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小录》是陈子善先生在香港《明报》副刊《世纪》上每周一篇“识小录”专栏文字的集锦。这些专栏文字结构精巧,围绕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作家作品,深入浅出地讲解现代文人文事的方方面面。其中除了有人们熟知的鲁迅、巴金、郁达夫、徐志摩等名家大作外,还发掘了一些鲜为人知的作家作品,以拾文学史之遗。书中析述文辞,校释版本,品鉴装帧,“干货”之多、之实,所论多涉稀见版本、手稿、书信,厘清了不少颇有意趣的文学史谜题,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延拓出更深层的阐发空间。
阅读此书,读者可以身临其境感受作者治学之严谨,感受中国现代文学的波澜壮阔,领会一代文人的飞扬文采,进而把握一个文学盛世的脉络,丰富阅读文学名著的方法,领悟文学?典的深厚意蕴和人生智慧。陈子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馆员。长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著有《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十讲》等。
【后记】
全书文字重做修订,按发表时间先后编排。这些专栏文字每则千字左右,看似散漫,其实有一条贯穿的主线,即都是写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作家作品,写现代文人文事。其中有人们熟知的,更有鲜为人知的。我试图“识”大作家之“小”,识小作家之不“小”,从而揭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复杂性,并提供一些可以进一步研究的线索,所谓以“小”见“大”是也。
报刊专栏早已有之,鲁迅的名著《阿Q正传》最初就是在北京《晨报副刊》的“开心话”专栏连载的。而围绕一个专题,较为长期地撰写专栏,似并不多见。从这个意义上讲,拙作“识小录”专栏围绕中国现代文学史这个专题而持续展开,也算是一个尝试。毋庸讳言,这些千字小文属于微观研究的范畴,但没有微观,何来宏观?换言之,微观不明,宏观也无法真正构建,令人信服。因此,我乐意为之。感谢马家辉博士邀请我为《明报》撰写“识小录”专栏,感谢郑培?教授把《识小录》纳入他所主编的“青青子衿”系列,感谢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出版《识小录》。
陈子善 戊戌岁末于海上梅川书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