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唐水
摘要:新文科建设背景和目前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不理想的局面均需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理念、手段、方法做出及时的回应和改变。基于OBE理念视角,文章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对此予以回应。分析了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引入OBE理念的可能性与重要实践价值;随后探讨了基于OBE理念视角社会工作培养方案制定应遵循“以生为本,成果导向,紧扣国家社会发展需要”“内外结合,发挥优势,凸显培养特色”的原则。采取“反向设计”的方法,步骤为首先“立德树人”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第二“能力为本”夯实人才素养要求;第三紧扣行业发展需要和学校办学条件做好人才培养定位;第四紧扣素养要求构建课程体系;第五建章立制严把人才培养过程和质量。
关键词:新文科,OBE理念,社会工作,人才培养
“新文科”是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等传统文科的课程中,开展文理交叉,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达到知识扩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1]新文科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从学科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轉向支撑引领。[2]
新文科要求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方式、培养手段等要全面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活动离不开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指针和依据,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首道工序。中国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的社会工作人才,而中国高校恢复社会工作专业开始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只有几十年的时间,是一门新兴的专业。虽然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迅速,目前,中国社会工作本科高校近400所,每年也有超过两万人的专业毕业生,[3]但是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只有将近10%,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并没有真正达到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对其所需能力的要求,人才培养与社会行业需求严重脱节,[4]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才培养方案设定不科学。[5]因此,基于新文科建设背景,结合新文科建设要求,采用符合新文科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人才需要制定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方案迫在眉睫。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即成果导向教育或产出导向教育模式,强调教育培养目标指向明确,学生毕业要求具体、可操作,被认为是追求卓越教育的正确方向。OBE理念正好符合新文科人才培养的以结果为导向的理念要求。自20世纪80年代起,已成为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其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全面接受了OBE的理念,被广泛应用在工程专业中,并将其贯穿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始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6]目前,在中国,OBE理念主要应用在高等工程人才培养中,已有数十所大学工程类专业通过了OBE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而文科专业少见引入OBE的理念,社会工作专业则未见引入案例。[7]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引入OBE理念的可能性在于其有着与工程类专业类似的特性。社会工作专业是一门应用型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职业指向清晰,就业领域明确,社会工作专业培养从事社会服务和助人服务的社会工作者(也称社会工作师),而社会工作者已经明确收入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国家职业目录中。国家要求,要成为社会工作者就需要接受专门的专业教育并取得国家承认的专业学历,还需要获得相应的从业证书即社会工作师证,分为初级(助理)、中级、高级三个级别。国家职业大纲对各级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养有明确指标。因此与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一样,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也是可以量化和测量的。[8]因而按照OBE理念来实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是完全可能的。
1.培养目标更明确
OBE理念下的人才培养强调以学生为本,明确了社会和行业对人才的职业素养和具体要求,即社会需要决定行业发展,行业发展决定人才培养需要的素养与层次。在OBE理念指引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就能明确社会工作人才具备什么样的能力、达到什么样的水平,OBE理念下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目标更明确、指向性更强。
2.课程设置更科学、操作性更强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OBE理念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就可以依照社会和行业对人才的素养、能力和水平的具体要求一一对应设置,课程内容有明确参照。因此需要设置哪些专业课程,哪些课程不需要设置,需要多少课时,课程与课程之间的逻辑联系十分明确,学生不需要学习那些无关的课程,课程体系架构明确,科学合理。
3.准确提高学生专业素养
OBE理念下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对专业能力要求指向具体清晰,社会对社会工作者的基本素养和能力,学生毕业后想从事哪个领域或者哪个行业的社会工作,学生自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行业要求来选择相应的课程,储备相应的素养和技能。学生只会学到有用的东西,因此其专业素养会得到精确的实现。
4.人才培养成效的评价客观科学
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手段就是教育教学。由于OBE理念下的人才培养结果更加直观,可测量,那么回过头来检查教育教学的成效就同样客观可溯。社会发展对社会工作人才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能力,达到的程度在OBE理念下教育教学中均可量化、具体化,因而其考核人才培养的成效也就十分客观科学。
第一,以生为本,成果导向,紧扣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以生为本、成果导向和紧扣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实际上是相辅相成。以生为本就是在设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要以学生的成才的需求为本。成果导向就是以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才能这一成果为导向。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培养人才的根本目的。社会工作专业应该按照国家和社会发展对其成为合格的社会工作人才的素养来设定人才培养方案。
第二,内外结合,依托优势,凸显特色。内外结合指的是要处理好人才培养的内部条件和外部需求的关系。内部条件是学校开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与水平,能力包括如师资与办学条件,水平则是具备培养什么层级的社会工作人才等。外部需求即是国家、社会、行业、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社会工作人才,达到什么样的能力水平。处理好内部与外部的关系就是处理好外部需求与内部条件之间的关系,有什么能力就办什么事,有多大能力办多大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定还需要依托所在学校的办学优势,凸显人才培养的特色。
由于OBE理念的人才培养是以学生的成果为导向,这就要求在设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先要考虑人才市场对学生的能力和素养的需求,因而其设定方法为“反向设计”。即将传统的“学校-学生-社会”人才培养模式改为“社会-学生-学校”的模式来设定。传统的“学校-学生-社会”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学校为主导,学校依据自己的构想设置专业、专业的规模、依据学校的师资专长开设课程,陷入以校办学、依师设课的迷局。这样势必会闭门造车,影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耽误学生的前途。OBE理念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学生-学校”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反向开展,也即先要准确了解国家和社会需要的社会工作人才的素养和规模要求,然后按照各级社会工作人才对学生需要具备的能力、达到的水平定位,再来依据学校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来设置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模块和教学方法,教学实施与管理过程以及人才培养成效评价,并且还要确定本校社会工作专业能够培养的数量。
1.“立德樹人”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人才培养的总方向,人才培养分为总目标和具体目标。总目标是将学生培养为用专业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是为培养借助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能力服务于国家和区域社会发展,能够利用自己的专业才华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在这一总目标要求下设定社会工作人才所具备的各项素养和具体指标要求,也就是细化具体目标。社会工作人才需要达成的素养要求,一般包括思想政治素养、专业价值理念、专业知识与能力素养三个部分。社会工作人才应具备的思想政治素养为理论基础,能够坚定利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思想引领自己的政治方向,在社会工作实践中能够自觉贯彻“三个先进”、坚持“四个自信”。
2.“能力为本”夯实人才素养要求
(1)核心能力
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具备借助专业助力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的素养和能力,即人才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是学生具备能够胜任社会工作专业实务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综合考虑社会、环境、政策、个体心理等因素来对个人、群体和社区问题进行预估诊断、制定可行的干预方案,并能利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方法开展社会工作服务,助力国家或区域社会发展。人才培养目标也包含人才培养的领域定位、类型定位。
(2)综合素养
除了专业素养之外,社会工作人才还应包含应有的综合素养,社会科学、人文与自然科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知识与技术,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现代技术手段,解决职业岗位中的相关问题,这也是新文科人才培养对人才具备交叉学科能力的要求的体现。
(3)国际化视野
全球社会在不断交互发展,一个社会的发展与世界其他社会的发展已经紧密相连,个人的命运和全社会乃至全球的发展息息相关,世界已经变成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就要求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应该具有放眼世界的全球化视野,为世界提供中国社会工作服务经验,向世界展示中国社会文明发展和人民福祉进步,也为世界其他国家社会问题提供帮助,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添砖加瓦。社会工作人才的全球化国际化视野可以通过开展双语教学、国际化协作人才培养来实现。
3.紧扣行业发展需要和学校办学条件做好人才培养定位
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是为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人才,由于其专业性,更是要对应具体的行业和领域。社会工作服务的行业和领域定位是社会服务、社会福利与社会管理,因此其人才培养应该按照这些行业和领域对其能力素养的要求来确定。社会工作人才是应用型人才,就目前国家对社会工作人才职级划分情况来看,学校应该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学制、师资、颁发学历学位的层次)来确定其能培养的社会工作人才的职级水平。
4.紧扣素养要求,科学架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课程是教授学生获得、掌握、具备上述素养和知识能力要求的重要载体,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一定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来构建。课程体系一般包含公共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两个模块。专业教育课程模块又分为基础核心课程模块(包括理论课程和实务方法课程)、专业课程模块(包括必修和选修课程),前者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中最基础的内容。社会工作专业的实验、实习、实践课程应该不应少于800小时,这是本专业最基本要求。另外,还可以根据学校学科优势开设一些能够凸显本校社会工作专业特色的课程,培养具有鲜明特色的社会工作人才。
5.建章建制,严把人才培养过程管控和质量
要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完成人才培养过程,达成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成效,必须要有严格的人才培养过程管控机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管控机制包括,一是科学计算专业每一门课程的内容与人才培养具体目标各指标要求的相关度,相关度包括高度相关、一般和不相关三类。如果一门课程的内容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相关度得分不高,这门课就是与人才培养不相关的课程,可以剔除。二是建立课程教学的监督评价制度和机制,保证教学过程紧扣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课程教学监督制度和机制,跟踪教学效果,管控教学质量;通过阶段性考核,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保证学生始终朝人才培养目标迈进。三是建立人才培养成效评价机制,不断改进,持续发展。社会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对专业人才的素养要求也在不断变化,提出新的要求,因此人才培养方案也要及时跟进,随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不断更新内容,不断完善。可以依托校内和校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跟踪人才培养的质量,了解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做出合理的回应和调整。
本文系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江苏建立相对贫困动态治理长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0SHC002;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项目“OBE理念下卓越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19JSJG129;南京邮电大学教改研究项目 “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建设与教学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02413JX91。
参考文献:
[1]周静,李佳峰.新文科背景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2(S1):174-176.
[2]张雷生.高校新文科建设:响鼓还需重锤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03-15(008).
[3]曾守锤.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困境与应对策略——基于职业分层视角的分析[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4(06):19-27中州学刊,2021(05):74-79.
[4]闫金山.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困境与应对策略——基于职业分层视角的分析[J].中州学刊,2021(05):74-79.
[5]何月华,李志鑫.建构主义视角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黑龙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21(16):14-17.
[6]苏凡,李曼丽.基于OBE理念,构建通识教育课程教学与评估体系——以清华大学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2):129-135.
[7]蔡立成,陈晓东.浅谈OBE理念下的应用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J].祖国,2016(22):277-278.
[8]孔凡飞.OBE教育理念下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个性化培养的思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4):27-29.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江苏南京 210043)
(责任编辑:姜秀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