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发展指导中的研学旅行

2023-05-30 23:50:40高海华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3年1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普通高中

摘要:研学旅行作为—种教育的创新形式,能够有效地勾连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为学生发展指导工作的开展提供新视角、打开新格局。指向学科知识体验的研学旅行,为学生发展奠定学业基础,指向学生生涯教育的研学旅行,为学生发展明晰长远规划,指向学生全面成长的研学旅行,为学生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关键词: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研学旅行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要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指导。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专列“加强学生发展指导”一条,强调“注重指导实效”“健全指导机制”。2020年教育部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强调,学校应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采用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方式,组建专门队伍,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生活、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指导。这些重要文件的出台都说明了随着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深化和育人方式的变革,建立并强化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是新时代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

我校探索了研学旅行这一开展学生发展指导工作的支点。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道,人有三种自我确证的方式,即实践的方式、思维的方式和体验的方式。学生思维的方式更多在第一课堂“室内课堂”确证,而实践的方式和体验的方式较多在第二课堂“行走课堂”确证。研学旅行就是最好的行走课堂。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出台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教育的创新形式,能够有效地勾连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为学生发展指导工作的开展提供新视角、打开新格局。我们提出“用脚丈量神州大地,用心沉淀行走品格”的口号,积极探索以研学旅行为支点的学生发展指导举措,以“行走课堂”的方式,以游促学,以研带学,让教育真正发生、让成长真正发生。

一、指向学科知识体验的研学旅行:为学生发展奠定学业基础

新高考对于“情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认为“情境正是实现这种'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综合考查的载体”[。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创设真实情境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但课堂上创设的真实情境虽是基于生活的真实情境,却仍是真实情境的“仿真”,学生只能想象而不能体验。研学旅行将学生学习的场景从教室拓展到了现实社会,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实践体验者和主动探究者。而指向学科知识体验的研学旅行,能够让学生在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这无疑为学生的深度学习创造了条件。

我校的地理学科组在这方面走在了前列,他们所开发的“地理大发现”研学旅行课程影响广泛。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确立了“校园研学→乡土研学→远行跨区研学”的课程开发路径,分层级分阶段开发并实施“地理大发现”研学旅行课程。

挖掘身边资源是开发研学旅行课程的首选,“乡土研学最大优势是依托学生对乡土认知的好奇,透析空间区域的时间演变,形成地理的历史空间观”[2]。江阴地处江尾海头、长江咽喉,历代为江防要塞,是长江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和江海联运的天然良港城市。带领学生来到鹅鼻嘴公园,实地观察长江水流状况,在提供的长江流域轮廓图中圈出江阴地处“江尾海头”的大致位置,简要描述水流运行特点并解释其成因。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谈谈江阴近几年交通发展的变化;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区域交通区位变化影响下的江阴经济发展的起伏现象;绘制江阴交通发展规划图,为江阴交通建设建言献策。以上乡土研学旅行中渗透的研学点,均是教师做好前期规划,实地考察乡土研学线路,挖掘其中可供体验的学科知识点并形成的相关问题。

地理组在乡土研学旅行课程的基础上又开发了国内研学旅行课程。以2018年“地理大发现”暑假川渝行的研学旅行为例,由学生社团组织学生报名,民主推选管理团队,民主确定研学站点,咨询学科顾问教师整合研究问题,生成研究方案(具体的实施流程如图1所示)[3]。

虽有地理学科知识的预设,但由于其距离较远又有了实施的特殊性,课程具有了在具体真实环境中的生成性。团队赴四川省阿坝州羌族自治州的四姑娘山长坪沟景区研学旅行时,学生发现通往自然保护区的各个景点都铺设了景观栈道,于是,就“自然保护区修建景观栈道的利与弊”展开了现场辩论。研学结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写成论文《景观栈道,何去何从》,发表在《地理教育》2019年第4期。知识融合是趋势,“地理大发现”研学旅行设置“地理十”学科知识体验也就成了必然。团队在行至都江堰时,历史老师讲解都江堰的来龙去脉,语文老师讲解有关都江堰的诗文,地理老师讲解现代都江堰的人文地理特征并抛出“当今作为水利工程的都江堰还有价值吗?”的问题。学生实地探访,回来后查阅资料,最终形成的成果《思辨:都江堰该不该被拆掉》发表在《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年第2期。

指向学科知识体验的研学旅行,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融合。多学科的知识融合,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深化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个维度的研学旅行,为学生发展奠定了学业基础。

二、指向学生生涯教育的研学旅行:为学生发展明晰长远规划

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知识积累和学习能力的储备期,探索职业生涯、勾勒未来人生的萌动期。这一阶段,学生渴望接触自然、了解自我、认知社会,渴望发挥自身潜能,实现个性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了解学生身心特点,变革教育理念,挖掘利于学生成长发展的各类资源,帮助学生理清发展目标和成长方向。

我校整体设计学生生涯课程,明确以“学生发展”为基点,以“引导生涯规划,培育生命智慧”为课程指导思想。在生涯教育中,针对三个年级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明确不同层次的主题:高一侧重生涯认知,高二侧重生涯探索,高三侧重生涯决策。我们发现,融自我认知、自我发现、社会探索、升学探索等资源为一体的指向学生生涯教育的研学旅行,是实施生涯课程的较好方式。而“双高(高校、高新企业)”研学旅行,是学生形成生涯发展意识、寻找自主发展路径、坚定未来生涯方向的一种较好的路径。

学生走进高校参观校园,感受校园文化氛围,走进知名实验室近距离接触高精尖实验,聆听学长经验介绍,感受大学学习研究生活,以及教授讲座感知前沿知识。这种实地的亲身体验和近距离接触,对学生生涯规划起到了激励作用,使其更能坚定追逐自己的梦想。

我校2022届毕业生郭东昊同学,在收到录取通知书时,给班主任留下了这样一段话语:

三年前的中科大研学之旅,我写下“科大问苍穹,金寨燃火种。七百人浩荡研学伍,七百里菁徽求知路”的稚嫩词句。三年后,我终于来到儿时最憧憬的地方—中科大物理学院。还记得那个在新生研学营黑洞科普讲座上第一个举手抢过话筒冒冒失失站起来提问的我,那个在参观同步辐射实验室时懵懂又向往的我,而今真的将背上行囊前往这座“圣院”。我相信,在中科大度过的数以千计的日夜里,我会不止一次地想起2019年的那次仓促而美妙的奇遇,然后在童年、家乡、梦想、南菁这些符号交织的绮丽梦境中,再一次端详我脚下的圣洁土地。

学生还走进高新企业,了解企业的生产、管理、运营等情况,参观企业车间、科技展馆等,感知现代科技发展,聆听专家讲座,接触先进科学技术,感受企业文化。这样的研学,拉近了现代科技发展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丰富知识的同时拓宽视野,助燃了学生职业理想的火苗。

高一年级的蒋月同學在研学分享会上有这样一段描述:

当看见成山的垃圾,了解到垃圾处理的不易,看到科技改变了生活,科技维护着人类的环境的“健康”,相信,这对于我们如何处理生活中的垃圾,如何看待科技和人类与地球的关系,都会有莫大的好处。这趟有关生涯的研学之旅,正像一颗种子已然种在我们的心田,这是南菁高中为新菁园人精心准备的贺礼。我想,我们一定会带上这份珍贵的礼物,走向自己人生的远方。

指向学生生涯教育的研学旅行,让学生由认知感受走向了体验参与。这个维度的研学旅行,为学生发展明晰了长远规划。

三、指向学生全面成长的研学旅行:为学生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终极目的应该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这种生命的气息重在强调关注人的本身,关注学生的成长,给予学生成长以正能量。泰戈尔说:“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这种情怀就是关注学生生命成长,培植学生向善向上向美的心。关注学生全面成长,要求教育工作者少一些应试指导片面追求分数的功利心,多一些尊重学生身心健康遵循成长发展规律,提供学生全面而个性发展的教育环境,全面关注学生的成长状态。我校由麦田志愿者社团自发组织的“青春助力共成长”贵州助学活动,就是一次指向学生全面成长的研学旅行。

2022年7月,麦田志愿者开展了“青春助力共成长—贵州菁见学堂”爱心助学活动,南菁学子自觉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走进西部贫困地区孩子的学习、生活中。他们走上讲台,用学科知识打开闭塞、落后、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的视野;他们走下田地,用双手体验劳动的快乐;他们翻山越岭走进农家,调研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他们调研当地百香果产业园,为乡村振兴献计献策;他们直播带货,推销当地农产品和民俗产品……学生在助人中助己,在反思中成长。

参加此次助学活动的夏驰同学有如下感悟:

那么,反观一个问题,我们此次助学的目的是什么?究竟是提升我们自己的能力,还是带给三里孩子们一些别样的东西?在这个时代,三里镇的孩子们过早地接触了网络这块光怪陆离的世界,如抖音、“王者荣耀”……这一方面是孩子们关爱缺失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他们固步自封、不再愿意真正走出三里的一个限制。而我们南菁学子虽然身处江南富庶之地,却也会陷入精神贫瘠。千里之外的三里镇,与我们都有着同一抹青春。在助学行中的所见所感启示我们思索:该为这青春做点什么呢?

最直观感受学生成长的莫过于父母。参加此次活动的李天喻的家长情不自禁地给老师发来了如下感想:

首先感谢学校给予孩子这样一次机会参加贵州菁见学堂爱心助学行活动。再好的说教,都不如一次贵州助学行。出发前,孩子在家苦练厨艺,买菜,择菜,洗菜,烧菜,一个步骤不落地认真完成,大汗淋漓也不见她叫苦。她说她是小组长,别人不会时她必须顶上,不能让大家挨饿。那一刻,孩子明白了什么是责任。出发前,她告诉我们她不会哄小孩,都是一群“小屁孩”。现在,她口中的“小屁孩”已然成为她眼中的漫天繁星。贵州回来的第二天,她接到了上歹村小朋友的电话。电话里,小朋友告诉她想她了。那一刻孩子是幸福的。正是这一次助学行,让孩子体会到被认可、被需要就是一种幸福。助学行归来时,孩子给我们带了礼物。我们惊喜地发现孩子正在成长为一个“心中有爱,眼里有光”的人。菁见菁见,让孩子看见世界,遇见更好的自己。

指向学生全面成长的研学旅行,让学生真正走进社会,在实地调研、亲身体验、动手实践、互助合作中学会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相处之道。这一维度的研学旅行,为学生发展注入了持久动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36.

[2]徐海龙.用行走丈量大地 以实践探究真理—“地理大发现”研学旅行课程育人实践[J].江苏教育,2020(7):17.

[3]徐海龙,曹东.研学旅行课程生本化的探索—以“地理大发现”研学旅行课程为例[J].地理教育,2019(10):55.

(高海华,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无锡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普通高中
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尝试、困境与思考
甘肃教育(2020年24期)2020-04-13 08:24:16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在希望的田野上
青年时代(2017年8期)2017-04-05 12:38:55
我国中学生研学旅行学习满意度及学习成效探讨
中国市场(2017年9期)2017-03-29 09:15:53
大学生研学旅行市场需求研究
对“文化之旅”研学活动的几点思考
研学旅行研究进展与启示
普通高中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管理与实施
新课程研究(2016年4期)2016-12-01 05:54:57
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5期)2016-10-12 22:04:34
河南普通高中今年停招择校生
中小学电教(2016年3期)2016-03-01 03:4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