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思考
——以重庆的实践与发展为例

2023-05-29 01:06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党工委党校副教授
上海城市管理 2023年3期
关键词:消费

文田 娇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党工委党校副教授

张 雷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主任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源动力,是引领经济发展的风向标,也是化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法宝。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不断增长,消费国际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贯彻落实“双循环”发展战略的关键在于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而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正是在利用好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从而畅通内循环,建设国内统一市场的作用。当前,“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已作为中国经济发展重大战略写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为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各大城市的发展提供重要指引。

一、问题的提出

消费型城市最早要追溯到1920年,德国政治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依据城市发展动力和居住人群的构成,将城市分为“消费型城市”“生产型城市”和“商人城市”,但由于彼时正处于前工业时期,因此消费型城市有着较大的讽刺意味。现代消费城市的概念最早是哈佛大学新城市主义经济学家爱德华·格莱泽在其论文《消费城市》中明确定义的,[1]相对于传统城市学家推崇的“生产导向型和非消费导向型”城市建设理念,他认为城市增长的核心动力在于消费。国内学者对消费城市的研究主要基于我国基本国情,总的来说我国城市大致经历了消费型城市→生产型城市→消费型城市的演变。[2]新中国成立后,为迅速恢复生产,全国各地大多以服务生产为重要使命加快城市建设,以成都为例,为服务大局从传统消费型城市转变成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生产型工业城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居民消费能力和需求的提升,目前成都已逐渐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消费休闲城市。[3]

2021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在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工作。随着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成为北京、上海、广州等大都市的发展目标,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研究从广度和深度逐渐展开。如果说消费城市偏重于城市的“消费空间”属性,那么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在此基础上还具备了“国际枢纽”及“辐射中心”属性。[4]“国际枢纽”强调的是市场面向、行业标杆和消费影响力,“辐射中心”则更多强调的是资源集聚、示范引领以及协作发展等。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对于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为更高标准、更加精准地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商务部明确了“消费繁荣度”“商业活跃度”“到达便利度”“消费舒适度”“政策引领度”等申报指标,张小英(2022)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相关二级指标,并赋予相应权重,通过实证分析探讨广州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路径。[5]学者普遍认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培育建设需要用好市场和政府“两只手”,[6]既要立足国内辐射周边,也要面向世界,关键在于提高产品服务品质、树立行业标杆,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综上所述,学者们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进行了大量的前期研究,为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奠定了很好的理论基础,但由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还未充分显现,因此结合实践有针对性开展的研究并不多。特别是疫情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消费意愿、消费需求甚至是消费习惯都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探讨新时期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显得十分必要。

二、新时期重庆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面临的挑战

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响应国家号召、回应人民关切的重大经济发展战略,也是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自试点培育工作开展以来,五大城市积极行动,但正是在各地加快建设的关键时期,疫情等不利因素打乱了全球经济阵脚,特别以餐饮、酒店民宿、旅游、交通为代表的线下消费几乎陷于停滞,遭遇历史寒冬。

(一)消费行为受到影响

为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各地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关闭旅游景区、博物馆、文化馆、剧院剧场等公共消费场所,停止演出、外访、旅行社组团业务、公众聚集性活动,线下消费仅限于满足居家生活的商超消费。即便进入常态化管理阶段,很多线下消费项目都大幅提高防范要求,给定每位游客最大个人游览空间和社交距离,甚至实施入园预约制。

(二)消费意愿明显下滑

消费意愿是指消费者综合考虑当前物价、利率以及收入水平、消费体验等各种因素后倾向于消费的程度。在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下居民的消费欲望和动机受到影响,消费意愿随之降低。即便进入常态化管理后消费者短时间内仍然无法接受需要与陌生人近距离接触的消费活动,如观看体育赛事、室内参观等。

(三)消费总额大幅缩水

如前所述,受不利因素影响一些项目的关停导致消费总额直接缩水,市民消费意愿的下滑也使得消费总额进一步降低。从数据上看,以旅游产业为例,2020年重庆市旅游接待及收入呈明显的负增长,2021年虽然有所改善,但是反弹力度不大。根据《重庆统计年鉴》,艺术表演团体演出人数从2019年的18.93减少到12.92万场次,国内演出观众人数从5 142.8减少到1 734.07万人次。此外,根据《2020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市2020年接待入境旅游人数14.63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08亿美元,分别下降96.4%和95.7%。2020年,第三产业总体增加值13 207.25亿元,增长2.9%,但受疫情影响与旅游相关度较大的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488.91亿元,下降了5.4%。

(四)消费市场遭遇冲击

新时期加速了产业洗牌,使得那些原本业务单一、运营不善的企业加速死亡,与此同时在经济全球化及产业链、资金链聚合效益作用下,大大小小的企业在这场困境中被重重打击。调研了解到,重庆越界影城、扬子岛酒店、阿兴记集团等知名企业被裁定破产重整。大型企业如是,大量的中小企业更是如此。总的来说,一些企业的消费人数和营业额呈断崖式骤减,同时缺乏多元化的客户、渠道以及持续稳定的现金流,致使企业面临淘汰风险。另外,那些规模庞大、盲目扩张、管理层矛盾激增的企业,环境变化适应能力较差、转型困难,也容易被淘汰。

三、新时代重庆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迎来的机遇

严冬过后是阳春,危机产生的同时亦在孕育转机,消费市场受到巨大冲击的同时,亦在加速行业的迭代升级。

(一)消费政策不断加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关心、高度重视重庆发展,给予有力指导和重大支持。近年来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及扩大内需等战略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为重庆商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重庆“一号工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加快推进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政策利好、投资利好、项目利好,极大提振了市场预期、消费预期。特别是近期,为更好地刺激消费增长,市政府聚焦稳住经济大盘,打开了“政策工具箱”。2022年6月19日,市政府官网公开发布了重庆市稳经济政策包,收录了包含交通运输业、文化旅游业、餐饮住宿业、批发零售业、外资外贸等行业领域政策,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实属罕见。此外,市政府还印发了《重庆市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若干措施》并采取免费开放景区、发放电子消费券、旅游季卡年卡等措施,最大可能拓展消费市场空间,为培育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供政策支持。

(二)消费结构加速优化

如前所述,新时期加速了相关企业洗牌的同时也引发了整个行业的结构化调整。首先,从区域结构来说,更加倾向于周边消费,即从“远程低频”向“近程高频”转变。以短时间、近距离、高频次为特点的“轻旅游”“微度假”等消费模式更加受到游客的青睐,而以旅行社、客运、景区等为主要业态的中远程旅游市场份额大幅下降。其次,从产业结构来说,“线上消费”加速代替“线下消费”。人员密集型线下商贸业、旅游业、体育业受冲击严重,而以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新动能逆势成长,线上购物、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新模式持续火热,在线办公、远程问诊、在线教育等新兴需求非常旺盛。从产品结构来说,“户外消费”冲击“室内消费”。通过调研了解到,新时期大家依然热爱生活和旅游,文化探访、教育研学、康体养生、休闲度假和观光旅游等方面的需求明显增加。特别是精致露营成为“90后”消费的新宠,重庆的金海湾公园、西山坪、米口村、云龟山、铁山坪、仙女山等地纷纷掀起了一股“露营热”。

(三)消费业态创新不断

新时期,消费融合模式不断突显,新兴消费业态不断涌现。首先,“商业+”融合发展特征明显。商家为迎合消费者需求,提高传统商业抗风险能力,也会积极推动“商业+”旅游、养老、体育、教育等多个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新的消费场景和生活场景,推动商业模式的创新。2021年4月开业的重庆光环购物公园正是将商业同旅游、研学等结合的典范,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其次,新时期消费数字化智能化加速升级。云展览、云旅游、云直播等新业态为减轻运营成本、丰富游客体验、创新合作模式等提供了新契机与新动能。重庆许多文博场馆为观众提供线上多样化服务,让市民足不出户就能品味文博大餐。最后,消费生态化乡村化特征逐步显现。新时期民众对自然生态、康体养生、体育运动等旅游消费内容的向往与追求,康养型、生态型相关主题旅游产品迎来发展机遇期。比如,重庆市正在打造以北碚为核心的“世界温泉谷”,建设世界一流的温泉旅游城市和温泉疗养胜地。此外,在顺应大健康、大文旅发展背景下,重庆已率先在全国开展温泉纯正医学研究。

(四)消费环境持续优化

为在残酷激烈的市场中求得生存,很多企业制定线下无理由退货服务承诺、消费环节经营者赔偿先付制度等工作指引,并加强员工安全生产、微笑服务等培训,从而进一步提升服务品质,确保新时期能够更好地赢得消费者青睐。同时,为营造更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政府部门鼓励市民树立“安全消费”理念,有效发挥市场监管和食安办的平台作用。重庆市政府为完善从农田到餐桌的监管链条,还建成“渝溯源”进口冷链食品追溯系统,有序推进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设。

四、新时期重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新时期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关键在于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有机结合。因此,应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释放出来”等有关要求,加快推进消费秩序全面恢复。此外还要发挥好行业协会、广大消费者等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创建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图1)。

图1 新时期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加快推进企业转型,提升消费繁荣度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对消费市场感知最为敏锐,因此有必要以市场中的消费企业为主导,主动加快转型。第一,引领新兴消费需求。建议瞄准餐饮美食、体育娱乐、购物消费、文化教育等重点业态,打造“酒吧一条街”“深夜食堂”“24小时自习室”“24小时健身房”等夜间消费服务场所。参考红红火火的“西安年”、惊艳四方的故宫“上元之夜”等做法,开发一系列特色夜游产品引爆市场。此外,针对有夜晚锻炼习惯的人,组织灯光篮球比赛、荧光跑、环湖漫步走等多种夜间活动,并且充分发挥夜间健身的经济带动作用,在健身房、公园、篮球场等周边提供健身指导、餐饮水吧等配套服务。第二,赋予产品精神价值。新时期人们对消费品的精神需求越来越明显。各大企业、商家要充分重视消费产品精神价值,顺应新时期“良性消费”的社会共识和物质消费比往下走、精神消费往上走的“鱼尾曲线”正在逐渐形成的潮流趋势,加大精神消费供给比重。具体来说,就是要加大对本土文化精神的挖掘,将游客内在的精神追求与外在的景观人文资源相连接,打造走心有温度的作品,让文化作为商业的灵魂体现地更为深刻。这种文化既可以是建党精神、抗疫精神等大文化,也可以倡导“景观之上皆生活”的理念,即将市井文化、在地文化、民宿文化作为旅游的魂,用于讲述不一样的故事,让消费者获得新奇的文化体验。此外,要充分发挥商业、体育、旅游等文化传播载体的作用,各区县在文化宣传方面要高屋建瓴,做好统一规划部署,实现辖区内处处体现文化,并且确保文化在不同载体中体现出多样性、生动性和统一性、一致性的有机结合。可以参照陕西延安在红色文化挖掘、打造、宣传等方面的做法,实现参与体验、景观观光和文艺表演的深度融合。第三,深入挖掘下沉市场。调研了解到下沉市场人口基数大,随着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升,下沉人群的消费能力逐渐释放,推动消费持续增长。因此,建议在满足既有消费对象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针对基层老百姓的消费需要,通过各种打折、砍价、拼团、秒杀、返现等活动来调动这部分群体的消费欲望,满足他们的需求。第四,突出乡土产品特色。在乡间开展旅游、研学、康养等消费活动更具安全感,契合新时期消费心理,由于更亲近大自然,费用支出较少,更符合新时期收入减少人群消费预期。因此,建议本土企业结合自身实际,主动对接党委政府,推动乡村发展区域一盘棋,同时争取政策资金项目支持,加强对本地文化、乡村景观、特色菜品的宣传力度,通过举办各种特色节庆文化活动来吸引消费者。

(二)优化企业经营环境,提升商业活跃度

第一,营造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重点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经营运行、招投标等方面为相关企业打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第二,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以保护消费企业和企业家合法财产为重点,结合新时期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加快制定完善扶持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同时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大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让有关企业能够卸下思想包袱,一心一意谋发展。第三,营造措施精准的政策环境。建议通过支持各地将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会议会展、培训、接待等公务活动在规定限额内委托相关企业承办,政府发放并补贴文化旅游惠民券,鼓励广大市民定点消费,推动消费稳步增长等方式加大对部分地区和企业的帮扶力度。加快政企平台建设,确保新时期帮扶政策能够为企业及时知晓,并采取一对一的帮扶方式,为企业走出困境出谋划策并提供“一站式”服务。分层分类出台相应的税费减免、贷款融资、援企稳岗、振兴市场等扶持政策,加大在办公场所租金、物业管理、用水用电消耗等方面费用的减免或补助力度。第四,营造欣欣向荣的社会环境。建议在全社会营造稳岗稳企的良好氛围,比如创建在线法律咨询平台、编制新时期消费复苏相关法律指南,为广大企业,尤其是中小微旅游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支持。此外,鼓励业主为相关企业租户减免租金。

(三)突显数字驱动作用,提升消费便利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因此,新时期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也应当突出数字驱动作用。第一,提升危机前馈功能。建议政府部门针对线下消费活动较为密集的特性,预判包括公共卫生、自然灾害、群体活动在内的各种危机发生的概率,测算危机的辐射影响范围和大小,并依据反馈结果为应急指挥调度中心提供应对预案。在得到中心指令后,城市智慧预警系统随机启动,包括医疗、交通、政府、物资、社区等在内的各个城市智慧子系统将自动启动紧急防控隔离措施,从而实现危机应对的自动化和高效化。第二,整合各类消费资源。建议加快智慧城市、智慧乡村、智慧景区等各类项目建设进度,挖掘“云消费”在服务贸易中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建立健全商、文、旅、体信息化共享平台。具体而言,就是政府开发利用好本地智慧城市APP。一方面对区域内各种物资进行规划统筹、整合利用,确保各种救援、生产、生活物资储备充足、调配顺畅;一方面建议整合本地吃喝玩乐游相关资源,通过叠加各种折扣,以最经济实惠的价格提供最具特色的产品服务,比如“一价全包”独家定制周末吃喝玩乐,团建定制游,私人订制生日聚会,网红打卡一日吃喝玩乐等。第三,赋能新兴消费需求。建议依托美团、携程等A P P,推动消费服务数字化建设,加快O T A(在线旅行社)建设布局,推动商、文、旅、体消费实现时时化、碎片化转型,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下足功夫:一是推行线上分时预约服务,实现消费者安心购票;二是通过社交裂变,推出拼团、砍价等方式,实现低成本引流;三是利用大数据设计线路和差异化的产品,引导消费者线上规划行程,针对不同用户群体和场景推动精准营销,实现用户转化;四是推出系列短视频和直播活动,带领用户云游、种草目的地;五是开发闪入园、“云排队”、景区语音导览等服务,以此来改变消费习惯,减少人员聚集。第四,丰富百姓生活场景。建议结合实际,进一步推动“无接触”“不见面”“零聚集”服务创新,将政务APP嵌入到微信、支付宝等头部应用的小程序中,推进商业、文化、体育、运动等资源进社区,规范“社区团购”等创新性消费形式,实现城市生活的便利化和人性化,为居民生活提供保障。

(四)打造产品服务风向标,提升消费舒适度

第一,树立行业标杆。探索引进景区(场馆)托管业务,在为景区、场馆提供全程、全面的“保姆式”日常运营管理服务的同时,快速引入专业化的管理理念,加快服务人才的培养。结合新时期消费者对健康服务方面需求提高的实际情况,建议企业商户在提供自身产品服务的同时,结合自身实际,主动向消费者普及预防疾病、早期发现、紧急救援、及时就医、合理用药等知识技能。同时,在对外宣传中增加消费者安全防护指南和健康消费指南等内容,加强工作人员的系统化、专业化的疾病防护、急救技能培训和健康旅游知识技能培训。第二,引进高端品牌。积极推动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开设区域性品牌首店、旗舰店、连锁店。鼓励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等外贸新业态的综合发展,多渠道扩大中高端消费品进口,丰富消费市场的供给,促进消费品市场竞争。第三,回归精细管理。建议对标广东、浙江等先行地区的“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做好服务管理制度的制定实施。培育一批认真负责、热情专业的服务人员,确保“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等全要素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精益化的科学管理模式能够在重庆落地实施,让消费者切身感受到消费服务超值。建议加大大数据以及成熟的网上运营平台场景支持,通过对社群用户消费数据的采集,形成清晰的用户画像,进而有针对性地提供消费服务参与指导、消费线路个性化定制等服务,盘活消费细分市场私域流量。第四,塑造精众品牌。区别于大众品牌,精众品牌消费者虽然人数总量不多,但是客户需求特点突出,忠诚度高。建议通过品质化服务于垂直细分领域的一小部分精众群体,加强其参与体验,以此打造自己的精众品牌。通过精众品牌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培育一批有重复消费意愿和重复购买力的深度消费群体,使其成为精众品牌的“超级传播者”,从而提升精众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影响力,推动高质量、特色化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五)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提升政策引领度

第一,加快推动产业复苏。在深入学习贯彻《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精神的基础上,建议政府部门充分利用新时期社会价值观念的新变化及新机遇,及时编制好针对性强、操作性强和实用性强的《新时期消费产业振兴规划》。按照《规划》的有关要求,各牵头单位及时细化落实方案,确保新时期消费振兴方案稳步实施,力争通过各部门几年的共同努力,相关产业实现充分转型、加速发展。第二,科学规划城市空间。优化升级现有商圈、街区,迎合消费升级需求,加快推进全域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打造一批集聚世界高端品牌、本土优质品牌和集购物、餐饮、文化、体验为一体的具有全市影响力的消费地标,建成汇集优品名品、融入国际时尚、引领夜间经济的特色知名商圈。加快产业服务型、商旅生态型、文化教育型、居住生活型国际化社区规划建设,把扩大消费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打造舒适便利“15分钟”社区便民商圈。第三,建设外向型消费高地。建议加快推进对外交通枢纽建设,在持续举办精品节会展会活动基础上,做好做足周末经济、节日经济文章,积极举办或承办一批具有较高影响力、带动力的赛事活动,打造会展赛事消费的新高地。第四,大力扶持行业组织。建议政府部门指导推动行业协会的建设,引导行业协会在开展市场调研、行业自救、企业互助、协调处理纠纷、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引导消费预期等方面主动担当作为。此外,通过建立企业命运共同体,来分享专业智慧,共谋产业复苏与振兴之策;充分利用平台经济发展契机,深入研究本领域新时期催生的新业态、新模式,分区分级为本行业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恢复生产做好服务。

猜你喜欢
消费
绿色消费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设计是消费,也不是消费!
40年消费流变
消费降级了吗?
“新青年消费”,你中了几条
消费舆情
消费物价指数
新消费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