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五重维度探析

2023-05-30 22:20卢艳香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卢艳香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复兴;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摘 要: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性进步,是人类社会发生的全面革命性变革,实质是人的现代化。作为一个后发国家,而且是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中国的现代化之路更为复杂、艰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已成功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断向现代化强国迈进。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对中国式现代化作了内涵规定,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打破了现代化模式的西方窠臼。只有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的五重维度,才能充分认知中国式现代化如何实现了对西方式现代化的超越,才能真正做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图分类号:D0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2435(2023)03-0021-07

Key words: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great rejuvenation; modern socialist power

Abstract:Modernization is the historic progr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the comprehensive revolutionary change of human society. Its essence is the modernization of human beings. As a latecomer country and a country with a huge population,China's road to modernization is more complex and arduous.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the people have successfully embarked on a path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different from western capitalist countries and continued to become a modern country. The 20th Congress of the Party clearly put forward to promot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an all-round way with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and elaborated the connotation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road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has broken the western mold of the modernization model. Only with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five dimensions of the connotation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can we fully understand how Chinese modernization surpasses western style modernization and how to promot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an all-round way with Chinese modernization.

黨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并强调实现现代化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在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明确论述,即“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并从五重维度对中国式现代化深刻内涵作了进一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2只有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才能充分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超越性和独特性。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具有其他国家所不具有的地理条件特征、人口规模特征以及民族特征,这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显著特征。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我国的现代化是“一个也不能掉队”的现代化,是一个个现实的人的现代化。

人口规模巨大这一特征深受我国传统农耕文明的影响。在世界文明版图上,中华农耕文明延绵不绝,是世界唯一延续至今且未曾中断的文明形态。在农耕文明的影响下,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多子多福”“儿孙满堂”等观念,这样的生育观念在改革开放以前相当长的时期里深刻影响着广大民众的婚育理念。在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开展农业活动需要足够的劳动力来进行生产发展,靠多生育维持家庭生计的观念逐渐形成。除此之外,我国幅员辽阔,战争频发,为了保证国家人口数量的充实,封建王朝会采取多种措施来鼓励生育。因此,我国人口规模占世界人口比重大具有历史因素。人口规模巨大的现实条件是我国实现现代化所具有的潜在巨大优势,同时这一现实条件也使我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面临诸多压力和挑战。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有四亿多人口,由于卫生事业的迅速进步,人口死亡率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幅度下降。到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人口就已多达8亿。据2022年统计数据,我国人口总量达到14.47亿,居世界人口首位。

人口规模巨大意味着我们拥有巨大的需求市场以及支持经济社会建设的人力资源优势和人口红利,人口规模巨大使我国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获得了一个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较高的有利时期,再加上各项政策制度的落地实施,我国经济得以迅速腾飞。但与此同时,在我国人口规模大体量的现实情况下,农村人口在人口社会构成中占比依然较高,城乡之间、东西部区域之间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问题尤其突出,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社会就业与民生保障的压力不言而喻。在这样的现实基础上,我国实现现代化时间之紧、任务之重,艰巨性和复杂性都前所未有。

随着人均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的改善、妇女平等参与社会事务权益得到保障以及收入水平的不断增长,我国在几十年的时间内,经历了人口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转变。我国的发展是始终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置于前列的发展,在人口规模巨大的现实基础上,我国始终以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为目标,确保扶贫不落下任何一人,致力于“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3并持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体系健全与完善,使得社会公平正义不断走深、走实。据统计,中国城镇化率持续提升,改革开放前,中国城镇化率较低,1978年的城镇化率约为17.92%,截止2021年末,我国城镇化率达到64.72%。人才、科技、教育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重要战略支撑。我国始终注重人才的培养,“十三五”时期,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从87.0%提高到91.2%;截至2021年末,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57.8.%,人均预期寿命达77.3岁,建成了全球范围内人口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劳动者技能水平迅速提升,劳动力结构日益合理,形成了一支综合素质逐步提高的专业人才队伍,技能劳动者人数超过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5 000万人;创新人才队伍不断扩大,研发人员总量自2013年超过美国以来,连续几年居世界第一位,科学家、工程师数量全球领先。概言之,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我国人口规模巨大现实基础之上的现代化。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中国作为后发国家,意味着在成功探索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前,人类社会已有较为成熟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或道路。马克思恩格斯曾充分肯定资本主义对生产力发展和现代化的重要贡献,强调资本从它产生,就意味着社会物质生产过程的巨大革命性变革,标志着人类物质文明进入一个跃升阶段,并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只有这样的条件,才能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建立现实基础。”2然而,资本主义在给人类社会发展方式提供范例的同时,也造成着巨大的个体痛苦和非正义。

自16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基于充满剥削掠夺和野蛮暴力的原始积累和产业革命,创造出人类空前繁荣的物质文明,并将其所构建起的生产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上层建筑不断向外输出,形成具有世界规模的生产方式。然而“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殖自身”3,就是肆无忌惮的强迫人们不断地进行生产,不断地促进物质财富增长,并扩大再生产以使自身发生增殖。从资本的逻辑来看,资本追求并推动自身增殖的过程,是以赤裸裸的剥削与掠夺为前提和基础的。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由于残酷的压榨和剥削,致使国内或整个区域性消费严重受限,大部分民众陷入基本生活无法维继的“赤贫”状态。增殖本性迫使资本不断向外扩张,最终导致人类世界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一极是处于拥有生产优势,处于国际格局顶端的先发的资本主义国家,一极是处于生产落后,处于国际格局底端的后发的被殖民被侵略的国家。20世纪初,在经历过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以英法德俄等为主导的国家,通过对外殖民,致使资本主义现代世界体系得以最终确立。在这个庞大的现代世界体系中,先进的工业国成为产品的生产地和输出国,相对落后的农业国被迫成为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即使经过民族解放运动,大部分国家从殖民体系下独立起来,以和平发展为特征的新的世界格局得以建立,但这依然没有改变在西方现代化模式下形成的“富裕—贫困”两极分化的格局,据《中国现代化报告2020》数据显示,现代化国家在2017年只有20个,这意味着资本主义国家中实现现代化的也只是少数,而这些国家均不拥有大规模人口,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人口总数才近9亿。显然,只有少数国家和少数人口才能享受到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成果。

西方现代化是造成“异化”并且不断加剧这一“异化”程度的过程。“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的产生和发展而出现的,西方现代化的开启也是从工业化开始的,工业化过程中人发生分化,极少数掌握生产资料者通过占有没有生产资料的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生产者的剩余劳动,实现财富集聚,从而社会被割裂,分化为两极:一极是占人口少数的极其富有的资本家,一极是占人口多数的被异化为劳动工具且生活窘迫的工人,两极分化是将社会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进行割裂,广大无产阶级并没有在现代化过程中受益,且日益被“异化”。从资本对剩余价值追逐的本质上看,西方现代化非但无法实现全体人的现代化,而且会不断加剧人与人的“异化”,扩大社会差距,现代化成果终究只属于少数资产阶级。

是否追求共同富裕,是否让现代化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是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本质区别所在。不同于引起且必然导致两极分化的资本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要实现人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是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现代化。以14亿多人口规模为现实条件,以共同富裕为本质特征的中国式现代化一经实现,就意味着将彻底打破资本逻辑下的现代化模式,提供一条没有社会内部割裂和两极分化的现代化建设模式。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共同富裕作为领导人民团结奋斗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初期,“共同富裕”一词就被广泛使用,将之作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目标。改革开放初,邓小平明确提出:“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1进入新时代,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2据美国人口普查局发布的美国2020年收入和贫困的报告(Income and Poverty in the United States)数据显示,由于疫情,美国2020年贫困率攀升至11.4%,而且逐渐有年轻化趋势。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以发达国家为主的37个国家的调查统计,美国17岁及以下儿童的贫困率排名第五,高于其他发达国家,甚至高于少数发展中国家。32021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近1亿人口摆脱贫困,绝对贫困由此消失。从1978年改革开放算起,经过四十余年的现代化建设,中国实现了8亿多人口脱贫,脱贫人口总数超过世界总人口的10%,在人类减贫史上创造了伟大奇迹,为人类脱贫、减贫事业作出历史性贡獻,意味着中国走出了一条以共同富裕为本质特征的现代化新路。

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协调的现代化

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不同的民族和国家会面临一些共性问题,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手硬、一手软二者不相协调是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西方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坚持利益导向、资本导向,现实生产被资本裹挟,片面追求物质财富的最大化。在这种价值观导向下,生产力快速发展,经济水平迅速提高,但人的精神生活却十分匮乏,精神文明建设严重滞后。在资本逻辑主导下,人与资本本末倒置,人的精神世界被忽视,物质优先被无限放大,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巨大财富非但没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反而导致物质主义和拜金主义泛滥。恰如马克思所言:“金钱贬低了人所崇奉的一切神,并把一切神都变成商品。”4但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绝非不可企及,关键在于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实践体悟和历史选择。邓小平曾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5我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注重妥善处理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问题,以“物”的现代化促进人的现代化,把人的现代化置于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基本特征,各个国家有着特殊发展历程,受历史因素、政治、经济等影响,往往形成各具特色的核心价值观,并在社会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文化渊源、经济基础和社会制度等方面存在众多重合因素,这些相似的因素决定了它们在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共通性。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是当今西方社会所盛行的主流意识形态,亦是其价值观的基础,个人主义是资产阶级世界观具有核心地位的价值观念,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是资产阶级道德的根本原则,主张对自由、民主、博爱、人权等价值观的追求。西方当代所盛行的核心价值观在资本主义发展时期,对封建社会中专制集权、宗教统治加以沉重打击,对摆脱封建束缚、解放思想曾起到积极作用。但以自由、民主、博爱、人权为代表的西方核心价值观有其诸多弊端,具有明显的虚伪性,且在西方国家都没有实现的基础,更不具备所谓的“普世性”。事实证明,西方国家极力推广的普世价值并不是在全球范围内都普遍适用,强行移植到他国只会造成“水土不服”。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强调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历来就十分重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协调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就十分重视两者的协调发展,并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改革开放初,邓小平就曾明确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强调促进物质增长的同时要重视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立足于社会主义先进制度和民族复兴历史伟业,始终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始终把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针和目标。在现代化进程中,我国不仅扎实推动全体人民物质生活共同富裕,而且着力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断丰富人民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精神文明的集中显现,集中体现我国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三个层面——国家、社会、公民于一体,展现了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历程过程中构建精神文明所遵循的价值目标、价值准则,是中国式现代化政治文明所培育出的具有共同一致性的价值理念与主流意识形态。概言之,中国式现代化既注重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又注重精神文明的全面提升,始终强调二者的和谐共促,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2自然环境是人和人类社会存在及发展的基本前提,人的一切物质生产活动,一切人类自身的再生产活动,一切社会历史的进步,都需以自然环境为基础。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在人类全部发展历程中居于永恒。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3在发展中着眼于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亮点。

“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传统工业化迅猛发展,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4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被一步步打破,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愈发凸显。14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兴起,人类由此开启现代化新篇章,但资本往往具有以不计代价的方式追逐利益最大化的内在逻辑,在资本支配下的现代文明,其发展进程中隐藏着诸多不可调和的冲突与矛盾,由于资本的逐利性,导致对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与人自身的整体性被忽略。随着生产力迅速发展,部分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踏入现代化进程,在资本贪婪本性的驱使下,人类中心主义盛行,认为作为主体的人类拥有对自然的绝对利用权力。尤其伴随着机器与科技在工业中的应用,使得人类对自然改造的深度与广度亘古未有,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变化。200多年来,资本主义主导的工业文明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由于西方现代化走的是以高消费、重污染、高耗能为典型特征的发展道路,其发展过程中造成了大量破坏,尤其是严重损害了生态环境。正如马克思所指出:“资本主义生产一方面神奇地发展了社会的生产力,但是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它同自己所产生的社会生产力本身是不相容的。”5这种不相容性带给它自身的将是充满了对抗、危机、冲突和灾难的历史。工业革命后,人类因机器的应用,改造世界的能力急速提高,人类曾经陶醉于征服自然、驾驭自然的胜利之中,但胜利是以人与自然激烈对抗为代价,恰如恩格斯所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6“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7人是自然中的现实的人,人类中心主义的一度盛行使人在与自然抗争中取得相对胜利,但最终使得生态失衡、生态环境恶化,可利用的生态空间越来越小,给人类生命健康和社会稳定带来巨大危害。在此情境下,资本主义只得改变原有发展方式,開始探求由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的现实路径。

生态兴则文明兴。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认识到了自然界对人的重要性。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在不同场合多次指出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性,并强调要合理处理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走美欧老路是走不通的,再有几个地球也不够中国人消耗。”1如何理性看待自然,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现代化过程中必然遇到且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同于资本主义逻辑的现代化,是在面临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重艰巨任务之下另辟蹊径,中国现代化道路不是与自然抗争的发展道路,不是过度开采、资源消耗,以致日益枯竭的高污染式现代化,是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产与发展的现代化。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党始终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全面贯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基本国策,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动摇,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改善,形成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双向良性互动,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鲜活的样本。

全球气候变化亟需全球参与和治理,共同解决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聚焦于保护和改善中国生态环境,积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大亮点。我国是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最早的国家之一,且以实际行动积极履约,展现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愈来愈多国家和地区将实现“碳中和”列入国家战略,并对未来无碳前景进行了展望。2020年,中國基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着眼于人类发展与世界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庄严承诺我国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目标,充分彰显了大国责任与担当。总而言之,中国的发展具有鲜亮的绿色底蕴,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道路。

五、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历史性进步,具有世界性的变革意义。西方最先开启现代化进程,但其现代化并不是和平共赢的现代化,而是充满血腥与暴力。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到“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使得许多国家原有的自给自足的状态被打破,“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这种“从属”,是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世界扩张的结果,是通过残忍的殖民扩张和对外侵略实现的,是建立在对亚洲、非洲、美洲人民血腥掠夺基础之上的。同时,西方国家在实现现代化以后,一方面资产阶级在所谓“利益一致”“缩短工时”等表象的掩盖下,采取更为隐晦的形式加强对广大工人的控制和剥削。另一方面,从国际上来看,资本贪婪自私、嗜血扩张的本性并未得到丝毫遏制,反而依靠先发国家优势,在所谓“自由、民主、平等”的遮羞布下,肆意干涉其他国家和地区发展道路和内部事务,并且肆意压榨和霸凌其他国家和地区,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进行控制和利用,甚至通过“颜色革命”“和平演变”等途径颠覆他国政权。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既是世界和平和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基于国情的实践要求和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然,是“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理念的国际实践和彰显。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的立场上,以胸怀天下的宏大视野,热切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致力于打造出一条既有利于自身发展又能促进共同发展的现代化新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就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三世界”理论,妥善处理周边关系,着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发展的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紧扣时代主题,顺应和平和发展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开放伟大革命,内求改革,外谋合作,坚持互利共赢的原则,积极发展周边关系、协调大国关系,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积极推动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以实际行动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在谋求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促进世界各国、地区共同发展,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现代化发展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为出发点,提出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决策,不断推动沿线各国互联互通,共同发展,已经成为一条促进和平之路、共同发展之路。面对“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等西方错误思潮和行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开放、合作、共享的全球经济治理观。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中国积极承担国际义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部署疫情防控,维护人民健康安全。同时积极进行国际援助,帮助世界其他国家共克时艰,充分彰显了大国担当。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等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进行思考,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后,在实践中不断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在当前更加复杂、严峻的全球治理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回答时代课题的四个“必须”:一是必须战胜疫情;二是必须复苏经济;三是必须加强团结;四是必须完善全球治理。积极参与和应对人类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类风险挑战和问题,以平等协商、共享共建、共同发展国际新理念推动全球现代化建设。

在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1中国一贯所走的是一条和平发展之路,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写入宪法的国家,中国走的是一条合作共赢之路,是摒弃了侵略、剥削、压迫的不同于西方现代化道路的现代化,是不以其他国家落后为代价的现代化,“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中国式现代化是致力于实现同世界各国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进步,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新贡献的现代化。

总而言之,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是立足于既有的现代文明,对其加以批判与革新,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是形成与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上的现代化,是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踔厉奋发得来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是向全世界清晰展示了今天中国的开放包容与主动选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理论、制度、道路创新,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现代化的中国样本。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西方中心论”的重大破解,深刻昭示了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之的固定模式与道路,各国应根据本国国情,寻找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中国定能越走越宽广。

责任编辑:马陵合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
党引领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以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勇气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科学内涵与动力源泉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科学内涵与动力源泉
论全面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中国式现代化:目标、道路与理论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县域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