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德纱厂的近代化转型研究

2023-05-30 12:01:53宋思佳
南北桥 2023年7期
关键词:近代化企业管理

[摘 要]20世纪30年代,民族企业家严裕棠收购原隆茂纱厂,并将其改组为仁德纱厂。仁德纱厂创建初期,厂内仍保留了诸如学徒制度、集权管理等较为落后的管理模式,导致企业内部劳资矛盾较为突出、技术相对落后。严裕棠开始接受西方技术和运营经验,不断调整和改进纱厂的企业管理模式,仁德纱厂逐渐由家庭手工业向工厂化转型,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反映了中国近代纺织工业的发展规律。

[关键词]仁德纱厂;企业管理;严裕棠;近代化

[中图分类号]K2文献标志码:A

[作者简介]宋思佳,女,江苏南京人,上海大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企业化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和方法,旨在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由一系列的部门和人员组成,大家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协作紧密,从而形成有机的运作体系[1]。由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仁德纱厂作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建立初期仍具有浓厚的封建管理特征,纱厂内部不仅缺少生产设备和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在纱厂人事管理上仍沿用学徒制度,也称为“师傅教徒”,劳资矛盾问题层出不穷[2]。在这种情况下,严裕棠锐意改革,采用了西方的工头制度,雇佣的工头成为工厂经理的代理人,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工头和工人之间的剥削关系,同时严裕棠也在企业化的改革过程中形成了个人集权的管理模式。但总的来说,仁德纱厂作为中国近代初期的民族纺织企业,具有较强的借鉴和创新能力,厂内的企业化管理也推动了纱厂的近代化转型。

1 仁德纱厂的创建经历

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经历了复杂且曲折的过程[3]。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棉纺织业停留在家庭内部小作坊形式,棉纺织业的技术较为落后,生产力低下。《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本土的棉纱产业沦为了西方列强的原料收购地和商品倾销地,国内的自然经济被迫逐渐解体。《马关条约》签订后,国内出现了建立民族工厂的第一波浪潮。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是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高峰期,各类工厂开始大规模建设,从家庭手工业转向机械化生产,仁德纱厂便是在这一时期建立的。该纱厂最早是中国人创办的染织企业——永元机器染织公司,由于资本额不足,宣告破产后被日资收购合并为日华纺织株式会社,后因日资经营不善又被拍卖于国人,改名为隆茂纺织公司,于1934年被严裕棠收购后更名为仁德纱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共中央的政策支持下,改组纱厂为上海第三十棉纺织厂,至今仍有生产。作为近代棉纺织产业的代表企业,仁德纱厂的发展历程也反映了中国近代纺织工业的发展规律,虽然多次历经挫折,仁德纱厂仍然在复兴和发展中走向繁荣,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严裕棠的企业化改革。

严裕棠一生致力于推动中国棉铁业的发展。他早期创办大隆机器厂,以修配机器零件为主,后转向自主仿制生产机器设备。该厂的创建标志着中国的纺织机械制造业有了较大的突破。之后他通过投资房地产扩大资本,先后建立了苏纶纱厂、仁德纱厂。为了提高纺织机器的生产效率,严裕棠带领团队引进了大量的技术和设备,不断尝试和改进不同的机械和技术,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和技术特色。在他的精心经营下,其产业发展为囊括有工业资本、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庞大体系。可以说,严裕棠是中国近代工商业的代表人物,他的精神和事业对中国纺织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2 企业化管理的改造

仁德纱厂初期的管理特征与大多数华商运营的民族工业一样,缺少发展的前途,同时企业管理上也保留了封建社会的较多弊端。

2.1 改进生产技术

当时中国纺织机械的整体技术水平较低,需要引进外国专家和资本,仁德纱厂的设备较为落后,生产过程极其艰辛。针对此状况,严裕棠将原隆茂纱厂留存的旧设备全部更新,利用严家自己的大隆机器厂提供纺织设备和机械,这样既节省了生产原料和生产资本,也使得纺纱的质量大大提高。1937年,严裕棠之子严庆龄刚结束了在德国的机械工程学习,认识到若对中国的机器加以生产技术和工艺组织的改进,也能一定程度上形成价格优势,与西方的机器设备竞争。因此,严庆龄聘请了两位德籍工程师,分别负责机械铸造和工具机生产,严庆龄本人也是机车制造专家,在他的牵头下成立了一个工程师技术小组,在铸造、机械加工、量具制造、热处理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的技术改革。这不仅提高了铸件的质量,成本也有所降低,各部厂内的组织分工也进一步细化,生产业务开始向棉纺机器专业化生产方向改进,仿制了日本型式的精纱车、浆纱车、筒子车、开棉机、给棉机等,这些设备能服务于整套棉织品的制造。

2.2 解决劳资矛盾

纱厂内部工人和资本家的利益矛盾比较突出,经常出现罢工和工潮[4]。仁德纱厂初期沿用的仍是学徒制度,这主要是当时一些小作坊和企业实行的特殊的职业教育形式,在这种制度下,师傅不仅充当教学者的身份,负责教授学徒的技术,还要负责照料其生活。學徒需要在师傅的指导下,接受数年的纺织技术和生产实践培训,学徒期满后,需要进行技术考核,考核合格的学徒方可获得行业认证和资格证书,开始正式工作。然而,学徒制度的实质是对廉价劳动力的榨取,学徒时期是没有任何劳动保障的,且老板也可以以各种借口解雇学徒,如身体不适甚至沙眼等理由。同时,师傅通常会对学徒采取“口传心授”的形式[5],要求学徒绝不能将技术传给其他人,这导致了行业中技术的秘密性和专业性很强,也造成了技术壁垒的存在,有时还会造成技术创新的停滞。一些师傅对学徒收取高额学费或者强制学徒在工厂或家里为其工作,导致学徒生活条件困难,缺乏教育保障。

为了解决劳资矛盾,严裕棠首先采用了工头制度的管理方式。工头制是中国近代工业中的一种创新制度,广泛运用于纺织、造纸、造船等行业。以仁德纱厂为例,工头不是雇佣工人的直接雇主,而是成为工厂经理的“代理人”,工头不仅负责管理工人,还负责向工厂经理汇报产量、工人数量等信息。工头制度的出现是由于资本家无法直接管理大量工人,而需要将管理权下放到底层。工头在管理工人方面具有一定的自主权。他们可以决定雇佣、休息时间,以及生产过程中各阶段的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同时,他们还负责确保工人的工作效率、生产效益等,以便追求更高的利润[6]。

工头制度有一定的优点,如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严裕棠作为工厂的管理者,也认识到了技术和素质问题的重要性,注重对工人进行技能培训和职业培训。纱厂内部通过相对有规程的招聘制度,选用了一批具有小学和初中学历的工人,通过招聘渠道、内部晋升和转岗等方式来选拔优秀人才,甚至还通过培训、薪酬福利、绩效考核等机制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具有开创性和建设性,提供了保障工人福利的方针。

2.3 革新组织架构

严裕棠初期实行的家族集权式管理,往往是家族成员掌握着纱厂的管理权和决策权,导致企业决策存在风险。因此,严裕棠在组织上实行了分层的管理制度,包括总经理、各部门经理、车间主任、班组长等。其中,总经理负责企业的决策和战略规划,各部门经理分别负责财务、生产、销售等不同的职能管理,车间主任则负责具体的生产管理,班组长是生产线上的管理者。这样的人事管理方式能更好地适应纱厂后期规模的扩大,将整个企业的管理工作划分为多个职能单元,进而实现更好的管理[7],同时还能减轻上层管理者的工作压力,使其聚焦核心业务,下层管理者也可以独立决策,减轻上层管理者的压力,帮助纱厂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8]。

3 工厂化管理的弊端

近代纱厂工厂化管理在实现企业规模扩大和效率提高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

3.1 长时间劳动

由于工头的监督,工人需要长时间工作,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工头制度实施后,工头和工人之间产生了剥削关系,工头可以利用其管理权为自己谋取利益。工头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时间在不断拉长,每天工作时间可达16个小时。

3.2 低薪资待遇

工头制在一定时期内,能较好地发挥其作用,突出了信任的重要性。但是工头、业主和工人三个阶层各有自己独立的价值取向,业主和工头存在行动动机上的差异,管理者(一般是股东)重视对剩余利润的索取和企业规模的扩大,工头的目标是个人效用最大化,这便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双方的努力动机不能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即产生了激励不相容的现象。工头和工人之间的地位也是不平等的,在以封建等级为依托的管理架构中,同一部门的工头工资比工人高了一个等级。例如纱厂的清花部,工头最高工资为0.98元、最低为0.70元,工人最高为0.57元、 最低为0.35元,工头分别比工人高了72 %和100 % 。可见,无论从行为动机上,还是社会经济地位上,工头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利益阶层。工头常常在工人的工资中扣除自然损失、机器损耗等成本,加之罚款和试用期没有工资等因素的影响,工人的薪资十分微薄,这让工人受到了巨大的不公平待遇。

3.3 保障制度不健全

在工头的统治下,工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由工头掌控,包括休息、吃饭、睡觉等。在这种情况下,工人的工作和生活质量十分低下,特别是在劳动保障和权益方面。工人一直从事着标准化的劳动,在这种制度下,他们的工作形式单一,只是单纯重复着一些简单的工作,很少有机会进行进一步的训练和晋升[9]。

在长期的实践中,工头制度随着工人阶级的斗争愈演愈烈,在很大程度上被全民所有制代替[10]。另外,机械化生产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减少,导致失业率增加[11]。随着机器的普及,纱厂的机械化生产对体力劳动者的需求降低[12],强制性地解雇了许多手工劳动从业者,引起社会的失业问题。在纱厂工厂化管理模式中,工人往往处于低级岗位,工作时间长、工资低、福利少。而且,由于缺乏相关法律保护,他们面临的危险、伤亡和疾病等职场问题也较为突出。

4 结语

综观仁德纱厂的企业管理变革,可以把严裕棠旗下产业的管理模式概述为:实行机械制造企业与棉纺织企业的联动经营,以机械制造业为棉纺织业提供低成本生产装备和技术支持,提高棉纺织企业的生产效率;以棉纺织企业对机器装备的需求为机械制造企业的产品提供稳定的销路,以及检验产品质量和技术革新的试验场所,并通过联营的样板树立民族机械制造企业的品牌声誉。到了后期,严庆祥更将这一企业经营战略提升到了产业发展的高度,在严裕棠的改革下,仁德纱厂的组织架构、生产管理、用人制度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通过这些制度的实施,纱厂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从而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实现了纱厂的近代化转型。然而,工厂化的管理也存在弊端,如工头制度下阶级矛盾难以削弱,家族成员个人主观能动性过强,缺乏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的管理方法,等等。现代中国棉纺织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更高的速度发展,国内外企业之间的文化传递和交流不断加强,使中国棉纺织业更加多元化[13]。近年来,中国政府又提出了一系列促进鼓励发展棉纺织业的政策,如采购支持政策、劳动力短缺的补贴等,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中国棉纺织业的优势地位。

参考文献

[1]徐新吾. 江南土布史[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2]丁日初. 上海近代经济史(第一卷)[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中国近代纺织史编委会. 中国近代纺织史[M]. 北京:中國纺织出版社,1997.

[4]赵冈,陈钟毅. 中国棉纺织史[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5]徐新吾,黄汉民. 上海近代工业史[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

[6]汪敬虞. 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三册)[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7]上海通志编纂委员会. 上海通志[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8]方显廷. 中国之棉纺织业[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9]王强. 近代中国实业志[M]. 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

[10]王玉英. 中国近代棉纺织业的技术引进与企业发展[J]. 厦门科技,2003(6):54-56.

[11]季国标,胡迎庆,付建西,张彦欣,楚艳,高绪珊. 中国纺织工程科技回顾与展望[J]. 北京服装学院学报,2002(2):86-93.

[12]陈惠雄. 近代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多元分解[J]. 历史研究,1990(2):116-130.

[13]段本洛. 近代中国棉纺织业的机械化[J]. 苏州大学学报,1990(2):119-125.

猜你喜欢
近代化企业管理
柯树勋改革与西双版纳的近代化
文教资料(2016年26期)2017-02-22 19:35:37
在自我否定和整合中一路走来
19世纪中后期东西方画报中的晚清中国镜像
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5:50:13
当代日本学界对“儒学日本化”问题的考察
社会科学(2016年8期)2016-11-04 01:49:17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探讨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4:29:09
基于技术经济变化视角下企业管理特征变迁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2:06:19
新经济形势下加强企业管理的有效途径分析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3:51:35
液晶生产企业客户管理新概念探究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3:37:21
浅析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10:59
突发事件基本类型及其对管理的意义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3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