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茂庭 缪笛 魏椿林
摘要:对于高校辅导员工作室的定义,至今没有学者专家进行统一定论,笔者从工作方式的视角认为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多是以高校专职辅导员、兼职辅导员、学生工作干部为主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紧扣辅导员工作职责、服务于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于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进行理论与实践双重探索的教育研究性组织。本文着重以生涯规划教育为研究方向的高校辅导员工作室为例,指出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对于生涯规划的补充指导和服务的重要意义,理清在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解析辅导员工作室模式对于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对于大学生的成长目标、职业规划和就业态度的重要性。[1]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工作室,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职业化
高校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两种身份,是学校管理团队和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是大学生成长道路上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2]为实现高质量高水平培养人才,不斷提升现阶段大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越来受到重视,打造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是高校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工作。国家陆续在出台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相关文件,不断为辅导员的工作提供更多支撑性的保障。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对于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发展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正是基于这样的新机会,国家对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更高要求,以及在此过程中辅导员对于职业能力的提升、自我成长和发展的迫切需求,以及在寻求职业幸福感的道路上更需要一群志同道合的团队,因此逐渐出现了辅导员工作室。由最开始的个人工作室,逐渐扩大影响发展到以团队合作为平台的辅导员工作室,随着发展逐渐涌现出一批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辅导员工作室,比如2009年复旦大学的“赵强工作室”、2014年安徽省出现了约19个辅导员工作室、江西省江西理工大学的“发哥工作室”、2018年云南大学的“朱丹工作室”,陆续到2020年全国所有省份都相继在筹办辅导员工作室的建设,由此可见辅导员工作室的建设是作为时代新人培育工程的一项比较系统性、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新平台之一,也是提升辅导员队伍建设以及服务学生成长的重要场域之一。
综上所述,新时代下高校辅导员工作室的建设引发了更多的思考。因此,积极探索辅导员工作室建设是助推师生成长发展时,增强高校价值引领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应然逻辑和现实诉求,也是实现更高效服务学生成长以及服务辅导员的职业生涯发展,服务于专业化职业化的队伍建设,服务于“三全育人”的要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在各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对接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需要的重要环节。目前多数高校在探索符合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体制时的视角正在发生转变,同样毕业生就业方式也随之转变,就业竞争压力的增大就成为了大学生面临的普遍问题。因此,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对高校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显得格外重要;[3]另一方面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面对民生之本,大学生是作为人才资源的重要来源,那么对于大学生的高质量培育就更为重要。
在大学生人才培养方式中,其中重要一环就是实现大学生高质量高水平就业,要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主动参与自我的职业生涯发展。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得大学毕业生不只是去填补现阶段岗位需要,更应是实现一种岗位创造能力的锻炼,在此基础上反向带动劳动力的市场发展,形成人才资源与社会市场的内循环。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服务就业全过程,稳定就业并提升就业指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随着每年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长,大学生就业面临严峻和复杂的形势,精准服务毕业生就业指导教育是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必要环节。以就业为导向,发展为目标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其目的是能更好地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和社会发展的新征程,实现大学生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相互融合。而在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全过程培养不可替代,对于现在个性化特征明显的大学生更需要“一人一策”的追踪式教育。
首先,大学生自我认知的问题往往表现在,自我认知与专业认知冲突,自我认知与社会环境冲突。根据对680份在宜高校大学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情况调研”的抽样调查报告进行分析,结果发现48%的大学生在大四年级阶段对于自己所学专业的行业发展不清晰,有39.8%的大学生对于所选专业的社会需求岗位要求不清晰,有55%的大学生不愿意从事自己所学专业的相关工作。较多的大学生缺乏“知己”及“知彼”的正确认识,归根结底是存在非理性自我认知以及缺失科学有效的生涯规划教育。
其次,高校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教学存在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教育不并行问题。随着高校毕业生逐年的增多,就业竞争的压力越发严重,各高校也陆续将职业生涯规划纳入第一课堂,也陆续有些高校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专业教育和价值引领课程进行有机融合;与此同时,学生对于该类课程的需求较多,也对该门课程有较高的期待值,但是多数高校该门课程理论性较强,且较多存在多位理论教学层面,实践教育与理论教学紧密性和关联性不强,尤其是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职业环境评估和制定执行行动计划阶段后的评估与反馈两个环节存在与实际脱节现象。同时,存在职业咨询师资队伍的缺乏现象,不能全覆盖所有学生的需求,导致多数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与反馈调整阶段脱离实际。一方面目前的职业生涯教育普遍缺乏对于市场现状和就业行业发展的客观分析教育,另一方面职业生涯教育中的实践教育严重缺乏,导致了大多数学生还停留在书本理论学习层面,对于职业生涯产生课本化、校园化以及理想化的不合理认知,进一步导致了学生生涯兴趣的教育无法取得较为良好的成效,同时对于课程期望呈下降趋势。
再次,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认知能力。伴随着国家工作种类的不断扩张和社会经济对劳动类别划分标准的持续细化,加大了大学生对职业的认知与计划管理难度。同时,在新时代下的青年学生个性化发展较为普遍,青年群体对于事物的新奇探索观点层出不穷,也就更需要用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意识,而创新其实也是在与传统思维模式进行碰撞的结果,在整个创新意识培养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在进行持续性的独立思考,对于个体和共同体的辩证认知以及对于思维模式碰撞的弹性张力,最大限度的去重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引导学生去挖掘自己的创新能力,从而培养自己的综合素养能力,丰富职业生涯教育维度,提升职业生涯规划能力。[4]基于创新能力和创新认知的基础,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学习能力,唤醒学生的职业认知。
最后,职业价值观的树立存在角色错位现象,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的树立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5]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大学生对于树立职业价值观因子的重要性排序出现了不同现象,根据对680份在宜高校大学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情况调研”抽样调查报告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双一流院校的学生对于就业地区、发展前景以及就业环境比较看重,對于个人价值的实现占比较多,出现一些角色错位现象。也正是由于没有理清该阶段自己所对应的人生角色,也就无法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也就导致了对于自我规划的认知存在偏差。所以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环节,更应该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全面分析行业发展,让学生能够更清晰的进行职业定位,将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目标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树立“小我融入大我”、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共实现的目标。
第一,聚焦专业人才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双向融合”,紧扣辅导员职责实施“立体化”育人,深耕系统性的职业生涯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紧密结合社会及行业的发展,实现学生第一课堂与第二三课堂的精准融合,切实面向学生的生涯困惑,建立学生“一人一档”职业生涯档案,以“一人一策”的方式指导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聚焦解决重点群体学生,培养学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的意识和能力。
第二,辅导员工作室以生涯专题模块教育为主线,实施贯穿大一至大四的全周期大学生职业素养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从大一年级的生涯规划到大二年级的能力提升,通过大三年级的职业定向,服务大四年级的就业指导,实现大学生更高质量及更充分的全面就业。
第三,依托辅导员工作室搭建“V+N”网络育人体系。运用新媒体技术增强“线上线下”协同育人合力,开辟学生生涯规划活动专栏以及反馈渠道专栏,通过线下活动以及线上沟通交流,紧抓时代热点和网络热词,深挖这些网络语言背后的正能量信息,将学生喜欢的和感兴趣的地方结合起来,通过大学生自己所愿意接受的吸引点转化为育人原材料,将育人目标与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高度领悟时代新人背后的责任与使命,通过弘扬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有效提升融媒体价值引领育人实效。
第四,辅导员工作室以专业团体辅导加个性咨询服务相结合,全方位,全过程、全周期的服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学生提供生涯规划困惑解答、就业心理疏导、就业意愿强化、新职业分析等方面的个性服务,培育新时代职业价值观,引导学生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以成都理工大学彩虹生涯工作室为例,本工作室成立于2022年4月,是中共四川省委教育厅首批省级工作室,工作室立足“三全育人”要求,秉承“就业为导向,能力为基础,适应为标准,发展为目标”的职业发展教育理念,依托“一校两地”辅导员团队,开展就业团体辅导,搭建职业规划及就业咨询服务平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咨询个性化服务,以提升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结合这一年来的实践工作,笔者总结出一些关于本工作室在实践中方法。
第一,以连横合纵的矩阵,朝着融合型、研究型类型发展。以“老-中-青”团队的传帮带为纽带,实现工作室团队成长与发展模式的转变。辅导员工作室的人员结构组成始终以“三个梯度”为正循环,达到有效有针对性的培养、培训青年教师。
第二,以个性化生涯咨询为抓手,提供精准化生涯路径发展辅导。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动态更新迭代过程,工作室结合第一课堂和第二三课堂的有机融合,团队成员全员参与学生的成长,从职业意tt识培养到技能进阶再到职业能力对标从事行业产业的职场发展需求。在生涯指导和咨询的过程中,培养出一批学业指导师、生涯指导教师共同辅助职业发展规划新模式。
第三,以赛事促教育,以活动提能力。通过以学生日常教育为切入点,以学生共性难题和个性问题为话题开展活动,以求职生涯周为延续性活动,分简历制作、模拟招聘、市场调研等模块开展大赛,为在校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职场搭建平台,帮助学生主动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启发学生主动进行职业规划,提前谋就未来。
第四,以心理学业辅导护航,始终着力于健康自我,陶冶情操,建立自信,提高心理专业素质。以就业前中后为周期过程,开展心理指导,解决就业和择业中遇到的心理困惑。
第五,以制度机制建设为着力点,将问题研究趋于系统化,将表象化研究趋于精耕化,将精准导向以项目孵化为平台,将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进行有机融合,达到师生“二次成长”。
第六,以网络为新阵地,精准识别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个性需求,深耕时代新人要求,将小我融入大我,开展“职业价值观+互联网”工作,将网络文化建设的主人翁落脚到大学生,弘扬网络正能量,让网络阵地成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高地。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备受关注,对于就业前期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尤为重要,而青年成长重要时期的培养教育阶段正是在高校的学习阶段,高校的全过程、全周期的职业生涯教育与职业生涯意识的培养就扮演着重要角色。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服务于学生的高质量充分就业,高校辅导员工作室作为大学生教育的重要补充部分,尤其在精细化、专业化上服务于辅导员实施职业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才能更好的成为大学生的引领者与同行者。
本文系课题项目(四川省教育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西南交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高校辅导员专项)(CJSFZ22-31)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林煜.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改革优化[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2,38(12):134-136.
[2]田一洒. 学习共同体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研究[D].河北大学,2018.
[3]华晓晓,孙琪.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室专业化和精细化建设路径探究[J].科技资讯,2022,20(11):212-215.
[4]郭凡溪.高校辅导员工作室成长与发展路径探索[J].成才之路,2021(32):12-14.
[5]欧阳元,朱永芬.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3(04):100-102.
(作者单位:1.成都理工大学 四川成都 610059;2.四川轻化工大学 四川宜宾 644000)
(责任编辑:姜秀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