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化中心发展路径研究

2023-05-30 02:34兰明付予李恬怡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文旅融合

兰明 付予 李恬怡

摘 要:随着消费的升级,人们对消费的需求逐渐从外在的物质需求转向内在的精神需求。文化中心是地域文化的公共展示场所,如何将一个城市丰富的历史文化融入文化中心设计,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成为文化中心设计人员必须思考的问题。而文化产品代表着城市的旅游形象,不仅具有纪念性,还可促进文化的传播,其需要通过文化中心进行展示。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可通过文化中心的发展增强对文化产品的展示,满足大众对文化产品的审美需求。以湖南株洲三门镇为例,对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文化中心发展路径进行研究,以更好地推动文化中心的发展。

关键词:文旅融合;文化中心;三门镇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提出“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发展理念,提倡“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使二者达到“和合共生”的状态。2009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核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2018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进一步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规定》,以促进我国文化企业的发展。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一些文化企业逐渐深入市场,开展战略性文化试点工作。2021年4月25—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期间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在此背景下,做好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大文章,是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公共政策和市场对文化产业的支持,有利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推动文化中心的发展。

一、相关概念阐述

(一)文旅融合概念

隨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开展文化旅游活动成为更多人的需求。由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和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传统旅游业在拉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所下降,如果仅依靠单一的旅游或文化产业将很难满足人们不同的文化需求。在此大背景下,文旅融合应运而生。这让单一的传统旅游模式逐渐向文旅融合转变,即以文化丰富旅游内涵,以旅游带动文化发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发展路径已经逐步得到体现。

(二)文化中心概念

文化中心是一种将文化、生活、艺术等要素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新型综合场所。文化中心不仅可以充分展现文化创意,还可以展现城市的魅力。在设计文化中心时,需要注重对不同元素的巧妙结合,以打造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充满趣味性的空间。同时,在设计文化中心时,还应强调新旧事物的协调共生,注重对当地历史文化的挖掘和改造,以提升城市空间美学品质。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三门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当地缓慢的生活节奏使得人们想要跳出自己的封闭空间,在一个集聚的空间进行交流。因此,结合三门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元素,设计一座让人记忆深刻,并能体现当地特色的地标性文化中心尤为重要。

二、研究现状

三门镇濒临湘江,水上交通相当便利,是湘江河畔的“一颗明珠”。三门镇有一千余年历史,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因镇内高峰村有石岩洞三座,状似三门,故得名三门镇。

文化中心项目选址位于三门镇码头附近,图1中红色圆圈位置即为选址地。该项目规划占地面积为2600平方米,西面临街,东面临湘江,北有民居,南面为三门老街和渔船码头。该项目曾经的建筑形式为禅寺,供僧人使用,现今已成为荒废仓库。

三门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但现有选址地的遗存建筑难以体现三门镇的文化特色,仅能看出其带有民国时期建筑风格。根据当地居民介绍,遗存建筑原是三门镇的一座禅寺,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主体和外墙虽得以保留,但建筑内部空间的功能性已缺失。建筑内部空间缺乏文化展示,并且外部仅有危墙支撑,外观残破,墙体裸露,建筑可利用率低,已经荒废,无法满足人们对建筑在疏散功能上的要求。而将其从原有的禅寺改造为文化中心,不仅是建筑在功能上的置换和在空间上的复兴,更是一种文脉的传承和空间场所精神的延续。

在地方特色不断发展的今天,立足地方特色实施旅游开发的地区也在不断增加,但普通的地方特色已经难以满足大众的需求,因此各地区都想通过建造具有自身地方特色的文化中心吸引游客,刺激消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同时,国家也在大力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文化中心的设计在国内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在开发地方特色资源时,要较好地把握地方文化基因,打造独特的文化品牌形象,把握文旅融合的大时代环境,响应国家对促进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发展的号召。通过此次更新文化中心的契机,笔者希望充分依托三门镇的本土特色,将自然元素和文化元素融入文化中心设计,在三门镇这个承载地方记忆的“文化容器”中打造叠合、开放、多元的复合型空间,从而带动湘江沿岸传统村落的整体发展。如何将旧建筑的元素与精神更深层次地融入空间与使用者的行为,是笔者在文化中心设计中持续关注的问题。因此,笔者在三门镇文化中心设计中进一步解构了“过去”与“现在”的对照关系,让古今的空间碎片更深入、更彻底地融合。

三、问题的提出——以三门镇为例

(一)本土文化保护意识缺失

创意雷同是文化中心设计存在的一大问题。现阶段,部分文化中心设计千篇一律,难以体现本土文化特色。以三门镇为例,当地在管理这些旧建筑时,并没有对其进行保护或重建,随着旧建筑的破败,工业发展的历史文化记忆也逐渐被抹去,不足以保留当地文化特色。目前,三门镇旧建筑大多已废弃,无法再使用,昔日的辉煌只能留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

(二)文化应用不当

部分文化中心的文化发展模式比较粗放,在文化挖掘过程中,功能设计和文化应用无法根据当地文化特色进行合理转化。如果文化中心设计不考虑文化应用的合理性,那便与文化中心设计目的背道而驰。三门镇文化中心现选址地的遗存建筑为寺庙,禅寺文化内涵较为特殊,若对文化应用不当,则会影响到三门镇文化中心的改造。

(三)游客参与感缺失

传统的文化空间游览以参观为主,单一的游览模式会使游客在游览时产生一种与文化中心分离的感觉,从而缺乏对当地历史文化的深入体验。因此,三门镇的文化中心设计应注重游客的参观过程,让游客以参与活动的方式产生切身游览体验。

四、文化中心发展路径

(一)发掘本土特色

要想做好文旅融合发展,需充分挖掘和利用各地的优势资源,整合各地存在的独特的发展潜能,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深化各地、各部门的协调作用,进而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文化中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要反映当前时代特性,顺应时代的潮流,既要给消费者一个舒适的消费环境,又要体现设计的文化价值。

在对三门镇遗留建筑进行改造之前,笔者对三门镇的历史、工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深入挖掘了三门镇地区本土特色。文化空间是继多种空间之后的又一新兴产物,其改变了展示空间的传统性,打破了商业空间的单一性,使空间功能更加完善,更加能够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和消费需求,而文化中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文化空间。因此,笔者将三门镇工业发展的历史与其文化特色结合起来,采用局部拆迁、更新的方法,保护三门镇具有工业特色的旧建筑,并对旧建筑进行合理的改造设计。

笔者在三门镇现有的建筑基础上发掘本土特色,在改造时注重保留旧建筑的历史记忆,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利用,使旧建筑在具有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量保持原始样貌。对于需要装饰的部分,也采用新旧对比的方式进行设计,以更好地保留旧建筑的原始信息。总之,笔者以文旅融合理念为出发点,结合旧建筑改造设计手法提出设计思路,将三门镇的特色文化融入文化中心設计,以使旧建筑的元素与精神更好地融入文化建筑空间。

(二)挖掘文化价值

文化和旅游是相互成就、相互作用的。文化资源是促进旅游发展的基础,旅游经济发展离不开文化资源,因此在推动文旅融合的过程中,需要充分挖掘文化内涵与文化价值。

三门镇文化中心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为设计基础。深入思考如何将文化元素融入文化中心设计,有助于解决设计粗放和文化定位模糊问题。笔者在对三门镇的各类工业建筑进行改造时,充分挖掘三门镇原有工业建筑的文化价值,确保合理应用各种技术,以改造和再现原有的工业建筑,并且在原有建筑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复合型场所设计将孤立的单一建筑串联起来,塑造文化中心的全新外部形态,打造新的功能空间。例如,对于保留下来的文化中心建筑外墙,使用新的装饰材料,通过强烈的图案或色彩对比,塑造一个全新的,并具有独特性的空间形象。

三门镇文化中心的改造结合了国内外优秀的建筑空间改造设计案例,让旧建筑再生成为可进入、可使用的场所,保护了属于三门镇的具象记忆,让“老物件”重拾新的生命力、创造力,并经由空间的变化展现了时光交织,提升了三门镇的文化影响力。

(三)营造“共生式”空间体验

推动文化旅游融合不能追求千篇一律,要注重各地的差异性,使各地旅游达到“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的效果,为游客营造“共生式”空间体验。这要求各地文化中心设计利用自身文化资源,打造独特的空间形式。

在设计文化中心时,高度重视并积极挖掘本土工业遗产的价值是十分有必要的。在这个过程中,还要通过不同方式营造新的功能空间,打破现有建筑的孤立性。同时,可通过分析现有工业遗产,拓展原有建筑结构的功能,并将其转化为新的功能空间,以有效地更新和再利用工业遗产,将其打造为文化中心,为游客营造“共生式”空间体验。

笔者在对三门镇文化中心进行设计改造时,主要通过文旅融合的方式打造文化中心,将文化中心作为当地的地标式建筑,构建地方特色记忆点。同时,在改造的过程中,坚持传承与创新并行,推动当地文化中心的建设,使其能够向人们展示悠久的历史文化。此外,为了游客在游览文化中心时能够充分地沉浸其中,较好地欣赏在文化中心中展示的文化产品,感受三门镇深厚的文化底蕴,笔者在设计改造文化中心的过程中,以为游客营造“共生式”空间体验为重点,对文化中心的布局进行了合理设置,最终打造出叠合、开放、多元的复合型空间,增强了游客的空间体验。

五、结语

本文以三门镇文化中心设计为例,结合旧建筑改造设计手法,为如何将地区的文化资源融入建筑设计,让旧建筑的元素与精神更深层次地融入文化中心设计提供了新思路。文旅融合与文化中心发展具有联动性。在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可以为文化中心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新路径。二者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通过文旅融合可以有效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区域特色旅游服务。同时,通过文旅融合,还可以很好地促进区域的文化保护和非遗传承发展。因此,各区域以文化中心为代表的文化公共空间在发展过程中,可通过发掘本土特色、挖掘文化价值、营造“共生式”空间体验的方式寻求新的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汪婷,於冉,朱付彪.文旅融合背景下合肥市文创街区的发展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22(4):107-112.

[2]程功,郁舒兰.用户体验视角下博物馆文创设计策略研究[J].艺术科技,2022(13):153-155.

[3]王艳婷,冯鑫.工业遗产视角下的城市新文创空间设计研究:以徐州为例[J].艺术与设计(理论),2022(4):47-49.

[4]牛志男.让文创点亮梦想 我国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及发展简述[J].中国民族,2020(4):46-50.

作者简介:

兰明,湖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付予(通讯作者),湖南工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李恬怡,湖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文旅融合
“文旅融合”该从何处着手
全域旅游视角下荣成市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文旅融合的城市旅游产业发展
我国邮轮旅游经济发展建议
文旅融合视角下乡村振兴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