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平城灯具的考古学研究

2023-05-29 09:06张海蛟
云冈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灯柱平城底径

张海蛟

(1.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0;2.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灯具是古人日常生活的必备之物,既是一种实用器,也是战国秦汉以来一种十分重要的奠器。其出现至少可以追朔到新石器时代,如浙江吴兴邱城、卢氏县祁家湾①河南三门峡市博物馆藏,仰韶时期。出土的陶灯。战国时期,灯具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至汉代,灯具的发展更加繁荣。

398-494 年,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近百年。目前大同地区已发表的北魏时期墓葬近400 座(截至2019 年底),其中出土灯具的墓葬30 余座,约占总数的8%。与大同北魏墓葬常见的陶罐、陶壶相比,灯具出土的频率较低、总量较小、器形变化的敏感度较差。但是,随着近年来大同地区考古发现纪年墓葬的增多和学术界对北魏平城墓葬类型与分期、文化因素源流及文化转型等方面研究的逐渐深入,笔者认为对大同地区出土北魏灯具的耙梳,对我们更细致地了解北魏时期平城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丧葬习俗是十分有益的。

一、类型学分析

目前北魏平城灯具的发现以墓葬出土为主,遗址仅见于云冈石窟窟顶遗址。已发表资料中出土灯具的有(截至2021 年6 月):司马金龙北魏墓,[1]大同城南金属镁厂,[2]南郊北魏墓群M7、M8、M102、M107、M116、M175、M253,[3]小站花疙瘩台北魏墓,[4]安留庄出土胡人驯狮石灯、[5](P118)雁北师院北魏墓群M2、M3、M9、M52,[6]迎宾大道M19、M39、M56、M84、M88,[7]七里村M4、M14、M26、M35,[8]下深井北魏墓,[9]大同县国营粮食原种厂,[10]陈庄北魏墓,[11]田村北魏墓,[12]文瀛路北魏墓,[13]沙岭新村M25,[14]恒安街北魏墓M13,[15]云冈石窟窟顶西区北魏佛教寺院遗址,[16]云波路北魏墓(M10),[17]石头村北魏墓,[18]大同二电厂北魏墓群M1、M36。[19]依质地可分为陶、铁、石三类,总计45件。具体如下。

(一)陶灯

标本18件。均为泥质灰陶。依灯柱形制不同可分四型。

A 型8 件。豆形灯。均为泥质灰陶,依灯柱及底座形制不同分四亚型。

Aa 型4 件。灯柱较高。依灯柱及灯座不同分四式。

Ⅰ式:灯碗口微敛,弧腹,灯柱较粗,中部内收,喇叭形底座。公安局M1:3,尺寸不明。

Ⅱ式:灯碗口微敛,斜弧腹,灯柱略呈锥形,喇叭形底座。文瀛路M1:21,位于墓室南部。通高29cm。

Ⅲ式:灯盘敞口,斜壁,灯柱为圆柱形,灯座上圆下方。沙岭新村M25:1,盘底有榫头插入灯柱。盘口径12.2、高3cm。中空,与柱座为一体。边长12.4cm,通高26.6cm。灯柱上泥条盘筑痕迹清晰可见。

Ⅳ式:灯盘敞口,斜壁,灯柱为细高的圆柱形,喇叭形底座,底部内敛。陈庄M1:3,器表施以红色,灯碗外饰仰莲纹。灯柱饰两周旋纹,灯座饰覆莲纹。灯盘直径15.5-17.3、座径15.3、通高48cm。

Ab 型2件。灯柱上部有小孔。雁北师院M52:28,位于耳室,灯盘浅腹、侈口、尖圆唇,盘深1.7cm。金属镁厂M9:1,灯柄和灯座合为一体,呈喇叭形状,高圈足,上有圆形穿孔3 个。口径8.9、底径6.5、高7.6cm。

Ac 型1 件。灯柱短粗。沙岭M2:26,敛口,垂鼓腹,灯柱短粗,喇叭形底座。尺寸不明。

Ad 型1 件。灯柱及底座均有镂空装饰。迎宾大道M56:4,通高13.4、灯盘口径12.7、柱径5.8、底径16.1cm。

B 型1 件。牛鼻形灯。灯柱偏下部两侧安装中空的圆筒,形成双孔。田村标本49,灯盘呈圜底钵形,尖圆唇,浅腹,口径11.8、深3.1cm。底座呈圆形,下部内收。灯盘处饰两周凹弦纹,灯体分段施红彩。底径6.2、通高10.9cm。

C 型 多枝灯。8 件。泥质灰陶,由灯碗、灯柱、底座、枝灯四部分组成,均为9 支灯,灯盘1、枝灯8。依灯柱形制分二亚型。

Ca型4件。依灯柱及底座分三式。

Ⅰ式:灯柱较粗,中部内收,喇叭形底座。田村标本58,置于墓室中部偏南,口径15.6、盘深3.2、底座直径18、通高29.4cm。

Ⅱ式:灯柱略呈锥形,底座分两层,底部为直壁筒形。雁北师院M2:72,位于墓室中部,口径16.2、盘深4.8、高23.5、底部直径20.5cm。二电厂北魏墓群M36:30,灯盏直径16.2、底座直径20.1、通高40.4cm。

Ⅲ式:灯柱略呈锥形,底座分三层,底部直壁内敛。云波路北魏墓M10:6,位于墓室内石椁门中部,底部直径21.8、口径19.4、通高47cm。

Cb 型4 件。灯柱中部呈葫芦形。依底座形制分三式。

Ⅰ式:灯柱粗胖,喇叭形底座。沙岭M2:47。东信M211:20,仅存灯柱的上半部,底座不存。

Ⅱ式:灯柱瘦高,喇叭形底座斜肩。石头村标本石6,灯碗口径13.2、底径14.4、通高32.4cm。

Ⅲ式:灯柱瘦高,底座为圆肩,下口直壁略内敛。七里村M35:1,通高54、口径18.3、底径17.7cm。

D 型:匜形灯。1 件。整体呈匜形,一侧有流。七里村M26:1,通高10.8、底径5.3、高4.8cm。

(二)石灯

标本23件。均由整块砂岩雕凿而成,由灯碗、灯柱、底座组成。依灯柱形制不同分三型。

A型 豆形灯(柱形灯)。17件。①迎宾大道M78:1,简报未公布。

Aa型 灯柱截面呈圆形。14件。

Ⅰ式:4件。灯碗弧壁、圜底,底座呈喇叭状斜肩或圆肩,口径与底径基本一致或略小于底径。南郊M8:2,灯碗直径12、通高17.7cm。南郊M107:22,表面未经研磨,口径10、底径10、高16cm。南郊M102:3与南郊M116:17均为残断的半截,二者可拼合为一件,拼合后底径11、通高24cm。南郊M175:1,灯碗直径11.4、通高15.2cm。

Ⅱ式:3 件。灯碗直壁、平底,底座分两层,上圆下方,口径与底径基本一致或略小于底径。南郊M7:1,圆柱状柄部中央有一周凸棱。口径9.8、高17cm。七里村M14:6,通高20.8、盘径18.5、底座边长19.2cm。金属镁厂M2:2,尺寸不明。

Ⅲ式:3件。灯碗为直壁微弧,底部略向下凹,底座分两层,上圆下方,口径大于底径。迎宾大道M39:3,位于棺外东侧,正对墓门。半球形直口,方唇,平底,圆形灯柱下接覆盆柱础状底座,器表雕凿痕迹规整清晰。通高22.1,口径12.4,底边长12.4cm。大同县国营粮食原种厂北魏墓M6:2,口径9.6、底径9.5×10.5、通高20.1cm。雁北师院M9:4,位于东棺东侧板外。口径7.2、底径9.3、通高16cm。

Ⅳ式:3件。灯碗弧腹略向外凸,圜底,底座分两层,上圆下方,口径大于底径。云冈石窟窟顶西区北魏佛教寺院遗址T507④:31,灯柱高16、灯口长14、宽11.9、口厚2.3、通高22.2cm。雁北师院M52:1,位于甬道中间,口径11.6、底座边长10.5、通高21.3cm。灯盘内有明显的的烟炱痕迹。恒安街北魏墓M13:2,口径27.8、内径23.1、柱径15、底边长21.5、通高38cm。小站花疙瘩台标本。碗口直径16.5、底座边长17、高52cm。

Ab 型 灯柱截面呈八边形。4 件。下深井M1:15,通高35.2cm。贾宝墓,灯盏直径17.5、高8.4cm,灯柱高26.5cm,方形底座边长15.7cm,底座上层高5.5、下层高5、通高10.5cm。石头村标本石33,灯碗外径21、灯座边长15.2-15.6、通高31cm。司马金龙墓石灯1,通高37.5cm。司马金龙墓石灯2,通高38cm。B型 牛鼻形灯。3件。

Ⅰ式 南郊M253:3,灯碗外径11、内径7.8、通高10cm。

Ⅱ式 迎宾大道M84:1,口径7.4-9.2、底边长10.4、宽4.8、通高10.8cm。雁北师院M3:1,白色砂岩,灯碗呈圜底圆钵形,平沿,浅腹。柄中部两侧外凸呈鼓状,最宽处8.3cm,横穿两孔,孔径1.8cm,底部中央有一长方体插孔,器物外表有烟炱痕迹。灯碗外径9、内径6.8、深1.4、通高8.8cm。

C 型 喇叭柱灯。3 件。迎宾大道M88:1,口径13、通高20cm。七里村M14:1,口径12.8、底径12.6、高20.8cm。二电厂北魏墓群M1:5,口径12.3、通高20.8cm。

(三)铁灯

共4件。依灯柱形制不同分二形。

A 型 牛鼻形灯。3 件。迎宾大道M73:1,通高9.6,盘径8.4cm。七里村M4:1,通高8,盘径11,底边长9.9cm。

B 型 高柱灯。1 件。迎宾大道M19:32,通高78.2、盘径10、底径18cm。

以上即是对陶、铁、石三种质地灯具进行的初步分型(图1)。需要说明的是,因发表资料有限,各型式之间难免存在缺环,尚有待随着新资料的公布,不断进行完善。目前,以Aa 型陶灯、C 型陶灯、A 型石灯的数量最多,变化最为明显。主要如下:

图1 北魏平城灯具型式图

Aa型陶灯:灯盏由口部微敛变为敞口,灯柱由粗变细,底座由喇叭形变为底部微敛的喇叭形。

C 型陶灯:变化主要体现在灯柱上,Ca 型陶灯的灯柱由束腰形变为锥形,Cb型陶灯灯柱由粗变细。

A 型石灯:Aa 型石灯的变化大致为灯碗弧壁圜底→直壁平底→弧腹略向外凸、圜底,口径与底径基本一致或略小于底径→口径大于底径,灯柱的高度也逐渐增高。Ab 型石灯也大致符合这个规律,口径与底径基本一致或略小于底径→口径大于底径。

二、分期

以纪年墓为标尺,参考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组合,可将这些墓葬划分为早中晚四组,分别对应平城北魏墓葬四个阶段(表1)。①见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博物馆:《大同南郊北魏墓群》,科学出版社,2006 年。本文涉及墓葬对应《大同南郊北魏墓群》中的第二、三、四、五期。

表1 墓葬分期与灯具型式表

由表1可知,第一期和第二期灯具质地、类型种类和数量都比较少。不同质地的灯具较集中地出现于第三期,即太和以来,类型多、数量多,反映出当时北魏平城居住人群在生活方式或丧葬风俗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可能与汉化政策的深入直接相关。此期也是石质灯具最丰富的时期,应该与460年以来云冈石窟的开凿有很大关系。至第四期,还有一些类型继续沿用。另一方面,灯具型式的变化与分期结果大致吻合。

三、北魏平城灯具的来源

北魏平城灯具作为墓葬的随葬器皿之一,有学者研究认为,北魏平城墓葬文化因素的来源主要有早期拓跋文化因素、十六国文化因素、东晋南朝文化因素、西域外来文明四个方面,[20]笔者赞同此说。

平城灯具主流来源应是承袭于汉晋,如陶豆形灯、多枝灯,铁高柱灯,这些在汉晋时期均可找到相似者。石灯的大量出现和使用,无疑与云冈石窟的开凿直接相关,应是洞窟开凿石料的副产品。而在灯盘装饰莲花、灯柱雕凿人兽图案的做法,应与佛教在平城的传播有直接关系。总之,与汉代灯具相比,北魏时期平城出土灯具的种类要少,如尚未发现缸式灯、吊灯,同时,该时期灯具也出现了个别新类型——牛鼻灯。

另外,平城还发现两件南朝灯具图像。一为宋绍祖墓石椁西壁椁板内侧壁画上绘的双捻灯(图2,a),二为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上绘制的槃灯(图2,b)。宋绍祖墓双捻灯由灯盘、灯柱、底座三部分组成,灯盘可见双孔,应为灯捻,不见火苗。灯柱细高,中部饰花。底座呈三角盘状。这种形制的灯具在昭苏汉代陶灯[21](图2,c)、沂南汉代画像石[22](图2,d)、洛神赋图[23](图2,e)中均可见到。司马金龙墓槃灯灯柱的中部分出3 个灯枝,分别承托3 个灯盘,下部为灯座。灯座上圆下方,呈柱础形,表面装饰斜向网格纹。这两种灯具的实物在平城地区尚未发现。扬之水先生认为“司马金龙墓漆画屏风是根据南朝漆画资料如南朝屏风画稿,在南朝逃亡贵族的指导下,在北朝忠实体现了南朝风格的作品。”[24]该认识同样符合宋绍祖墓的情况,若非系源自南朝的画稿或粉本,为何连灯具的表现都是南朝式的呢,而且,从绘画的流畅程度来看,可能画师亦是南朝人士。

图2 平城发现的南朝风格灯具与汉晋灯具图像

四、使用方式及丧葬意义

(一)日常生活使用方式

某一时期内人们的起居方式决定了日常生活中灯具的使用方式,这个时期的使用方式又与其高度直接相关。由表2 可知,北魏平城灯具中,就平均高度而言,高柱灯最高,多枝灯次之,豆形灯、喇叭柱形灯居中,穿孔灯、匜形灯最矮。多枝灯和豆形灯的使用方式,从司马金龙屏风画[1]和汉代画像砖[25](P162)的表现来看,是直接摆放在地面的。那么,比二者还要高的高柱灯应当也是摆放在地上使用的。喇叭柱形灯的平均高度与豆形灯接近,说明二者使用方式也接近。牛鼻形灯底部一般有附加柱座的插孔,其现有高度并不代表使用方式。匜形灯则可能是摆放在案、几类家具上使用的。然而,仔细考量高度区间的变化,豆形灯变化最大,其次为多枝灯,其余种类变化不大。说明这两种灯具的使用方式并不单一,可能较矮者是摆在案几上,较高者是置于地面上使用的。需要指出的是,较矮小的灯具除摆放在案几上使用外,可能还被用作行灯。

表2 北魏平城灯具高度统计表单位:cm

东晋十六国到南北朝时期,新出现了许多高足家具和垂足坐姿,显示出社会习俗变化的势头逐渐增强。[26]平城北魏墓葬中已发现多例石棺床实物和高足坐具图像,这些石棺床的高度在31-44cm 之间。[27]汉代不同时期的豆形灯平均高度最高者为18.5cm,[28]平城豆形灯平均高度陶灯为24.9、石灯为27.2cm,高度明显增加,且越到晚期,灯具越高,这与席地而坐向垂足而坐这种社会习俗的变化是相吻合的。

(二)燃灯方式和燃料

灯芯的材质和灯的燃料,孙机先生已做过精到的考证。灯芯的材质,主要因“立炷”方式不同而异,“盏中立炷式”的灯炷大都是用麻蒸等硬纤维做的,“盏唇搭炷式”的灯炷则用软纤维来做,软纤维灯炷还可在灯盘内立一小圆台,将软灯炷架在台上点燃。灯的燃料大致为植物油、动物膏脂、蜡三类。

就现有材料看,平城灯具的灯盘中部多数无立柱,为平底。有明显使用痕迹的以石灯最多,陶豆形灯、牛鼻灯、匜形灯次之,铁灯和陶多枝灯基本不见。有明显使用痕迹的灯具,可能是下葬时奠祭使用,也可能是死者生前所用的实用器随葬的,其余应是专用的明器。如七里村M14:1、M26:1,恒安街石灯等。使用痕迹均见于灯盘的边缘,说明灯芯是搭在灯盘边缘的,即“盏唇搭炷式”,[21]这与汉晋时期常见的“盏中立炷”的燃灯方式是有差别的。迎宾大道M19:32,灯盘中心存有实心立柱,可能采用了“盏中立炷”的燃灯方式。

植物油用以助燃的记载最早可见于《三国志·魏志》,“折松为炬,灌以麻油,从上风放火,烧贼攻具。”可见,至少在东汉以前,灯具照明多用动物油脂。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有了关于植物油压榨以及作为燃料用途的具体记载:“苴麻子黑,又实而重,捣治作烛,不作麻”和“茬,油色绿可爱,……又可以为烛。”说的是雌麻和白苏子这两种油料植物的种子可作植物油燃料。除此之外,还有“胡麻”,即油用亚麻,是西北、内蒙古一代主要的油料作物。[29](P179)时至今日,在晋北地区胡麻仍然被普遍种植,胡麻油也仍是当地最主要的食用油。

(三)在墓葬中的作用

平城灯具的出土位置因墓葬形制的不同略有差别,就现有资料来看,土洞墓、多室砖墓出土于棺前且正对墓道,这类灯具可能为奠器,如下深井北魏墓的石灯就与陶罐等物被置于棺前的一件漆盘之上。方形单砖室墓的灯具出土于墓门两侧或角落处,这类灯具应起为死者灵魂照明之用。如《西京杂记》记载“晋灵公冢,甚瑰壮,四角皆以石为獲犬捧烛。”[30](卷6,P42)另一方面,灯点燃后,会迅速消耗掉墓室中的氧气,更利于死者的长久保存。

(文中使用的公安局M1:3、沙岭M2:26 和东信M211:20 三件灯具图片均为大同市考古研究所提供,谨致谢忱。)

猜你喜欢
灯柱平城底径
日本红绿灯突然倒塌,元凶是狗尿
连接天地的灯柱
江苏省无锡市城南遗址瓮棺墓葬发掘简报
大型卷筒绳槽底径测量方法浅析
一种能准确高效检测齿毂槽底径的检具
临颍县固厢墓地M15发掘简报
北魏孝文帝迁都环境因素考论
开拓奋进谱华章
——记大同市劳动模范、大同市平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王开龙
一颗住在灯柱里的星星
北魏道武帝至明元帝前期平城布局初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