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晓园,王国蓉,张甜,刘瑶
恐动症(kinesiophobia)是一种因躯体疼痛或损伤对运动产生非理性恐惧的特殊心理现象,严重影响患者术后躯体功能和生活质量[1]。手术患者恐动症的发生率高达45%~60%,是导致术后躯体残疾的高危风险因素[2-4]。由于医疗资源紧张以及对术后躯体健康的集中关注,医务人员及家属往往忽略了恐动症的发生和治疗。因此,明确手术患者发生恐动症的危险因素可以有效识别高危人群,并进行针对性干预。本研究旨在通过Meta分析探讨患者术后发生恐动症的影响因素,为恐动症的早期识别和预防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1.1 方案和注册 本研究已在PROSPERO平台注册,注册号为:CRD42022346297。
1.2 选取标准 纳入标准:研究类型为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和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为手术患者;结局指标为患者术后发生恐动症的相关因素或危险因素。排除标准:非中英文;重复发表文献;研究数据有误或无法完整提取;综述、会议或硕士论文。
1.3 文献检索策略 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Ovid Database、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2年7月31日,获取有关手术患者发生恐动症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检索采用主题词结合自由词的方式,中文检索词:术后、恐动症、影响因素、危险因素;英文检索词:Kinesiophobia、Influencing factors、Risk factors。同时追溯检索纳入研究中的后附参考文献,以使检索结果更加全面。
1.4 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 使用Note express软件剔除重复文献,两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如遇分歧,则通过讨论或与第3名研究者介入,协商讨论决定。在阅读文献的文题和摘要进行初筛后,进一步阅读全文以确定是否纳入。资料提取内容:第一作者、发表时间、调查地区、研究设计类型、调查时间、调查对象、样本量、危险因素等。
1.5 文献质量评价 由2名评价者分别独立阅读纳入文献后进行质量评价,①采用纽卡斯尔- 渥太华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5]对病例对照和队列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包含研究对象选择、可比性、暴露因素3个维度,共8个条目,0~4分为低质量,5~9分为高质量。②应用美国卫生保健质量和研究机构(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AHRQ)推荐的横断面研究质量评价量表[5]对横断面研究进行评价,该量表共计11个条目,据条目内容判定为“是”“否”或“不清楚”,分别记“1”及“0”分,0~3分为低质量,4~7分为中等质量,8~11分为高质量。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tata 15.0 和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将OR值及95%置信区间(CI)进行效应量合并,认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χ2和I2检验对各研究间的异质性检验判断,若各结果间无统计学异质性,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反之,选择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对于异质性较大的研究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或亚组分析,必要时剔除相关文献以保证研究结果的稳定性。通过Egger检验来评价发表偏移。
2.1 纳入文献概况 初检共获得1 295篇文献,经逐层筛选,最终纳入11篇研究,见图1。纳入文献总样本量为3 358例,文献质量评价结果,见表1。
表1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及质量评价结果
图1 文献筛选流程
2.2 Meta分析结果 自我效能、疼痛程度、文化程度、积极应对、社会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年龄、疾病病程是手术患者术后发生恐动症的危险因素,见表2、图2。
表2 手术患者恐动症影响因素的Meta 分析结果
图2 手术患者恐动症与自我效能关系的Meta 分析森林图
2.3 发表偏倚 发表偏倚显示,自我效能、疼痛程度、文化程度、积极应对、社会支持的Egger检验结果P值分别为0.014、0.815、0.216、0.105、0.873,提示自我效能对手术患者术后发生恐动症的影响分析可能存在一定的发表偏倚。
2.4 敏感性分析 文化程度的异质性较大,采用敏感性分析发现异质性来源为Cai等[8]研究。剔除该研究后(I2=49.0%,P=0.16),研究间具有同质性,前后差异较小,研究结果可靠性较好。
本研究显示,年龄与患者术后发生恐动症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及认知能力下降,患者担心术后康复效果,躯体与精神的双重疲乏增加了恐动症发生风险[17]。文化程度高的患者发生恐动症的风险越低,可能是因为理解和接受能力较强,能够积极获取疾病术后康复知识以及来自家庭或朋友的支持,更能全面、理性地看待术后疼痛与功能锻炼,依从性更高[18]。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基本情况选择口头结合图片或视频方式进行针对性宣教,从心理、康复等多学科角度开展专业的认知行为干预,以提高患者对疾病及康复的认识,预防或减轻患者的恐惧运动心理。
本研究发现疼痛程度是术后发生恐动症的危险因素,且与恐动症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疼痛引起的生理和心理不适感导致患者逃避康复运动,疼痛程度越高,逃避运动行为越严重[19]。疾病病程越长,术前遭受疼痛以及躯体活动障碍的时间越长,术后发生恐动症的风险越高,与Hsieh等[20]研究结果一致。可能与患者担心病情严重影响预后效果,形成逃避心理有关。为此,可结合麻醉和手术医师意见,通过适当服用止疼药物来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的早期活动意识。当前,虚拟现实技术(VR)发展迅速且极具交互感,对于病程较长的患者,可通过“步态训练”等趣味性早期康复锻炼,减轻患者的恐惧运动心理[21]。
自我效能低是术后发生恐动症的重要危险因素。研究表明,自我效能作为疼痛相关恐惧与回避行为之间的中介变量,比疼痛程度更具影响力[22-24]。而负性情绪、家庭照护不足以及疼痛宣教不到位会降低患者自我效能感[25-27],应注重培养患者健康的心态和生活方式,增强术后康复信念及管理能力,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减少术后恐动症的发生。积极的应对方式能够使患者乐观并主动地面对术后康复活动,从而减轻对运动的恐惧感[28]。本研究中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以及社会支持是术后发生恐动症的影响因素。社会支持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社会支持水平越低,获得家庭、朋友或医务人员的支持越少,对支持的利用度降低,造成患者术后对于运动的恐惧和排斥增强[7]。本研究尚未总结出主观支持与术后发生恐动症的相关性,但研究发现[14]主观支持与恐动症严重程度呈负相关,未来仍需进一步验证。
本研究纳入文献中存在横断面研究,不能控制研究设计等偏倚的影响,存在一定异质性,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由于纳入国外文献较少,其结论缺乏一定全面性和推广性。因此,未来仍需开展更多高质量、大样本、多中心的队列研究,以对本研究结果进行验证。
综上所述,自我效能、积极应对、社会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疼痛程度、疾病病程、年龄和文化程度是手术患者发生恐动症的影响因素。未来,应提高患者术后康复锻炼的参与率和自我效能感,倡导积极的疾病应对方式,鼓励家属及医务人员给予更多关心和帮助,对文化程度低和老年手术患者进行针对性疼痛管理,以防止手术患者恐动症的发生和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