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我国科技创新的发展历程与推进路径

2023-05-30 10:48贾淑品顾卿颖
邓小平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总体国家安全观国家安全科技创新

贾淑品 顾卿颖

〔关键词〕总体国家安全观;科技创新;国家安全;发展与安全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23)03-0011-12

全的能力,不断增强塑造国家安全态势的能力”①。习近平明确指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②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和“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③的战略部署,而科技创新在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安全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推进科技自立自强进而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成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重点议题。

一、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科技创新的重要地位

总体国家安全观内涵十分丰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外部的各种打压、围堵和破坏而提出的大安全理念,包括政治、国土、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科技、信息、生态、资源、核能等重点领域安全,以及太空、深海、极地、生物等新兴领域安全。科技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创新能力是提升科技安全的关键。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复杂的国家安全形势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构建牢固的安全屏障,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可以有效提高国家安全体系的整体实力。当前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④,成为影响国家战略安全的关键变量。同时,科技创新也是其他领域安全的力量源泉,更是塑造中國特色国家安全的物质技术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世界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是由科技实力的变化决定的,而科技创新是科技实力得以强大的支撑和保障。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科技实力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⑤

改革开放尤其是新时代以来,中国的快速发展给先发资本主义国家带来极大的冲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渲染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并以此为借口对中国不遗余力地进行打压。为了维护科技霸权搞科技“小圈子”,个别西方国家试图将技术问题政治化,在高科技领域对中国采取技术封锁和垄断打压,对中国一千多家高科技企业进行制裁,其目的就是要阻碍中国科技的发展进步,进而打压中国科技支撑下国家持续发展的动力。若不加强科技研发的自主创新能力,我国很多重要领域的安全都将面临重大风险。当前,俄乌战争持续胶着,加剧地区不稳定因素的同时也引发了全球粮食价格上涨、能源危机等重大国际安全问题,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和能源供给体系提出了新考验,亟须以科技创新提高粮食产能,并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进而夯实粮食安全的根基。此外,科技创新可以有力推动化石能源的低碳高效开发,并赋能新兴能源技术加速发展,进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能源转型,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提供重要技术保障。

虽然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取得重大突破,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尤其是一些关键领域的关键技术依然存在“卡脖子”难题,科技人才的结构仍需优化,科研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科技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习近平敏锐洞察到新时代我国国家安全受到的严峻挑战,指明我国正面临“维护国家安全制度不完善、应对各种重大风险能力不强”①等突出问题。解决国家安全面临的难题,要不断完善国家安全体系的顶层设计,更要重点关注科技创新体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等关键因素,共同构建国家安全屏障。可以说,“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②。科技创新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的同时,也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稳定运行提供了重要保障。

此外,国家安全也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习近平提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和平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维护和延长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③ 安全稳定的环境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充足的科研资源、高质量的科研人才储备、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交流条件以及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交往互通越来越紧密,在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基础上构建安全稳定的国际秩序,有助于我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总之,依靠科技创新的力量构建牢固的安全屏障,是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实践中所探索出的、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的有效途径。

二、国家安全视域下我国推进科技创新的发展历程

科技创新始终是推动兴国安邦的国之利器,也是不断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动力。正如习近平指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①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历了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以科技自立”,到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不断推进“以科技求发展”,再到新时代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不断推进“以科技创新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脉络,对科学技术重要性的认识逐步加深,对科技创新助力国家战略目标的要求也与时俱进。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到“建设创新型国家”②,再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③,进而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④宏伟目标,党中央始终牢牢把握我国科技发展的正确方向,在关键节点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断取得重大成就。

(一)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 在传统国家安全观指导下不断推进“ 科技自立”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帝国主义的安全威胁和经济封锁,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安全。为了捍卫来之不易的和平,保卫新生政权、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等传统国家安全领域,首要是实现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将科学技术与国防等重要战略领域紧密相连,构建起强大的国防力量。

1949 年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就提出了新中国国防科技建设的奋斗目标,强调要拥有强大的陆军、空军和海军,“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者再来侵略我们的国土”⑤。1956 年1 月,周恩来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提出:“只有掌握了最先进的科学,我们才能有巩固的国防,才能有强大的先进的经济力量,才能有充分的条件同苏联和其他人民民主国家在一起,无论在和平的竞赛中或者在敌人所发动的侵略战争中,战胜帝国主义国家。”⑥ 他强调:“科学是关系我们的国防、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有决定性的因素”⑦,“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⑧。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进一步提出:“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⑨ 从重视国防安全的角度出发,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要通过加强科技研发增强我国的科技竞争力进而保卫国家安全,继而提出了“向科学进军”①的有力号召。

20 世纪60 年代初,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了与我国签订的合同,撤走了技术专家和重要技术设备,使中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若干重大设计项目和科研项目被迫中断。同期,世界几个主要大国已经掌握了核武器技术,并以此威胁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维护和平成果,中国必须加快研发自己的核武器。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召集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进行科技攻关,最终取得“两弹一星”的伟大成就。“以科技自立”的传统国家安全观,重视将科技运用到军事国防等重点领域,强调自主研发尖端武器对于稳固新生政权、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关键性作用。

(二)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在新安全观指导下不断推进“以科技求发展”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对国际局势和时代主题作出新的判断,将党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则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所在,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1978 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召开,邓小平在会上强调:“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不搞现代化,科学技术水平不提高,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国家的实力得不到加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不到改善,那末,我们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就不能充分巩固,我们国家的安全就没有可靠的保障。”② 他敏锐洞察出科學技术能为国家安全、综合国力甚至是国家制度提供可靠的保障, 因此提出了“ 科研工作要走在前面”③“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④等重要论断。

1983 年,随着美国提出“星球大战”计划,不少国家也陆续推出一系列高新技术发展战略计划。为了应对挑战,中共中央推出“863”计划,这是以维护国家利益为目标的高技术发展计划,力求在重要的高新技术领域缩小同国际水平的差距,为21 世纪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奠定先进的技术基础⑤,从而实现邓小平所提出的“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一席之地”⑥的目标。

1999 年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江泽民将“加强国防高技术的创新”⑦比喻为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所需要的新的杀手锏,高度重视自主创新的重要作用,强调“不能靠别人,靠别人是靠不住的”,“一味依赖别人,一旦发生什么情况,我们就很难维护国家安全”。① 基于世纪交汇的发展潮流,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科技核心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密切联系,提出科教兴国战略。21世纪初,党中央进一步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目标,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2006 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胡锦涛提出:“促进人口健康和保障公共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撑。”② 他强调科技创新要为维护国家安全和人民利益服务,提出到2020 年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③。党的十七大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这一时期,我国建成了秦山核电站,杂交水稻取得重大突破,神舟载人飞船顺利完成任务,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成功,青藏铁路顺利通车,国家信息安全应用示范工程在上海取得关键技术突破,歼20 隐形战斗机首飞成功,辽宁号作为我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入列。此外,国家的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军事安全等重点领域也取得重大进展。

“以科技求发展”的新国家安全观重视将科技发展、经济发展与国家安全有机结合,力争在关键领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突破。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和平的外部环境,在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基础上,既维护本国的安全,又尊重别国安全关切,促进人类共同安全。在内外环境的合力下,致力于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科技支撑。

(三) 新时代以来: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不断推进“以科技创新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外我国需要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对内则需要面对维护政治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等各个重点安全领域的重大考验。因此,如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与安全两件大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议题。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安全问题从传统安全领域扩展延伸至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范畴,并且将科技创新的地位提升至“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④的高度。新时代背景下,“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生物安全、国防安全等风险压力不断增加,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保障国家安全”①,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关乎我国发展全局的关键变量。习近平始终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 提出“ 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增强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②的重要论断。2015 年正式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指出:“鼓励国家安全领域科技创新,发挥科技在维护国家安全中的作用。”③ 习近平指出:“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④ 加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并推动国家安全能力建设,要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维护好重点领域的安全需要科技助力,尤其要不断自主创新从而掌握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为国家的发展全局提供全方位的安全保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中提出:“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国家安全能力。”⑤ 这就将科技创新与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有机融合起来,把科技安全作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保障,并与其他要素共同构建起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基本框架。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⑥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各领域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前所未有。如此复杂的安全环境要求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国家安全重要作用,在各个安全领域构建起强大的科技保护网。

新时代以来,科技创新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的作用逐渐增强,我国不断在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新跨越。“墨子号”作为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升空,“嫦娥”奔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空,“天宫”空间站的建设全面展开,神舟系列载人飞船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同时,空间技术逐渐应用到军事和民用领域,在维护国家安全中造福人民群众。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成功,为维护公共安全、救灾减灾、交通运输、气象预测等重要领域提供保障,在国际中的应用空间不断扩展。

“以科技创新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在继承了前两个阶段以科技求自立、以科技求发展的宝贵经验基础上,更加突出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的作用,力求采取“非对称”战略发挥自身优势破解“卡脖子”难题,在重要科技领域力求成为“领跑者”,不断破解发展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支撑。同时,通过科技创新造福全人类,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以新安全格局保障发展新格局,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全球安全观。

三、新时代科技创新维护和塑造总体国家安全的重要路径

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通过科技创新强化国家安全能力,取得了众多重大突破和成就。在以政治、国土和军事为代表的传统安全领域和以经济、文化、社会、科技、信息、生态、资源、核安全为代表的非传统安全的重点领域,我国科技创新的重大成就都对维护国家安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总结过去五年的成就时指出:“我们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一万亿元增加到二万八千亿元,居世界第二位,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①正是这一系列伟大成就的取得,标志着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然而,我国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瓶颈,包括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创新体系仍然存在短板、重点产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仍存在许多问题亟须解决。维护国家安全迫切要求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在更大程度、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运用科学技术维护国家安全,不断加强塑造国家安全态势的能力。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统筹发展与安全,探索一条提升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全方位建构科技创新体系以维护和塑造总体国家安全的路径。

(一) 以習近平关于科技创新和总体国家安全观重要论述为指导,提高科技工作者的政治站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坚持党中央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完善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②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论述,加强党对科技创新和国家安全的全面领导,切实提高科技工作者的政治站位,是我国科技创新事业不断发展的根本保障。第一,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下,各级责任单位要切实将党的领导作为科技安全管理的根本保证,牢固树立科技安全和国家安全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发扬斗争精神,做到居安思危,有效维护科技安全和其他领域的安全,为新时代推动科技创新和维护国家安全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政治保证。党和政府要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勇担创新驱动发展的重担,发挥好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将人才优势转化为实际的发展动力。第二,广大科协组织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服务好广大科技工作者,着力培养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战略科学家和卓越工程师,充分发挥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才能,推动更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构建强大的国家安全屏障添砖加瓦。第三,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围绕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和国家安全的战略部署,积极推进各自领域内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牢固树立理想信念,强化国家安全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此外,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在党的领导下要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在互联网、出版刊物等领域牢牢占据意识形态主阵地。

(二)健全科技安全工作体系,提高科技安全治理水平

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科技安全体系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全科技安全工作体系,提高科技安全治理水平,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其一,要加强科技安全领域的制度法规建设,在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的基础上,推动重点安全领域部门法的制定和实施。构建完整的科技保密法规框架,有效协调和指导全国科技保密工作,提高重大科技项目的管理水平。同时,在生物技术、医学研究以及人工智能研发与应用等重点新兴科技领域,着力推进科技伦理审查制度,积极参与科技安全的全球治理规则制定,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推动各国就共同关心的技术安全风险进行国际性探讨与合作。其二,要建立完善的科技安全管理责任机制,强化主体责任,在全领域、全过程构建系统的科技安全分级管理标准,完善科技安全工作体系,促使各级各类机构、队伍协调联动,不断优化科技安全措施。其三,要打造健全的科技安全预警体系,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科技安全监测预警平台,在国家安全工作中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既要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着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具体而言,要强化风险预判和危机管控能力,及时制定预案应对潜在科技安全风险;充分发挥智库优势,为科技安全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增强科技预警体系面临重大安全问题时的应急处置能力;时刻关注高科技发展前沿,尤其是颠覆性技术攻关成果,在对照我国科技安全状况的基础上,协同多部门做好预警工作。

(三)着眼重点安全领域的科技创新需求,提升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能力

习近平强调:“科技攻关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①因此,科技创新要坚持需求导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② 守护好关键核心领域的安全,根本上依赖于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守护国家核心安全领域的作用尤为重要。

第一,要在关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关键性安全领域掌握核心技术,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国家安全各领域的支撑作用。着眼提升生物医药与人口健康,重大疾病防治、药物和医疗器械研发、中医药现代化应用等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我国公共卫生事业水平,牢牢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朝着建设健康中国的目标前进;着眼重大民生问题,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以及农产品、食品药品风险防控等重点安全领域的科技创新,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优化,通过提升生产过程中各要素利用率,力求解决环境生态资源过度开发以及环境污染等重大安全问题,为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科技支撑;聚焦公共安全领域,积极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综合开展公共安全风险评估与预防,加强应急技术装备的研发,有效提高社会治安智能化水平,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第二,要强化科技攻关重点任务的战略部署,保障有关国家发展全局的重点领域的安全。坚持从高端芯片研发、智能制造等国家紧迫需要且影响到我国长远发展的领域入手,在关键核心技术上不断加强基础研究,力求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进而破解“卡脖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难题,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第三,要重视基础研究,始终保持高度的自主创新能力。把握世界科技前沿的发展趋势,争取实现前瞻性的基础研究,实现原创科技成果的突破,不断支持基础研究取得“从0 到1”的突破,推动应用基础研究与基础前沿科学研究有机衔接,推动跨学科基础研究和教育。强化基础研究顶层设计并进一步完善基础研究体制机制,为建设社会主义科技强国夯实基础。

此外,还要在航天科技、国防科技、量子信息和生物技术等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战略性前沿和制高点领域进行全面部署、政策倾斜,加大投入推进战略技术攻关,进而在太空、深海、深地等战略性安全领域积极占据科技制高点。

(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科技创新支撑国家安全的能力

习近平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① 科技创新能够有效破除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和国家安全面临的困境,并轉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为整体国家安全及各领域国家安全提供现代物质技术支撑。科技创新要把握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战略性发展和安全问题,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出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

要不断强化创新能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加快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强化创新型产业链部署。其一,聚焦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构建协同开放的人工智能创新体系,推进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助力拓展高端智能经济,进一步打造安全高效的智能社会,进而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二,聚焦新能源技术研发和新能源汽车制造,推进太阳能、氢能等可再生能源多样化供给,进一步建立新能源智能电动汽车技术平台,在守护能源安全与环境安全的同时实现高端制造业自立自强。其三,聚焦农业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②。同时,进一步在新农村改造与建设、农业装备创新改造、以现代林业技术打造绿水青山等重点领域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打造农业高新技术产业。

(五)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强化维护国家安全的科技力量

建立起系统完备、安全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有助于保障科技安全,辐射国家安全的各领域。习近平指出,要“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形成国家实验室体系”③,共同构成支撑国家安全创新体系的四梁八柱,从而全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首先,要瞄准全球科技前沿并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战略需要,将国家实验室作为国家抢占科技制高点的重要载体,布局一大批学科交叉融合、系统集成的国家实验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服务。其次,要不断加强科技体制改革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坚持夯实科技基础、强化战略导向、加强科技供给并深化改革创新,进一步完善评价制度,积极推动科技管理职能转变,给予科研单位和科学家更大的自主权,使科技人才充分实现自我价值。第三,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三者有机结合,对接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关键技术攻关,系统提升高校科学研究水准,培育更多的杰出科技人才为国家建设服务,为构筑国家安全屏障贡献力量。第四,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健全市场环境等方式,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支持领军企业在基础研究和创新攻关技术前沿取得新突破,从而打造出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领军型企业。同时引导中小科技企业健康协同发展,产学研相联合协同创新,提升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水平,积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激活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国家创新体系整体协作要坚持站在全球战略高度,顺应“一带一路”倡议加强国际合作,共同致力于解决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气候变暖、粮食短缺、公共安全等重大问题,从而实现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新要求。

总之,复杂严峻的安全问题需要科技创新来构建牢固的安全屏障。随着科技创新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科技创新始终为国家安全提供强大的支撑。在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过程中,需要依靠科技创新不断强化国家的安全保护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保障。

(责任编辑 付国英)

猜你喜欢
总体国家安全观国家安全科技创新
关于推进“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思考
国家安全视角下的战略物资储备立法完善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
华人卷入两起涉美“国家安全”案
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导向的高校国防教育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
“总体国家安全观”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