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明代秦耀所题《寄畅园二十咏》、宋懋晋所绘《寄畅园五十景图》两种文本和图像语言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传统文化与明代造园艺术在数字化背景下的融合表达,深度挖掘江南园林的文化内核,解构、诠释图文意境。以“寄字语园”为例,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将有关江苏无锡寄畅园的诗画与园林意境相结合,探讨江南园林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审美意蕴数字化表达的路径,探索立足传统园林文化视角讲好中国故事的创新之路。
关键词:江南园林;文化遗产;审美意蕴;数字化表达;虚拟现实
文物古迹是历史的见证,是技术和文化的结晶,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实物遗存,是珍贵的研究材料。中国传统园林是中华文化瑰宝之一,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通过各个朝代的洗礼及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禅宗思想等传统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独特的中华文化审美意蕴。中国传统园林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纵观中国传统园林的历史发展,能发现其承载着造园之人的心境与时代的审美需求,融色、香、韵于一体,始终遵循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美好生活的文化理念。无锡寄畅园是中国十大古典园林之一,是典型的江南园林,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院内掇山理水、疏泉叠石,传统的建筑风格和雅致的布局颇具江南风味,艺术价值极高。研究中国传统园林审美意蕴的数字化表达,探究中国古代的审美意象和价值观念,可为在数字化背景下重塑中国传统园林意象、实现未修复文物虚拟重建、保护文化遗产、建立古今对话通道提供一个具有本土化意义和时代化特征的方案。本文将从中国传统园林的数字化发展研究概况、江南园林文化遗产数字化表达的必要性、江南园林审美意蕴的数字化表达形式、以寄畅园为例的江南园林审美意蕴数字化表达设计与实践等方面出发,阐述江南园林文化遗产审美意蕴的数字化表达趋势与路径。
一、中国传统园林的数字化发展研究概况
对中国传统园林数字化发展的研究是基于园林的时代审美特征,围绕园林的三种语言——园林语言、园诗语言、园画语言进行的有关中国特色文化与思想的研究。从中文论文数据库检索近二十年与传统园林数字化发展研究相关的文献,发现约有660篇,大多是从园林设计、数字技术的运用、园林规划等方面展开研究。园林的意境属于美学的范畴,是传统园林艺术审美的最高追求和标准。在通过数字化模式再设计传统园林以展示其审美思想和创作特色时,主要可从意境的产生和营造以及“言”“象”“意”几个方面展开,在考古、考证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传统园林造园理念与园主思想心境的理解与分析,打造虚拟空间,借助再设计的方式建立古今对话的通道。
中国传统园林的数字化发展研究主要是对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应用、园林的历史发展、园林的基础要素(如山石、植物、建筑)等进行分析研究,也有结合数字技术、可视化技术进行的风景园林景观规划,还有通过建立线上虚拟展厅阐释古典园林价值体系,与线下的古典园林载体相结合,以探究文旅发展趋势的研究。研究者们从数字化园林设计出发,多维度进行探讨,从传统园林的布局、意境、造园理念中提炼精华,结合数字技术,实现传统园林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补充中国数字资产数据库的空缺。数字技术能无限接近和还原历史事实,是当前国际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最前沿技术。目前,数字技术多用于博物馆与文物修复,在园林中的应用相对较少。然而,运用数字化手段修复和保护园林已然成为国际趋势,强调对文化遗产资源的信息复制和保存,但在遗产资源的数字化开发、重构和关联内容的深层设计、文化展示传播方面投入力度还不够。另外,重技术轻文化、重形式轻功能的现象,导致文化遗产资源在当代的数字化展示传播效果有限。本文将在此基础上,从寄畅园园林、《寄畅园二十咏》、《寄畅园五十景图》等多视角来探究基于数字技术对中国传统园林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形式。
二、江南园林文化遗产数字化表达的必要性
(一)发掘江南园林底层文化,深度感知园林背后的文化内核
江南园林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是江南地域文化的命脉,是历史的再现、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科学技术发展的见证,也是现代城市文化内涵、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江南园林志》中记载:“吾国凡有富宦大贾文人之地,殆皆私家园林之所荟萃,而其多半精华,实聚于江南一隅。”江南园林中包含众多风格独特的古代文人私家宅园,造园者借江南的地理位置优势,结合时代审美需求,寓情于景,将个人心境与中国传统造园理念融入其中,创造出具有诗情画意的文人山水园林。江南园林作为江南最典型的历史遗存,是江南一大文化符号,映射着江南人的精神基因。其园林景观、园诗、园图、园记、建筑风格背后,往往蕴含着江南的审美意蕴、造园理念与古代传统的哲人思想,通过园林建构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与价值理念,与江南地区的历史文化、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习俗的发展密切相关。通过数字化手段整合江南园林文化资源,对江南园林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修复、利用,对于挖掘江南园林底层文化、“活化”园林文化内核、延续江南历史文脉具有重要意义。
(二)保护江南园林文化遗产,完善国家文化遗产数据库
中国传统园林的发展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特点,体现着不同时代的审美意蕴。建筑、山石、植物等作为寄畅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造景元素,是寄畅园具有历史情怀和文化内涵的原因所在。在历史的洗礼与园主更换的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园林丧失了原来的味道,格局有所改变,出现了园林档案记录不全、传统记录方法导致的数据流失等问题。因此,根据图像、文本資料、空间测绘进行虚拟复原,改变传统的修复方式,有利于延续珍贵文物的文化价值。基于考古史料进行遗址重建,通过测绘资料、园林景观元素资源、文化资源的整合形成文化资源虚拟现实展示的应用体系,可以完善国家文化遗产数据库。
三、江南园林审美意蕴的数字化表达形式
寄畅园的文化语言分为三类,分别是园林、园诗、园图。园林文本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写实功能,通常被运用于园林的历史复原研究[7]。相较于诗文,图像提供了直接的视觉形象与感性认知。根据三种语言的不同特性,设计应用场景。在进一步分析不同场景的环境意象之前,首先对园林中的环境元素进行分层与拓展,建立文本的形象参照体系。以明代秦耀所题《寄畅园二十咏》、宋懋晋所绘《寄畅园五十景图》两种文本与图像语言,以及寄畅园园林艺术为研究对象,以寄畅园中的悬淙涧(今八音涧)为例(图1),将诗词、山水画与园林相结合,进行解构、词句意象分解,将诗的意境与画的意境相结合,综合理解与剖析明代传统的造园理念与文人造园的心境,结合寄畅园景观元素,进行数字艺术创作和交互设计,将画中的文化情感、文化气质凝练为具有江南文化艺术的数字资产。
四、以寄畅园为例的江南园林审美意蕴数字化
表达设计与实践
“寄字语园”利用虚拟现实、三维建模等数字技术,通过对园林组成要素的解构、重组,结合《寄畅园二十咏》《寄畅园五十景图》呈现出的意境,实现寄畅园的数字化再现,同时设计游园交互体验系统,开发一个为用户进行知识科普、使其进行沉浸式体验、帮助其建立古今对话通道的教育性导览平台。
(一)数字化建构逻辑
首先,依据现代修复后的寄畅园园林布局图和《寄畅园五十景图》,将寄畅园布局图还原。通过测绘工具扫描寄畅园园林景观与建筑构造,使寄畅园的文化资源以数字化的形式进行保存,结合其他江南园林布局与构造数据进行数据处理与整体分析。其次,运用三维建模软件,将图像与诗词中体现的园林元素进行建模,构建寄畅园的虚拟空间。同时,以《寄畅园二十咏》《寄畅园五十景图》为代表的文本、图像、手稿、档案等资源则以资源关联、资源聚合、资源共享的方式,将江南园林的审美意蕴融入虚拟的文化空间,从用户需求的角度出发,结合江南园林审美意蕴创新信息表达形式与交互设计形式,以达到文化传播的设计目标。
(二)风格化艺术设计
不知中国画理,无以言中国园林。中国传统园林与中国山水画长期并行发展,山水园林、山水画、山水诗相因相生,共同展现中国传统哲思。文人作为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主体,同样是山水园林的造园者与审美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其对园林、园图、园诗的创作,无不蕴含着自身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悟所感。园林与山水画在审美方面具有统一性,主要体现在意境美、朦胧美、自然美、虚实对比美、空间美、形态美、色彩美等方面。基于山水画创作论及造园理论进行数字化空间的风格化艺术设计,制作富有江南山水风韵的材质纹理贴图,意在体现江南平淡天真、秀雅温柔的特点。编写Shader,通过灯光设计、物理雾效等视觉效果设计,形成虚实结合、借景造境之韵味(图2)。
(三)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是综合三维图形、多媒体、仿真、显示等多种技术形成的最新发展成果,可借助计算机等设备,构建一个逼真的、三维的、可实现多感官体验的虚拟世界,从而使处于虚拟世界中的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虚拟现实技术在园林文化遗产的时间、空间和信息表达上具有突出的表现特征,对建筑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研究工作具有支撑作用,其可以将江南园林中复杂的空间信息重新整合,将园林背后的历史文化有形化、情境化,以弥补现有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存在的缺憾。“寄字语园”结合以人为本的交互设计核心,为体验者提供可交互的数字化园林信息,使用户在虚拟空间中可以通过交互体验充分融入园林,感知明代园林的审美意蕴。
五、结语
江南园林是中国独有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寄畅园作为江南私家园林的集大成者,蕴含着独特且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虚拟现实技术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推动着中国传统园林的保护与发展迈向新的台阶,在数字化背景下,虚拟现实技术在展示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园林诗画的审美意蕴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人们对中国传统园林的传承不再是资源的复制,而是融入现代化的技术与理念,将传统园林的审美意蕴进行数字化表达,以新思维呈现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拉近时代之间的距离,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活化”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立足传统园林的文化视角讲好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1]吴余青,朱奕苇.中国传统园林审美意蕴内涵解析[J].湖南包装,2022(6):1-6.
[2]吴曼妮,郑文俊,胡露瑶,等.风景的人文化进程:桂林山水园林审美历程之解读[J].中国园林,2020(3):50-54.
[3]阴帅可.江南传统文人园创作与审美过程中的言象意思辨:以环秀山庄与小盘谷意境营造比较为例[J].中国园林,2011(9):74-77.
[4]任菲.江南古典园林文化遗产数字化开发研究:以网师园数字展示平台设计为例[J].大众文艺,2021(24):74-76.
[5]马忆君.苏州园林景观数字化的保护与应用[J].现代园艺,2021(16):109-110.
[6]童寯.江南园林志[C]//北京画院.大匠之門:3.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4:210-219,208-209.
[7]于梦淼,杨晓,梁雯.三种图像:基于寄畅园文本的环境意象诠释[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22(5):143-149.
[8]陈从周.园林清议[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5.
[9]吴余青,田卓明,朱奕苇.中国传统园林审美意蕴研究文献综述[J].湖南包装,2020(4):7-10.
[10]狄丽星,李宪锋.虚拟现实技术在环境设计中的实践运用[J].艺术大观,2022(14):64-66.
[11]钱默.数字化技术在我国古典园林数字化展示设计中的应用[J].环境工程,2021(11):221.
作者简介:
宫欣君,江南大学学生。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