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四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23-05-28 08:44白雪莲李佳王诗玮
智库时代 2023年11期
关键词:文科交叉应用型

白雪莲 李佳 王诗玮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

一、引言

2017 年由美国希拉姆学院提出了 “新文科”的概念,2018 年教育部提出要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2020 年11 月,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正式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从此新文科建设工作全面开展[1]。新文科建设强调学科专业的融合性、现代技术的结合性和人才培养的复合性。新文科的核心要义在于“创新”,新在论域拓展,新在价值重塑,新在话语主导,新在交叉融合,新在研究范式。新文科建设是大融合,不仅是原有文科领域内需要学科交叉与融合,而是文理、文工等领域内更大跨度的交叉融合,打破了传统专业的限制,跨域了学科的局限。

这就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实现学科体系融合、知识体系融合、教学体系融合,要求文科教育的过程中将新知识与先进技术融入其中,重新组合知识体系,重视探索实践技术,加强培养创新思维,开拓国际视野,从而培养出高素质“四型”优秀人才。

培养“四型”人才是高校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应用型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重要途径。在新文科建设的新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将会面临新的要求,承担起新的任务,为了使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应用型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

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注重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二、“四型”人才的内涵

“四型”人才是指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国际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研究型人才相对,其侧重点在于应用能力的提升。作为应用型人才,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将掌握的专业知识应用于指导实践,能够熟练应用于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主要从事一线工作的技术人才或专业人才。[2]

创新型人才强调创新能力,虽然界定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但其侧重点都在于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注重加强创新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提升,能够在工作期间获得创新成果。这类人才思路开阔、思维活跃,具备较强的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在社会发展中起到开拓创新的作用。

复合型人才也称综合型人才或交叉型人才,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知识体系、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思维,综合性、多功能是这类人才的标志性特征,这类人才一般具备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涉及知识面广,能够将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借助各个学科的思维方法解决现实问题。因为所学知识的宽泛性和多样性,比传统专业的学生更为灵活也更有创新的基础。

国际型人才是熟练掌握国际基本规则和惯例,通晓世界文化差异,具备全球化思维和跨文化交流实践能力,掌握国际核心业务专长,熟练应用外语,具有较好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能开展国际业务的专业人才。[3]

“四型”人才中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国际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四者既有区别又密切联系。四者的侧重点不同,应用型重视对知识应用于实践,创新型则侧重推陈出新,复合型强调交叉融合,国际型注重国际化视野。但四者又是相互支撑,相互映衬的。

三、新文科背景下“四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我国经济已经驶入高质量发展之路,新发展理念逐渐深入各行各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指挥棒,而这一理念的贯彻执行离不开高等教育的大力支持,经济社会亟需高质量人才。高校只有紧跟时代潮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的整体方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所需的人才。新文科的提出,对应用型高校提出了“跨界融合”的新任务,应用型高校必须改变传统清晰划分学科、划分专业界限的人才培养模式,打破各种壁垒,做到学科与专业之间互相渗透,培养创新、复合的应用型人才,有效迎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要。

(一)“四型”人才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发展行驶在快车道上,万事万物瞬息即变,突破和创新随时都可能发生,高校培养的人才必须能够适应高速运转的时代。未来的社会,需要与时俱进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从应用型高校教育顶层设计的角度,摒弃保守、僵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将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融进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二)“四型”人才培养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4]

高校人才培养需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能够为区域经济和地方经济的建设提供服务。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地区之间的竞争不再仅仅依附于资源禀赋,人才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人才的质量已然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高校的重要使命之一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人才的培养必须立足于地方需要。只有高质量的输出知识富有、能力突出的“四型”人才,才能保障地区经济得到长足发展。

(三)“四型”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全面启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以来,高等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因其肩负着特殊使命,各个高校从教育理念到管理体制再到教学内容都做出了适当调整。此番改革的重要目的就是更新教育价值取向,将知识、能力、素质同等对待,充分运用家校社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多方育人合力,以利于培养“四型”人才。在新文科建设的大环境下,应用型高校必须探索高等教育的新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顺利推进教学改革,为“四型”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1、承诺进一步减少可用于武器的核材料的库存量及其应用。核材料及相应场区的数量越多,被盗风险就越大。所有国家均应努力尽可能减少可用于武器的材料的使用,并尽可能减少或消除这些材料的库存。

(四)“四型”人才培养是人才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人才的个性化是创新的表现,将社会需求和个人兴趣有机结合,有利于发挥个人优势,创造更高的价值。而“四型”人才培养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多学科交叉能力,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多样化发展,在与社会需求相吻合的前提下,让其个性得到充分展现。

四、新文科背景下“四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困境

(一)“四型”人才培养的现状

新文科的教育背景与传统文科不同,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不同。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新科技引进教学领域,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目标也走向多元化,各个高校都在融合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和国际型人才培养的路径。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四型人才培养还处于探索阶段,各个高校都还没有成熟的方案。

1.比较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

大部分高校尤其是应用型高校已经意识到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性,因此也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过程中增设实践类的课程,增加实践学时所占比例;重视双师型教师培养,提高教师实践能力,为优质实践教学提供保障;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企实习基地,通过企业专家进校和学生走进企业等形式,使学生感受实践、参与实践,使学生从真实问题中感悟,从真实项目中磨练,从真实情境中成长。充分掌握实践技能,提高应用能力。

2.开始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更是新时代的鲜明特色,但高校的人才培养并没有足够重视创新能力培养。很多学生没有创新意识,缺乏持续创新的精神和毅力,这就需要创新的相关引导,因此,学校的创新能力培养就非常的重要。但是很多学校缺少创新的条件,有些大学生思维是比较活跃,他们时常会有一些创新的观点,但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支持,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也因此错过了创新创业培养的良机。

3.缺乏学科交叉、复合能力的培养

新文科所提出的交叉融合是全方位、多角度的融合,不仅既要立足于破学科内部的界限,还要打破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界限。但因多年的发展和建设都已经形成独立的学科专业体系,短时间内做到文科专业与其他各类专业的有效融合是比较困难的,一是受到资源禀赋的限制,二是长期形成的较深的学科壁垒跨越难度较大。 在过去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各个高校根据学科特点细分院系、专业,并依据专业特征培养专业教师、积累课程资源,师资与其他资源都体现出专业化特征,而跨学科人才培养就要开辟一条专业之间的通道,打通教师和课程资源,同时又能融合各学科知识,这就需要建设跨越原有学科专业的课程。教师交叉融合的授课能力、课程资源、教材等方面都不能满足条件,即使有些交叉融合的尝试,但也只是简单的粘贴,缺乏内涵的融合。因此真正的交叉融合还未形成统一的运行模式。

4.忽视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应从学校开始,从教师开始,但从现状来看,高校对学生国际视野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顶层设计缺乏全球化的教育理念,教育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保障。没有整体规划,没有了解世界的实践平台,没有各类国际交流活动,影响了学生放眼看待世界并积极面对异国文化间的融合能力的养成,学生不能在学校教育中感受国别间的文化与价值观差异,尤其是缺少有关“世界中的中国”相关教育, 不利于学生全球意识的树立和国际视野的培养。

(二)“四型”人才培养的困境

1.“四型”人才培养模式尚不成熟

从人才培养的现状来看,各个高校已经比较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是从创新能力,交叉融合能力以及具有国际思维等方面还没有探索出成熟的培养模式。虽然很多高校提出了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但是目前发展尚不成熟,也没有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思路,创新和融合深度不够,所以四型人才培养还只能在摸索中前行。

2.“四型”人才培养条件不足

传统人才培养更加注重知识能力,虽然新文科的提出使其发生了一些变化,但真正实现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国际型人才培养还欠缺很多必要条件。虽然很多校企合作关系已经建立,但双方联合培养的落实并不到位,主要双方还没有找到最好的契合点,限制了校企合作的深度推进;而学科、专业壁垒使得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进一步发展困难重重;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使得国际型人才培养的实践项目受到限制,也削弱了部分人群的国际意识;师资力量不足难以支撑“四型”人才培养。正因诸多条件不便,“四型”人才培养推进效果并不明显。

五、新文科背景下“四型”人才培养路径

新文科背景下,“四型”人才培养需以德为先,以能力为目的,强化实践、促进交叉、守正创新,以达成人才培养的目标,具体培养路径如图1。

图1 人才培养顶层设计

(一)优化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

人才培养体系的顶层设计应从全局的角度出发,结合学校及专业特色,规划、协调、统筹各个主体、各个层次、各个环节,确定其运行的标准,明确人才培养思路及保障措施。融合新文科建设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对于“四型”人才培养的困境进行深入分析,重点解决创新型、复合型、国际型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使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各个环节有机衔接,构建成熟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完善人才培养保障机制

新文科建设改变了原有的人才培养要求,为输出适应时代发展的高质量人才,高校应重新审视人才培养保障机制,为改革提供资金支持,加强制度和管理创新,鼓励教学主体积极探索。资金是一切发展和改革的“粮草”,保障资金供给,才能保证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度开展,以实现“四型”人才培养目标。新文科时代也是对教师的挑战,既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又要能够进行实践操作的指导,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引导能力,同时掌握多学科的知识并能够交叉融合,能够引领学生具备国际视野,这就需要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引导学生向“四型”人才发展。优化实践教学制度、学科交叉融合制度,为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制度保障,同时打破资源流动和学科文化壁垒,创建多学科共建的环境,使学生在交叉融合的学习氛围中受到熏陶,潜移默化中水到渠成地塑造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三)重新整合课程体系

为培养“四型”人才,高校必须在课程体系建设上下功夫。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导向,整合通识课程、专业课程、职业教育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课程体系的设计要基于能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跨学科的交叉融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四)创新教学方法及手段

“四型”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育工作者潜心钻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发挥启发式教学、引导式教学优势,丰富教学环节。建立校企合作平台,校企共育,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和创新,激发学生工作的热情,同时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成为学生持续发展的推动力。

六、总结

新文科维度下,培养“四型”人才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但高校现有的教学条件还不能完全实现这一目标。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困境,高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深入分析四型人才培养需要解决的难题,并从人才培养总体设计、保障机制以及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提出了“四型”促进人才培养的措施和策略。

猜你喜欢
文科交叉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六法”巧解分式方程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孙文科
连一连
基于Fast-ICA的Wigner-Ville分布交叉项消除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