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潇珂 周刘波 李妍柳
摘要重庆市巴蜀中学校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与教师队伍建设的深度融合,形成了以信息化、数字化赋能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策略与实践体系。一是注重科学诊断,通过数字技术精准“画像”、实施专项提升计划,绘制数字时代教师成长蓝图;二是聚焦行动改进,通过深化数字化教学实践、扩大数字化应用场景,夯实教师数字化教学胜任力;三是开展精准教研,通过从粗放到精准、由经验到循证的转变,赋能教师课堂教学效能提升;四是推动共建共享,通过整合校本化数字教育资源、开展跨区域交流共享,构建数字化专业发展共同体。
关键词 教育数字化;数字化教学胜任力;精准教研;循证教学;数字化教育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3)01-0024-04
注释:①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互联网+’背景下家校合作对高中生自主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0-04-458)、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教师专业发展提升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18-00-189)的研究成果。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打造一支高水平、专业化、创新型的高质量教师队伍,对于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课程改革、转变育人模式等至关重要。作为首批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重庆市巴蜀中学校(以下简称“巴蜀中学”)紧密围绕教育改革实际和需求,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与教师队伍建设的深度融合,形成了以信息化、数字化赋能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策略与实践体系,有效提升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了育人模式的转型升级。
1. 数字技术精准“画像”,诊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巴蜀中学顺应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着力将数字技术应用于学校发展全领域、教育教学全过程,生成了丰富的交互方式和大量的教学资源,为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在此过程中,学校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精准获取教师个体、群体能力发展的特征数据及指标,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水平、教学效果等进行诊断分析,据此构建出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高质量教师能力模型,有效解决了一直以来对教师发展评估“模糊化”的问题。
一是大数据支撑课堂教学水平评估。巴蜀中学充分利用大数据、5G、AI、VR等先进数字技术,在对课堂物理环境进行全方位测评的同時,多维度、智能化识别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个体特征,并通过分析计算评估教师在口头表达、肢体语言、注意力分配、教授过程情感管理等诸多方面的课堂教学行为表现,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系统、精准、客观地“画像”。这种基于数字技术的评估方式,有别于专家进行课堂评估的传统方式,避免了人为观察对细节的忽略,减少了主观判断的干扰,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评估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二是人工智能助力教师专业发展诊断。巴蜀中学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充分融合学校教育理念,对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进行精准分析,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行动“支架”。概括起来主要有三方面做法:其一,采用“教师资料收集→数据调查测量→分析诊断现状”的研究范式,对教师的现实发展困境与成长诉求进行调研;其二,综合运用现场调查、对比性研究等方法,分析评估不同年龄、不同学科教师发展中的过程性表现,并依据前期的多维度诊断数据,结合巴蜀中学教师特点设计可行性较高的改进方案;其三,借助大规模、多模态数据的处理技术,深化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评估研究,并推动研究成果与教师教学实践的贯通融合,形成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2. 实施专项提升计划,创新数字化教师研修模式
智能时代对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巴蜀中学适应时代发展需求,针对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胜任力实施专项提升计划,探索创新数字化的教师研修模式。
一是搭建教师数字化素养提升框架。首先,着力构建教师数字化素养“测试-评价-培养”的完整链条,逐步形成巴蜀中学教师数字化素养提升的基本框架,并基于此引导激励教师转变理念、加强学习,增强数字化应用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素养。其次,着力搭建数字化教育知识与能力培养平台,在校内培养一批师德师风优良、创新能力卓越、专业基础扎实、信息素养过硬的数字化人才,打造一支多元化、专业化、示范性的数字化发展团队,同时在团队建设中不断完善“5G+”下的教育体系构建。
二是构建注重实效的数字化研修体系。巴蜀中学非常关注教师研修全过程中的应用支撑、数据采集和有效评价,以确保研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为此采取了三方面行动。首先,结合教师素质诊断结果开展自主学习和网络教研,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意识与数字化学习能力,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素质提升。其次,营造模拟实训环境,培养教师教学的临场感知与应变能力,同时依托虚拟线上教研室、借助远程智能互动,组织开展教研活动、课程观摩、教学资源共享等行动,建构起跨时空的教师发展共同体。最后,完善教师发展测评系统,及时记录、更新教师职业发展的过程性评价和多样化数据,建立教师成长发展数据库,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改进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
1. 聚焦教学行为改进,提升教师的数字应用和创新能力
巴蜀中学聚焦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通过“应用-深化-创新”的递进式操作流程,驱动教师在数字化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数据驱动决策能力、教学内容创新能力、人机协同设计能力和数据赋能创造能力。
一是应用阶段重探索。这一阶段主要以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为导向,驱动教师自觉增强数字技术运用意识、提升数字化工具操作能力,勇于、善于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活动之中,同时开展基于实践探索的教学研究,进而诊断问题、改进教学。
二是深化阶段有反思。这一阶段主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导向,驱动教师领悟并迁移信息化教学的知识和方法,学会借助数字技术调动校内校外、线上线下资源对教学行为和活动进行反思,并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案,实现教学的精准化、差异化改进。
三是创新阶段促改变。这一阶段主要以提升教师能力为导向,驱动教师树立基于数字技术变革教育教学的理念,深化智能工具在学生能力培养中的应用,并探索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和多样化的评价模式,在助力教师夯实数字化教学胜任力的同时,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2. 扩大数字化应用场景,彰显教师的数字思维和数字素养
近年来,数智融合促使学习形态发生根本性变化,互联网技术也逐渐打破学校的“围墙”,推动学校教育的物理空间和数字世界实现更为紧密的联动。巴蜀中学从人机协同、情景融合、全域交互等多方面实现学习空间的延展与重构,推动数字技术与学校教育的广泛融合,助力教师在实践场景中充分彰显数字思维和数字能力,激发数字化学习空间下育人的创新驱动力。
一是创新丰富学习活动。数字化背景下,学习空间重构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外在条件,但重塑教育体系仍需要创新多样的教学活动支持。巴蜀中学通过定期的数字化能力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数据素养、智能素养、设计思维等,助力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将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项目学习、跨学科学习、社会实践等形式,与沉浸式学习、开放式教学、循证教学等具备数字化元素的新形式进行融合重构,以此丰富学生的学习场景与学习体验,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养成。
二是精准指导个性发展。技术进步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相对于预设程度较高的传统学习活动,数字技术赋能的学习指导更加突出动态性、针对性和个性化。为此,巴蜀中学通过搭建集学生发展信息、教育教学信息、评价反馈信息等于一体的多源数据平台,鼓励和引导教师综合应用多源数据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进展成效、情感情绪、问题风险等进行精准分析研判,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个体特征,通过情感交流、动机激励、方法建议等方式进行有效指导,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反思意识,将“挖掘潜能,张扬个性”的育人理念落实到位,促进学习效果和质量的双重提升。
三是科学评估学习成效。數字化转型背景下的学习成效评估,更加强调基于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数据与学习成果证据进行能力和素养综合的发展性评估。为此,巴蜀中学组建专门团队进行技术研发,通过人脸识别和模式识别技术对学生考勤、表情计算、姿态定位、行为识别等数据进行收集,进而通过教学经验模型对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课堂精神状态、知识点理解度、课堂活跃度等方面进行大数据筛查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教师运用分析技术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及存在问题进行评价和归因,形成教学分析报告和学生素养评估报告,并据此改进优化教育教学方案。
1. 由粗放到精准,数字化助力教研活动变革
巴蜀中学通过数字技术赋能教研活动,打破时空局限,破解了教研活动在实施、监督和反馈等环节的长期性难题,实现教研活动由粗放型向精准化的转变。
一是借力数字化重构常态化听评课。在开展教研活动过程中,巴蜀中学历来高度重视基于教学现场的评价与反馈,并组建由学校领导、教学专家、学科名师共同构成的听评课团队,形成常态化的听评课制度和规范。在此基础上,学校借助教育数字化发展成果,对听评课制度的实践方式进行创新和重构,形成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听评课系统。听评课团队可以借助数字化系统进行精准的活动预设、实施和反馈,并与授课教师进行无障碍沟通交流;学校教务处和教师发展中心等相关部门也可以通过数字化系统收集、分析、反馈学科教学活动情况和教师专业发展表现,为改进教学活动、促进教师成长提供有效参考。
二是借力数字化深耕跨校联动主题教研。在推动教育信息化与教育均衡的进程中,巴蜀中学牵头建立了“5G+”信息化教育共同体,并结合各共同体学校所在区域特点和发展实际,探索精准化、多样化的跨校联动教研内容和形式。其一,教研主题精准化。通过线上交流平台,提前明确每一期跨校联动教研活动的主题,就此进行深入研讨,力求每一期教研活动都能形成对共同体学校具有指导借鉴意义的成果。其二,教研目标精准化。通过数字技术,在研究普遍性的教育发展问题中,促进各地各校资源与名师的强强联动,同时充分发挥巴蜀中学的示范带动作用,推进共同体内教师教学研究水平的均衡发展,使教师的专业成长更加富有成效。其三,教研评价精准化。通过大数据分析,制定科学的教研考核量化标准,围绕教研参与度、教研影响力、教研转化力等多个维度,对共同体学校进行考核,持续推进跨校、跨区域教研活动的良性发展。
2. 由经验到循证,数字化助力课堂教学效能提升
在“互联网+教育”大背景下,教师地位、学生角色、教学方式、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等都面临着极大挑战。对此,巴蜀中学利用数字技术赋能教育教学改革,提倡教师不要被主观臆断式教学和经验主义式教学所桎梏,应当在证据基础上开展个性化、差异化教学,突出教学的科学性、针对性、合理性,从而促进学习者的有效学习和个性化发展。
一是强化循证教学意识与能力。为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主义、主观臆断等倾向,引导教师基于科学证据开展教学,实现教学过程的理性化、可视化,巴蜀中学大力营造循证教学的实践氛围,鼓励教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整理科学可靠的文献资料和数据信息,形成丰富的教学证据,为做出正确的教学判断和决策提供支撑。考虑到循证教学的实现程度还与教师本身的循证教学能力密切相关,巴蜀中学除了为教师提供相关的循证教育产品与服务支持外,还要求教师积极参与专业化学习培训,以加强教师的循证教学设计与实践能力,进而实现理性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二是完善循证教学技术与平台支持。为推进循证教学的有效开展,巴蜀中学还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起本土化的学校证据数据库,将在真实教学场景中产生的相关证据纳入其中,为学校教师检索、运用和创新推广提供有效借鉴。学校还通过搭建数字化科研平台,让更多真实可靠的证据资源得到共享。借助数字化科研平台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学校教师可以获取有关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情境等数据,并基于证据思想充分挖掘学生个性潜能,设计推进循证教学实践的开展。
1. 完善共建共享机制,整合校本化数字教育资源
一是开发校内校外结合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巴蜀中学充分引导各学科教研组、教师自主开发优质数字化资源,并针对数字课程资源特点制定分层建设制度规范,推动数字资源建设的标准化、专业化;同时将优质课程资源、专项主题资源、拓展资源等进行有机整合,充分满足教师的教育教学需要。学校还进一步创新资源服务机制,通过完善外部教育资源进学校的规范条例,鼓励第三方高质量数字化资源走进校园,不断探索完善适合学校的信息化资源供给样式和配套服务体系。
二是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混合式资源体系。巴蜀中学成立了慕课研发中心,定期制作覆盖全学科、全学段的优质慕课资源,并依托自主开发设计的“51好课”网络平台,推广具有影响力的在线开放课程作为公共学习资源,不断丰富课程供给;同时引入大数据、VR、AR等技术支持的上课实景与实验操作资源,打造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混合式、多样化数字教育资源体系。
2. 构建协同发展机制,促进跨区域资源流动共享
自2020年起,巴蜀中学基于“名校网络课堂”构建起跨区域的教育均衡发展共同体,并借助互联网平台促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流动共享和均衡配置。
一是依托网络研修促进共同体教师协同发展。巴蜀中学通过跨区域网络研修开展校际帮扶合作,通过定时定期的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引领跨区域、跨学校的教师深入把握国内教学改革前沿动态,开展教学研究,在教育共同体内实现沟通、分享、合作、创生,不断拓宽专业发展路径。
二是借助平台建设扩大优质数字资源覆盖面。巴蜀中学通过建立科学的组织架构、完善可靠的保障制度,成功搭建起联动发展的高质量数字资源共享平台,在此过程中聚集了一大批高水平的教育教学资源,有效扩大了优质资源覆盖面,助推了学校、区域之间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
(编辑 王淑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