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礼不婚”到“以礼入婚”: 凉山彝族抵制高价彩礼的田野观察

2023-05-29 21:06拉马文才何建桦
民族学刊 2023年10期

拉马文才 何建桦

[摘要]  本文基于对凉山州美姑、甘洛、越西、盐源四县的田野调查,发现自抵制高价彩礼的《凉山彝族自治州移风易俗条例》实施以来,凉山彝族彩礼经历了从“无礼不婚”到“以礼入婚”的过程。无礼不婚,指彩礼在凉山彝族婚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甚至没有彩礼就无法成婚。高价彩礼强化偿付和资助功能,使其在维系社会关系、婚俗礼仪上的社会文化功能弱化。以礼入婚,是指通过对彩礼数额的调整,使彩礼在功能和意义层面发生改变,并将其纳入新的文化系统中。从“无礼不婚”到“以礼入婚”的动态转变,表明彩礼仍然是婚姻缔结程序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其文化价值是值得保留的。通过对彩礼功能与意义的重新整合,使之切合群众利益,这样彩礼作为彝族地方性知识才能具有兼容现代化的能力与空间。当前抵制高价彩礼的具体实践仍处于探索阶段,  彩礼在彝族地区所出现的变化如何影响其社会结构与文化系统,二者在移风易俗进程中的互动与整合是值得研究与思考的。

[关键词]  无礼不婚;以礼入婚;凉山彝族;高价彩礼

中图分类号:C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9391(2023)10-0112-08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凉山彝族苏尼口述文献的收集、翻译与研究”(22VJXG028)、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创新团队建设项目“四川大小凉山地区乡村社会与文化治理研究团队”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拉马文才,

男,彝族,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彝族社会与文化;  何建桦,    女,汉族,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人类学。

把身价钱作为典型研究是近年来国内关于彝族婚俗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冯敏(1996)对身价钱的历史留存和现状做出分析,认为身价钱是彝族奴隶制社会中买卖婚的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以来彝族社会虽已改变了社会形态,但身价钱却仍然是彝族婚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1] 文章进一步指出身价钱在凉山彝族婚姻中百害而无一益,阻碍了婚姻的进步以及彝族妇女的解放,应当革除和摒弃。作者痛斥身价钱的态度和立场受时代的局限和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外界以及部分学者的看法。实际上,这样一味地否定和摒弃身价钱的观点有失偏颇,忽略了以身价钱为代表的传统婚俗在彝族社会中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整合作用,而这一点也是近年来部分学者关注到的,学者们越来越以问题意识和中立客观的价值立场来看待身价钱出现的变化。如冯琳(2019)关注到身价钱在兼顾传统与现代社会的当代变迁中的作用,認为凉山彝族传统婚俗如今虽面临不断被解构的风险,但在现实生活中以兼顾传统与现代的调适方式进行着重构与再整合。  [2] 王卓、李蔓莉(2019)引入了“家支资本”的概念来解释彝族地区的高额彩礼问题,认为彝族地区高额彩礼盛行原因除了经济发展收入增加,通婚圈内“女方市场”以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家支资本”进入彝族的婚姻领域中。由于家支在彝族生活场域中的重要性,引发了彝人利用高额彩礼对“家支资本”的竞争。文章进一步认为,家支资本在婚姻场域的介入是彝族婚姻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因为身份、等级制度的淡化是打破种姓制度的前提。这事实上意味着对传统的“等级内婚”的解构,彩礼的提高可视为传统被逐渐消解的过程。  [3] 文章站在经济人类学的视角,从家支资本和阶层流动这两个概念切入,为彝族地区高额彩礼提供了极具民族性的解释机制。

此外,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移风易俗进程中对高额彩礼的治理问题。陈永亮(2020)在乡村振兴视域下,从“高额彩礼”“厚葬薄养”等方面对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J、Y两县进行案例探讨。文章指出,2015年以来,J、Y县政府均出台了抑制“双高”的相关文件,限制人情消费活动过程中出现的愈演愈烈的“攀比现象”,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的彩礼金额仍然居高不下,一般在20-30万之间,有的甚至达到50万。  [4] 雷芳(2022)关注到高额彩礼在G省Z自治县中的成因以及社会影响,将当地高额彩礼的成因概括为性别比例失衡、通婚圈限制、攀比效应的影响、因经济发展导致的代内剥削和婚姻补偿。而高额彩礼带来的社会影响表现为因婚致贫、因婚返贫情况出现,彩礼返还引发矛盾纠纷等。  [5] 蔡华、何长英(2022)对凉山彝族高额彩礼的成因以及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作了系统的论述。文章着重关注高额彩礼,叙述了高额彩礼的性质、影响等,分析了彩礼作为彝族传统礼俗,是彝族婚姻的基石,被认为是对婚姻的一种约束和保障。同时也指出高额彩礼的形成原因是旧的传统习惯法、灰色经济收入、攀比风与虚荣心、教育高额投入与高额回报的共同作用。  [6] 文章虽也注意到移风易俗中政府整顿高价彩礼的相关政策和举措,但仅停留在较为表层的描述上,未在更多细节上呈现这些政策如何在基层实践以及群众的想法。

由此可见,2020年以来对身价钱的研究开始从对于身价钱在整个彝族婚俗中的文化价值的讨论过渡到关注高额彩礼在基层治理中的弊端,以及治理高额彩礼对移风易俗的推进作用。

笔者于2022年7月12日至8月22日期间,在凉山州美姑、甘洛、越西、盐源县展开了近一个半月的田野调查。从人类学角度出发,通过参与式观察和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收集资料,紧扣地方政府出台相关移风易俗条例背景下凉山彝族高价彩礼的治理问题。

一、《凉山彝族自治州移风易俗条例》产生的背景

2022年5月1日,《凉山彝族自治州移风易俗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条例》明确规定,在婚事操办中,要自觉抵制高额彩礼、退(毁)婚高价赔偿,禁止利用宗教、家族势力或者其他形式干涉婚姻自由,不得为未成年人订立婚约。  [7] 而针对高价彩礼,凉山州民政局、州纪委机关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凉山州治理高价彩礼深化移风易俗工作导则》,其中明确规定凉山州婚嫁彩礼最高不得超过10万元,“舅舅钱”不得超过1万元。村民要严格按照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要求,签订抵制高价彩礼和深化移风易俗承诺书。  [8] 《条例》中针对改善卫生习惯、人居环境等还有很多规定,但由于本文主要关注彩礼问题,故不多加阐释。而想要了解为何《条例》中会对彩礼金额进行限制,规定不超过10万,就需要了解在《条例》实施前,凉山彝族地区的彩礼在时间、区域方面呈现的特点。

(一)凉山彝族地区彩礼的特点

1.数额差异

根据笔者在美姑、甘洛、越西、盐源县的调研发现,群众普遍认为东五县(美姑、昭觉、布拖、雷波、越西)的彩礼最高,达到四五十万,而甘洛、盐源的彩礼较低,平均数额在十万至三十万之间。区域之间差异如此巨大,不仅跟当地的经济发展有关,还与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密切相关。  如甘洛县地处凉山彝族自治州北部,素有凉山“北大门”之称,西与石棉县毗邻,北临大渡河,与雅安市对望,对外交流频繁,与外界接触多,汉族人口也较多,彝汉交流较为密切,彝汉习俗交融,跨族际通婚也较多。甘洛县彩礼的给付更多的是作为建立婚姻的一个必要步骤,它在家庭层面所起的偿付和资助功能逐渐弱化。

2.定价因素

一个彝族姑娘嫁人时的具体彩礼数额虽然受该区域的普遍数额影响,但还与家支等级(俗称“骨头”软硬)、学历、家庭经济条件、工作单位相关。旧凉山彝族社会划分为土司(兹莫)、黑彝、白彝、阿加、呷西五个等级。“传统彝族地区的等级是依靠父系血缘所决定的,当地人一般将同一等级的血缘称为同一根‘骨头。按颜色分,黑彝就是‘黑骨头,白彝是‘白骨头;按“硬度”分,同一等级内又可按血统纯度和家支势力分为硬、中、软三种情况。‘骨头硬代表血缘最为纯正”。  [2] 在“骨头”软硬的基础上,凉山彝族的家支等级划分就更为精细,女方的家支等级越高,彩礼数额就相应越高。而工作单位主要指女方是否有工作,但有趣的是,彝族中的“有工作”与汉族认为的工作有些差异,比如彝族普遍认为外出打工、企业上班不算有工作,像老师、医生、公务员这种在单位上班才算有工作。所以彝族认知中的“有工作”更多指的是公职人员这类。除此之外,学历、样貌、家庭经济条件等也成为彝族姑娘彩礼钱高低的议价标准。“老凉山就是专科生好多钱(意为多少钱,下同),本科生好多钱,研究生好多钱,博士好多钱,这样的标价来要这个高价彩礼,它就变成了另外一种性质,成了一种交易。”  ①

3.彩礼的功能与意义

费孝通从经济学的角度指出彩礼是对女方家庭丧失劳动力的补偿,“从经济观点来看,女儿的婚姻对女方父母是不利的。女孩一旦长成,能分担一部分劳动之后,却又被人从她的父母手中夺走,而父母为了把她抚育成人,是花了不少钱的,所收下的聘礼并不属于父母,这些聘礼要作为嫁妆陪嫁;此外,还要加上一份至少和聘礼相等的嫁妆在内。新娘婚后将要在她丈夫家里生活和劳动,这对她父母来说,是一种损失”。  [9] 此外,费孝通还以南部非洲土人中的劳保拉风俗为例,说明男方给女方的聘礼在婚姻中的意义,“在这些土人里面,一个男人想得到一个妻子,在约定婚姻关系的时候,他的父亲要送女家一群牛,这群牛就被称作劳保拉……若是结了婚,女的要离婚的话,女家要把以前所收到的牛一条不错地退回去,不但是数量上要相等,而且一定要以前那些送来的牛。男家若有不是,妻子可以回娘家,男家要损失一笔劳保拉。这样说来,劳保拉与其说是新娘的价钱,不如说是维持婚姻关系的一笔押款”。  [10] 由此说明彩礼不仅是对女方家庭的补偿,而且是维持婚姻的一个必要手段。阎云翔从礼物流动的角度出发,指出“彩礼不再是两个家庭之间礼节性的礼物交换,而是财富从上一代到下一代转移的新途径”。  [11] 以上两位学者的观点被总结为劳动转移说和财产补偿说,但事实上,凉山彝族彩礼的功能和意义是以上论述的综合。彝族彩礼不仅具有传统的偿付与资助功能,被视为男方对女方家庭的补偿,感谢女方家庭的养育之恩,同时也是维系双方家庭社会关系的契约与礼物。彝族彩礼也受到历史上传统家支等级结构的影响,彩礼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体现阶层的高低,如家支等级高的女子,在其他条件同等的情况下彩礼钱也就越高。高价彩礼强化了偿付和资助功能,弱化了在维系社会关系、婚俗礼仪上的社会文化功能,甚至是改变了婚姻的性质,使之蒙上“交易”“买卖”的色彩。

(二)高价彩礼出现原因及社会影响

1.出现原因

“20世纪80年代后期,身价钱大致维持在800-1500元左右;90年代上升至1500-3000元;进入21世纪,从2000年的8000-15000元迅速上涨至2010年的7万-20万元”。  [12] 蔡华、何长英(2022)用具体的数据说明了彝族婚嫁彩礼自1985年以来,从“礼节彩礼”到“高额彩礼”的流动过程:从1985年的500元到2020年的50万元。  [6] 彩礼的涨速如此之快,这其中原因除了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复苏以外,还与彝族本身的文化有关。在彝族社会中,十分重視礼仪秩序和社会评价。而作为人生大事的婚嫁就自然成为展现与维护自己以及家支面子的重要场所。因此,很多彝族人认为高价彩礼出现的原因是攀比心理。一个美姑的彝族大哥说:“比如别人的女儿嫁二十万,你家的女儿嫁十万,别人就会觉得是不是你女儿不优秀。”  ① 事实上,这是因为身为彝族社会中的一员,他们对自己的文化有相当大的认同和归属感,不仅会遵守传统婚俗习惯,而且会被一套社会评价体系所约束,根据彩礼的数额高低来评价他人和看待自己。此外,“凉山彝族是传统乡土熟人社会,彩礼虽然属于结亲当事双方家庭‘讨价还价的结果,根据新郎家庭的支付能力和新娘‘身价而定,但其意义往往从某一桩婚事中脱离,通过村民口口相传而波及其他婚事。多桩婚事的彩礼价格则形成了具有地域特征的参考体系。而且彝族传统的‘等级内婚导致年轻彝人的通婚圈较小,只要较少的‘高额彩礼婚姻前例便可‘抬高整体彩礼水平,从而形塑了该地区彩礼的底价”。  [3] “彩礼之所以这么高是因为以前有些有钱有势的,为了显摆自己,就多多地给,就这么把价格提高了噻。”  ②

彩礼数额不断上涨的背后实际是与彝族社会的文化风俗以及社会评价体系息息相关,而不仅仅是人们的攀比心理就能简单解释的。

2.社会影响

首先是经济层面的影响,高价彩礼远远超过了当地彝族人民的承受范围。盐源县的一位党委书记说:“五十万的彩礼对于任何家庭都是一笔很重的负担,你让我一个单位上的人都拿不出来,更何况是这些普通老百姓。”  ③ 但为了结婚,这笔钱又必须要出,所以大多数家庭的解决办法是召集家支成员一起筹钱。每家每户凑个几万块钱,一起帮助要结婚的某个彝族青年把媳妇娶了,而轮到下一家人娶亲也是如此。由此可以看出,一位要结婚的彝族青年虽然成功拿出了高价彩礼,但却在结婚后背上了巨额债务,而新娘本人也无权支配这笔钱,新婚夫妻还要耗费极大的心力来还债;其次是社会层面的影响,许多彝族新婚夫妇为了还债,四处奔波打工,精神压力极大,更无心经营自己的婚姻,过上富足的生活对于他们而言是个遥不可及的梦,因巨额债务而婚姻破灭的家庭不在少数。“这样以后就导致一种恶性循环,两口子好不容易组建一个家庭,这无形的一种压力,精神上的折磨很大,你就谈不上幸福生活,更谈不上去安安心心地发展。”  ④

在彝族的传统中,彩礼是由男方流向女方,除了分给兄弟、姐妹、舅舅等女方亲戚外,剩下彩礼的分配主要由女方父母决定。而由于高价彩礼的普遍存在,男方娶妻的成本大大增加,很多家庭甚至需要倚仗女儿结婚所获得的高价彩礼来为儿子娶妻。有学者将这种现象总结为高价彩礼导致的家庭代内剥削,彩礼原始的偿付功能和资助功能消失了,剩下的只是赤裸裸的工具性和剥削性。  [12] 实际上,这种剥削不仅出现在家庭内部结构中,同时也破坏了外部社会群体中的正常资本流动。彩礼金额的不断上涨导致结婚成本的增加,但是单纯因此所带来的资本积累并没有运用在经营一个家庭所需要的方面(如孩子的教育、生活水平的提高等),而仅仅在通婚范围内不断流动,成为膨胀的筹码。高价彩礼就像一个不断膨胀的雪球,不断吸取养分,而承担所有代价的是普通群众,这就导致普通群众陷入长期贫困的恶性循环中。结婚的成本增加了,但是所带来的收益却几乎为零,高价彩礼使得婚姻失去了互惠双赢的经济效益。“我们彝族,普通老百姓的这种承受能力,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这样一种高价彩礼的支出,你没得这个能力了。没得能力就导致一种啥子现象呢,这家女儿该出嫁的年龄了,它不是以爱情啊,为这个娃儿的幸福婚姻来着想了。包括介绍、包办这种都是按照……过去都是以为了他们两个幸福这样的出发点,现在是以钱,哪个出得起这个高价彩礼,然后就嫁给哪个,这种方式。”  ⑤

由此可见,高价彩礼在凉山彝族地区的普遍存在已经给广大彝族百姓带来了很多恶劣影响,不仅破坏了搭建美好婚姻以及幸福生活的物质基础,而且导致很多彝族青年背上重债,在精神层面也受到极大的压迫。除此之外,高价彩礼还会在本地区典型案例的基础上,形成特定区域内的定价区间与模式,带给身处其中的个体一种难以摆脱的束缚。

基于以上背景,《条例》可以说是应运而生,切合了广大群众的利益。从根本上来讲这个政策是很容易为人们所接受的,所以重点就在于如何在基层实施,使得抵制高价彩礼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

二、抵制高价彩礼的宣传路径与实践探索

(一)基层实施的具体办法

《条例》的宣传从凉山州下达到各个县区,最后再到村,而村一级是直接与群众对接的基层组织,宣传人员如何进行宣传就显得尤为重要。经笔者调研,甘洛县的各个村不仅设置了专门的红白理事会,而且有的村还成立了治理高价彩礼深化移风易俗工作领导小组,专门宣传《条例》中的各项政策。各个村都建立了自己的微信群,除了少数老年人不在群里之外,大多数村民都在这个群里。村干部会在群里传达各项通知,而这是基层民众接触移风易俗相关政策最为简单和直接的渠道。除了在微信群宣传以外,村干部还会直接上门让村民签署承诺书。承诺书全称为《党员、干部和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带头抵制高价彩礼深化移风易俗承诺书》,主要包含了以下内容:(1)带头严格执行凉山州婚嫁彩礼和礼金限高标准,不把彩礼、礼金异化为价值超过限高标准的实物。(2)不以媒人、德古、家支头人或民间调解员,以及其他德高望重的群众代表等名义,抬高彩礼索要抽成。(3)不索要高价彩礼、干涉婚姻自由、大操大办、滥办宴席、炫富作秀。这份承诺书虽然是由公职人员带头签署,但是大部分村干部也会要求村民签署,从这个层面来看,承诺书的签署实际具备了契约作用,将观念上的抵制高价彩礼的政策具象化。而有的村甚至会进一步将承诺书的内容具体化,如甘洛县的田坝镇在其承诺书中规定彩礼最高不超过10万元,舅舅、叔伯、兄弟、媒人等婚嫁民俗礼金不得超过1万元。女方送亲人数不超过50人,男方接亲人数不超过20人,对办理婚丧宴席也有人数和随礼金额的要求。当村民结婚时,须向村里报备,村干部还会在结婚当天到现场监督所给付彩礼是否在十万以内。

除此之外,《凉山州治理高价彩礼深化移风易俗工作导则》中规定“对已享受优惠政策后违反本规定的,行政机关、事业单位、村(居)民委员会可视具体情节取消或限制享受相应优惠政策”。就此规定,盐源县的某位党委书记的解释说:“因为肯定有人是要来挑战这个底线的,他是肯定還有这种想法,我就是这样干一下,看你几爷子能把我惩罚成哪种样子。所以我们配套的有些宣传政策,比如说你该优惠的国家政策全部给你统统取消掉,宣传是这样宣传,但是实际落实不一定,为啥子呐,我们农民的这些保障政策是你不可能以这些来挂钩的嘛。我们的农村很多政策,特别是低保这些,它是一种兜底政策,人家这家人已经很困难了才兜的底,你不可能因为他婚姻违反了这个就给他取消,那这家人更吃不起饭,你不可能不管的嘛,还是要管。所以那些东西只是说是我们在宣传层面上,我们这样宣传,这样来引导嘛、震慑嘛。”  ③

将是否抵制高价彩礼与能否享受国家有关的优惠政策挂钩的这种做法虽然在宣传层面只是更多地为了引导村民,使政策更好地落实,但这条规定中“可视具体情况”实际给了基层干部很多调整与解释的空间。据笔者调研,不同的村干部在实施过程中有不同做法,有的是将此作为口头震慑,实际并不这样执行;但有的明确表示将是否抵制高价彩礼与能否享受国家有关的优惠政策挂钩,如有村民违反条例就取消其低保等优惠政策。可见,在基层治理方面,如何诠释与实施移风易俗工作导则是模糊的,就会有相当大的弹性空间。这种弹性空间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会给予部分基层干部根据具体情境灵活处理的权力,使得抵制高价彩礼的政策落到实处;但另一方面也可能产生消极影响,损害老百姓的部分权益,使兜底政策不再兜底。

(二)群众的想法与可能产生的后果

1.隐形付出的增加

群众的想法可能是多样的,除了大部分支持的态度之外,部分对抵制高价彩礼的相关规定持观望态度。

“这个条例颁布过后人们都不结婚了,都在观望,父母觉得出去打几年工再说。越西以前的彩礼,机关是五十万,农村四十万。现在这种就是在学汉族,彩礼钱是降下来了,但是学习汉族要求有车有房,要赡养父母。原来彩礼高不说房子,现在彩礼低要说房子,而且是砖房。要求有汽车,但汽车要求不高,未来父母必须赡养。”  ⑥

精准扶贫以来,凉山州政府也曾出台文件整治高价彩礼,如2015年6月中共凉山州委、州政府制定了《关于遏制婚丧嫁娶高额礼金和铺张浪费之风的规定(试行)》,全州17县(市)结合各自实际情况相继出台制度文件贯彻落实规定。2020年5月民政部印发了《关于开展婚俗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开展对天价彩礼、铺张浪费等不正之风的整治。  [13] 虽然这些文件也涉及婚俗改革、高价彩礼,但是《条例》首次对高价彩礼限制了金额,制定了详细的工作导则,更为 聚焦。

截至笔者调研,《条例》颁布也不过才三个月,所以这种观望态度的产生是正常的,不过父母因此而建议子女推迟结婚出门打工实际是另一种对于抵制高价彩礼的回避行为。其次,以前的高价彩礼虽然产生很多弊端,但是简单直接,一锤定音,无需其他的支出。而抵制高价彩礼的政策如果落实不到位,低彩礼带来的后果是其他隐形付出的增加,如要求房车、必须赡养父母等。而在彝族传统中,财产主要由儿子继承,女儿没有完整的继承权。在父母的赡养责任上,原则上也是由幼子承担,出嫁的女儿承担部分养老责任。隐形付出的增加就导致出嫁的女儿还要承担和过去相比更多的赡养父母的责任,儿子则要修建婚房以满足结婚的物质标准。这就可能会背离抵制高价彩礼的初衷,反而增加民众的负担。

隐形付出的增加与《条例》制定的内容有关。虽然《条例》设置了抵制高价彩礼的一条红线,以十万为准,明晰了基层干部的工作实施标准。但是《条例》在内容上也存在一定疏漏,对金额的聚焦可能会忽视其他相关因素的滋长,部分群众可能会钻政策的空子,将其他财物折算为彩礼,比如要求车房。而且《条例》本身在监督层面也存在一定空缺,违反规则后的惩罚措施并不明确,除了对政府机关人员有相当大的约束作用外,对普通民众的作用甚微,主要依靠基层干部的监督,这就使得《条例》作为法规在抵制高价彩礼中的硬性作用,由于在实施中监督不当而软化了。

此外,需要考虑凉山彝族社会中习惯法与集体意识的作用。受到传统社会文化影响的群众的思想无法在瞬息之间转变,长期以来高价彩礼的流动已在群体之间达成一定共识,虽然很多人意识到了高价彩礼的危害,但仍有部分群众固守陋习,采取保守回避的态度。

2.促进婚姻自由

彝族的彩礼在婚姻缔结程序中具有契约的作用,彩礼契约在离婚时同样有效。一对彝族夫妇离婚时,如果是男方提出离婚,则女方无须返还彩礼,而如果是女方提出离婚,不仅要返还彩礼,而且要视情况赔偿男方。在这种情况下,高价彩礼使得彝族女性在男女婚权中处于极大的不平等地位,甚至有很多彝族女性由于无法赔偿彩礼而被终身禁锢在不幸福的婚姻中,甚至在极端情况下选择放弃生命,演变为“死给”案。  [14] 所以在物质层面,彩礼的降低也就使得夫妻双方离婚时需要退还的彩礼数额减低,离婚成本降低,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婚姻自由。过去因承担不了高额赔偿金的彝族女性无法选择离婚,只能被束缚在不健康的家庭关系中,而彩礼的降低给予了彝族女性更大的婚姻自由,拥有了更多追求幸福人生的权利。“我们有些男的喝酒打人,这种你过去是没有能力来破解,现在有这个能力。所以你离婚成本低了,自然就大家以后合不来就离嘛。你各找各的嘛,找相互适合的嘛,就这么简单撒。”  ⑥

但也有彝族女性担忧彩礼的降低会不会影响婚姻稳定,提高离婚率。甘洛的一位彝族女性认为这里的女孩去洗脚城打工一年就能赚十几万,确实是想离就离。  ② 但另一位彝族大哥表示:“靠物质来维系婚姻是不长久的,还是要靠感情来作为纽带。  ⑤ ”盐源县的一位彝族女性則认为这是对不健康婚姻的解放。

“因为当时离婚成本高了我们离不起了而将就这个婚姻的话,那这个婚姻不在也罢。因为大家都仅仅因为这点成本高了才维系起在,你这个婚姻肯定是不幸福的嘛,你这个家庭绝对是有问题的撒。它都是以这个可以离婚的话,离婚也不一定是个坏事。”  ⑦

因为并没有确切数据支持彩礼降低后离婚率的增加,所以在此仅为笔者对抵制高价彩礼可能产生后果的一些猜想,而以上民众的观点也进一步说明这种猜想在基层中是真实存在的。如果说对高价彩礼的整治破坏了用高额赔偿金来维系婚姻的传统办法,新的办法又没有形成(至少靠感情维系是比较理想的说法),是否会在婚俗层面出现一段文化真空?以及除了可能提高离婚率以外还会出现哪些后果,这是笔者较为担忧的。

此外,彩礼虽然已经被规定限制在十万元以内,但如果私下协议多给呢?面对这样的情况又该如何处理?这是笔者在访谈中经常询问的一个问题。而官方和民间的看法是有细微差异的,相同点在于都认为如果私下协议多给彩礼是很难监管到的,不能完全杜绝。不同点在于,一些基层干部除了会将优惠政策与此挂钩以外,还在宣传《条例》的时候就提醒民众,如果私下多给彩礼的彝族夫妻将来离婚,赔偿金只认十万,多给的不认。甘洛县某镇长还谈到另一个解决办法是等夫妻二人感情稳定后,再以赠予的方法补偿。  ⑤ 由此看出,高额彩礼虽然在明面上已经受到了官方的监督,但仍可能以私下协议的方式进行,抵制高价彩礼主要依靠的是民众的自我约束。

三、结论

本文基于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甘洛、越西、盐源四县的田野调查,第一部分讲述了移风易俗中抵制高价彩礼的《条例》产生的背景。《条例》的产生与凉山彝族地区的彩礼在时间、区域方面呈现的特点息息相关。凉山彝族地区的彩礼在区域间具有较大差异,东五县高额彩礼现象更为普遍。彩礼的数额受到定价因素的影响,会将女方家支等级、“骨头”软硬、经济条件、学历、工作单位等进行综合考量。在结合凉山彝族地区彩礼的特点的基础上总结出高价彩礼给当地民众带来的消极社会影响,高价彩礼不仅在经济层面给当地彝族人民带来了极大的负担,而且在社会层面影响了婚姻幸福,甚至导致普通群众陷入长期贫困的的恶性循环。彩礼虽然在彝族婚俗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但是高价彩礼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彩礼的功能和作用变了味。“无礼不婚”不仅强化了彩礼资助和偿付的功能,而且给予了高价彩礼在通婚范围内不断膨胀的空间,导致婚姻无法成为彝族群众可能摆脱贫困,实现向上流动的途经。  [15]

从抵制高价彩礼在基层的具体实践中看,首先,基层干部如何在基层实践是落实抵制高价彩礼相关政策的核心。笔者发现实践中主要采用签订承诺书、与优惠政策挂钩这两种具体方法。而签订承诺书将观念上的抵制高价彩礼的政策具象化,具有一定的契约作用。与优惠政策挂钩的方式实际上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可能会给予基层干部根据具体情境灵活处理的权力,促进政策的落实;但另一方面也可能产生消极影响,损害老百姓的部分权益。其次,群众的想法与可能产生的后果是值得关注的。部分群众对抵制高价彩礼的政策持观望和回避态度,表现为推迟子女结婚年龄,劝导其外出打工等。而可能带来的后果是隐形付出的增加,民间可能以儿子修建婚房、女儿承担较多的赡养父母的责任这样的行为来补偿因彩礼降低所受到的损失,导致背离抵制高价彩礼的初衷,反而增加民众的负担。此外,可能促进婚姻自由,但也可能引起离婚率的提高,部分女性对此的态度是担忧的,而部分女性则大为赞同,认为离婚容易并不是坏事,是对不健康婚姻的 解放。

考虑到凉山州各个县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区域差异,抵制高价彩礼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值得庆幸的是,目前凉山州官方层面抵制高价彩礼的决心是非常坚决的。从“无礼不婚”到“以礼入婚”的动态转变,表明彩礼仍然是婚姻缔结程序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其文化价值是值得保留的。但是通过对彩礼数额的调整,使之切合群众的利益,将使彩礼在功能和意义层面发生改变,在此基础上,将彩礼纳入新的文化系统中予以整合,在新的整合发生之后,彩礼作为彝族地方性知识才能具有兼容现代化的能力与空间。  [16]

上述对于移风易俗中凉山彝族抵制高价彩礼问题的讨论,仅仅基于笔者所得田野资料,尚有很多讨论空间。由于当前抵制高价彩礼的《条例》实施正处于初步阶段,尚未发现更多研究成果,所以对此在基层实践的初步观察与总结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当然,文章中对于抵制高价彩礼可能产生的后果仅仅是结合群众想法的一些猜想,缺乏具体案例以及数据的支撑,这也是笔者期待在后续研究中补足的。此外,彩礼与彝族家支观念、习惯法、财产继承、长辈赡养制度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是整个彝族文化系统中重要的部分。因此,彩礼在彝族地区所出现的变化如何影响其文化系统,二者在移风易俗进程中的互动与整合是值得研究与思 考的。

注释:

①来源于2022年7月15日美姑县牛牛坝镇田野访谈。

②来源于2022年8月12日甘洛县玉田镇田野访谈。

③来源于2022年8月19日盐源县县城田野访谈。

④来源于2022年8月13日甘洛县双马槽村田野访谈。

⑤来源于2022年8月13日甘洛县斯觉镇田野访谈。

⑥来源于2022年8月15日越西县县城田野访谈。

⑦来源于2022年8月20日盐源县金河镇田野访谈。

参考文献:

[1]冯敏.凉山彝族婚姻中的身价钱问题研究[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S1):156-161.

[2]冯琳,袁同凯.凉山彝族婚俗的当代变迁与社会适应——以身价钱与婚姻缔结为例[J].民族研究,2019(06):61-73.

[3]王卓,李蔓莉.凉山彝族婚姻习俗与贫困代际传递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19(03):92-100.

[4]陈永亮,张立辉.乡村振兴视域下新时代民族地区移风易俗路径——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J、Y县为例[J].民族学刊,2020,11(06):29-35.

[5]雷芳.民族地区治理高价彩礼助推移风易俗的探索实践——基于G省Z自治县的调研分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2,43(05):51-54.

[6]蔡华,何长英.凉山彝族婚嫁“高额彩礼”问题研究[J].民族学刊,2022,13(03):67-74.

[7]今日(5月1日)起,《凉山彝族自治州移风易俗条例》正式施行[N].凉山日报,2022-05-01(01).

[8]彩礼最高不超过10万!凉山州印发《凉山州治理高价彩礼深化移风易俗工作导则》[N].凉山日报,2022-06-09(01).

[9]费孝通.江村经济[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45.

[10]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 乡土重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131.

[11]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198.

[12]陶自祥.高额彩礼:理解农村代内剥削现象的一种视角——性别视角下农村女性早婚的思考[J].民俗研究,2011(03):259-269.

[13]何真.软硬混治:凉山彝区高价彩礼的治理模式[J].民族学刊,2022,13(03):75-83+146.

[14]郝彧.彝族家支文化中的女性地位[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6(11):55-59.

[15]王卓,张伍呷.凉山彝族婚姻制度的松动与走向研究——兼析彝族贫困代际传递的原因[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9(03):173-180.

[16]张海洋,胡英姿.凉山彝族婚改内容解析——兼论传统文化与现代国家的互动[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04):29.

收稿日期:2023-06-20    責任编辑:秦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