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内核与传播话语

2023-05-30 05:20栾轶玫
编辑之友 2023年1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栾轶玫

【摘要】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是新发展阶段中国国家叙事的重点所在,它兼具内塑与外塑的功能:对内,可以增强全民凝聚力;对外,可以外展国家形象力,这些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积极条件与发展环境。文章从“全新”“全民”“全面”“全局”四个方面概括了新发展阶段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内涵,并从“变与不变”“同与不同”“化解不和”三方面,探讨了新发展阶段中国式现代化传播话语的基底。媒体传播中只有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在新发展阶段的故事内核与传播话语,才能准确地回答时代之问,解决受众之惑,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有利的国内国际舆论环境。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故事内核 传播话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87(2023)1-006-09

【DOI】 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3.1.001

現代化叙事是人类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演化的一种普遍性叙事,[1]中国式现代化与典型的西方现代化,无论实现背景、发展模式与最终目标都有很大不同,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叙事应有自身的故事内核,其虽具有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但又不是唯西方叙事的现代化,将之放在人类发展历史与人类文明进程中,重新建立起自己独特的叙事体系尤为重要。本文从中国式现代化故事内核入手,解读新发展阶段应采取何种传播话语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传播话语要回答“变与不变”“同与不同”“化解不和”,要回答中国式现代化是如何形成的?它的独特之处在哪儿?新发展阶段如何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内核?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内核

一个国家的叙事体系可以通过神话传说、音乐舞蹈、诗歌绘画、小说戏剧、影视作品等多种形式共同建构,多元呈现。中国国家叙事,是建立在由56个民族构成的中华民族多族群共同体生活中的事件与过程,它具有鲜明的族群特色、文化特色。在新发展阶段,中国式现代化叙事是内塑凝聚力、外展形象力的最佳的中国故事。这个故事包含“全新”“全民”“全面”“全局”现代化的重要内涵,使之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现代化即西方化”[2]的叙事惯性,深刻回答了现代化的多路径实现可能,为人类文明创造了新形态,是具有人类文明进步鲜明特征的叙事,具有了国家叙事崭新鲜活的生命力,给予人们希望。

1.“全新”的现代化

(1)现代化版图上的新模式。现代化是在英国工业革命后形成的一个社会转型概念,它一般伴生着工业化、电气化、市场化、城镇化、民主化等特征,在过去的200多年里,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通过殖民扩展、市场拓展等多种方式使得其经济迅速发展,这种内生性的西方现代化模式给全球七分之一的人口即10亿人带来了现代化,而全球大部分人口依然身处现代化之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解决了温饱问题,建成了小康社会,走出了一条富泽14亿人口的现代化新路。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14亿人的现代化,这在世界历史上是第一次,从人口规模上而言它是崭新的。14亿中国人实现现代化,将使世界上现代化的人口占比提升到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这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无疑作用重大,且会对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和国际治理体系产生根本性影响。

(2)现代化实现的新路径。现代化叙事一般而言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英国工业革命为开端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第二阶段是以信息革命为契机的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型。第一阶段的现代化多是内生性的,是西方资本主义以殖民扩展实现经济增长,建成“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民主化”的现代社会,这一阶段的现代化是串联式发生的,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3]而以知识创新、科技推动的第二阶段的现代化是并联式跨越发展的,可以借助科技创新实现弯道超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 并联式叠加发展不仅丰富了现代化的实现手段与实现路径,还大大缩短了现代化的实现时间。并联式叠加发展解放了生产力,我国经济迎来大发展,经济实力大幅跃升:国内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679.1亿元跃升至2021年的114.4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超过18%。今天的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人均GDP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几十美元增加到2021年的超过1.2万美元,接近世界银行划设的高收入经济体人均水平门槛。[4]从改革开放到2020年的42年里,我国GDP年均增速达到9.2%。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实现经济的高速发展,创造了世界现代化史上的新奇迹,这种借助先进科技,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叠加并联式的现代化新路径,是实现中国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障。

(3)创新引领的现代化。从西方现代化历史经验看,每一次现代化中心的转移实质都是科技创新强弱能力的转换,如英国最早抓住工业革命的机遇迅猛发展,接下来德国抓住第二次科技革命机遇迎头赶上,美国则借助电子革命与信息技术革命常居世界强国榜首。此外,创新发展是已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再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德国提出“工业4.0”创新战略、美国再工业化战略也强调创新发展、日本打造“酷日本”的文创产业等,均说明创新在现代化与再现代化中的引领作用。回顾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的“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中国现代化征程,无论是早期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还是近年提出的“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始终是关键词。新时代党的新发展理念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其中创新居于首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强调“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国家“十三五”规划强调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促进创新体制架构的形成,在基础设施、网络经济、蓝色经济等方面进行创新布局,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建设网络强国。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创新引领,但不简单以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同时强调协调发展、绿色发展,是以创新引领、协调发展、绿色发展为内生特点与普遍形态,开放为必由之路、共享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发展路径不同,中国式现代化创新引领之“新”,在于始终坚持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这种创新引领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是“全新”的现代化,将最终推动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变革。

2.“全民”的现代化

(1)现代化的主体是14亿中国人民。它的实现依靠全体人民,成果享用对象也是全体人民。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全民”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在共同奋斗、共同分享中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让更多人参与到中国现代化进程,分享中国改革发展成果的“全民”现代化。

(2)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而我国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5]共同富裕现代化目标是“到二○三五年,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阶,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基本具备现代化生活条件,社会保持长期稳定,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3)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本质就是人的现代化。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持续进步的主体力量。“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人民群众在现代化进程中居于主体地位,人民至上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与决定性优势。

(4)现代化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现代化。民主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6]中国式现代化的民主化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它是在党的领导下,由全体人民参与的真实的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将全体人民都纳入民主过程,让全体人民能依法参与到国家事务、社会事务的管理中来。“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完整的参与实践”,有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一系列制度程序与民主过程,保证全体人民参与到民主实践中来,从而保障自身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7]

3.“全面”的现代化

(1)中国式现代化是要素全面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要素全面,是包含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现代化。[8]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是物质极大丰富与经济高速发展,“贫穷从来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只有经济发展才能全面提升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还要进行政治建设,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此外,中国式现代化是“物的全面丰盛”和“人的全面發展”,强调人的精神与物质双需求的满足,其间文化建设至关重要,在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的同时,通过发展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图书馆、博物馆等各项文化事业,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中国式现代化是面向未来的永续发展的现代化,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国式现代化包含了多种要素,但与西方现代化发展路径不同,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素全面更强调要素协调,强调各要素的协调发展才能最终实现人与社会的全面进步。

(2)中国式现代化是发展全面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一,中国式现代化既着眼于满足人民物质需求又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提高,即人的全面发展,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从而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而社会越全面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就越丰富,从而就越能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在现代化历程中一直致力于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国由1949年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之一到2021年建党100周年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全体人民解决了温饱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此外,中国城镇化进程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到2020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超过60%,超过世界普遍城镇化率水平,全体人民共享城镇化成果。

(3)中国式现代化是建设全面的现代化。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说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由之路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均衡、协调、全面”的现代化;是“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是经济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均衡、全面的现代化;是区域协调、城乡协调、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重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和谐发展,通过全面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可以有效规避西方现代化之后出现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各种紧张、异化、困境,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而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

4.“全局”的现代化

(1)中国式现代化是有机整体。现代化包含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布局是一个有机整体。各方面须协调发展才能获得均衡全面的进步。有机整体就要考量各要素之间的均衡发展:有机整体要考量城乡的均衡发展,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就是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乡村共享发展的历程;有机整体要考量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通过文化建设、科技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兴盛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注入精神力量与长久生命力;有机整体还要考量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成果,是新时代中国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主基调。

(2)中国式现代化是系统工程。“五位一体”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相互促进、统筹联动,要协调贯彻好”。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从系统观念出发,系统观念关注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系统,以及子系统与母系统之间结构性、层次性的关系。面对系统工程需用系统观念来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眼前与长远、主要与次要矛盾,找准现代化道路上的最优结构,全面协调中国式现代化的各项建设,解决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各种矛盾。

(3)中国式现代化是双重面向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版图的重要构成,具有历史性与未来性的双重特性,具有中国特色与世界图景的双重面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介绍中国,既要介绍特色的中国,也要介绍全面的中国;既要介绍古老的中国,也要介绍当代的中国;既要介绍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也要介绍中国的人和文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根植于中国国情、历史文化,中国式现代化有中国自己的“来时路”与“去何方”的缘起与使命。此外,人类共处一个世界,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图景是指中国一直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合作共赢、实现共同发展与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为世界其他国家现代化提供实现现代化的新选择。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传播话语

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内核围绕“全新”“全民”“全面”“全局”四个方面进行叙事,而这四方面的传播话语则面临着一个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的问题。过去一百年间,中国共产党围绕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实现现代化,带领中国人民不懈探索,其间关于现代化的认识也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伴随着这种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现代化建设实现情境的不同,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发展阶段,其传播话语也具有了新的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的传播话语要从认识论的角度将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史讲清、讲透、讲好,具体而言,要讲清“变”与“不变”、讲透“同”与“不同”、讲好“和”与化解“不和”。

1.讲清“变”与“不变”

在进行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与传播时,讲清“变”,即关于现代化的认识是不断深入且在不同阶段的认识也是变化中的,而“不变”则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方面始终没有变化。

(1)讲清“变”是讲清现代化认识论的深入与实践手段的变化。讲清“变”有助于人们站在历时维度看待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从万变不离其宗的解读中,进一步坚定人们对于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道路的道路自信与制度自信,而这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所在,也是其之所以成功的根本保障。

一百年来,中国现代化经由“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这一过程中,关于现代化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对于现代化的实践路径是不断丰富的。从党的八大提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到1964年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建设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的新四个现代化;再到1984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将“小康”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阶段性目标,小康社会即中国式的现代化; 江泽民提出了“新三步走”战略,确立了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實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胡锦涛立足于我国现代化新成就新起点,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的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而又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党的十九大在现代化战略目标上增加了“美丽”这一新内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党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分两步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9]从现代化的发展历程来看,我们的认识是不断变化不断深入的,内容是不断丰富的,实践手段是与时俱进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一个静态、一成不变、停滞不前的阶段,也不是一个自发、被动、不用费多大气力自然而然就可以跨过的阶段,而是一个动态、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蓬勃生机活力的过程,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的过程。”[10](474-475)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就要讲清这些“变”。

(2)讲清“不变”是讲清实现现代化的初心与根本保障不曾改变。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在以下几方面又是“不变”的: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能不能驾驭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能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得好不好。”[11]邓小平曾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12]从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能够集中力量解决人民最关心的问题。“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政治优势、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优势同坚持新发展理念的理论优势统一起来,推动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在职能配置上更加科学合理、在体制机制上更加完备完善、在运行管理上更加高效。”[10](487)这些“不变”是中国式现代化得以逐步实现的根本保障。

讲清“变”,才能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所处的历史方位与发展阶段,从国家工业化(四个现代化)到新四个现代化,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建成小康社会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讲清不变,才能坚固人们的信心与信念: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基所在。

2. 讲透“同”与“不同”

进行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与传播中,在讲清“变”与“不变”的同时,还要讲透“同”与“不同”。

(1)讲透“同”是要讲透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现代化的普遍特征与公认标准。“同”是指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现代化的普遍特征、基本要素与公认标准,如工业化、市场化、商品化、城市化、民主化、法治化、信息化等现代化的公认标准。讲透“同”就是要反映出中国式现代化与以往的现代化一样,社会生产力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结构转型,经济高速增长,人们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变,实现了从传统生存方式向现代生存方式的历史性跃迁等现代化社会的相同之处。讲透“同”还要反映出中国式现代化同西方现代化一样,也是建立在科技创新与文化发展之上的,没有科技创新就没有工业化、电气化与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丰富的物质基础;离开了文化的发展,科技也失去了创新能力,人民的精神需求也难以被满足,现代化也会失去永续发展的动力。科技与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始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所依。

(2)讲透“不同”是要讲透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与中国标准。讲透“同”还要讲透“不同”: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全新概念,它既不同于苏联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也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它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标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最特殊的政治国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1980年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并且造就比这些国家更多更优秀的人才。达到上述三个要求,时间有的可以短些,有的要长些,但是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我们能够也必须达到。所以,党和国家的各种制度究竟好不好、完善不完善,必须用是否有利于实现这三条来检验。”[13]这三条就是中国标准,衡量中国制度优劣既不是根据所谓苏联标准,也不是根据所谓美国标准,而是根据中国标准来检验、来比较。[14]中华民族发展现代化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1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所推进的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16]第一,其是植根于中国具体实际的现代化。这个中国实际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是14亿中国人民,现代化的人口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前所未有;另一方面,现代化意味着将全球现代化人口的占比从过去的七分之一提升到三分之一,必将深刻地影响全球经济与人类社会。第二,其是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现代化不仅是科技、市场竞争的产物,同样也是历史和文化的产物。塑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基因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17]这是我国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不同。此外,中国式现代化的另一个文化基因是革命文化传统,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有力保障。第三,其是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现代化。与以资本为中心的西方现代化发展观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发展观,1992年邓小平提出“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8]的“三个有利于”,并将其正式写入党的十四大报告。这三条标准被学者称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标准”。[19]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进行了更深入的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9]这进一步说明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根本不同,这一现代化不是西方少数人富裕的现代化,而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第四,其是绿色发展的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殖民扩张、资源掠夺式的现代化发展之路不同,中国式现代化主张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强调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走美欧老路是走不通的,再有几个地球也不够中国人消耗”,“走老路,去消耗资源,去污染环境,难以为继!”[20]这决定了中国必须创新现代化的实现路径,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之路。中国式现代化传播话语要讲透这种现代化路径选择上的“不同”,讲透我们的绿色工业革命、绿色能源革命、绿色创新革命一系列绿色发展的现代化新路径的故事。

讲透“同”与“不同”,才能引导人们认清我国现代化的本质与实现路径,才能创造凝心聚力的舆论环境,团结全体人民为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而奋斗。与此同时,也能化解他国对中国进行现代化“占用能源”“破坏生态”的担忧,并为他国现代化提供借鉴,以绿色现代化引领世界现代化潮流。

3. 讲好“和”与化解“不和”

进行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与传播中只讲清“变”与“不变”,讲透“同”与“不同”还不够,要想破解西方国家关于中国发展的“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等不利舆论,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更准确、更全面的理解,掌握国际传播主动权,我们的对外传播话语还要讲好“和”的故事,破解“不和”的片面和负面解读。

(1)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和谐”的故事。讲好“和”的故事,要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和谐”的故事,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1]协调发展的故事,最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中华民族传统思想中“以和为贵、协和万邦、天人合一”都突出一个“和”字,社会和谐是中国自古以来的追求,“和”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与历史传承。讲好“和”的文化基因与历史传统,有助于消除国际传播中的对立情绪。此外,对内还要讲好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和谐是通过全民共同富裕来实现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分享的全民现代化,这奠定了社会和谐的基础,从根基上能有效避免西方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社会矛盾激化、阶层分裂对立、政党政治冲突的不和谐局面,有助于内塑凝聚力。

(2)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 “和平”的故事。讲好“和”的故事,要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和平”的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倡导“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發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始终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22]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此又着重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9]讲好“和平”的故事,一要强调合作共赢,即中国通过自身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中国14亿人脱贫,本身就为世界减贫事业与全球发展做出了贡献。[23]二要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即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努力参与到国际秩序建设中去,通过建设和平的国际环境为其他国家实现现代化创造有利条件。“和平”的故事,本质为中国式现代化是负责任的现代化,是“中国越强大,世界越受益”的现代化,有利于塑造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讲好“和”的故事,还要化解“不和”的舆论。这些“不和”具体表现在“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文明冲突论”等。西方对中国的评判一直存在“中国崩溃论”和“中国威胁论”两种主要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正是“中国崩溃论的崩溃、历史终结论的终结、社会主义失败论的失败”。

(3)用经济与社会的高速和谐发展破解“中国崩溃论”。回顾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历程,几乎每隔5到10年,唱衰中国经济的声音就会出现,“中国崩溃论”阶段性、周期性卷土重来,其中有西方习惯于用自己的现代化模型、现代化标准来衡量中国的增长模式的原因,在此之前,西方还没有见过像中国这样增长迅速的发展模式,认为超出既有经济模型、不符合历史常规的经济增长一定有问题,这种由于对中国国情、中国道路的不了解的误读通常伴随着中国一轮又一轮的高速增长而引发一轮又一轮唱衰中国经济的“中国崩溃论”。此外,还有西方政客出于本国政治需要而进行的有意识的意识形态话语包装的原因,其制造出一个个“中国崩溃论”的话语文本并进行全球传播。中国在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已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无论主观还是客观,对于中国的历史定位与国际角色的认知存在着多元化与复杂化的特点。针对这种复杂、多元的传播环境,我们一方面通过自身的高速发展用事实击破“中国崩溃论”;另一方面还要加大国际传播力度,转化那些因不了解而误读的西方舆论,从而彻底改变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反复出现的“中国崩溃论”。

(4)用“共担共赢共享”的故事传播化解“中国威胁论”。与“中国崩溃论”一样,“中国威胁论”也反复被用来描述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威胁论”的产生一方面源于中国自身的崛起——中国在短短几十年间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由于现代化实践路径不同,加之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不了解,中国的高速发展让其他国家产生恐惧进而妖魔化中国式现代化,制造并传播中国式现代化是对全世界威胁的舆论。另一方面大国崛起客观上必然会给他国造成压力,中国14亿人口实现现代化必将改变世界经济格局,中国的人口规模、发展速度、经济体量客观上都会对他国形成压力。加之西方舆论偏见塑造与歪曲传播:如西方媒体在描述中国时常出现“救助”一词,对非洲的粮食援助,被西方曲解成“在非洲大量屯田,掠夺非洲资源”;购买欧债帮助欧洲解决欧债危机,被描述成“借购买债券控制欧洲”的“金融扩张”。“救助”“购买”“扩张”“控制”等词语频频传播,目的就是塑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世界上无论贫富国家都已构成威胁,试图用“中国若崛起他国必受损”的话语模式主导国际舆论场。化解“中国威胁论”,首先,要逐一化解他国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疑虑。如对于他国担心中国14亿人口的粮食需求将导致全球粮食供应短缺,我们要讲好“科技兴农”“乡村振兴”“强农兴粮”“农粮改革”的故事,让世界知道中国已是能养活自己的粮食大国,从而化解他国对中国式现代化可能产生的“粮食威胁论”的担忧。对于西方舆论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消耗大量能源从而导致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的“能源威胁论”,传播中要善用数据说话,到2020年中国的人均石油进口量不超过0.2吨,不但低于世界人均石油进口0.4吨的水平,更是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用数据、事实击破西方舆论编织的谎言,解除其他国家的忧虑。其次,要对“共担共赢共享”话语进行故事化与数据化的主动传播。传播中要边破边立,在击破西方关于“中国威胁论”的错误引导的同时,积极争取世界上其他渴望实现现代化国家的支持与信任,主动传播中国式现代化能给他国带来何种好处,强调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式现代化也是负责任的现代化,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论框架下,中国在推进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他国现代化提供借鉴与合作共赢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传播话语要向他国着重讲清现代化进程中人类所面临的共同挑战、共同问题,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共赢的现代化,其成果也将共享于世界各国人民。

中国式现代化的负责任体现在多方面,包含对全球生态的负责任、对国际与地区和平的负责任、对全球经济发展与稳定的负责任等。如要讲好“碳中和”的故事,其具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我们对全球生态负责任的故事内核,还处在发展阶段的中国,仍然郑重承诺并积极行动进行节能减排以实现“碳中和”,并且制定行动计划与时间表。[24]此外,我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巴黎协定》也都作出了负责任的承诺。我们要讲好中國推动核电发展、启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等切实行动的故事,让世界感受到我们的负责任不是口号、不是宣言,是切实的行动,是真诚的共担。中国式现代化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做出新贡献。[25]

(5)用文明交融的历史经验与发展理念调解文明冲突。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认为,未来国际冲突将在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进行,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26]并进一步指出:未来不稳定的主要根源和战争的可能性来自伊斯兰的复兴和东亚社会尤其是中国的兴起,声言中国文明将对世界构成挑战。“文明冲突论”将世界划分为西方文明与之外的七种世界文明,并论断文明之间必然冲突,冲突必然带来战争。它强调文明间的冲突,看不到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交往,看不到冲突本就包含在文明的交融之中,看不到不同文明的交融才能促进人类文明的整体进步,看不到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看不到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完全从冲突论的视角来看世界,忽略借助国际合作、文明交流可解决地区纷争。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没有造成文明的冲突,还可调解文明冲突。人类现代化进程中始终面临着各民族之间由于历史、文化、信仰等极易产生社会矛盾、地区冲突,进而破坏国家稳定、威胁地区安全,严重阻碍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如何解决好民族问题,化解地区间的文化差异,中国用自身的现代化历程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中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国通过坚持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实施民族区域自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工作的主线,很好地解决了多民族国家现代化进程中通常需要着力解决的民族问题。

中国用自身文明交融的历史,向世界证明文明必须通过交融才能发展,没有交融就没有文明,文明成果本身就是交融互鉴的结果。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明交融与文明互鉴的思想。回顾中华民族的历史,本身就是一个不同文化相互沟通、不同文明不断交融的过程,中国在进行现代化历程中更是通过促进文化沟通、推动文化适应来进一步推动文明交融。着眼于“交融”“互信”“尊重”的文化发展观,文明的冲突也是文明交融的一种,要善于用智慧,将冲突转化成交融的契机。因此,讲好文明交融的故事,可以很好地化解西方社会的“文明冲突论”。

结语

回顾“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中国现代化历程, 在新发展阶段,[27]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内核有了新内容,传播话语也有了新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摆脱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提供了生动借鉴。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对内,可让人民更好地了解我们的“来时路”与“去何方”,从而更坚定信心,齐心聚力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外,可卸除他国对于中国现代化的担忧、化解西方现代化国家的偏见与误读、击破西方舆论中出于政治需要编织的谎言,为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创造积极的国际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 尹占文. 中西文化比较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为何与何为[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4(3):11-22.

[2] 贺敬垒.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功开辟的三重逻辑[J]. 学术界,2022(6):43-52.

[3] 陶文昭. 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创造[J].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2(5):22-29.

[4]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全面小康 减贫奇迹[EB/OL].[2022-05-22].新民晚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5704089444520366&wfr=spider&for=pc.

[5] 习近平. 深化合作伙伴关系,共建亚洲美好家园——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1.

[6] 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4-09-0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4186536940211569&wfr=spider&for=pc.

[7] 2021年10月举行的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首次全面和系统地阐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内涵、制度要求和具体工作措施[EB/OL].[2022-11-13].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5994501456092558&wfr=spider&for=pc.

[8]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55.

[9] 党的二十大报告[EB/OL].[2022-10-16].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6815042062634446&wfr=spider&for=pc.

[10] 习近平. 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1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325.

[12]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68-169.

[13]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22-323.

[14] 胡鞍钢. 中国集体领导体制[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5.

[15] 習近平. 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J]. 求是,2022(14):1.

[16]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23.

[17] 沈江平.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文化基因阐析[J]. 东南学术,2022(3):12-19.

[18] 江泽民. 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19.

[19] 胡鞍钢.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特征和意义分析[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21-38.

[20] 习近平. 2012年12月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22-06-04(1).

[21]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825.

[22] 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21-07-02(2).

[23] 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M]. 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118.

[24]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 人民日报,2021-11-17(1).

[25] 习近平. 加强政党合作 共谋人民幸福[N]. 人民日报,2021-07-07(2).

[26] 塞缪尔·亨廷顿. 文明的冲突[M]. 周琪,刘维,等,译. 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81-92.

[27]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

The Core and Communication Discourse: Telling the Story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LUAN Yi-mei1,2(1.Research Center of Journalism and Social Development,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2.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Abstract: The Twentie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learly states that from now on, the central task of the CPC is to unite and lead the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to comprehensively build a great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achieve the second centenary goal, and forge ahead to advanc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on all fronts. Telling Chinese modernization story well is the focus of China's national narrative in the new development stage. It has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functions: internally, it can enhance the national cohesion; externally, it can enhance our international image, which will create positive conditions an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for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article summarizes the core story of the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in the new development stage from four aspects: "completely new", "the building and sharing by the whole nation", "comprehensive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overall picturing and systematic solution". Then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discourse we might choose when we try to tell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story well in the new development stage from three aspects: "change and unchanged", "same and different", and " harmony and break the disharmony". Only by accurately grasping the core of the story and communication discourse can the media accurately answer the questions of the times, solve the doubts of the audience, and create a favorabl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public opinion environment in the new journey of building Chinese modernization.

Key words: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the core of the story; communication discourse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
党引领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以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勇气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科学内涵与动力源泉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科学内涵与动力源泉
论全面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中国式现代化:目标、道路与理论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县域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