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学生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教育研究领域的永恒话题。但学生发展指导工作容易陷入两个极端,或是窄化为智育培养﹐只关注成绩提升;或是孤立为德育工作的一部分,局限于学生活动。学生发展指导,必须落实在一件件具体的事上,与课程对接,考虑学生的情意特点,又必须具有面向未来的极强的前瞻性。江苏省无锡地区的高中教育一直关注学生发展指导,各个学校在个性化的实践中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本期《关注》栏目,围绕这一话题,介绍四所学校的探索,既有关于宏观体系和模式的架构,也有涉及微观支点和抓手的探寻,角度不一,各具特色。
—李欣荣
摘要:积极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学生发展指导体系,以适应“三新”背景下的人才培养要求,对学校育人目标所关注“培养什么样的人”作出直接回应与实践检验。可从课程、活动、评价三个维度入手:以课程实施为根本,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基;以特色活动为驱动,为学生个性发展护航;以有效评价为抓手,为学生未来发展助力。
关键词: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课程;活动;评价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的指导”。“学生发展指导”已成为和教学、管理并重的现代学校三大职能之一。但是,当前高中教育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学校对教学和管理的投入处于“高位”,对学生发展指导重视不够,在推进学生发展指导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是认识不足,没有将学生发展指导和教学、管理放在并重的位置;其次,专业的学生发展指导师资力量匮乏,长远的支持不足,对促进学生发展的资源的统筹安排不能满足学生发展指导的需要;最后,推动学生综合发展的制度建设也和纲要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学生发展指导是学校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需要,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世界,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实现最大程度发展的过程。我校从课程、活动、评价三个维度入手,构建学生发展指导体系,以适应“三新”背景下的人才培养要求。
一、以课程实施为根本,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基
优质的学生发展指导始于合理的育人目标,而育人目标又和学校的办学理念紧密相关。如何利用学校的办学特色、育人目标和价值追求,呼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确定推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行动路径尤为重要。这一切离不开实施的基础,即以课程实施为根本。因为课程是立德树人的导航系统,为学校教育教学把方向、指路径、定高点。通过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打造学校特色的课程资源体系来推进涵育课程群的构建,是推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在系列课程实施中,融合育人理念、育人内容和育人行动等多个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实现最大程度的发展,是我校在学生发展指导方面的重要探索。
(一)打造特色化的涵育课程群,全方位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从全方位育人的角度出发,我校构建了由意志品行课程、身心健康课程、科技素养课程、人文素养课程、艺术素养课程、国际视野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等特色化的涵育课程群。意志品行课程,如“行走蠡湖”“校园劳动周”等;身心健康课程,如“生涯规划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科技素养课程,如“STEAM课程”“生物探究课程”“乐高机器人”“3D创意设计”“AI之Python入门”等;人文素养课程,如“非遗课程”“穿越百年的声音”等;艺术素养课程,如“摄影艺术”“平面设计”“影视剪辑制作”等;国际视野课程,如“TED演讲”“美国电影鉴赏与配音”“看热门欧美剧,学地道英语”“电影中的英美文化”“生存英语”“西方电影赏析”“三语话中国”等;社会实践课程,如“综合实践”以及研学旅行系列“自然之旅”“人文之旅”“梦想之旅”等。这些课程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选择性,促进学生全面且有个性地发展,同时也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品格。如依托意志品行课程,让学生不断接受磨砺,激扬“朝气”;依托身心健康课程,让学生不断修身养性,坚守“正气”;依托科技素养课程、人文素养课程,让学生浸润在文化之中,不断求学探索,涵养“文气”;依托艺术素养课程、国际视野课程、社会实践课程,让学生开阔视野,成就“大气”。
(二)建立立体化的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多层次引导学生的进阶需求
学校开展系统的生涯规划教育,分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开设生涯规划课。
初级阶段,帮助学生了解自我的兴趣、能力等,初步明晰职业发展方向;引导学生认识自我,适应环境,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增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选课指导等;通过社团组建,寻找学生全面发展的可能。
中级阶段,开展以社会实践和职业体验等实践性内容为主的生涯规划课和心理等社团活动,以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为重要活动样态,分层次、分步骤引导学生制定自我规划。备赛时,选手们結合个人实际,既为面临的分科选科做好准备,也和自己的目标职业紧密联系,制定科学合理的人生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以小组的形式备赛,除了参赛选手,还有幕后的团队成员,他们分工有序、协调有力、秩序井然,在帮助参赛选手准备材料、PPT的同时,也不断明晰自己的生涯规划,达到共同成长之效。其间,团队积累了协调、沟通的经验。比赛中,通过与对手的激烈切磋,经过专家的精当点评,选手们逐渐丰富和完善自己的职业规划,使生涯规划意识扎根于心。赛后,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假期开展职业生涯体验,将职业规划融入自己的假期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选择。
高级阶段,推进生涯规划与学科课程的融合,将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与提高生涯规划能力、激发学习动机有机融合,使得每个学科都能够发掘本学科的特色,对学生进行多样化的生涯规划指导。最终,学生在增进生涯知识、增强生涯体验的基础上,作出符合时代要求和自身实际的生涯决策。
二、以特色活动为驱动,为学生个性发展护航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学习能够具有思想、感情、创造、美和游戏的鲜艳色彩,那它就能成为孩子们深感兴趣和富有吸引力的事情。””学生发展指导就是要在有鲜明特色的活动当中,能够让学生看到个人发展的鲜亮多彩,而学校的育人目标也正是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通过丰富多样的特色活动,让学生发现并发展自己的潜能、特长和兴趣,避免千人一面、整齐划一的育人样态。丰富的课程能够带给学生全面发展的可能,借助多样的活动、特色的举措,契合高中生的年龄特征,吸引他们更广泛、更主动地参与活动,进而在活动过程中树立自己的选择意识、发展自己的选择能力、深化自己的发展可能、找到自己的发展路径并形成自己的发展个性。
(一)打造校本化特色活动,激发学生发展的创造力
我校立足自身的育人文化,不断发掘校本德育资源,打造校本化特色活动。一方面,可以围绕学生发展的特色课程体系设置特色化的校本实践活动,自上而下地塑造学生的发展意识与能力。如:“毅行者”—30公里行走蠡湖;“奋斗者”—生涯规划大赛;“朗读者”—经典朗诵;“讲述者”—致敬辅仁榜样;“实践者”—“明道进德”研学之旅;“寻访者”—传承红色基因活动;“奉献者”—志愿者行动;还有《围城》《雷雨》话剧展演,校园社团节;等等。另一方面,通过充分了解学生发展的困境、意愿以及理想目标等,确定系列学生活动主题,引导学生根据主题要求,自主组织开展特色鲜明、针对性强、个性突出的活动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将学校的教育与学生的成长需要融合在一起。如组织“迎新会”,欢迎新生力量加入校园,宣讲学校办学历史,传递学校特有的育人文化;拍摄《走进学校日常的每一秒钟》微电影,展示每一位个体在校园一日生活中的生存面貌和精神风度;策划“假期音乐会”路演,弘扬青春之美等等。在活动中,展示学校在育人特色上的实践思考,也呈现学生发展的思想动态,关注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与兴趣,通过二者融合,不断提升校本化特色活动的育人价值。
(二)融合学科类特色活动,涵育学生发展的综合性
在素养为先的育人时代,学科的育人价值不能仅仅满足于知识传递,既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还要强化学科融合,凸显立德树人的学科融合优势和价值。因此,借助独有的学科特点,打造具有学科特色的育人实践活动,从多角度、多层次涵育学生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十分必要。在具体的活动推进中,语文学科组结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颁奖仪式,组织学生开展“讲述者”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榜样,立志为国;历史学科组组织学生开展回望历史、纪念建国、建党特殊时代意义的电子小报设计比赛,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地理学科组组织学生开展手绘地图比赛和垃圾分类的调研活动……各学科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正气、朝气、文气、大气,让他们得到充分的实践锻炼和深刻的情感体验,让道德认知由外在的“教”逐渐内化成自身的“养”,落实实践育人。
三、以有效评价为抓手,为学生未来发展助力
学生的发展是长期的、分阶段的,而对学生发展的指导也是过程性的、进阶性的。因此,面对学生发展的动态过程,通过有效的机制对学生发展的目标定位和实施路径准确评估,对学生发展方向、发展合理性和可能性作出更好的检验和评价,才能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才能强化其对教育活动实施的完善和保障功能。
(一)建立心理健康评价机制,保障学生基础发展
学生发展指导最为重要且基础的一个环节,就是学生的心理发展指导。高中生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交往期待、自我评价和外在影响等,在心理干预方面需要投入更多的关切。只有良好的心理发展才可以让学生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只有通过良好的心理健康评价机制才可以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心理预防和指导,使学生获得该发展阶段所需要的能力与体验,促其全面发展。因此,建立心理健康评价机制,首要的就是建设学生个性心理档案,开展特殊家庭亲子关系摸排工作,做到一人一档,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一级、二级关注对象,由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心负责进一步访谈和跟进;三级、四级关注对象,反馈给班主任老师,在班级中进行关注和跟进。而且,重视发挥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的作用,通过心理自测、个别咨询、团体辅导、沙盘治疗、宣泄室等活动方式促进学生自我成长,帮助学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二)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助力学生未来发展
我们积极探寻、不断完善过程性、可视化、科学性的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结合学校一系列丰富、立体化的课程设计,多元的活动安排,引导和激励学生展现自我、表达自我,通过活动记录材料收集、教师评价、同学互助等方式,真实地记录学生发展的客观情况,如实地梳理、评价学生的发展表现,并公示优秀的学生发展样态。比如,我校这两年设立了奖章颁授制度,以及不同的课程活动,根据学生成长的阶段性评价,设计了一套纪念章与奖励章,记录学生的成长经历,对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进行褒奖。由此,建立学生综合评定的发展档案,让学生在学校重大活动、典型活动、特色活动和自发组织参与的活动中,增强自我认识,找到未来发展的方向,与此同时,凝练人才评价和人才推荐表彰的校本化经验。
在新时代育人背景之下,学校教育最需要的是直抵人内心的、温暖而坚定的力量,是以学生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作为发展要务的清晰目标,是对学生生命成长、身心健康的全力担当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学生发展指导不是新事物,是对学校育人目标所关注“培养什么样的人”的直接回应。学生的模样,就是学校的模样;学生所反映出来的价值观念、核心素养,决定了学校的育人文化和办学品质。
参考文献:
[1]张万祥.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3.
(马彩红,江苏省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