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促进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接地”的实施策略

2023-05-30 10:48:04曹加明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接地实施策略

【摘  要】语用促进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接地”的实施策略是基于语用,立于思辨,致力审美,期于文化。在致力于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接地”的课堂教学中,语言运用是 “压舱石”,促发思辨是“千斤顶”,审美体验是“催化剂”,文化立人是“指南针”。依托语用,借助思辨,唤醒学生的言语生命意识,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与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接地”的应为之举。

【关键词】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接地”;实施策略;基于语用;立于思辨

【作者介绍】曹加明,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江苏连云港,222500)教师。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普教立项一般课题“紧扣语用促进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接地’研究”(D/2021/02/747)的研究成果。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的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维度。在此四个维度中,语用,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基础性维度,紧扣语用这个语文教学的“牛鼻子”方可真正促进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接地”。那么,语用促进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接地”的实施策略何在呢?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基于语用,立于思辨,致力审美,期于文化的教学有助于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接地”。现以笔者执教的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教材中的《谏逐客书》一课为例,浅述语用促进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接地”的实施策略。

一、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接地”要基于语用

如果说,高中语文课堂是一艘航船,那么,以语言辨析、体悟为主的“语言建构与运用”则无疑应该是这艘航船的“压舱石”;没有语用这一“压舱石”,语文课堂极容易晃晃悠悠、“任意东西”,失去目标。一堂语文好课,乃至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真正“接地”,都要基于语用。

1.鉴赏品悟语言,揣摩形式之妙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语文教学首先要引导学生品味鉴赏、品悟语言,这是语文教学“压舱”的需要,也是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接地”的根本要求。笔者执教的《谏逐客书》一文,是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教材第五单元中的文本。这一单元的学习旨在加深学生对“抱负与使命”的认识,特别是要关注这一单元的文本切于实用、关注特定对象、富有针对性的特点;学习有理有据地发表意见,阐发主张。《谏逐客书》一文,是作者李斯针对秦王驱逐客卿发表意见,意在劝说秦王收回逐客的成命。文章铺张扬厉,气势雄浑,颇有战国策士的论辩之风。在教学中笔者首先设计以下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有同学认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之类的表达过于繁复啰嗦、太过冗长,是本篇谏书中的败笔,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这一任务设计,意在促发学生积极鉴赏“拔”“并”“收”“取”“包”“制”“据”“割”“散”等动词中蕴含的秦惠王在重用了客卿张仪之后纵横驰骋、席卷周边的“丰功伟绩”,以此来激起秦王嬴政对客卿对秦国来说具有的功用的重新审视,进而促发秦王嬴政重新思量逐客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析为何李斯不厌其烦,一连运用多个动词。引导学生在任务完成中明白正是一系列极有表现力的动词的连用,才更能将秦惠王时代的客卿之作用更加充分地表现出来,如此方可真正促发秦王嬴政更改逐客之令。因此,“拔”“并”“收”“取”等一系列动词连用,并且构成了极有气势、极有说服力的排比句,如此语言形式之妙,恰是李斯善于洞悉秦王心理、善于劝谏的重要体现!设计这一语用任务,意在促发学生以语言品悟、语用分析为基础,逐步领略文本语言形式之妙,增强学生语言感悟、语用辨析的自觉性,促进语用素养的提高。

2.提炼建构语言,体味深刻用意

高中语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品味语言形式之妙,而且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在对文本语言的提炼中建构自己的语言,进而体味语言形式背后蕴含的深刻用意。于是,教学《谏逐客书》时,笔者紧扣语言,着力语言辨析与体悟,设计以下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二:据历史记载,李斯的《谏逐客书》打动了秦王嬴政,使他收回逐客的成命。如果居秦的客卿们邀请李斯用三句話概括此次成功的劝谏,你觉得李斯会从《谏逐客书》中提炼哪三句话加以概括呢?明代著名散文家归有光曾在《文章指南》说:“文章用意庸,易起人厌,须出人意表,方为高手。如李斯《谏逐客书》,另是一种巧思。”你能结合李斯的上述三句话谈谈《谏逐客书》之“巧思”巧在何处吗?

如此设计,意在提高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能够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感悟李斯的劝谏之巧。学生从概括出的三句话“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策也”“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中发现了言语深层蕴含的李斯之“巧思”:为劝谏对象秦王嬴政树立正面的四君之榜样、以 “牛鼻子”问题打动秦王嬴政的心、以不但称霸无望而且反而有“求国无危”之巨大威胁来提醒秦王。此番语言梳理、体悟和建构,让学生能够像王尚文先生所提醒的那样“紧紧抓住语文的缰绳,由独特的语言进入独特的思想感情”。学生在此学习任务的完成中,自觉提炼语言,紧扣“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等语言之“缰绳”,走进渴望“跨海内、制诸侯”的秦王嬴政的内心世界,从而感悟到作者李斯逐步打动、说服秦王改变、收回逐客的成命的深刻用意。

二、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接地”要立于思辨

在攥紧语言这一“缰绳”、压实语用这一语文课堂的“压舱石”的同时,高中语文课堂要想立起来,还需要用好促发思辨这一“千斤顶”。质疑思辨,就是要引导学生跳出浅表化、习惯性思维的“浅滩”,展开深度辨析,向深处“漫溯”,促进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真正“接地”。

在《谏逐客书》一课的教学中,基于质疑比较,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的目标,笔者设计了以下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三:《谏逐客书》一文中,作者李斯在“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 与“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以及“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等句中多次提到“人民”与“百姓”,这是否意味着李斯和他的前辈思想家孟子一样,具有一种非常难得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呢?

学生经过细致的揣摩,发现李斯之《谏逐客书》 中提到的“民”“百姓”“人民”“人”“黔首”与孟子提及的“民为贵”之“民”是不一样的。因为在《谏逐客书》中,李斯提及的“民”“百姓”本质上乃是秦孝公、秦王嬴政等秦国国君之争霸的“工具”而已,充其量是秦国这样的大国争霸的“利器”罢了;李斯提醒秦王嬴政重视“人民”,并非像李斯之前辈孟子希望的那样是要秦王真正尊重“百姓”作为“人”的基本权利、民生福祉,而是李斯提醒志在争霸、意在“跨海内、制诸侯”的秦王要有意识地利用好“民”这一工具与“利器”,因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如此辨析、比较,才不会让学生的思维“塌陷”,而辨析李斯文中的“民”“百姓”的本质,从《谏逐客书》劝谏的角度看,亦是李斯劝谏之“巧”的重要体现。语文课堂要真正立起来,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真正“接地”,不能缺失思辨这一“千斤顶”。

三、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接地”要致力审美

致力审美,不只是一堂语文好课的不可或缺的元素,更是依托语用实现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接地”的应然实施步骤。在《谏逐客书》的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挖掘文本之美。

1.“顺情入机,动言中务”中的劝谏策略之美

语文课堂并非只是单调乏味的言说过程,亦应该是审美的旅程。为了让学生更细微地体察到李斯的劝谏策略之美,笔者设计了以下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四:南朝宋刘勰《文心雕龙·论说》:“李斯之止逐客,并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你觉得文中第几段的劝谏就是非常典型的“顺情入机,动言中务”的“上书之善说”呢?

通过完成任务,学生发现李斯的“上书之善”与劝谏策略之美在于秦王能够铺排渲染,以顺秦王嬴政作为人的常情,以秦王之喜好、日常习用的物品、器具等引入“今取人则不然”“所轻者在乎人民也”,顺势将秦王的思维重心引导到秦王最在乎的核心要务——“跨海内、制诸侯”上来,虽然貌似在质疑,实则在委婉地提醒秦王嬴政,此番极为艺术、甚至可以说充满美感的劝谏,某种意义上来说,亦是李斯最终能够劝服秦王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然,值得指出的是,此处所言的审美,所鉴赏的只是李斯“顺情入机,动言中务”的劝谏艺术之美,而非李斯的人格之美、底线之美。能够审视、辨析出文本语言的内容、形式之美毋庸置疑属于审美范畴。事实上,真正的文本阅读与体验中,能够审视人性的狭隘、国民性的弱点等亦是广义审美的题中应有之义”。

2.称呼语言中的策略之美

李斯作为从底层走来的士人,他深谙即便只是小小的称呼语亦是包孕着相当的言语表达艺术之美的。于是他在篇幅并不算长的《谏逐客书》中顺应着秦王的特定心理,不断地变换称呼,适时地调整着劝谏的节奏。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洞悉李斯文中称呼语言中的策略之美,笔者设置了以下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五:中国传统的讽、劝、谏等很讲究劝谏的策略,你能从本文中的一些称呼语中发现一些端倪、举出一些例证吗?

学生细致地梳理后发现多处特定称呼语的精妙之美:李斯的称呼之妙首先在于他明知是秦王嬴政下达了逐客令,却没有直接地将秦王置于自己的对立面,而是巧设批评的对象——“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如此借“吏”之议,巧设对象,为秦王搭建台阶,从而巧妙地为劝阻秦王逐客留下了转圜之余地。“吏”之稱呼的巧妙,宛然可见。同时,李斯懂得摆正自己作为劝谏者的位置,牢牢地抓住了能够打动秦王嬴政的“牛鼻子问题”,能够“专为秦谋”——“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臣”之自称,准确地摆正位置,“专为秦谋”——作为秦王之“臣”,李斯要让秦王嬴政切实地看到李斯这样的客卿的的确确是心系大秦,“真诚地”希望秦国“地广”“粟多”与“国大”“人众”以及“兵强”“士勇”,作为秦之“臣”的李斯是“专为秦谋”的——是来帮助秦国实现“跨海内、制诸侯”之“宏愿”的!此外,在称呼方面,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还善于虚置“称呼”,省略主语——“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李斯特意以此“留白”的方式来照顾秦王嬴政的面子、保留秦王嬴政的所谓的“尊严”,以便促使秦王嬴政能够在被保留尊严的情况下改弦更张,收回逐客之令。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论及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时明确提出了核心素养的审美维度的要求:“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语言品悟的过程中展开审美鉴赏,丰富言语审美体验,增进审美自觉,是语用促进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接地”的当务之业。

四、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接地”要期于文化

在立德树人的今天,追求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接地”的语文课堂,不应该只是打造语用工具的“作坊”,更应该是依托语言,文化立人、文以化人,进而促发学生生命觉醒的修习之所。期于文化,文化立人,不只是一堂语文好课的“指南针”,亦是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接地”的应然追求。

教学《谏逐客书》时,笔者为了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比较人物的文化心理差异,促发生命觉醒,设置了以下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六:作者李斯在《谏逐客书》的结尾如此称道——“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而李斯在被腰斩前如此感慨道——“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史记·李斯列传》)”。一为“不可得也”,一为“岂可得乎”,你能透过文字,比较李斯思想的前后差异吗?你觉得,相对而言,何时的李斯更接近于生命的觉醒呢?

学生经过比较发现:“求国无危,不可得也”之否定之言中的自信,李斯作为劝谏者的明辨,并非真正的觉醒;倒是“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中的反问中的省思与李斯作为专制官场中的沉陷者的醒悟之美更接近于个体生命的真正觉醒。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谏逐客书》中的“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中的李斯的成“器”之路途,同时发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中作为人的生命觉醒之感慨,是教师给予学生的文化期许——透过文字之“外壳”,发现“君子不器”之文化内核,并以之催生个体生命的内在觉醒。

猜你喜欢
接地实施策略
变压器套管末屏接地常见问题分析
雷达测试机房供配电与防雷设计
科技视界(2016年26期)2016-12-17 08:42:40
高压送电线路防雷措施分析
体验营销在遵义旅游业中的运用
浅析防雷装置接地电阻的测量
科技视界(2016年23期)2016-11-04 20:04:04
浅谈职业院校中和谐德育思想的实施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9:00:27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实施策略探讨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2:12:00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防雷设计
ERP在大型购物中心的应用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10:2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