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劳动教育,是使幼儿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对小班幼儿而言,要树立积极的劳动观,需从生活自理能力入手,逐步提升自理技能,培养自理习惯,从而积累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幼儿从“自我服务”到“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形成,为劳动兴趣、劳动习惯的培养奠定基础,为今后社会生活的适应提供良好的保障。因此,文章将从小班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出发,从生活中折射劳动的教育价值,为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提供有效帮助。
[关键词] 劳动教育;自理能力;社会发展
[作者简介]顾夏颖(1989— ),女,浙江湖州人,湖州市实验幼儿园,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幼儿教育。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其中提到“充分认识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加强劳动教育的新要求”“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同样提到了劳动教育的重要理念与重大意义。学前教育阶段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因此,将劳动教育融入幼儿一日生活十分有必要。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三岁左右幼儿小动作的适应性已不断发展,精细动作也开始协调。教师逐步引导幼儿学习一系列的自理技能,对促进其身体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和参与事务的积极性有巨大的帮助。
一、动作技能的锻炼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指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小班幼儿自我意识逐渐发展,自立欲望也不断提高,我们应给予幼儿充分的机会,让其双手得到锻炼。日常生活自理动作技能体现为:精细动作和双手协调能力。精细动作需要凭借幼儿手指等部位小肌肉的活动,配合感觉、注意等多方面的心理活动才能较好地完成,如扣扣子、使用勺子和筷子等。除此之外,小班幼儿受其年龄特点的影响,双手对称协调动作相对来说容易一些,而双手不对称协调动作则有一定的难度。如穿脱衣服、折叠衣裤、倒水等动作,双手的动作模式不一样,需要不断练习双手配合,在锻炼中确定自己的优势手,使两手发挥操作和辅助的不同作用。
练习动作技能是发展自理能力的关键之一。动作技能的练习不仅仅是动作的学习,更是社会性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多设置一些有利于幼儿双手协调能力发展的小游戏,如串珠子、做香包、扣扣子等。幼儿在游戏体验中享受动手的乐趣,手眼协调、双手不对称协调能力及动作的精细度得到提升。幼儿只有充分获得锻炼的机会,才能萌生自理意识,激发生活自理动机,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二、生活自理动机的激发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因此,我们应正确引导幼儿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其独立意识。
(一)归纳与整理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归纳与整理习惯需要从小培养,小班幼儿在生活自理方面常常有积极主动的态度,但是在行动时往往会出现因做不好而放弃的现象,或者做事时力不从心。恰当的引导和提醒对培养幼儿秩序意识能起到督促作用。
幼儿在一日生活中对操作类的游戏十分感兴趣,游戏后学习收拾整理、归类摆放材料是自理能力培养的程序和方法。幼儿在忘我的游戏中往往会忘记整理,有时也会因为惰性不想整理,教师可以利用律动音乐培养其秩序感。如游戏结束时,播放律动音乐或弹奏乐曲,提醒幼儿进入收拾整理阶段。以这样的形式引导幼儿理解和内化日常,不仅能加深幼儿对秩序的理解,还能培养其爱惜物品、珍惜物品的社会公德意识。
(二)家庭与校园的配合
动作技能的练习、生活秩序的培养、自理习惯的养成等都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家园合作是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幼儿园中采用的方法与引导措施也同样适用于家庭教育。将幼儿在园中学习的动手游戏带到家庭活动中,既能起到锻炼双手的作用,又能促进亲子互动。除此之外,家长利用自理儿歌和律动策略,加强幼儿在家中自理能力的持续锻炼,也能收到比平时更好的效果。例如,主动参与家庭劳动、整理自己房间、参与垃圾分类等都是幼儿自理能力与服务意识不断加强的表现。通过家园合作的形式,能共同增强幼儿的生活秩序与规则意识,增强其对自我能力的自信感,在完成其他事情上也具有较高的激励作用,为劳动意识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亲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引导幼儿生活自理或参与家务劳动”,“幼儿自己的事情尽量放手让他自己做”。生活即教育,学前阶段是自我意识快速发展期,随着幼儿动手能力的逐渐提高,他们不仅学习自我照顾,而且渐渐延伸至为集体做事、为他人服务,在此过程中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从而促进亲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一)助人行为
助人是亲社会性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小班幼儿助人行为的产生往往是受到情境和成人的暗示,其主动性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我们发现,当幼儿熟练掌握基本的自理技能后,个体间显现出明显的能力水平差异,于是,幼儿之间便出现了一些自发的帮助行为。例如,看到同伴背书包有困难,个别幼儿在自主背好书包的前提下,会帮助同伴背上书包。又如,有幼儿把水打翻时,身边的同伴会主动拿毛巾帮助其擦桌子等。这些助人行为带来的成功体验有助于提高幼儿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能力,可让幼儿感受集体生活的良好氛围。助人者与被助者之间产生的积极互动及正向的情绪情感对幼儿今后适应社会也可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二)合作行为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园应多为幼儿提供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的活动,让幼儿在具体活动中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学習分工合作。”教师通过提示语、自身的行为示范等有意识地引导合作意识、合作能力较强的幼儿与合作意识、合作能力较弱的幼儿相互协作,在同伴间起到一种榜样学习的作用,营造集体合作氛围。如小组成员一起抬桌子、同伴间合作清洗椅子、找朋友抬运桌垫、和同伴一起搬运自行车入“车库”等。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与同伴相互合作才能完成。这不仅能激发幼儿参与劳动的积极性,还能使其在融入集体生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劳动观念,提升社会交往能力。
(三)为他人服务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高尚的心灵是在劳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关键是要使儿童从小就参加劳动,使劳动成为人的天性和习惯。”在一日生活中进行的即时教育、随机教育不断帮助幼儿在其自我服务的基础上增强责任意识与独立意识。劳动的意义在于乐于为他人服务,小班幼儿从自我照顾到为他人服务的过渡显示了初步的劳动观念,如帮厨劳动、照顾动植物、户外活动拿取衣篮、为小组擦桌子等。幼儿在为他人服务的劳动过程中,展现了积极的社会行为,亲社会性得到进一步深化。
小班幼儿的劳动内容主要以自理能力的培养为主,逐步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一日生活皆教育,将劳动教育观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中,可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提供多种可能,促使幼儿在自我服务与为他人服务中不断提高社会生活技能与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柳倩,周念丽,张晔.学前儿童健康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4]张明红.学前儿童社会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