文字学的稿件,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影响。2018年,该团队被评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北师大文科学报与有荣焉。

用中国的视角看世界,用世界的眼光审视中国,是学术期刊建立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内在要求,故中外比较研究不可缺少。北师大文科学报持续关注并刊发“中外古史比较研究”的专题文章。在该领域,北师大文科学报此前已刊发《历史比较初论:比较研究的一般逻辑》(2005年第4期)、《关于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与统一性问题——对黑格尔曲解中国历史特点的驳论》(2009年第1期)、《关于“以史为鉴”的对话》(2010年第1期)等在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的文章。近年来,北师大文科学报持续刊发“中外古史比较研究”主题的一系列学术文章,如《3—6世纪中西历史及文明发展比较研究》(2019年第5期)、《理性的结构:比较中西思维的根本异同》(2020年第3期)、《中国古代思想中形而上学与历史理性》(2020年第5期)、《关系本体论:儒家“仁”与西方关怀伦理》(2020年第4期)等。在上述文章中,刘家和先生等的《3—6世纪中西历史及文明发展比较研究》一文,从历史维度,用比较的方法,深刻阐释中华文明连续不中断而西方古典文明断裂的原因,从学术的角度彰显中华文化的显著特点,增强文化自信。刘家和先生在2020年第3期发表的《理性的结构:比较中西思维的根本异同》一文,用理论回击西方长期的学术偏见,提出理性在中西文明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文明中历史理性占主导,西方文明中逻辑理性占主导,历史理性引领了中国的思维,逻辑理性主宰了西方的思维。上述两篇文章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转摘,后者获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历史学前言报告(2021)》优秀论文奖,被推荐专家评价为“代表了中西古史比较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最高水平”。

北师大文科学报刊发的一系列文章,除了具有深刻的学术知识生产和学术传播意义,还有着鲜明的价值主张,帮助读者在获得这些文章本身的学术价值之外,联系实际和当下,积极思考中西方有何不同、为何不同,中国道路的独特之处在哪里,“中国之治”为何显现其极大的优越性。

三、重视队伍建设,提升办刊质量

刊物质量高低与作者队伍和编辑队伍建设有着密切关联。文章质量是学术刊物的生命线,一流的作者队伍是高质量文章的创造者,建立优秀的作者队伍和编辑队伍对于提升办刊质量至关重要。

北师大文科学报努力构建优秀作者群,既立足北京师范大学优秀作者群体,又面向全国重点高校的专家学者,关注地方大学的学科带头人,扶持和培养青年学人。例如,教育学栏目得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科众多优秀学者的鼎力支持,这些学者既包括以中国教育学会荣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钟秉林先生为代表的在全国教育学术界享有盛誉的教育学家,也包括以周作宇、庞丽娟、刘宝存、辛涛、杜育红、马健生等学者为代表的构成当代中国教育科研中坚力量的专家学者。心理学栏目形成了以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先生团队为代表的稳定的高水平作者群体。(语言)文学栏目多年来得到了童庆炳、王宁、王富仁等诸位学术大家和郭英德、刘勇、王一川、方维规等知名学者的鼎力支持。历史学栏目得到刘家和、瞿林东、晁福林、郑师渠、杨共乐、李帆、张皓、张昭军等知名学人的大力支持;经济与管理学栏目形成了以唐任伍、戚聿东、曲如晓、张平淡、蔡宏波等知名学者为代表的创作群体。北师大文科学报除了充分发挥北师大学科和学术优势、立足本校作者群体,还广泛邀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的知名学人和中青年学者撰稿,丰子义、吴晓明、张一兵、公丕祥、吴忠民、张亮等学者就是其中的代表。

北师大文科学报重视培养青年人才,培育青年作者队伍。据南京大学CSSCI 中心统计,2020年,北师大文科学报发表论文88篇,在作者群体中,学生为一作的有9人,占比约为10%;“80后”一作有17人,占比約为19%。无论是一作学生比例,还是“80后”一作占比,均在重点高校文科学报中位居前列。同时,北师大文科学报为优秀青年学术人才的成长搭建平台,既助力青年学人成长,也有利于学报优秀作者群体的梯队建设。得益于优秀作者的大力支持,北师大文科学报的办刊质量不断提升,在学界收获了良好的学术声誉。

编校质量是提高北师大文科学报办刊质量的基础。稿件的学术质量取决于作者的学术水平,刊物的编校质量取决于编辑队伍的专业素养。建设高素质的编辑队伍是提高学术刊物编校质量、办刊质量的关键因素。北师大文科学报重视编辑队伍建设,形成了一支专职编辑与兼职编辑相结合,学历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的编辑队伍。北师大文科学报编辑部所有责任编辑均具有博士学位,为实现编辑“学者化”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为提高编辑的政治站位和政治敏锐性,北师大文科学报编辑部每月召开例会,学习党的重要理论、重要精神以及其他学报的先进经验。提升办刊质量不仅需要建设一流的作者群体,还需要有高素质的编辑队伍,更需要双方的良性互动。学报水平要“升上去”,编辑就要“沉下去”,这就要求编辑发挥主动性,加强与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的联系和交流,了解自己所负责栏目领域中的代表人物,以及他们在研究什么问题,手中有哪些课题、获奖作品,以有的放矢,邀约质量上乘之作。同时,编辑要积极参加各自所负责栏目的专业学术会议,追踪学术前沿,把握学术动态,拓展学术视野,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参加主管机构、专业期刊学会和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举办的编辑培训和研讨会,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为进一步办好北师大文科学报奠定坚实基础。

四、结语

北京师范大学文科学报不断提高政治站位,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发挥学术优势、引领学术发展,重视建设优秀作者群体和编辑队伍,在业界享有良好的社会声望,并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力。2012年,北师大文科学报成为国家社科基金首批资助期刊;2013年,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总局“百强报刊”称号;2014年,被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评为“权威期刊”,并获得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第五届“全国高校社科名刊”称号;2019年,获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第六届“全国高校社科名刊”称号;2017—2022年,连续6年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学术期刊数据库“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最受欢迎期刊”,连续6年入选中国学术文献国际评价中心“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期刊”;2022年,北师大文科学报报送刘勇教授的《延安文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文入选中宣部第六届“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

今后,北师大文科学报将以严谨踏实的态度、“钉钉子”的精神,久久为功,将文科学报建设成以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较高的学术水平、知名的品牌栏目、鲜明的北京师范大学特色为特征的综合性社科期刊,为国家的“双一流”建设,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繁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蒋重跃.我心目中的一流学术期刊. [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1-3.

[2]路育松,焦兵. 中国历史学前沿报告(2021)[R].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

[3]崔建民.“作者嫁衣者”说: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

猜你喜欢
科学报北京师范大学学术
北京师范大学长春附属学校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葛建全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高校理科学报特色栏目编辑培养途径
高校社科学报特色栏目的创设与发展
数字化新时代文科学报创新发展研讨会暨全国高师系统文科学报2015年会在中井院召开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学术
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关于评选第四届社科学报优秀主编、优秀编辑、优秀编辑学论著的通知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