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文静
关键词:短视频;非遗文化;周口;高校
近年来,许多地方高校利用自身优势,通过非遗课程进课堂,结合课程改革、科研竞赛、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力量,进行非遗的保护和传承,积极探索尝试,促使“非遗进校园”成为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新模式,不断开拓非遗传承保护的实践路径。伴随短视频传播发展,利用短视频进行传播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传播不得不面临的现实环境。周口文化底蕴深厚,发展文化产业的后劲十足,是提升城市文化形象的有效途径之一。
周口非遗文化进高校的可行性分析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传统文化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周口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文化艺术种类繁多,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依然鲜活地存在于当今的民风习俗之中,成为研究历史、丰富文化生活、发展文化产业的宝贵资源。目前,周口发现并得到有效保护的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2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72项。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相关基础设施也在逐步完善,无线网络覆盖的范围不断扩大,短视频行业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出现大量的短视频平台,比如抖音、快手、火山视频等,它们吸引了大批受众的目光,成为现阶段受众最喜欢关注的平台。多数主流媒体也开始把移动网络平台作为传播新闻的不二选择,很多行业都在积极探索“短视频+”和行业发展的融合之路,以此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传承、与人民生活密切关联的多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需要求新求变地将其发展继承下来。
截至2020年末,周口市各级各类学校4886所,其中,高等教育学校3所,其中就包括周口师范学院、河南科技职业大学等。周口师范学院,是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全日制在校生2.4万余人。首先,周口师范学院学生人数比较多,是很重要的受众群体,其次,周口师范学院新闻与传媒学院现设有三个本科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和网络与新媒体,三个专业都设置有拍摄、剪辑和后期的课程,其中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开设有纪录片课程,都可以结合周口当地的非遗文化特色进行拍摄,做好宣传工作;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为后期加解说词和配音;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生,结合两个专业创作的作品,进行网络宣传,扩大作品的影响力,这些专业学生的所学,都可以为周口非遗文化的发展传承作出贡献。
“非遗”文化融入课堂对高校教学改革创新的推动作用
社会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大学生拥有健康的人格是成才的前提条件。我们当前的生活已经处于新媒体环境中,要塑造大学生的人格,必须发挥好学校和老师的作用,运用新兴手段,转变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文化素养。
提升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大学生正是学习的黄金时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源远流长,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年轻人的传承和弘扬。作为大学生,更应该要做到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为人类奉献,把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用自己学习的知识去改变现在非遗传播的现状,要树立这样的决心和勇气,这才是大学生应该有的精神面貌。
提升大学生对经典文化的学习积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自信。现在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深入的了解。网络的快捷、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令年轻一代接收到的信息越来越多元化,信息的多样化对现代大学生的三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提升文化鉴赏能力是培养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前提条件。周口特有的地理、历史和人文环境,成就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周口名品,成就了周口有史以来的经典文化。为周口地区在学的大学生了解和学习周口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了有利条件。他们拍摄的作品,可以为周口非遗文化发展贡献力量,这样的成就感和使命感也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新媒体领域总是在不断求新求变,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在提升。但是,应用型传媒专业人才应具有知识、理论和实践技能,能写、能说、能拍、能编的“三基四能”型的要求不会改变。因此,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只有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提升自己,才能更好地顺应短视频时代的前沿发展。大学生在学校学习周口非遗文化,能够充分感受到周口历史的厚重感,从中领悟中华文明的美好,升华他们作为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情感,触摸到时代的脉搏。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实践活动的兴趣和认识,通过学习、录制、剪辑、传播等方式积极参与到周口非遗文化的各项活动中,提高了传媒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短视频+”背景下周口非遗文化进高校的创新路径
周口非遗文化进高校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会面临很多问题。例如,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去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跟学生的实践结合起来;如何让相关科研活动融入当地的社会产业当中;如何具体到课程的教学当中;如何在老师带动下,在课程中融入这些内容;如何通过专业手段,为周口非遗产业的传播发展提供动力。综合来讲,周口非遗文化进高校是存在一定难度的,但也是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去改变的。
挖掘地域特色
地域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征,这也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发展,离不开本地域的特殊环境和当地文化的孕育滋养。而地方高校是一个地区的教育和文化中心,有着得天独厚的区域文化背景。周口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三皇故都、陈楚故地、老子故里,并且有着一批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遺产。但是保护、传承、研究仍需要加大实际性的推动。鉴于这样的情况,如何利用当地高等院校的资源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和非遗研究工作者研究的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我们探索其对城市发展的积极意义,只有这样才能使其真正融入现代生活。
首先,要仔细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情况,研究它的接受规律。其次,创新表现形式,多使用现阶段大众喜欢的宣传渠道,打破原先老旧的拍摄方式和视频表现形式。最后,通过新形式来创新内容,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高校课程发展联系起来。
树立周口城市形象
周口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市,它的发展历程,也是周口城市形象成长的缩影。一个城市的形象建构,依托于城市的文化气质的展现,更离不开现在的媒体环境。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利用新媒体,打造周口的城市文化形象,向世人展示出了周口独特的城市魅力,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周口现有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周口三大剧种越调、太康道情和沙河调曾盛极一时,有丰富的传统剧目,塑造了很多鲜活的角色。但是因为时代久远,很多资料都流失了,这些戏剧文化资料,需要挖掘和整理。如果能将这些珍贵的非遗资源,通过短视频的形式保存、制作并传播出去,才能真正发挥短视频的作用。这样正能量的短视频,才能真正代表周口城市形象。
丰富高校实践
目前,短视频传播发展迅猛,资讯内容的娱乐化和多样化,不断浸染着学生的思维,所以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刻不容缓。结合高校的实践活动,如何有效实施并推进周口非遗文化的传播,实现短视频与非遗文化的融合发展,尚缺乏全面和系统的理论归纳,需要进行综合深入的思考和探究。
首先,落实在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周口师范学院新闻与传媒学院的学生为例,这些学生在校期间,有很多实践课程,编导专业有《摄影摄像》《纪录片创作》《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等课程,播音专业有《纪录片配音》《主持人训练》等课程,这些课程都是可以与当前的短视频发展和传播紧密相连。如果能与周口非遗的发展融合在一起,宣传作用显而易见。
其次,督促高校老师做好衔接工作。高校老师应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保护意识。通过理论学习使得自己对非遗的认识更加全面。利用活动实践课程,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周口市区周边的非遗故地进行现场教学,一边学习非遗文化知识,一边提高实践拍摄技巧,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可以使教师获得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
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打通“短视频”“非遗文化”与“学校课程”三位一体的发展,开发具有特色的视频课程,促使高校教师业务能力大幅度提高。一直以来,一线教师只是教材的执行者,缺乏课程意识。“短视频+校本教材”的建构,落实了教师是教材的开发者、建构者这一新课程理念,使之呈现出更完整的课程样态,实现了“短视频”、非遗文化与学校课程的“对接”,使“短视频+非遗文化”课程从分离走向融合,开发了具有周口师范学院特色的校级课程。
形成产业规模
好的产业结构会对该地区的经济产生影响,在互联网时代,手机已非常普及,已发展成广大人民群众获取资源以及各种信息资料的主要途径。目前,短视频在很多行业已经得到规模化发展,如何促进短视频与周口非遗文化结合的产业化发展,是我们努力的目标和方向。近年来,周口师范学院新闻传媒学院尝试着做出努力:在大学生实践课程中,引导学生采用短视频模式拍摄周口的所见所闻,以抖音、快手等平台为载体,传播周口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网络的资源丰富,传播速度快,比如学校官方的公众号和抖音账号,总是能在无形中影响学生,这都是可以利用的隐形资源。
周口淮阳是个旅游业比较發达的城市,太昊陵庙会把当地独特的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都展现给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使他们领略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淮阳太昊陵庙会活动是民俗文化的盛会,也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以售卖当地特产、祭祀品等为主,还有一些本地具有美好寓意的压缩馍,这些互通促进了当地经济向前进,也带动了淮阳旅游业的新前景。学校可以发挥学院社团作用,通过社团的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出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章,同时,利用网络问卷的形式,判断学生对该类推文的兴趣,学生的评论内容也可以作为参考,进而“对症下药”去强化学生对周口非遗文化的了解程度。学生还可以制作关于周口非遗文化的视频上传至学校或者学院网站上,供同学们浏览,让他们在视觉和心灵的冲击中,达到增强了解周口文化的目的。与此同时,在抖音平台支持其传播的背景下,记录非遗传承人的日常生活,创造非遗项目。
融媒体时代,短视频涉及到的具体内容、呈现形式都有了新的转变,短视频用户的体验需求也变得多样,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对短视频的内容按照类别进行精准划分,对相似内容进行集中处理,运用多种方式进行编辑和整合,这样才能达到宣传的效果。通过教师的指导,录制不同形式的短视频,主要为了宣传周口本地的非遗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录制、传播非遗的过程中。比如每年二月二到三月三的淮阳太昊陵庙会、老子生日祭典、周口美食、周口名品、胜景掠影等等,组织相关教师和学者在周口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挖掘与研究的基础上,同省内省外同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比较研究,善于将项目“走出去”并“请进来”,共同延伸交流与合作空间。
现如今,各类竞争实际是人才竞争,抓好在校大学生的教育是保证国家人才储备的基础。大学教育要想转型发展,需充分发挥自己的责任,发挥“智库”和“外脑”的作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政府部门决策者的责任,也需要周口本地高校发挥力量,双方不断加深合作,集思广益,才能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当前,周口正处在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让周口的经济向前发展,是现阶段最重要的任务。周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周口重要的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既是我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周口人民生活和奋斗的个体精神的重要依托。作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资源大市,周口要提升城市文化形象,需要挖掘非物质文化产业的巨大潜力,提高校企合作,使学生在学习期间为地方经济发展增砖添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