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鹏
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古城自然保护站,甘肃 武威 733200
陆生野生动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与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陆生野生动物又被称为移动的“病毒库”,易导致共患病的传播,对人类生命安全的影响不容忽视。近年来,陆生野生动物的贸易往来进一步加快了病原体的变异重组,从而导致各类传染性疾病频发。依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开数据,目前人类疾病共有1 415 种,其中共患病占比达到61%,且有60%的共患病是由动物引起的,而动物源疾病中又有近60%来源于野生动物[1]。我国地域辽阔,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加之是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国家,因而增大了野生动物源疾病的发生概率。陆生野生动物感染疾病后,若再与人群接触,便可能导致共患病大范围暴发。从某种程度上说,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直接威胁着野生动物的生存与发展,严重冲击野生动物保护与养殖畜牧业发展。因此,我国高度重视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该项工作当前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统筹负责,《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中明确规定了林业部门在该项工作上的监管职责[2]。2005 年,我国已在全国范围内构建起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也由此引发了国内学者对此的大力研究[3]。
大部分已有研究是从国家、省市层面对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建设情况展开,对未来该项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而对于一些自然保护区而言,一些传染性疾病直接影响着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严重限制着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开展。目前,从自然保护区层面探讨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建设的研究相对较少。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是1988 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的通知》中批准设立的国家级森林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其生态保护工作责任重大[4]。鉴于此,笔者以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分析该保护区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建设对策,以期提升该保护区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水平。
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蒙新高原与黄土高原交会处的祁连山北麓,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整体占地面积约265.3 万hm2,核心区域面积为802 261.6 hm2。该保护区为大陆性高寒半湿润山地气候,冬长夏短,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凉湿润,每年5—9 月集中降雨。随海拔上升,保护区内的气候要素呈现自下而上的变化,因此较为适宜不同类型的动植物生长。
该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丰富,且大力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上取得了斐然的成绩。截至2022年底,该保护区共有77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雪豹、野驴、白唇鹿、蓑羽鹤、卷羽鹈鹕、白鹈鹕、灰鹤及疣鼻天鹅等。该保护区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目前共设立了古城自然保护站、东大河保护站、十八里堡保护站等23个保护站[5]。
为积极推进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甘肃省从维护国家公共安全的战略高度出发,制定了《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方案》,并成立了甘肃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实施领导小组及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办公室。截至2022 年底,甘肃省共成立了9 个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14 个省级疫源疫病监测站、24 个县级疫源疫病监测站。每年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甘肃省野生动植物管理局等相关部门都针对监测站工作人员开展培训,面向全省人民群众开展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知识及相关政策法规宣传;针对重点陆生野生动物分布区域设置观察点、巡查路线与监测样地,采取24 小时值班制度;要求监测站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疫情报告制度开展工作,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保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作不留死角[6]。
在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中,监测体系是重中之重,也是工作开展的必要基础。保护区在开展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作时,需要大量进行动物样品的分析。因此,其需要借助各种先进技术提高监测分析效率和样品资源的利用效率。但当前,保护区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与样品分析工作规范性不足,其主动监测与被动监测工作中均缺乏明确的操作流程,再加上保护区内的陆生野生动物种类较多,疫源疫病具有多发性,导致保护区无法针对不同疫源疫病进行监测致使相关工作难以标准化开展。虽然目前保护区可以开展一些简单的疫源疫病监测工作,但是对于一些重点共患病,并未建立专业的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对于保护区内暴发的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情,目前保护区只能通过简单的药物试验进行诊断。与林业和草原管理部门相比,动物防疫站等部门具有更加丰富的疫情监测资源,在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上更具有专业优势。然而,多主体联动机制的缺失导致专业部门的资源优势与功能优势均无法得到发挥,严重限制了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作的有效开展。
目前,该保护区未建立完善的疫病防控应急响应机制,尤其是针对重点疫源疫病,难以做到防患于未然。首先,应急响应与监测防控间缺乏联动性。监测主体与防控主体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加之监测工作开展的不专业性,导致一些重点疫源疫病无法第一时间被上报。防控工作的开展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而近段时间可能已经出现疫源疫病的扩散现象。其次,针对人畜共患病的防控工作开展不到位。在重点疫源疫病中,人畜共患病的影响显然更加严重。而目前保护区并未针对人畜共患病建立高效响应机制,甚至还会出现人员专业性缺失而造成工作人员感染的问题。在发现人畜共患病疫源以后,部分工作人员在处理时并未及时识别出是人畜共患病,仍旧按照正常疫源疫病工作响应流程开展工作,从而出现工作不规范的问题,导致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接触并感染人畜共患病。此时若无法尽快识别出人畜共患病,还会进一步造成人传人、人传动物的规模扩散现象。最后,针对人畜共患病缺乏多部门防控响应机制。人畜共患病感染事件相对严重,若不妥善处理必然会导致大范围发生。因此,有关部门需要联合参与人畜共患病防控工作。而目前除面对一些重大人畜共患病外,保护区并未形成一体化防控响应体系,导致人畜共患病防控工作开展受限。
为进一步健全保护区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控体系,切实提升综合防控能力,提高生态安全保障功能,笔者提出了适用于保护区的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该体系着重强调部门间的协同合作。其中,保护区的野生动物管理部门作为第一责任部门统筹国家级实验室、兽医管理部门和公共卫生管理部门等,联合开展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作。整个体系可分为两大模块,即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和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体系。
根据保护区的实际情况,笔者提出了如图1 所示的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该体系要求以国家野生动物管理部门为主导,确保保护区在各级野生动物管理部门领导下开展监测工作。保护区内的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由主动监测和被动监测两个部分构成。保护区需要在被动监测和主动监测样品数据支持下建立野生动物病原体数据库,探明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点疫源动物、媒介动物和病原生物清单,并结合主动监测数据结果进行阶段性调整。
图1 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
保护区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主动监测是在主管部门组织下开展的重点区域专项监测工作。主动监测调查工作要求巡护人员全面收集重点区域的相关样品,包括收集新鲜野生动物尸体,获取血液样本、新鲜野生动物粪便等,并通过参考实验室完成样品分析[7]。主动监测活动更具针对性,但监测的覆盖面积较小,因此保护区的监测防控更多采用被动监测。
被动监测要求巡护人员进行日常样品收集,包括死亡动物的组织样品、非自然死亡动物的口鼻拭子样品等[8]。一般而言,为保证监测防控工作的有效性,每个季度内保护区野生动物管理机构应组织人员至少开展一次样品搜集工作。监测工作开展前,有关部门应提前对巡护人员进行生物安全培训,使其掌握样品采集流程、安全防护措施和无害化处理等内容。此外,有关部门要面向公众收集保护区内陆生野生动物疫病信息,制定健全的野生动物疫情信息反馈制度,积极响应公众提供的重大疫情事件,对特大异常事件进行紧急处理。
在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中,由国家野生动物管理部门进行统一管理,由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管理部门负责具体工作。保护区野生动物管理机构需要同时向地方政府和保护区主管部门负责。保护区野生动物管理机构下设监测站和保护区直属管理机构。两者管理工作内容基本相同,但检测站的工作内容与方式更加灵活。保护区管理机构和检测站的巡护人员主要负责主动监测和被动监测工作,具体工作内容如下。
在监测工作中,巡护人员获取样品后,需要及时进行样品检测。样品在由检测员和保护区主管部门初步判断后,交给专业检测机构进行病原体检测判断。送检时,保护区主管部门负责人应提供详细的现场信息,严格依据相关检测标准执行检查流程,区别保存不同样品。获得检测结果后,保护区主管部门应及时与行业专家进行沟通,通过风险分析了解保护区内陆生野生动物的疫源疫病特点,构建日常监控目标病原体清单,明确野生动物疫病的传播渠道,对列为主要监控目标的病原体清单进行重点监测,定期做好信息汇总处理工作,配合公共卫生部门做好流行病学数据收集与分析工作。同时,保护区需要定期开展病原体危害性分析工作,了解潜在病原体对野生动物和人类的危害,并制订科学的应急方案。
保护区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体系的构建以监测体系为基础,而监测体系的信息反馈是防控工作开展的必要前提。防控体系下的各部门主要负责信息公开与共享、疫情预警和响应指挥。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体系
防控体系实时接收主动监测和被动监测提供的样品数据信息,监测体系及时反馈监测疫情信息。保护区主管部门在接收到疫源疫病信息后,需要对疫源疫病信息进行再次判断,若未发现存在人畜共患病发生的情况,应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在专家指导下做好保护区疫情预警工作开展长期监测。监测过程中,保护区主管部门应根据重点区域实际情况开展保护区疫源疫病的预警监测工作,并定期开展信息汇总与流行病学跟踪分析。与此同时,保护区主管部门需要将保护区疫情发生区的经纬度、海拔及宿主动物等信息报告上级主管机构,结合实际情况做出预防性分析,方便地方政府做好疫情防控资源整合与预备工作。
若保护区发现陆生野生动物人畜共患病,应第一时间触发多部门协同应急响应机制,由监测人员及时向当地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提供详细的疫源疫病信息,以便政府做出相应的防控响应。同时,保护区野生动物管理部门应迅速将疫源疫病信息数据录入全国野生动物数据库,方便不同保护区专家进行疫源疫病分析,在垂直监管下为保护区疫情防控作出重要指示。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方主管部门应依据人畜共患病应急响应防控机制指导工作,地方政府部门应迅速成立防控重大动物及人类疫情指挥部,协同调度区域内的野生动物管理机构、农业农村部门、财政部门、公安部门和交管部门等,在区域内形成一体化的疫情防控响应体系,组织专业人员对病发区域进行紧急消杀处理,防止疫情蔓延,并及时向社会公众提供预警信息和防控措施指导。此外,为提高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体系的响应灵活度,相关部门需要组织野生动物防疫工作人员成立应急响应预备队,灵活处置保护区内出现的疫源疫病风险,做好疫情防控物资准备及管理工作,根据保护区监测体系的反馈数据开展疫病风险分析工作,在合理研判下对风险进行及时处理。
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其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切实提升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水平,有关部门必须了解其在工作开展中存在的各类问题,从解决现有问题出发不断完善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从监测体系与防控体系两端同时发力,提升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效率,最终达到保护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