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营
著名诗人杜牧,有经邦济世之才、建功立业之心、矢志报国之意,但生逢晚唐,壮志难酬。杜牧的诗思想深刻、立意高远。他的咏史诗别出心裁,往往从寻常之事和平凡之物中品味社会历史问题,把深刻的哲理思想与形象的高度概括融为一体,读之耐人寻味。
听靡靡之音 发忧国之慨
六朝金粉地,十里秦淮河。被后世誉为“中国第一历史名河”的秦淮河,因杜牧的《泊秦淮》而名扬天下。
泊 秦 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200多年前的一个夜晚,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迷离的月色洒在白色沙渚之上。杜牧将小船泊在秦淮河畔,看到两岸热闹的酒家,听到《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不由得触景生情、感慨万千……
杜牧的脑海里浮现出陈朝灭亡之前的场景:当隋文帝兵分三路来进攻之时,那位大建宫室、生活奢靡、不理朝政、日夜游宴的南朝陈后主却给对方送了一份厚礼——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将所有兵力集中于金陵,长江中下游竟连一艘巡逻艇都没有。陈后主陶醉于辞藻华丽、艳丽浮靡、全无思想内涵的宫廷诗,沉迷于由自己作词、宫女吟唱的《玉树后庭花》,隋文帝杨坚则轻松渡过长江,没费吹灰之力就灭了陈朝。从此,《玉树后庭花》就被后世称为亡国之音。
“不知”看似抒发了杜牧对“商女”的愤慨,但歌女唱什么岂能自己做主?国家内忧外患之时,能有时间、金钱和心情听曲子的会是哪些人?国难当头之时,偏要听这亡国之音的是怎样的人?只是这个酒家的人在纸醉金迷吗?不是。杜牧把批判的矛头指向那些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指向那些醉生梦死、走向亡国之路的统治者。这亡国之音,让心怀天下的杜牧对不以历史为鉴的统治者发出谴责;这亡国之音,引发了青年杜牧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辨运势之戟 寄失意之叹
杜牧不仅对历史有深刻的思考,还对战事有独到的见解。针对著名的赤壁之战,杜牧的《赤壁》和李白的《赤壁歌送别》描写的角度就截然不同。
李白在《赤壁歌送别》中如是说:“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我们犹如耳闻烈火“噼啪”,身感烈火炽热,眼见曹军楼船战舰顷刻间在冲天烈火中“灰飞烟灭”,亲历火烧赤壁的壮阔场面。
杜牧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和影响,而是设想当年若无东风会怎样,可谓“无中生有,死中求活”(谢枋得《唐诗绝句注解》),瞬间翻出新意。
赤 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史学家评论赤壁之战,多数是赞赏吴蜀。杜牧却提出:如果没有东风这一偶然际遇,难道不是曹操带走二乔作为战利品吗?如此一鸣惊人之问,体现出杜牧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见识。杜牧为何能发此奇问、驰骋议论?只因他怀抱用世之心,却郁郁不得志。
“东风”一语,除了实指之外,还有天时、地利、人和等条件,尤其是孙权对周瑜的信任。细品诗意,不难领悟怀有济世之才的杜牧对周瑜的那一丝不屑,还有那一股“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平,以及那一聲“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失意之叹。
凡夫听惯的曲子,杜牧却能听到“弦外”隐藏的重重危机;俗子可能一脚踢开的锈迹斑斑的折戟,杜牧却能引出对历史的感悟、对个人际遇的慨叹。在《泊秦淮》和《赤壁》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杜牧时时胸怀天下的责任与担当、处处以史为鉴的敏锐与独特。
[群文链接]
[阅读杜牧的《阿房宫赋》《过华清宫三首》《江南春》,你将体会到杜牧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统治阶级的尖锐批判;细品杜牧的《题乌江亭》,你能感受到杜牧思想的新颖与独特。]
(作者单位:沈阳市南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