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秋兰 孙军 黄诗萌
摘 要: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体育课堂教学中是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重难点。“学—练—赛—评”是体育术科课程教学的基本环节,基于这四个环节的教学过程契合体育术科课程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基本模式。通过文献资料、内容分析、归纳演绎等方法,对“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生成的背景与运动逻辑,以及在高校体育术科课程中的适应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与探讨了“学—练—赛—评”教学模式在体育术科课程中的运行机制,研究认为:推进体育术科课程思政建设,一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统一,建立体育术科课程思政教学的保障机制;二要加强课程联动与衔接,构建体育学科全课程的协同育人体系;三要提高学科专业素养,强化体育教师的思政意识和育人能力;四要强化评价标准与过程 ,完善體育术科课程思政教学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高校;体育术科课程;课程思政;学练赛评;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23)03-0064-07
Abstrac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basic task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establish moral character and cultivate people. It is the key and difficult poi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Learning, training, competition and evaluation” is the basic link of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 teaching, and the teaching process based on these four links is in line with the basic mode of integrating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content analysis, induction and deduc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background and sport logic of“Learning-training-competition-evaluation” teaching mode, this paper makes a systematic study on the adaptability of the teaching mode of“Learning-training-competition-evaluation” in the course of physical ar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analyzes and probes into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of the teaching mode of“Learning-training-competition-evaluation” in the course of physical art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P.E. technical course,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unity of theory and practice, establish the guarantee mechanism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the P.E. technical course, and strengthen the linkage and connection of the curriculum, the third is to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the subject, to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wareness of the PE teachers and the ability of educating people, and the fourth is to strengthen the evaluation standards and process, to perfect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Key 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Course ideology and politics; Learning-training-competition-evaluation; Teaching mode
自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等教育须以“立德树人”为中心,“思政工作”应贯穿教育教学[1]之要义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2]和教育部[3]又历次重申课程思政在高校,特别是所有学科专业之必要。目前,全国高校已形成了讨论和建设课程思政的浓厚氛围,体育课程在这一宏大叙事背景下,如何结合自身特征将课程思政落细落实到体育教学实践中去,成为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4]。
对此,不少学者基于不同视角进行探索,也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如有学者从宏观的角度(贺家新,2021)提出应深入发掘体育价值观的生产路径和形成机制,重新梳理体育学科内容体系中的育人要点和思政元素,再与体育知识和运动实践进行融合渗透。有学者则以问题为导向,以高校体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面临的困惑和存在问题入手,提出通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评价过程这一路径将思政元素落到实处(董翠香等,2021)。还有的学者先从学理的角度分析价值观教育与高校体育的内在逻辑和价值意蕴,继而从实践的视角提出课程融入、竞赛引导和文化熏陶的三方面的实施路径(王静仪等,2021)。
显而易见,上述研究更多关注于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及内容的挖掘,对于体育课程思政以何种教学模式得以落实呈现略顯不足。此外,体育理论课与术科课无论在形式或内容上都差异甚大,混为一谈断不能求得实践之道。鉴于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思政在形式上与其他专业理论课差别甚微,可在教学模式上取来做借鉴,故本文尝试在前人的理论研究基础上构建具有体育课程自身特点的、易于实施的术科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模式,并对其内涵和运行机制进行阐释,望解决当下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欲实施然不知其要,教不得其法,学不得其道之困窘。
1 课程思政背景下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创新的必要性1.1 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随着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步伐逐步推进,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日益成为当前学界研究的热点。目前对于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大多围绕着教学对象或是聚焦于某一项目的应用研究,对于体育教学模式本身的价值功能反馈还没有明确,大多数体育教学模式的适用条件、范围等还比较模糊;同时很多步入实践当中的体育教学模式却得不到很好的推广,也没有明确的选用策略。当前体育教学模式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1)育人价值不足。无论是从教材内容的呈现还是教学内容的具体实施都更偏重于各种运动技能的培养,相对忽视了体育品德的渗透。在实践中,无论是传授运动技能,还是“课课练”强化体能,都侧重于“育体”,而对体育促进道德品质发展的功能未重视,窄化了体育的教育功能,影响体育对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和对学生坚强意志锤炼[5]。(2)评价制度缺乏创新。在当前的教学活动中,目前对于学生的评价仅仅只是停留在考察学生体育常识类的知识,以及所学项目的基础技能掌握,也就是为“分数论英雄”[6]。然而教学评价绝不能只用一把尺子单一的丈量学生,同时也要关注教师发展和课程建设等维度。体育教学是多方主体参与和影响的过程,采取单一视角的评价遮蔽了体育教学的动态性、多样性和发展性,只有拓宽评价视角才能化解目前体育教学主体与评价主体相互脱节的问题[7]。因此,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实践创新是未来学界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1.2 体育教学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不断地创新教学模式,才能实现教学理念的根本转变,才能适应新形势下对体育 人才培养的需要。体育教学不只是教师将技术动作传授给学生的过程,而是将运动项目文化借助技能教学全面地呈现给学生且让学生在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感受项目文化的价值[8],这说明了体育项目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专业教育必须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然而当前教学中,普遍存着一种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剥离的错误倾向,即只注重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思维的培养,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9]。针对目前我国体育课堂存在的“三无体育课”(即无运动量、无战术、无比赛)的现象[10],且传统的教学模式占据主要位置,大部分体育教师仍然保持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对技能本身的理论性讲解,而思想价值理念引导较少,研制阻碍了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迫切需要新的教学模式来支撑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实践。在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学校体育必须要积极探索能顺应时代要求和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把握“教会、勤练、常赛”的内涵与要求,使其成为常态化、规范化、系统化的教学组织模式[11]。“学—练—赛—评”教学模式契合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教学发展规律,不在仅仅满足于体育技术能力需求,更多的是满足身心健康、终身体育、社会适应能力等基础性需求。
2 “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在高校体育术科课程中的适用性2.1 “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内涵
“学—练—赛—评”教学模式是参照2015年《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1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运动技能形成规律为理论依据,从“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构建,从单一的技术学习转向“技与体能、技术与运用、方法与运用”等多种关系的融合,以“学—练—赛—评”一体化为方向,在课堂中主张学会基本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练技术、练体能;进而赛单个动作技术、赛组合动作以及组织教学比赛;最后要这一运动技能学习的结果和过程进行检验。对体育教学而言,身体练习是最基本的属性,无论哪一类运动项目,在实践教学中,学生获得运动技能的根本是对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科学认知和践行,运动技能的形成必定要经历“学”“练”“赛”“评”四个阶段。因此,把关注点放在促进学生思维运动的发生上,营造身体练习和思维练习共存的教学形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掌握技术动作,又能习得练习和评价的方法,进而帮助学生全面学习。
2.2 “学—练—赛—评”教学模式在高校体术科课程中的适用性 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的内在统一性是学练赛评教学模式应用于高校体育术科课程的前提。体育课程目标体现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体育专项运动在施教过程中也需要保持目标上的相对统一性[13]。我国现行《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在执行和修订过程中一致规定了体育课程标准的4个目标: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14]―体现了小、中、大学三个阶段体育教学目标上的内在统一。
大中小学体育术科课程技能学习本质要求是学练赛评教学模式应用于高校体育术科课程的必然。当前,不同学段体育术科课程教学的特点各有不同,中小学体育课程体现基础性、层次性与多样性,而高校体育课程呈现自主性、专业性与综合性。尽管如此,鉴于各学段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且课程教学目标都是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途径实现的,学练赛评教学模式也应该放置在一体化的背景下进行设置。
体教融合背景下“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是学练赛评教学模式应用于高校体育术科课程的保障。2020年颁发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学校体育教学作出调整,教育部体卫艺司长王登峰对该文件的解读明确提出:学校体育必须要做到“教会、勤练、常赛”[17],可以说是学练赛评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术科教学的首肯。此外,《意见》强调:“大力培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18]。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在体教融合背景下,在增加高水平的运动员、教练员到高校就业渠道的同时,对于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训练水平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也为培养优秀体育教师和教练员提供了良好支撑和有力保障。
3 “学—练—赛—评”教学模式下体育术科课程思政的运行机制 “学—练—赛—评”是体育教学中重要的促成抓手与落实环节[19]。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练—赛—评”各个环节(见图1),能够确保体育“课程思政”有效教学的全过程化,切实提升体育“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视角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课堂中运动技能的教学有机分解成“学—练—赛—评”四个部分,根据各环节的特点来提炼和激活它们的思政元素。“学与练”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两个侧面,相辅相成,然两者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学”的表现形式主要體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聚焦到“练”的领域,从学生的学习角度来讲,运动技术经过不断的动作重复和思维重复,不只是单方面的技术提升,而是包括体能、智力和意志力在内全面发展。“赛”是检验技战术水平的运用及展示,以赛为载体来体现与思想品德教育相关的衍生价值,产生规范、激励和意志强化等积极效果。“评”是体育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评价需指向思政获得感,对教师的评价则关注教师的培育方式和思政教学成效。
4 “学—练—赛—评”体育术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4.1 建立体育术科课程思政教学的保障机制
从理论层面的角度来讲,从人才培养目标到教学内容的实施与评价的整体设计,以及在教学过程中贯穿什么样的教学理念等一系列问题,都是源于
各个层面、各个环节从具体操作的角度对思政教育的强调。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时,体育教师应该结合培养目标、学科属性、项目特点来挖掘术科课中的思政元素,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巧妙地融入课程设计的各方面、各环节,最终实现立德树人进课程(见图2)。
从实践层面,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有赖于课程整体规划和课程具体实施方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体育术科课程的思政教学工作需要包括校级党委、行政管理机构、教工部、学工部、后勤处等多元化主体积极构建“职责明确、分工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
(2)建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对不同专业不同项目的课程思政建设相关事宜进行整体规划。出台术科课程思政育人的制度文件、涵盖术科课程思政建设标准、内容、方法、策略等,并提供政策、资金、硬件设备等支持;建立科学的体育术科课程思政教学方案,并细化实施过程。
(3)建立督查和示范创建“两手抓”的工作机制,定期不定时有针对性督查各个项目课程任课教师的落实情况;建立督导组听课制度,定期进行抽查,不定时的了解体育术科课堂的育人情况。示范创建重在树立标杆,上至知名教授下到青年教师要激发内生动力,共同形成推动体育术科课程思政教学有效落实的合力。
(4)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依托体育术科课程思政教学的路径,建立“评级打分”的评价制度。通过评级打分的方法来评价各门课程、各任课老师的课程思政执行情况,将之与精品示范课程的建设、教学名师的评选标准挂钩,营造体育术科课程思政教学的浓厚氛围。
4.2 构建体育学科全课程的协同育人体系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要求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20]。全面二字既是要求将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具体操作全过程化,更是面向全课程架构下教学设计的谋篇布局。正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是避免单一门课程的孤军作战,在课程联动上查缺补漏,才能实现“百花齐放春满园”协同效应,提升体育学科全课程育人的厚度与深度。
(1)实现知识、能力、价值三维目标贯通。每一门课程都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三维目标为指引实现课程育人目标,坚持目标贯通意识,是实现教学的关键。对于构建高校体育术科全课程的协同育人体系,要以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为准绳,以不同学段的育人要求和目标为指向设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三维目标,并通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
(2)做到学科、专业、课程三级协同。各门课程在不同专业当中的地位、比重、目标各不相同,共同汇聚支撑了专业设置,不同专业共同组合成了自己系统的学科体系。因此,高校体育课程全课程育人要做到学科、专业、课程的三级协同,体育学科下各个专业下各门课程是一个整体,从而在系统论的视角下去达到 1+1>2的育人效果。
(3)落实术科课、理论课和通识课三类课程相互支撑。就课程本身而言,单门课程是不可能完成所有的思政育人目标,也不可能在一两门课程结束之后就能看见显著成效。《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这一建设方式很好地体现了每门课程都是育人载体,各类课程需要协同联动,从而最终实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都育人的目标。
4.3 强化体育教师的思政意识和育人能力
体育术科课程思政教学的成效如何,取决于教师自身业务能力和对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理解和认识,更取决于教师思政意识和责任担当。作为体育课堂教学实践的执行者,体育教师需要从师生关系、教师角色、运动技能等要素来认识“学—练—赛—评”课堂教学模式,突破以往对传统体育教学的认识,进而在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思政意识与育人能力对体育课程思政育人工作的落实有着极大的能动性。思政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任课教师授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意识深刻影响着课程思政的育人实效。育德能力是教师进行思政教学的核心要素,决定着课程思政目标能否落实,是打通体育“课程思政”全课程和全过程的关键所在。育人成效体现在学生经过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后能否将外在的知识技能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修养。育德能力是体育教师基于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发展这一核心,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改进、以保证将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融入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建设的全过程。
因此,体育教师应以课程思政理念为导向,主动学习与课程思政有关的理论知识,包括课程开发、设计、实施和评价等知识。教学内容要体现出技能传授与思想启迪、能将思政教育巧妙融入体育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要具有较强的启发性和创新性,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检查教学大纲和教案、随堂听课、调查问卷等方法,因地制宜,建立覆盖体育教学全过程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在评价的过程要善于提炼和总结,进而使体育教师的育德能力在教学相长中得到提升。
4.4 完善体育术科课程思政教学的评价体系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指出:“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評价”[21]。体育课程思政的评价应坚持以师生的发展为本,坚持评学和评教相结合,突出思政教育的评价手段。评价的真正目的在于“判定学生实际发生了怎样的行为变化,我们达到了何种程度的教育目标,以及为了实现有效的教育计划,还必须做哪些改进[22]。由此可见,对体育术科课程思政教学的评价,要明确建立指标体系,明确评价的目的,内容要全面,评价指标还要具体、操作性强。
(1)完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顶层设计。充分考虑体育术科课思政教学评价的整体规划,切实提高体育术科课程的育人价值,推动不同阶段体育术科课程评价系统内部的一体化发展,系统构建高效体育术科课程评价体系。
(2)评价目的要明确。体育术科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目的,一方面,检查思政教学的有效性,便于了解任课教师专业技能,促进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通过了解学生学习效果,判断质量缺口,为进一步提出提高质量策略提供依据。
(3)评价内容要全面。对学生的评价要从关注单一运动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向知识技能的获取、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塑造多维度评价转变。评价时,可通过对学生课堂表现、合作意识和行为表现、技能测试和理论知识考核等多方面来综合研判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成效,还要重视课外体育锻炼和体育赛事的参与情况,最大限度反映学生学习过程的覆盖面。依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23]中的表述,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指标也将被纳入体育教学评价,评价应从侧重于单一运动技能掌握向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转变,要重视学生在体育术科课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合作意识和情意表现等,又要重视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和教育教学实绩,最大限度覆盖教与学的全过程。
(4)评价指标要具体、可操作。评价指标应能充分体现“学—练—赛—评”四个要素,且具有操作性,并将评价置于“学、练、赛”的各环节中,同时在理论升华与实践深化的良性互动中进一步提炼具体化指标要素,构建全方面多层次的体育术科课程思政教学的评价体系。在评价的过程中,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抽象概念具体化,使之成为可记录、能测量、可评价,具有可操作性。
第一,基于课堂观察记录,实现“行为监测”。重视观察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态度、行为和能力,客观记录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品德的发展过程,关注学生的差异和成长中的不同需求,才能为学生的思想素质的发展提供准确、具体的指导。第二,基于思想健康成长档案,形成“思想画像”。建立与收集与学生思想素养发展相关的材料,通过档案记录的形式对学生的思想成长变化进行进行跟踪和研判,以此检测学生学习的过程、进步与成就。第三,基于“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形成“实时反馈”。根据不同评价主体关注的重点来设置不同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表。学生可以根据每次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对任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进行评价,填写学生评价表。教师在课程结束之后反观自己的“课程思政”教学,总结经验教训并填写教师评价表。通过不同的评价表来发现查找自身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搞自身素养和课程思政的教学水平。
5 结 语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课程改革的新思路和新要求,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自身也是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和成果[24]。本文从当前高校体育术科课程思政建设中面临的困惑和存在问题入手,初步对“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内涵与运动逻辑,以及在高校体育术科课程中的适应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基于“学—练—赛—评”的教学模式,将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融入到体育术科课程教学中进行研究,积极挖掘各环节所蕴含的思政元素,阐释了“学—练—赛—评”教学模式与思政教育的关系与融合价值,并从保障机制、育人机制、队伍建设和评价体系等方面构建具体实施策略,为提升体育术科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科效能,同时也为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提供更多的参考模式。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结合教学反馈,进一步对该教学模式进行跟踪评估和动态调整,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2017-02-17).http://www.gov.cn/xinwen/2017-02/27/content_5182502.htm.
[3]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EB/OL].(2020-06-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4] 贺新家.体育课程思政内容构建及组织实施的内在逻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8):53-55.
[5] 于素梅.一体化体育课程的旨趣与建构[J].教育研究,2019,40(12):51-58.
[6] 秦海权,李瑞杰.“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体育发展战略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18(8):130-135.
[7] 张丽军,孙有平.我国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评价:反思与构建[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21,37(1):67-73.
[8] 尚力沛,程传银.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生成的三维支撑结构:情境创设、文化统领与意义建构[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1,36(4):420-426.
[9] 罗云,倪非凡.课程思政:内涵、属性与实施路径[J].高等教育评论,2021,9(1):49-58.
[10] 汪晓赞.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实现高质量课堂教学——走近KDL体育与健康课程[J].中国学校体育,2019(4):27-29.
[11] 于素梅,许泓.《〈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解读[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1,33(4):371-377.
[12]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S].杭州:浙江省教育出版社,2015.
[13] 于素梅.体育课程一体化联动机制及其有效运行[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1,33(1)62-66.
[14] 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5] 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16]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教体艺[2002]13号)[EB/OL].(2002-08-06).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28/201001/80824.html.
[17] 学校体育必须做到“教会、勤练、常赛”[N].光明日报,2020-9-23.
[18] 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印发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EB/OL][2020-09-21].http:// www. gov. cn/zhengce/zhengceku/2020-09/21/content_5545 112.html.
[19] 周艳丽,陈旭,周珂.运动教育模式下篮球学—练—赛—评教学设计[J].体育教育,2021(3):18-20.
[20] 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EB/OL].(2020-5-28).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l.
[21]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N].人民日报,2020-10-14.
[22] Tyler RW. 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49:125.
[23] 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3/content_5551032.html.
[24] 董翠香,樊三明,高艳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确立的理论依据与结构体系建构[J].体育学刊,2021,28(1):7-13.
[25] 王稳,李晓华.承繼“情义”文化:促进大学武术“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途径[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0,19(2):71-78.
[26] 喻欣楠. 高校体育教育的课程思政功能探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0,19(12):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