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妹
上海市松江区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中心正高级教师,高级维修电工、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中国教育学会会员、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智库理事、中国教育专家网专家、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劳技学科导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专家库成员。先后获上海市优秀劳技教师、松江区学科名师首席教师、松江区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劳技教学专著两部,参与编写《上海市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解读》《上海市初中劳动技术学科教学基本要求》《现代家政技术》等多部教材和教参。
踏上语文讲台
永远不会忘记。1986年6月,我从上海第六师范学校毕业了。7月15日,我兴高采烈地来到县教育局,参加1986届师范毕业生的分配工作会议。会上,领导祝贺我们学成归来回到家乡,鼓励我们勤奋工作、爱生爱岗,最后宣读我们的工作单位。因为初中母校的颜校长早已向教育局申请要我回去教语文,我以为到中学教书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可是,当领导念到“张红妹,石湖荡中心小学”时,我不禁错愕。
我听错了吗?还是领导搞错了?我不是要去中学工作吗?
会后,我急忙奔向领导,询问原因,回答是肯定的,我去小学!我很不甘,但又毫无办法。下午,我到小学报到。那天的陽光很灿烂、很热烈,而我的心情低落又别扭。踏进小学校园,敲开校长室的门,等候我的是一位四十多岁的女校长。她问了我很多问题,我一一回答,最后,她说:“你是洙桥村人,所以回洙桥村工作,那里需要你!”洙桥村?我不敢相信我的耳朵,但又不敢询问和质疑。我是从那里走出来的,那里三面临江,号称“台湾岛”。当时的我,内心有说不出的失望。我放弃留校、放弃县城的方塔小学,选择回家乡,只因为初中时的承诺:毕业后就回母校教书。想不到,现在回不了中学,连乡中心小学也进不了,而是要去最偏僻的洙桥村!
8月10日,洙桥村小学的校长通知我去学校领工资。一踏进离开了七年的小学,所见依旧那么破旧,灰色低矮的校舍、松动透风的门窗、高低不平的泥地,还有曾经教过我的老师,一股热流瞬间涌起,眼睛湿润:或许,这里更需要我!
第一年,我教五年级语文兼任班主任,同时教一二三年级自然常识、三四年级音乐、五六年级美术,一周24节课,覆盖全校所有年级,全校的学生都在上我的课!一想到这里,我内心深处不由得骄傲、自豪起来:能教全校学生的应该唯我一个!一二三年级的自然课和五六年级的美术课,我教得得心应手,可三四年级的音乐课则不免捉襟见肘——这帮小家伙太难应付了,但凡电视里放的主题歌曲,他们就要我教。我的音乐功底有限,根本没有听到歌曲写出简谱的能力。可是,孩子们喜欢,他们那么信任我,我不忍心让他们失望。于是,我经常在周日骑着自行车到四十里开外的县城,上新华书店找新出版的音乐书和新歌磁带。三十年以后的一天,一群已进入不惑之年的学生,在微信群里唱起我当年教的歌,还告诉我,他们一直没忘记。我很感动,觉得自己在洙桥小学的那几年没有辜负孩子,没有辜负父老乡亲。
在我很小的时候,洙桥村的孩子能在一所学校从小学一直读到初中;等我上小学时,洙桥小学就只有五个年级,初中已全部集中到乡里的古松中学;待我师范毕业,小学又增加到了六年级。我教五年级语文,班上只有24个学生,兄妹、姐弟、兄弟同班的现象很普遍,翻看他们四年级的成绩,是乡里最后一名。我清楚,并不是孩子笨,而是学习习惯差,他们不知道学习的目的,更没有人督促,大部分学生调皮捣蛋、自由散漫,对学习不感兴趣,放学回家书包一扔,不是打弹子,就是下河摸虾、上船玩桨,根本没有做作业的概念。五年级的作文,最基本的要求是有条理、生动具体、感情真实,字数不少于500字,这些孩子根本写不来,但是他们又很会虚构:学校大门的南面有一座小桥,他们不是写搀扶老奶奶过桥,就是有人在桥上失足落水,他们下河去救,或者是捡到钱交给老师或大队部。
我明白,要提高这些孩子的成绩,首先要让他们懂得学习的意义,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语文课除了背书、写作文,其实还有许许多多的乐趣。我的语文课,除了讲课文中的知识要点,还讲作者的故事,讲李白的浪漫飘逸、杜甫的颠沛流离、白居易的悲天悯人、苏轼的坎坷不平,讲鲁迅先生的反抗绝望、郭沫若的激情充沛、老舍的京味幽默、朱自清的自然深秀……我还喜欢范读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读得师生一起眼泪直流。
学生怕我,但又喜欢黏在我身边,喜欢听我讲故事,喜欢跟我玩。课间十分钟,我们一起跳绳、踢毽子,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课余时间,约好时间、地点,我们一起去割草,在田边席地而坐,看蓝天白云,说趣事糗事。作文课,我更是大胆尝试。教室的北面就是农田,有沟渠、有稻田、有棉花地,我带着他们下沟渠抓泥鳅,去田头拾稻穗,到棉花地里摘棉花,回到学校后,先让他们口述事情的经过、要点以及有趣的细节,再指导他们将口述内容写下来。这样,一篇篇生动、活泼的作文就诞生了。
课堂上,我们是师生;课间,我们是玩伴;课后,我们是伙伴。我走进了他们的生活,也走进了他们的心田。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我们就打了一个翻身仗,及格率100%,优秀率、平均分全乡第一。当学生知道自己和班级的成绩,其快乐溢于言表。暂时的成功并不代表永远成功,我告诫学生要坚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重要。我和学生一起成长,我慢慢积累经验,学生慢慢长大懂事,我教了他们两年语文,将第一名保持到毕业大考,全班语文最低分69分,最高分92分。去年,这个班班长的孩子也成了一名人民教师,我也“荣升”,当上了“师奶奶”!
在十二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最让我紧张、铭记的是1994年。有一个六年级毕业班,从五年级到六年级上学期结束换了3位语文老师,教师的不固定导致班风、学风都很差,语文平均分在及格线以下,成绩很难看。校长急,找到我,让我第二学期接手。我接到这样的任务时心中是又惊又怕,惊的是这个艰巨任务校长居然想到我,怕的是已经六年级第二学期了,大概率来不及改变了,万一成绩上不去,是砸招牌的事。最终我还是答应一试!每天,我比学生到得早,放学了,总把几个学生带到家里补习。那个学期的期中考试,我比学生还紧张,怕自己辜负了校长和学生。令人欣喜的是,我班学生除了优秀率第二外,及格率、平均分考到了全乡第一名。我是幸运的。校长在大会上表扬我,老师们投来赞许的目光。我用半个学期带着最差的班级打了一个翻身仗,这又一次深深地触动了我:作为语文老师、班主任,不管接手什么样的班级,只要把爱和信任交给学生,学生就不会让老师失望!这一年,我带的班级评到了县优秀中队,我把自己的经验写成文章,得到县教研室老师的推荐,并给黄浦区骨干班主任做讲座。当时我带着班上三个学生,站到讲台上,分享我们的故事,一起讲述改变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所思所想所为,给他们带去很大的触动。这是我做的第一次县级以上的讲座,刻骨铭心!
可是,1998年7月,我告别了耕耘十二年的语文课堂,因为我在1996年的11月发生了车祸,身体不是很好,于是选择调往县城的劳技中心。
敲开技术大门
劳动技术是一门集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于一体的基础型课程,要求教师有非常强的动手能力。调到劳技中心,摆在我面前的是电工、钳工、缝纫、编织、摄像、刺绣、英文打字,有的课程,我还是第一次知道,特别茫然,不知自己能教什么。领导说:“缝纫学科的吴老师将在12月退休,你接替吴老师教缝纫。”其实,除了编织,其他学科我都不会,但是,我没有选择的余地。
开学前的一周,我向亲戚借来缝纫机,开始苦练装皮带、装机针、绕线,还有平缝、折边缝、包缝,用手缝针练习三角针、锁边缝等。除了练,还要学点缝纫知识,我便去新华书店买裁剪书籍,尝试设计制作围裙、袖套、小包等。按照学校惯例,新加入劳技教学的老师第一周听课,第二周独立上课。说心里话,缝纫课真的听起来容易,教起来难。第二周,我战战兢兢地站上缝纫班讲台,有点手忙脚乱,学生一会儿断皮带了,一会儿断机针了,一会儿又倒车轧线了,我忙于应付、疲于修理,急得满头大汗!一周下来,感觉比教语文还累、还紧张!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劳技中心有个规矩,新来的老师第一周锻炼适应,第二周就要上一节汇报课,所有领导都来听课。吴老师对我说:“小张,你准备上哪个内容?”我犹豫着,硬着头皮选择了周二上午,教学内容是折边缝。吴老师说:“折边缝比较难,还有宽和窄之分,但关键是折两次,一定要学生用手指压平,这样缝制起来不容易歪。”在吴老师的关心和指导下,我顺利上完了这堂课。下午,得到反馈,领导们对我的课大加赞赏,一致肯定我的上课思路、教学语言和教学方法。意外的成功,使我尝到了久违的快乐,信心慢慢回归,也慢慢喜欢上了缝纫课。
1999年的上半年第二学期,正好遇上区级教学评比,同时选拔教师参加下半年的市级教学评比。通过说课、上课,我在区级教学评比中获奖,并代表松江区参加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评比。我上的是“打折裥”,这是我自己设计的教学内容,课后得到评委一致认可。一位评委这样评价我的课:“如果把你的课比作跳水,堪称完美,可得10分,但难度系数低。缝纫是初中劳技课程,而你教的是高一的学生。”我听了心里咯噔一下,想着这下糟了!评委又说:“这跟你没关系,去把你们的领导叫来。”我急忙跑到主任室、教导处,请他们到评委老师那儿去一趟。学校领导更是奇怪:张老师上评比课,为何要搭上他们?后来才知道,评委老师对我们劳技中心不分初中、高中统一安排劳技课程提出了批评,责令整改,要求根据学段实施学科教学。到了12月,通知下来了,我获得一等奖,让我去市教研室领奖。
2000年12月,我撰写的论文《缝纫学科中的分层教学》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杂志社“新世纪怎样加强劳动技术教育”征文活动中获一等奖。这样的荣誉和收获,使我感到莫大的幸福,我开始重新思考做劳技教师的初衷,重新定位自己:我调到劳技中心不是来养老等退休的,我要用我的智慧和能力浇灌这片处女地,我要好好耕耘,敲开技术大门,闯出一片天地来!
因为自己在劳动技术方面是个外行,劳技中心开设的课程,如电工、电子、钳工等等,我一窍不通。听这些课程老师开设的公开课,我就像在听天书,测电笔、万用表、电烙铁、锉刀、手工锯、台虎钳等工具,我都不会用。后来听说上海师范大学新开了“三结合”劳动技术教育专业的本科学历进修班,我就期盼着有机会去学习。2000年12月,终于等来上师大的招生通知,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第一学期,学习的课程是高等数学(上)、材料学、机械制图,这些对于一个中师青少年管理专业毕业的我来说,坐在教室里就像让一个色盲辨别红橙黄绿青蓝紫,老师授课就像是天外之音,无措、无奈!这些无法理解的知识和烦琐的公式把我压得喘不过气来。更让我着急的是考前一个月,我因手术住院了。卧床休息的一个月,让我心急如焚,整天抱着教科书和从同学那儿要来的笔记自学。忐忑不安地参加考试后,等待出成绩的日子里,我就像热锅上的蚂蚁。班主任方老师特别关心我,在成绩出来的那天,她第一时间打来电话,告诉我高等数学考了91分,其他两门课程也都及格了!我简直不敢相信,像小孩一样兴奋得不能自已。在通往技术的征途上,我又一次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绩,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学习的不易。任何知识都不会轻而易举地被掌握,需要我们刻苦、勤奋。我把我的学习体会分享给学生,让他们也能从中有所领悟。
2003年12月,我完成了学业,此时教学岗位已在2002年从缝纫调到了电工。初教电工,我还有点自傲,觉得自己从一个语文老师变成一个电工老师,很牛!但越教越觉得自己知识和技能不扎实,特别是动手能力、设计能力,书本上的知识根本无法满足!我又一次进行职业技能学习,并考取了“维修电工中级”证书,后来又继续在全部都是男性企业工人的环境中学习了两年,攻克“维修电工高级”。特别是电工高级,参加考试的有一百六十多人,最后考上的不到四十人。像用PLC軟件设计装卸小车的运行、抓举、停顿,用电子元器件设计振荡电路、用继电器控制车床工作、给镗床铣床排故,这些是我以前做梦都不会梦到的事情;许多实践项目,一遍不行就两遍,直至熟练掌握为止。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技能考试评价得到了“优”,真心感谢老师的关心和指导。
为了使自己能更有底气、有勇气站在劳技教学的讲台上,我还拿到了多媒体制作员中级、摄影师初级和中级、计算机安装调试维修员初级的职业资格技能证书。在教电工时,教材中有一段输配电的文字描述,让我对高压输电产生了兴趣,便又考了高压教师资格证。
如今,从事劳技教学已满24年,教过小学、初中、高中11门课程,有小学的手工课,初中的缝纫、电工、花艺、纸艺、编织、金属丝弯折、家用电器,高中的电子技术、金属加工、智能家居、现代家政技术。
学习、实践,碰到困难,绝不退缩,请教、再学,我终于敲开了技术的大门!
写出教改之行
在36年的教学生涯中,我遇到了许多个性迥异的学生,碰到过需求不同的家长,经历了三次教育教学大变革。20世纪80年代,我国强调“双基”教学,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方法比较简单,师生在课堂上的关系基本就是“我教你学”。当时条件有限,交通也不便,外出学习的机会不多。但我喜欢写作,经常把自己班级发生的事记录下来,写教学反思。可惜的是,手稿、笔记等几经搬家都遗失掉了。
2001年,国务院发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号召。全国上下从“双基”进入“三维”的教学大变革。2002年,我们学校决定启用上海市统编教材,我就是在这一年由教缝纫改教电工。置身于教学改革中,新教材中知识与技能的新、难、深着实让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我反复研究课标和教材,针对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差距,结合学校设备、资源、地方特色全力做好新教材实施工作,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思。我根据学情设计教学目标,整合、重构教学内容,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我研究“三维目标”的撰写方法,结合自己对三维目标的理解,为区内外劳技教师讲解,指导他们如何写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带动了区内外劳技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后来,我根据自己的经验完成的论文《八年级电工新教材在劳技中心实施的策略研究》被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收录,作为教师培训资料。2005年3月,我进入上海市中小学课改办,参加《上海市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解读》的编写工作,具体负责第六章《课程评价》的撰写。
自2001年开始的“三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到现在已经20多年了。2016年,我国教育进入了“核心素养”时代,教学上开始推进、落实“大单元教学”。在这期间,我多次参加教学改革会议,率先行动,把教学目标从知识、技能本位落实到素养本位,多次为区内外劳技教师讲解“大单元”教学设计方法、素养目标落实等内容。在我看来,每一次改革,都有阵痛,需要我们改变观念,重新学习。2022年,教育部又印发了《义务教育劳动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我们劳技教师又面临新挑战,“在劳动技术课中如何落实劳动素养”“劳技学科素养如何与劳动素养有机融合”“劳动教育如何避免有劳无教的现象”等,是全国劳技教师需要直面的问题。2022年5月27日,我通过全国名师工作室联盟平台开设公益讲座《实施劳动教育的途径》,有4.7万名教师参加,反响很好。
在从事劳技教学的24年里,经历“双基”“三维”“核心素养”三次教学变革,我总是把教学碰到的问题和困惑写下来,寻找理论加以研究、实践、解决。在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基础和生活经验,以生定教,倡导教学与学法同步,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将学生引入深度学习,形成了“分层、合作、探究、建构”的教学特色。我积极开设公开课、研讨课,并把我的实践过程、经验、心得写成论文或教学案例,向同行分享。目前,我已获奖的或发表的论文共计96篇,出版《劳技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磁性课堂——劳技课就这样上》两部劳技教学专著,编写《电工》《家用电器》《纸艺》校本教材三部,还参与了《上海市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解读》《上海市初中劳动技术学科教学基本要求》《现代家政技术》等教材和教参的编写,并在2019年7月,有幸成为《中国教师報·课改专栏》的特约编辑和通讯员。
我在三次教育改革的浪潮中,迎难而上,没有掉队。
如今,教学生涯已满36年,从小学语文老师转岗成为劳技教师,很多老同事问我:有没有后悔离开语文讲台?其实,我自己也一直在思考当初的选择对不对。回顾12年语文教学和24年劳技教学,尽管有着不一样的感受和体悟,但每当看到学生为自己的作品欢呼时,我就明白:不管是教语文还是教劳技,我都不悔自己的选择!因为我的使命就是:教好书,带好徒弟,上好每一节课,天天向上、向善、向前!
(作者单位:上海市松江区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