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情境型班集体模式的建构在今天的时代条件和核心价值观语境下,以关注“完整的人”的培育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教育旨归,体现“讲究真、注重情、追求美、突出思”的育人功能,赋予班集体成员丰盈生命的能量,实现师生共同生长的美好愿景。
【关键词】情境型班集体;自我效能;学生中心论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04-0013-03
【作者简介】姜丽华,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江苏南通,226001)教师,一级教师,南通市优秀班主任。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家埃拉斯莫斯最先提出“班级”一词,他从人本主义出发,提出构建以人为中心的班级教育设想。现代教育更是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所以班级的构建不论从教育目的还是管理方式上,都需要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自省自律、自求发展。情境型班集体模式的建构在今天的时代条件和核心价值观语境下,以关注“完整的人”的培育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教育旨归,是激发学生自我效能,促进生命状态日益完美,提升集体凝聚力和学生荣誉感的理想模型。
一、基于班级学生的生活经验
情境型班集体建设侧重关注班级学生的日常生活质量。班级生活是班集体建设的起点,是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提升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直接资源,有着丰富、多样、互补等多重优势。
教室里发生的事件、学校的办学特色、家乡的民风民俗是资源,也是情境。班级学生的名字、师生间的一场对话、一个特别的日子、一次突发的事件、国内外的时事要闻等是资源,也是情境。班级生活与生活其间的学生,构成了一个静态与动态、物质与精神交织的情境。学生在宽阔的、开放的生活性情境中充分经历和体验,不断丰富自己,充盈生命。
四年级时,全班学生参与学校百草园种植,每一个学生都经历四季的轮回,见证春耕、夏长、秋收、冬藏的完整过程,开启唤醒感官和心灵成长的一年。从活动初期参与规划到亲历百草园的各式农活,在园子里养花识草、种菜育瓜、耕耘四季。教师和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田园生活的美好,体验快乐,陶冶性情,收获知识,传承优秀农耕文化。浇水、施肥、除草、驱虫、授粉……这些对学生而言比较陌生的农事中藏着的秘密,不仅要从“纸上得”,更加要“躬行”。来自劳作经验的智慧随真实经历慢慢累积,劳动最伟大的观念也悄然根植学生的心田,和植物一起向上生长的还有学生的责任心。双手灵巧、亲近自然、热爱劳动的学生更能形成爱观察、好钻研、肯吃苦的品质,更有勇气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更有耐心和自控力抵抗诱惑,接受延迟满足。
情境型班集体建设用多彩晨会点亮每一个日子,用缤纷活动留住精彩时刻,用自然情境课堂链接学生对生命的珍爱、对环境的关注和对自然的情感……一个个感性、生动、鲜活的场景不断反复、深化,学生的审美情感、道德情感以及理智情感都受到了陶冶,他们潜在的智慧在萌发,呈现出生命的多元色彩。
二、强调班级人际情感互动
班集体生活是全面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育和价值认同方向的重要载体,班主任理应为班级学生提供支持性的情感环境。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灵魂和精神领袖,他当以自己的爱心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成为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情绪支持。他的耐心、良善、尊重是学生获得惬意与自尊,进而形成独立品行的重要保障。用爱书写,用情擘画,情境型班集体建设要求班主任自觉构建师生人际情境,共同营造亲和的师生关系。班主任要联盟任课教师,形成“统一战线”,在班集体内建立平等、相助、互补的生生关系,建立相互连接、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有温度的家校联系。情境型班集体建设以情为纽带,凝聚全方位的互动性人际情境,组织起有序的学习共同体、价值一致的文化共同体和舒展个性的发展共同体,从而产生教育的整体效应。
火热的六月,学生将告别美丽如画的珠媚古园,依恋、不舍、祝福、感恩一齐在心头萦绕。我精心设计小学毕业离校课程,其中有一个重要内容“阳光语言,赠予伙伴——见证友谊的多彩”。我组织阳光语言创作活动,引导学生把自己美好的回忆和祝福写下来,开展阳光语言互赠活动,让学生将写有自己美好祝福的赠言卡赠送给同学。“毕业赠言”为学生提供了一次很好地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机会,“书写赠言”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个性和才情的平台。
教育家、中国情感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朱小蔓说:“积极情感是人性中最恒常的需要,是美善人性持存、光大的必需。”在积极情感的观照下,集体中的个体能被看见、被认可、被温暖,进而获得自尊和自信。这种正面良好的情感不仅能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而且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指引学生抵达脚下有根、心中有梦、眼里有光、人生有为的美好境界。
三、突出师生的审美愉悦
情境型班集体建设下的理想教室具有审美愉悦性,应是一本立体的教科书,是一个诗意的所在,美在这里静静流淌。
教室里环境整洁、美观,所有物品的排布与细节都有着动人的出场方式,这些都对学生的心灵进行着净化,是一种无声的教育。班级隐形文化的建设则是形塑学生精神和气质的关键元素。承载班级整体内涵和追求的班徽,体现班级精神表征的班训,促进班级文化认同的班歌,传递班级动态、展示班级风采的班级微信公众号,以及提升班级特色的微课程建设……这些班级的精神符号是在集体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生长和沉淀下来的。情境型班集体建设主张从制度、评价、课程和活动四个方面积极营造自主、向上、快乐、多彩的班级文化,并日渐融合在学生的一言一行中,形成语言美、行为美、秩序美、风气美的班集体。
“走节气”是我班的班本课程,2021年的主题是“节气与花”。让学生跟四时依序绽放又依序零落的花朵一一问候,是一件浪漫又实在的事情。立春在春节,年宵花开场,红红火火,既彰显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是中国美学的落地生根。雨水看油菜花,成片的明黄,耀眼璀璨的色调,就像一束阳光,照进每个人的心田。惊蛰去田间地头寻野花,它们细小而朴实,是自然的精灵。春分是玉兰开得正好的时候,那举向天空的酒杯盛起的是自然的佳酿。就这样,依时节之序,我们享花之盛宴。从文字中去寻,到自然中去品,识花之名,赏花之韵,品花之格,捕捉花儿释放的温度和能量,探寻人与草木之间的灵犀与信守。花儿在原野中绽放,不迎合,不招摇,显现宁静、朴实、坦荡与自得的意味。把自我融入自然万物,是一条美的学习路径。“走节气”班本课程建设的初心就是希望学生的生命亦能如花般绽放,拥有坦诚、诗意、淡泊、积极、自洽的生命姿态,从而实现个人的精神成长。
四、聚焦学生的思维发展
儿童的道德思维和社会性发展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他们“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联想和想象丰富,很少拘泥于事件本身,同时他们天生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情境型班集体建设将道德认知巧妙镶嵌在情境中,创设基于学生的道德经验与情感水平的道德情境,通过丰富的、为学生量身定制的活动来激发学生道德思考的积极性,进而生发出道德判断和选择,逐渐涵养个体稳定的道德意志。班主任應唤醒学生潜在的智慧,鼓舞其创新的热情,帮助他们建立心灵秩序,完成精神自治,实现生命成长的完整性和丰富性。
《竹节人》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故事幽默风趣,文字间情绪跌宕起伏,学生很感兴趣。于是,“做竹节人、斗竹节人、探竹文化”系列活动应运而生,学生的潜能悉数被唤醒。学生们用手工作品赋予老玩具新魅力,用微视频解说玩具制作指南;参与一场“竹节人大战”,用文字记录“作战盛况”;进入“以竹化人,以竹载道”的竹文化探究之旅。学生学习竹子身上蕴含的向上、虚怀、善群、担当,对竹的体悟,将影响他们的行为准则和做人原则。竹编非遗中的民族特色、环保理念、手艺共享等文化的传承与创生,将学生的认知引向纵深,带向远方。情境活动是道德教育的最佳路径,它渲染具有一定力度的氛围,以积极的驱动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召唤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以及创造的欲望和动力。
情境型班集体建设关注学生的各种可能性,发现教育的“附加价值”和有意义的“衍生物”,赋予学生不断前行的勇气和能力。班主任完善多元评价机制,进行多主体评价,用“成长记录册”记录学生的点滴表现、积极评价成长进步,促进学生用悦纳、辩证的眼光认识自己和他人。情境型班集体的构建既立足学生当下,又放眼学生一生的成长,恰是实现了李吉林老师所说的“情境教育,就是给孩子添翼”。
总之,情境型班集体建设要突出生活体验、情感互动、审美愉悦、思维发展,充分体现“讲究真、注重情、追求美、突出思”的育人功能,赋予班集体成员丰盈生命的能量,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1]胡玲,王慧.情感性班集体建设[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诗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