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青
摘 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信息技术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发掘学生信息技术的创造性。兴趣是学生信息技术的“思维先导”,技术是学生信息技术内在的“思维支撑”,实践则是培育学生信息技术的“思维保障”。兴趣、技术和实践,构成了学生信息技术“学的生长性”的重要三维。唤醒、激活、弘扬、创新学生的信息技术思维,能够有效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力与实践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 计算思维 创新思维
信息技术不仅是一门基于技术的学科,更是一门基于思维的学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性、实践性技能,又要积极地培育、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思维,锻炼学生的心智水平,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学科不仅是一门“有意义”的学科,更是一门“有意思”的学科。信息技术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科的育人作用,充分彰显信息技术的育人意义和价值;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比较与迁移。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不能让学生机械操作,更不能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记忆,应善于唤醒、激活、弘扬、助推学生的信息技术思维,催生学生的信息技术想象,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思维与想象共同驱动下主动建构、创造信息技术知识,进而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力,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一、兴趣:培育学生信息技术思维的先导
兴趣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一种内驱力。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包括外在的兴趣和内在的兴趣。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重在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惊奇与惊异,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信息技术学习中。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兴趣是先导,如果没有对信息技术深入的、持久的、深刻的兴趣,学生的信息技术思维、认知、素养等都将难以生成。如果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自然会倾情投入信息技术的学习,展开积极的、主动的思考和探究。
比如,在教学《画城堡》时,笔者从实物城堡入手,让学生说一说:“城堡是由哪些基本形体构成的?”从而引导学生将主学习任务分解,将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切入“最近发展区”。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这样启发、引导学生:“应该按照怎样的顺序来画城堡?如何才能减少起始位置的调整次数?如何才能简化脚本?”通过这样的“子问题”“子任务”,激发学生的信息技术思维,引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深度探究,让学生将学习中的“功能块”串联起来。另外,笔者还发散学生的信息技术思维,提出问题:“你用这些材料还能创作出怎样的城堡?”在模块化编程的过程中,学生展开想象,创造、设计出许多新的城堡。也就是说,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以教学内容为载体,培育学生的信息技术创新思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展开探索。
兴趣也是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探究的驱动器与“触发器”。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程序分析,进行个性化、创新化的设计。基于学生兴趣的信息技术学习方式,既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有意思”的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回归“人的本质”的学习方式。
二、技术:培育学生信息技术思维的支撑
技术不仅是学生思维、认知的内在性支撑,还是学生最显性的一种外在的确证与表征。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素养。从某种意义上说,信息技术是学生信息技术素养重要的生成媒介与载体。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丰富信息、提炼技术,培育学生的信息技术思维;要有意识地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引导学生分析、研判各种信息资源,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案。
比如,在教学“画正多边形”时,笔者引导学生探索画正多边形的方法和技巧。对于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来说,涉及的知识点有抬笔、落笔、画笔颜色、大小、粗细、清除画笔,以及用“重复”控件来实现“画正多边形”。其中,让学生理解“画正多边形”的方法是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多观察、尝试、探索、归纳。在调试、运行的过程中,对相关技术性内容加以理解、体会。这个过程,体现出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主体性、创新性。另外,笔者还引导学生对已有信息技术知识、经验等进行灵活调用,鼓励学生的迁移、拓展和创新。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发掘其中充满趣味的一些元素,引导学生分析“脚本内容”,鼓励学生不断调试与交流,从而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水平。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成果,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用质疑的大脑去思考,提出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从而让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更丰富。
三、实践:培育学生信息技术思维的保障
信息技术是一门科学性、应用性的学科,内容绝大多数都是可以应用的知识。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展开信息技术操作,还要强化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内化。信息技术学习不是教师的“机械灌输”与说教,而是依靠学生的自主性、自能性的建构与创作。教师要鼓励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大胆实践,鼓励学生自主解决相关信息技术问题。
比如,在教学“小猫抓鱼”时,重点是引导学生认识摇杆的工作原理,并且能正确连接摇杆与主控板。在教学中,笔者通过故事引出用摇杆指挥小猫的动作分析。尤其是摇杆不同于传统的传感器,它有两个信号接口,可以使用杜邦线连接。在连接的时候,要找准对应针脚的位置,从四个方向控制角色运动。笔者引导学生大胆实践,从而增强学生的体验,并引领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摇杆运动与角色运动的关系,帮助学生厘清两者的数理关系。当学生拨动摇杆不停地朝一个方向移动时,角色会移出舞台,这个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合作,让学生进行创意实践,并且展示学生的创意成果;要让学生积极地分享信息技术探究成果,让学生感受、体验到信息技术学科的内在价值,让学生感受、体验到信息技术学科内容的“有意义”与“有意思”。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与学生的操作、实践紧密结合,必须联系学生的生活与经验。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地质疑、思考、探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信息技术學习的主人,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信息技术“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的信心”。如果教师只是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技术操作,或者仅让学生聆听“机械指令”、俯首听命,那么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只能是简单模仿,就会缺乏、丧失应有的探究力与创造力。
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思维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应有之义。信息技术思维有助于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知、理解与实践。这种认知、理解与实践,往往都需要兴趣的激发与技术的支持。教师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打造思维平台,拓宽、延伸思维时空,发散学生多元性、创新性的思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迁移、应用信息技术知识,从不同的视角、方向去思考与探究。如此,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一定能够得到提升,学习效率一定能够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彩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以小学信息技术为例[J].中国新通信,2021,23(22):178-179.
[2]陈雪松,王燕.小学信息技术审美化教学——基于川教版信息技术教材(2019年版)的实践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2(2):51-54.
◆(作者单位:江苏省灌南县教师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