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节庆符号的视觉呈现与民族文化传播

2023-05-29 21:06曲比阿果王智薇
民族学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文化传播

曲比阿果 王智薇

[摘要]  艺术节庆作为一种时间和文化符号记录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展示和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媒介。本文从民族符号学与艺术节庆视觉形象设计的关系出发,以北京国斐设计工作室的大凉山国际戏剧节视觉设计方案及其对节庆活动视觉形象设计为个案,分析凉山毕摩绘画文化的当代创新视觉转换中呈现出的多种形态的节庆特性。梳理大凉山国际戏剧节的视觉形象设计形成的图形元素、文字元素、色彩元素及文创产品等要素与凉山传统民族文化实现完美结合的过程,探析了现代节庆的民族符号视觉设计与文化建构、民族文化传播间的关系,以期为其他民族节庆定位和发展提供参考。最后通过对民族特色的视觉形象符号体系的阐释,强调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与民族文化发展的协调关系,促进不同族群文化间的相互欣赏,提升对中华民族共享符号的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  艺术节庆;视觉呈现;文化传播;大凉山国际戏剧节

中图分类号:C9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9391(2023)10-0103-09

基金项目:  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资助项目(2022XNZX01)、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资助项目(BS202319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曲比阿果(1971-),

女,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西南民族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民族学;  王智薇(1988-),  女,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讲师、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人类学。

艺术节庆作为一种时间、文化符号,记录着民族的发展过程,在特定时间内,通过传统文化模式呈现多种形态的节庆特性,成为展示和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媒介。20世纪以来,包括戏剧节在内的艺术节庆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  [1] 在城市的经济复苏和文化复兴中产生了重要作用,被埃文斯(Evans)认为是城市复兴的“时代趋势”。  [2] 民族符号学(Ethnosemiotics)是文化符号学的一个分支,匈牙利符号学家维尔默斯·沃伊特(Vilmos Voigt)对民族符号学给出了极简定义:“它采用民族志方法之视角来研究符号系统及其功能”。国内符号学家赵毅衡教授提出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因为人使用符号来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民族之所以为民族,就是因为民族使用有特点的符号来处理民族与民族、民族与时代的关系。而艺术需凭借一定的媒介形式方能呈现,艺术会因媒介形态而发生深刻变革。由于现代科技的基础、传媒载体和传播渠道深度介入,如今的艺术有逐渐被高度媒介化的趋势。  [3] 西方学者对艺术节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影响进行了大量的深入研究,一些研究者从活动管理的角度考察了艺术节的生发机制,也有学者借助模型来探讨参与者动机和驱动消费者行为的要素。

学界已从不同视角展开对艺术节庆符号学的相关研究,如李静的博士论文《节庆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建构研究—以广府庙会为例》,从节庆与民族符号等视角展开研究,探讨节庆组织者如何通过打造富有吸引力的节庆场景进行符号生产,游客如何参与到组织者塑造的节庆场景中进行符号互动,最终游客如何在符号消费过程中对符号承载的意义进行解读。认为符号生产、符号互动和符号消费共同构成节庆旅游吸引物符号建构的整个过程。  [4]   更多的学者从节庆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节庆与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层面展开讨论,如钟梅燕的《节日文化空间中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四川凉山彝族火把节为例》,分析了凉山彝族火把节演变为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和区域性节日,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和有效媒介,被赋予了新时代民族团结、文化认同的内涵;  [5] 曹大明、陈颖的《节日文化空间中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湘西州泸溪县婆落寨跳香节为例》,认为加强传统村落节日文化空间的公共属性建设,有利于推动我国基层社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以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不断铸牢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6] 此外,从民族符号学与文旅融合、艺术设计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基础。

前期对大凉山国际戏剧节研究的文章有:谢昊辰的《艺术节庆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整合与重构—大凉山国际戏剧节案例研究》,讨论了大凉山国际戏剧节与它所处的文化系统之间的历史和结构关系,其基本逻辑始于格茨(Getz)所认为的艺术节庆研究的核心在于体验和意义,  [7] 该文章材料使用较为新颖;刘嘉颖的《从文旅引流到精神共睦—戏剧与仪式在民族文化旅游和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的价值整合》,以崭新的视角提出随着文旅融合发展时代的到来,文化旅游活动从表层的符号文化消费转向了深层的文化精神探索,认为戏剧节在凉山的培育与推广体现了戏剧与仪式在民族旅游和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的价值整合意义。  [8]

随着大凉山国际戏剧节成功举办,凉山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与戏剧展开对话,更加彰显大凉山国际戏剧节的独特魅力。一个现代艺术节庆如何实现民族符号视觉设计呈现与文化建构和传播,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主题。笔者前期曾参与了两届大凉山国际戏剧节的现场体验并展开了相关调研,本文以大凉山国际戏剧节视觉形象设计作为研究对象,强调凉山毕摩绘画文化的当代创新视觉转换,主要通过北京國斐设计工作室的大凉山国际戏剧节视觉设计方案及其对节庆活动视觉形象设计进行个案研究,探析现代艺术节庆的民族符号视觉设计与文化建构、民族文化传播间的关系,为其他民族节庆定位和发展提供参考。

大凉山国际戏剧节由濮存昕、廖昌永、吉狄马加、阿来、钱文忠等二十四位中外艺术家和文化学者于2019年在四川凉山共同发起,凉山文旅集团全程运营。以“回归和凝望”为主题,倡导戏剧创作的社会化和戏剧欣赏的大众化,打造“戏剧的香格里拉”,从2019年创办至今已成功举办五届。第五届大凉山国际戏剧节于2023年11月29日至12月10日举办,旨在以戏剧展演、戏剧论坛、戏剧孵化、戏剧教育、戏剧生活、戏剧文创、戏剧旅游七大内容支点创新融合文化和旅游,拉动凉山文旅全产业链发展。  [9]

凉山文旅集团在举办大凉山国际戏剧节之前就曾经推出了民族歌剧《彝红》、实景剧《阿惹妞》等经典,足以证明凉山具备戏剧的土壤。大凉山国际戏剧节成为将民族性与世界性完美结合的文旅标杆,在中国的西南部开辟了一条高山湖泊艺术之旅,打造出与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等其他知名国际戏剧节比肩的文化艺术类节日,赋予大凉山更多元的文化内涵,城市气质因此变得很“文艺”。“冬季暖阳,凉山不凉”,凉山的国际戏剧节,总是在每年冬天带来春的气息,与世界共享戏剧盛宴。自成功举办以来,戏剧种类更加丰富、多元,以大自然为舞台,共睦戏剧的魅力。去“凉山看戏”成为冬季打卡凉山的一大亮点,  大凉山国际戏剧节也被誉为兼具“诗与远方”的艺术节庆。

一、艺术节庆符号的文化建构

民族符号学描述的是民族文化族群所使用的符号系统的生产和对其的理解。米哈伊·霍帕尔(Mihály Hoppal)提出,根据莫里斯符号学的经典概念,应该对西伯利亚岩画艺术从符形、符义、符用三个层次进行民族符号学的描述或分析,这是理解岩石符号系统的有效方法论工具。  [10] 符形学讨论的是文本的构成方式,文本化是表意的必定方式,符形学研究的重点,是符号的“文本性”。莫里斯认为符义学研究符号表意中“固有的”意义维度,关注的是“符号和符号指谓(designata)之间的关系”,即“符号和符号可能指称或实际指称的对象之间的关系”。按照莫里斯的定義,符用学研究的是符号与接收者之间的关系,研究接收者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接受,何种意义才会发生,只有落实在具体解释中的意义,才是符号实现了的意义,即“实例化”(instantiated)了的意义。因此凡是必须考虑到使用者的问题,都落在符用学的领域,把符用学推进到了传统符号学的边界。符号意义必定涉及使用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或心理条件,这就超越了严格意义上的形式分析的范畴。

视觉形象是一套文化识别系统,人所获得的信息近80%来自视觉,因此视觉形象的建构与人类的认知心理有关,如果与民族结合在一起成为民族视觉形象,则与民族心理、民族认同、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有关。  [11] 在族群文化圈范围内,人们不仅会继承本民族文化艺术传统,还会创造一系列视觉艺术符号形式,这些符号形式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建构出一系列具有族群特色的艺术视觉形象符号形式。通过对视觉形象符号体系的阐释,可以增强不同族群文化间的相互欣赏,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作为贯穿大凉山国际戏剧节的视觉形象设计正是基于此目标的符号沟通,它通过对凉山毕摩绘画文化这一符号的视觉化表现,帮助大众储存和提取对大凉山国际戏剧节的印记。如何充分挖掘并创造性转化民族地区的艺术人文资源,使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成为凝练共有精神的仪式性交流场域和深度承载国家文化形象的符号媒介是众多开展民族旅游的区域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  [8]

(一)国内外相关艺术节庆符号与文化建构

在国外,艺术节庆视觉形象设计的重要性早已被验证,以享誉全球的爱丁堡国际艺术节、阿维尼翁艺术节和柏林国际电影节等为例进行分析比较,可以发现不同艺术节庆相对应的视觉符号代表不同的文化内涵,如(表1):英国爱丁堡国际艺术节,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具有活力和创新精神的艺术节之一,能为爱丁堡市带来2000多万英镑的经济收益,并且创造4000多个工作机会,其品牌色彩为对比鲜亮的黑色和黄色,并且从2019年开始为艺术节打造全新的视觉形象系统,为品牌叙事重塑活力。同样作为世界三大戏剧节之一的阿维尼翁戏剧节则分为同期举行的“IN”和“OFF”两个模块,每年都会邀请平面设计师更换LOGO的主题色。无独有偶,因柏林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为“金熊奖”,每年组委会邀请的艺术家则会通过对“熊”的创意进行不同的创新视觉形象设计。在国内,由于艺术节庆的兴起较晚,对比乌镇戏剧节、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和大凉山国际戏剧节,乌镇戏剧节有明确的视觉形象,每年的主视觉海报奠定戏剧节的整体风格,当中既有对戏剧节形象的表现,又有与当年主题的契合。如设计师黄海为第十八届乌镇戏剧节设计的主题海报尤为突出,以六束照射在水乡舞台的聚光灯共同汇聚成笋芽形象,寓意戏剧的世界有光。  戏剧之光汇聚成笋的主视觉海报用江南水乡不可忽视的标志与符号——竹笋为主题,将乌江、舞台、光、笋的元素融入其中,意喻“戏剧丰茂之光,如笋新生”。

(二)大凉山国际戏剧节符号

视觉形象设计是国内外艺术节庆活动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通过艺术节庆视觉形象的设计来打造艺术节庆的文化品牌,不仅能增强其影响力,凸显文化地域特色,体现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且能运用符号象征来表达对社群文化现象的理解。  作为2019年创立的大凉山国际戏剧节,是如何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节庆视觉形象设计并且在国内众多艺术节庆中脱颖而出,又是如何通过设计对传统民族文化进行创新性转变与创造性发展,这些都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大凉山国际戏剧节视觉设计的视觉形象符号是以凉山毕摩绘画为基础进行一系列现代设计语言的再设计。2019年凉山州文旅集团与国斐设计工作室签订合作协议,国斐作为大凉山国际戏剧节设计总监带领团队承担戏剧节的主视觉形象设计工作。主视觉又称作KV,即key vison的缩写,poster KV,指的是主视觉海报。海报和主视觉海报的区别在于其他相关平面设计可以根据主视觉海报(poster KV)进行延展。

通过上文国内外艺术节庆的比较发现,主视觉形象设计在艺术节庆活动中是占据最核心地位的海报设计。从这一设计可以延展出更多的宣传海报,但是其他的海报设计只是为这一主视觉做辅助,突出艺术节庆的品牌效应。主视觉(KV)具有关联性、原创性、多媒体适应性的特点,大凉山国际戏剧节的主视觉形象设计能在众多艺术节庆中脱颖而出,就是通过对凉山毕摩文化的深入挖掘、阐释与再进行原创设计。  从表2的整理中可以发现2019年至今大凉山国际戏剧节视觉形象符号元素均来源于毕摩绘画,此设计主要以LOGO设计、字体设计、插图设计、海报设计、文创产品设计为主,整体设计风格古朴、鲜亮,让人过目不忘。其视觉形象语言延续了毕摩绘画“画骨”风格,通过现代色彩的演绎,使画面视觉冲击力更强,富有美感。

毕摩文化源于彝族古代万物有灵的信仰和崇拜,是以祖先崇拜和鬼神信仰为中心,经书和仪式为载体,畜禽为牺牲,以求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和六畜发展为目的民间信仰。涉及的内容博大精深,包括彝族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天文历法、宗教信仰、自然地理、社会历史、医药病理、绘画艺术等。具有悠久历史的毕摩绘画艺术是彝族祭司毕摩画在纸张或兽皮、树皮、竹简、石头、木板等载体上的图画,是一种通过绘画与文字相互配合的形式来叙述故事、塑造形象、抒发情感、反映历史生活、表达志向和愿望的艺术体系,是彝族远古绘画艺术的“活化石”,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毕摩绘画视觉符号语言也同样经历着变化,研究这些视觉符号语言是分析大凉山国际戏剧节视觉形象设计的重点。笔者在长期田野调查采访中,积累了大量毕摩绘画、彝族服饰、工艺技术等相关资料,以探讨民族艺术节庆的符号视觉形象设计与文化建构。在凉山毕摩绘画中,多用黑木炭蘸鸡血或以竹签蘸烟墨作画,画在木板、经书上,内容有神鬼、动物、自然画像及神枝图等。四川美姑县民间保存有最为完整的毕摩绘画,美姑毕摩绘画进入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表3所示,在毕摩绘画的视觉符号中,大凉山国际戏剧节的设计团队选取了祈福愿景主题的元素,这些题材的意义分为两个层面:一是通过对这种绘画系统的形式的熟悉,达到对其自然意义的辨识;二是结合毕摩文化的背景知識对其进行释义。在自然天象的题材中,毕摩绘画与彝族民间信仰密切相关,所绘的内容都有特殊的意义,毕摩绘画中所画的物象内容与仪式内容是相对应的,与仪式不相关的符号不会出现在毕摩绘画中。另一方面,凉山毕摩绘画中最常见的神祇是支格阿龙、神孔雀“苏里吾勒”等。支格阿龙是传说中彝族远古时的一位部落首领,有关他的各种事迹在川、滇、黔等广为流传,是彝族祖灵信仰的另一种体现。虽然毕摩画的支格阿龙形象不尽相同,但通过一些“符号”可以生动建构支格阿龙的形象,如铜锤、铜网、弓箭、铁叉、骑飞马等。通过对彝族文化中的视觉造型方式和象征符号的研究,可以理解毕摩绘画的神秘含义,同时借助毕摩绘画这个媒介的阐释,  能够提高不同族群文化之间的相互欣赏、提升对中华民族共享文化的认同,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大凉山国际戏剧节符号视觉化的具体路径

(一)以毕摩绘画为原型的图形设计

毕摩绘画通常分为两类:一是毕摩文献上的插画图解;二是在木板、石板上的图画符号。凉山毕摩绘画“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用俯仰天地、神游太虚的艺术观照法,以心领神会,将心中之“象”自由地组织在一起,以抽象手法,舍弃了那些眼睛可视但被认为是不重要的内容,而对眼睛看不见的但是认为是本质的部分却会详细描绘出来。彝族祭司毕摩代代相传的神图与鬼板,作为原生宗教仪式上的巫术操作手段,也是彝族传统绘画中以“画骨”为其造型特征的艺术范式。  [12] 抓住“骨”这个本质特征,而舍其外形轮廓,画物之“骨”像(表3-3),这一绘画手法在毕摩绘画中,以彝族古代英雄支格阿龙的形象最为普遍与突出,毕摩们将支格阿龙的身体呈方形喻示撑起天宇的四根铜柱,也象征着大地四方,体现出支格阿龙脚踏大地,头顶天空的气宇轩昂之势。画在支格阿龙上方的日月图符和左右手边的弓箭、铜网兜和铁叉、铜锤等武器,以及下方长着翅膀的飞马等形象,既与经文中对支格阿龙“左眼似日辉,右眼如月耀……”的描述相对应,又描绘了英雄支格阿龙用铜锤和铜网兜制服雷神、用弓箭和铁叉射日捉月、降服吃人的飞马等多项传说中的英勇事迹(表3-1)。笔者在田野调查中从凉山美姑毕摩音乐传承人曲比拉火处了解到,日月星辰、地理方位、天象气季、珍禽异兽、宗教法事、创世英雄、骑马猎物、驾牛耕地等题材内容都属于毕摩绘画的范畴(图1),其中《日、月、支格阿龙及其飞马图》《支格阿尔图像》《孔雀》《太阳图》《月亮图》《公龙图》作为大凉山国际戏剧节的视觉元素来源非常明显,设计师在充分尊重凉山毕摩绘画原型的基础上通过填色、变形等设计手法进行图形创意(图2-图3)。

(二)原创手绘风格的文字设计

彝族文字有着悠久的历史,彝族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创造和使用文字的民族之一。  [13] 因此彝族文字不单单是一种记录、交流和表达的工具,更是民族文化的凝结和象征。大凉山国际戏剧节为了表现其文化的独特性,专门设计了所谓的“彝族风格汉字”(图2-图5),在保留浓郁的民族艺术特色和原生态书写艺术特色的同时依然能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大凉山国际戏剧节的标志是根据甲骨文中的“彝”字所设计的(图4)。作为一个“会意字”,“彝”的下部是两只“手”的形状,上部是一只“鸡”的形状,意为一只鸡被捧在手中作为对祖先的供奉。这样的一种符号组合往往是观众首先接触到的关于戏剧节的直观印象,戏剧节也希望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强化自身的品牌形象。类似的创作思路被广泛应用于大凉山国际戏剧节的所有视觉形象中,包括广告牌、宣传片、观众手册、剧场装饰和大巴车的外观。另外,通过图2和图3的对比研究,认为2019年和2020年大凉山国际戏剧节主视觉海报上的文字设计有较大区别。虽均以原创的手绘风格字体为主,但2019年的字体呈现较多变化,以黑色为主的字体设计显得古朴、自然,2020年进行改良设计之后,到目前为止的第五届海报都统一使用同款字体,搭配同样手绘风格的毕摩绘画,方便大凉山国际戏剧节品牌的宣传。

(三)凉山“个性”的色彩设计

凉山彝族毕摩绘画的工具,多为就地取材,如竹签、棕榈叶柄、细树枝和草茎;或鸡翅羽毛、箐鸡羽毛、绵羊毛、山羊毛制作而成。绘画颜料也是矿石、锅烟灰、动物血、猪胆汁、赤土等拾手可得之物。在彝族传统观念中,红、绿、黑、白、黄不仅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和东西南北中五方及彝族五个主要支系(红彝、青彝、黑彝、白彝、黄彝),也是构成宇宙天地及世间万事万物的基本元素,而且红绿二色和黑白二色还有雌雄观或阴阳观的文化蕴意。  [14]

大凉山国际戏剧节视觉形象设计以凉山彝族服饰的色彩作为用色参考。凉山彝族服饰的色彩秉承了中国传统的“五色观”,即黑、青、红、黄、白五种颜色,多以黑色、青色为底色,以红、黄、绿等鲜艳色彩作为装饰辅助色,常常使用互补色搭配,呈现出和谐、丰富的视觉效果,有较强的辨识度和视觉冲击力。凉山彝族服饰色彩中不仅包含了毕摩文化中古朴深沉的色调,而且还包含了许多丰富艳丽的点缀色彩,全面地体现了彝族文化严肃沉稳而又活泼多彩的特性。

将凉山彝族服饰色彩运用在此设计中,既突出了彝族文化绚丽多彩的活力与灵气,又沿用了毕摩文化尚黑的沉稳色彩基调。从凉山彝族服饰色彩中提取出“蓝、青、红、橙、绿、紫、黄”七色为七个画面的主色调,以白色字体搭配彩色海报背景,更能衬托主题(图5)。在设计过程中围绕主题色调进行邻近色和互补色的点缀搭配,加强色彩的明暗对比和层次,提高视觉效果。同时,根据彝族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语言,七个主色调的吉祥寓意与其对应的设计主题相得益彰,让受众感受到设计画面的祈福之意,从而引起情感共鸣(图6)。

三、艺术节庆符号助力民族文化的传播

(一)文创产品助推文旅融合

大凉山国际戏剧节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艺术节。通过将戏剧文化嵌入大众生活之中,开展节庆欢娱、多元化的展示和交流,极大地提升了旅游者的体验感。将戏剧艺术与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拓展文旅融合的品牌效应。

凉山彝族自治州因其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使之成为深受大众喜爱的旅游胜地。旅游文创产品是文化的传播媒介,可以实现不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凉山五彩云霞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是凉山文旅集团的四大子集团之一,负责文化艺术产业板块工作。从2018年开始,由五彩云霞公司开发的文创产品面向市场销售。

线下销售地点在《阿惹妞》情景剧的票务中心旁、凉山彝族火把广场的民俗文化村内,设有一个专门销售彝族文创和特产的商店,此店现有文创产品包括阿惹妞、朵洛荷、彝族文字及占卜、彝文化、火娃、戏剧节系列,共计70余个品类产品,主要覆盖文具、服饰、杯具、玩具等生活周边(表4)。其中,以大凉山国际戏剧节为主的文创产品主要以贴纸、胸针、笔记本、电脑包、文化衫、遮阳帽销量最好(图7)。根据实地访谈文创店工作人员发现喜闻乐见、吉祥寓意的设计主题更容易被大众喜爱。将视觉设计应用在旅游文创产品中不仅能宣传和传承凉山民族传统文化,而且能提升旅游文创产品的文化内涵,激发游客对文创产品的兴趣。大凉山戏剧节与文创产品的结合,推动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活力。“文创+创意+消费”的模式,赋予民族传统文化时尚的元素,带动凉山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作为一种传播方式,是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进而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二)“融媒体”实现节庆符号的文化传播

品牌图像都是靠一再复现方式形成象征意义积累。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笔者了解到对大凉山国际戏剧节视觉设计的推广除了集中在插画和文创衍生品设计两个领域,为更好地宣传戏剧节还在成都的地铁车厢中进行推广(图8)。在表现形式上,加入动态化视觉设计,跳出传统媒介,将表现载体和形式进行活用与创新,这种古朴元素与现代表现相结合、相碰撞,更加符合当前的视觉风格及潮流,让人耳目一新。在“融媒体”时代,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介,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容、宣傳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

表5是对大凉山国际戏剧节融媒体宣传情况的统计,通过融媒体的多方位的宣传,节庆符号完成了跨区域、跨文化、跨国界的传播。“融媒体环境中的新闻并非仅是产品,更是一种社会资源,通过将内容以不同策略进行传播,影响着大众对现实社会形象的建构”。  [15] 大凉山国际、戏剧节期间凉山官微推出的宣传片以及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的视觉呈现及视觉冲击,用直播、短视频等形式为游客打造沉浸式体验,推进文旅融合的深度合作。融媒体多方位聚焦,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使大凉山国际戏剧节成为外界熟知的“文化符号”,融媒体完美实现了艺术节庆符号的文化传播。

五、结语

本文从民族符号学与艺术节庆视觉形象设计的关系,发现以传统文化模式呈现出多种形态的节庆特性,成为展示和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媒介。大凉山国际戏剧节举办五届以来,获得国内外的高度赞誉,成为国内重要的戏剧节之一,得益于政府的支持及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认真梳理大凉山国际戏剧节的视觉形象设计形成的图形元素、文字元素、色彩元素及文创产品等因素,分析民族符号在艺术节庆中的视觉呈现及文化构造,认为这种设计有特点、有深度,既能弘扬传统文化,又迎合了市场和消费者。大凉山国际戏剧节的符号形象设计与文化建构,无疑是成功的。大美凉山用国潮戏剧打开中国之美,“诗与远方”在凉山,一个新的领域,即艺术世界,正在关注着凉山,创新的剧目脱颖而出,使戏剧从更广义的视角实现艺术的表达,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在此相互碰撞。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和多民族共享的艺术符号为大凉山国际戏剧节,多民族共享的艺术符号为它提供了丰厚的艺术土壤和传播优势。激发创造力和普及戏剧艺术是戏剧节承担的责任,在营造公共空间和增强共享体验等方面实现艺术节庆的共享,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Quinn, B. Arts Festivals and the City [J]. Urban Studies, 2005, 42(5):927-943.

[2]Evans, G. Hard-branding the cultural city - from Prado to Prada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2003, 27(2):417-440.

[3]刘俊. 理解艺术媒介:从“材料”到“传播”[J].当代文坛,2021,6:124-128.

[4]李静.节庆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建构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20.

[5]钟梅燕.节日文化空间中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四川凉山彝族火把节为例[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2,(06):57-63.

[6]曹大明,陈颖.节日文化空间中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湘西州泸溪县婆落寨跳香节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2(04):49-56+183.

[7]谢昊辰.艺术节庆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整合与重构——大凉山国际戏剧节案例研究(英文)[J].艺术管理(中英文),2022,(03):88-100+109.

[8]刘嘉颖.从文旅引流到精神共睦——戏剧与仪式在民族文化旅游和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的价值整合[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44(06):36-42.

[9]王雪娟.三年回望 戏剧节让大凉山重新被“看见”[N].中国文化报,2022-02-10(004).

[10]张建中.一幅多彩奇丽的民族符号学画卷:评霍帕尔的《民族符号学:文化研究的方法》[J].探索与批评,2020(02):214-219.

[11]方李莉,孟凡行,季中揚,等.“中华民族视觉形象”与“共同体意识建构”笔谈[J].民族艺术,2021(01):12-25.

[12]巴莫曲布嫫.“画骨”传统与文化渊流─彝族毕摩巫祭造型艺术探源[J].民族艺术,1998(03):136-151.

[13]阿里瓦萨.彝族文字起源初探[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8(01):49-54.

[14]龙倮贵.试析彝族毕摩经籍绘画艺术[J].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22,40(01):24-31.

[15]付麟雅,龚彦方.情感、文化与价值:融媒体“传播力”分析——基于融媒体新闻实务的考察[J].青年记者,2023,(21):65-68.

收稿日期:2023-05-21    责任编辑:秦  艳

猜你喜欢
文化传播
票房拯救了电影拯救不了文化
互联网时代中医药文化传播新思路
论动态平衡型文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带一路”战略下如何构建中国文化传播体系
中国乌龙茶“一路一带”文化构建与传播研究
新媒体时代闽东畲族文化传播的研究
英语新闻中文化传播的特色与现状
从眼动实验看中原服饰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