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社会飞速发展,环境保护成为人们一直关注的重要问题。垃圾分类教育工作的大力开展,有利于環境保护的进一步实现,德育与校园垃圾分类教育的有效结合,是低龄学生形成环境保护观念的主要途径。低龄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必须在教师与家长的共同引导下,才能确保其自主行为的规范性与正确性,形成垃圾分类意识,并懂得如何对垃圾进行分类,为环保工作的全面化与细致化夯实基础,更是对低龄学生未来的健康成长起到了促进作用。基于此,本文从德育视角下校园垃圾分类教育的重要价值入手,探讨如何开展校园垃圾分类教育,力求将垃圾分类与德育融合的水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关键词:德育 垃圾分类 教育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08.054
在新时期下,环保教育与校园教育的有效结合有利于培养低龄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借助多元引导方式,以德育为依托,帮助其形成垃圾分类的习惯,为其未来各阶段的成长与学习带来较为深远的影响。每位教育工作者必须带着前瞻性思维与先进理念,将德育与校园垃圾分类教育进行融合,确保德育视角下的校园垃圾分类教育凸显极强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教师要将校园垃圾分类教育视为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同时强化低龄学生所应具有的环保意识与责任感,发挥出德育视角下垃圾分类教育的重要价值。
一、德育视角下校园垃圾分类教育的重要价值
1.有利于实现育人的效果
校园教育必须以“立德”为基础,明确教育的核心为“树人”,让传统空洞的说教方式成功转换为具有极强实践性的有效教育,打造出教育与自我教育灵活转换的教育形式。新时期下,垃圾分类已成为城市文明水平不断提升的新要求,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必须将其与校园教育有效结合,同时融入一定的德育,在毫无痕迹的方式下,完成高质量的环保教育与德育。
低龄学生的价值塑造是一个长期过程,为文明发展带来有力效用,每位低龄学生都可以在德育与环保教育成功融合的前提下拥抱文明。在校园垃圾分类教育的有序开展中,教师有意识地在德育视角下对低龄学生各阶段成长过程中凸显出的特点进行深入分析,而垃圾分类教育具有特殊的育人意义,是依托润物无声方式对低龄学生的价值进行塑造。由此可见,德育视角下的校园垃圾分类教育可以在帮助低龄学生塑造正确价值观的基础之上,为立德树人的实现带来极大帮助,让垃圾分类教育转变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载体。
2.埋下生态文明的种子
我国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垃圾分类是推动各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学生所具有的生态文明理念能够帮助其主动规范自身行为,对垃圾进行合理分类,带着生态文明理念参与各类垃圾分类教育与不同类型的社会活动,从不同角度体会垃圾问题带来的各种危害,力求通过自身力量有效解决垃圾问题,从最微小的行为入手,做好垃圾分类。
德育与垃圾分类教育的有效结合,能够在低龄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成功埋下孕育着生态文明的种子,垃圾问题将与低龄学生的行为产生极强的关联性,强化低龄学生所具有的环保意识,学生将带着自身的责任感去做好垃圾分类,让生态文明的种子逐渐发芽并健康成长。
在新时期下,校园垃圾分类教育已成为生态文明理念逐渐得以强化的重要抓手,凸显德育视角下校园垃圾分类教育的重要价值。教师与低龄学生会在共同努力下营造出优美的校园环境,低龄学生会主动参与校园垃圾分类教育与环保工作,持续增强责任感,依托德育的巧妙融合,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教师与低龄学生的整体环保意识。
3.重视“知行合一”的实践
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在新时代下得到全面完善。过去,人们面对垃圾时未能对其进行精准分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所具有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在此形势下,出现这种问题的根源即环保意识不足,对垃圾分类的认知层次不足,导致实践行为方面出现较大偏差。
校园垃圾分类教育与德育的有效结合,能够引导低龄学生通过行为来减少环境污染,可以对环境做到最大程度的保护,确保已完成分类处理的垃圾能够做到高水平的无害化处理,避免垃圾在收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二次污染。在校园垃圾分类教育中,教师可以依托德育增强实践效果,低龄学生可以对垃圾分类知识进行进一步掌握,在生活中有效运用所学的垃圾分类知识,实现“知行合一”。
德育在垃圾分类教育中的成功渗透让低龄学生在接受高质量垃圾分类教育时,意识到分类知识必须应用于生活实践,在安全与科学的方式下变废为宝,对自然资源做到切实有效的保护。在德育视角下,校园垃圾分类教育的高效开展,有效促进了学生的“知行合一”。
二、德育视角下校园垃圾分类教育的策略
1.夯实德育基础,推动实践应用
在校园垃圾分类教育中,教师必须从低龄学生所具有的成长特点入手,引导其对垃圾分类相关内容做到全面了解,能够对垃圾分类产生进一步认识,有意识地对自身行为进行有效规范,将理论知识成功转换为日常实践。教师应将德育与垃圾分类教育有效结合,强调各阶段德育整体成效的持续增强,将环保教育理论与各阶段实践深度结合。
首先,教师应在校园垃圾分类教育中对德育内容进行渗透,借助多媒体设备引导低龄学生对垃圾分类知识产生新的认识,通过校园环境的改善,对垃圾分类内容进行大力宣传。例如,教师可以借助校园广播与宣传栏对校园垃圾分类回收利用所具有的意义与作用进行积极宣传,开展知识宣传月主题活动,增强德育的最终效果。
其次,结合低龄学生的成长需要,将垃圾分类知识转换为简单的内容,使其能够掌握垃圾分类的基础知识。教师根据垃圾分类要求,在办公区设置好2个分类桶,根据低龄学生思维特点,在公共区域位置设置3个分类桶,低龄学生可以将餐厨垃圾进行分类,可以将垃圾正确投入对应的垃圾桶,不断强化低龄学生垃圾分类意识。
最后,从德育视角入手,进一步重视对低龄学生的环境情感培养,教师要运用环境教育与德育对低龄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全面践行垃圾分类,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低龄学生将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2.发挥德育功能,推进垃圾分类教育
在校园垃圾分类教育的进一步推行下,教师必须对德育所具有的功能进行全面发挥,运用德育的多层次特点,对垃圾分类教育进行推进。
教师要将德育与垃圾分类成功结合,确保低龄学生在夯实德育基础的前提之下,掌握不同的垃圾分类技能,低龄学生将在日常生活过程中主动参与垃圾分类活动,规范自身行为。具体而言,一是对低龄学生群体进行具有针对性与有效性的宣传教育,完成垃圾分类知识的精准传递,帮助低龄学生形成环境保护观念。二是借助信息技术,通过网络平台与手机移动终端等方式对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进行全面拓展与大力传播,有助于低龄学生形成一种伴随其终身的垃圾分类行为习惯。三是借助德育对垃圾分类做到助推,重视动员工作开展,在地球日等一些环保日里,融入德育内容,引导低龄学生进行垃圾分类。教师要对生活垃圾分类经验进行总结与推广,引导低龄学生规范行为,做好垃圾全程分类。例如,在德育视角下,采用对话方式对生活垃圾分类的要求进行表述,鼓励低龄学生收集树叶与果皮,也可运用剩菜剩饭制作成环保酵素,浇灌家中的绿植。低龄学生不再乱扔垃圾,能够对他人丢弃的垃圾进行正确分类,并合理放置在垃圾桶中,通过德育完成垃圾分类教育。
3.借助德育,创设环保教育氛围
校园垃圾分類教育成效的增强,必须得到大家的大力支持,良好的家庭环境教育氛围能够引导低龄学生在家庭教育中受到熏陶,在家庭成员共同的影响与作用下掌握垃圾分类知识,能够将这些分类知识与日常生活有效结合,实现低龄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极大提升。
教师从德育视角入手,可以借助垃圾分类教育创设出具有环保教育特点的氛围,低龄学生主动将已掌握的垃圾分类知识成功转换为自身的行为习惯。教师可借助童谣的方式完成垃圾分类知识的教学,与低龄学生的思维与记忆特点相契合,通过朗朗上口的童谣完成有害垃圾的介绍,依托寓教于乐的方式完成垃圾分类教育。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向家长发放与生活垃圾分类相关的内容,引导家长参与校园垃圾分类教育,引导低龄学生在班级、家庭当中主动对垃圾进行分类,学生的垃圾分类意识将得到切实有效强化。
例如,教师与家长开展“大手牵小手”活动,运用电子屏与网络平台完成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内容的宣传,鼓励家长与低龄学生共同努力,让家乡更加美丽,对自身垃圾分类职责做到主动履行。在该方式下,运用德育元素推动家庭环保教育氛围的形成。教师还可以留下“垃圾分类箱”制作活动,家长与低龄学生可以完成立体小作业,形成“垃圾分类,人人有责”的社会意识,实现德育与垃圾分类的深度结合。
4.依托德育力量,强化垃圾分类意识
垃圾分类是一种必须不断传承的美德,成为新时期下健康生活的全新理念。校园垃圾分类教育必须与德育有效结合,在实现美丽校园建设的基础之上,为家乡变化而努力。低龄学生将在德育内容的渗透下带着信念去参与垃圾分类的各种活动,让自己的垃圾分类意识不断增强。教师应对环境教育做到极大程度的重视,立足校园垃圾分类教育的大力开展,将德育、社会活动与垃圾分类教育全面融合,培养低龄学生所应具有的垃圾分类意识。教师要考虑到低龄学生的成长特点,组织具有趣味性与有效性的主题活动,以“垃圾分类回收”为主题,鼓励低龄学生在自身的努力下“创设美丽生活”。教师要引导低龄学生对垃圾来源与危害进行了解,通过生活元素的引入,帮助其意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能够对垃圾回收再利用产生新的认知。低龄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带着环境保护意识对垃圾进行正确分类。教师在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对活动进行延伸与拓展,融入德育内容,鼓励幼儿牢记分类标识,区分具有可循环利用特点的垃圾,避免资源过度浪费,始终带着节约的意识,对传统美德进行传承,同时为环保工作与垃圾分类贡献自身力量。
教师要对社会力量做到有效利用,开展相关活动,实现德育与垃圾分类教育的进一步融合,借助社区活动促进低龄学生成长。例如,教师邀请环卫工作人员为低龄学生讲述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使其能够近距离感受如何进行垃圾分类,看到垃圾最终的处理结果,并了解垃圾去了哪里。教师要引导低龄学生在各类实践活动当中感受正确的分类操作,低龄学生才能带着争做环保小卫士的雄心壮志,去保护环境。低龄学生在形成素养的同时,能够为社会的持续发展而努力,实现知行合一。
5.优化课程学习,完善垃圾分类教育
垃圾分类教育需要在德育基础之上完成,在长效运作机制支持下将低龄学生的垃圾分类意识进一步强化,改变低龄学生自身的行为,让环保理念成功转变为其所应具有的道德修养,有利于低龄学生的全面成长。
校园垃圾分类教育的开展可以借助简单的课程学习帮助低龄学生掌握垃圾分类知识,巧妙融入德育、环境保护等不同内容,在多学科有效结合的前提下,让校园垃圾分类教育凸显综合性与有效性,确保低龄学生能够形成一定的垃圾分类意识。教师要鼓励低龄学生在安全的前提下参与环境保护知识竞赛,将低龄学生的潜在能力有效释放,依托多元学习与实践活动实现德育视角下的垃圾分类教育。
例如,教师要基于基础知识讲解,运用多媒体等设备播放垃圾分类视频,避免低龄学生难以理解较为专业的知识,确保其能够对重要知识点做到全面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开展学习类比赛,组织小组竞技类活动,分发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垃圾图片,低龄学生可以相互提问,在小组合作方式下将图片正确张贴在已制作好的垃圾箱上,低龄幼儿要激发思维,将自己所记忆的垃圾分类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效结合,从而对行为加以规范,能够从小形成正确的垃圾分类习惯。可见,垃圾分类教育的不断完善能够帮助低龄学生提升垃圾分类的整体效率,同时运用德育引导低龄幼儿意识到自身对垃圾进行正确分类的行为可以对社会环境进行一定的优化,特别是有毒物质将不断减少,为环保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成长为高素质的社会人才。
总之,校园垃圾分类教育是我国各阶段环保工作得到全面落实的关键所在,是实现绿水青山环保工作目标的重中之重,凸显出该类教育所应有的价值。国民环保观念的科学养成是推动新时期下环保工作的主要途径,是强化全民环保意识的基石。在校园垃圾分类教育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从德育入手,从策略与途径等方面入手,对垃圾分类教育进行创新,结合低龄学生的成长特点对德育视角下的校园垃圾分类教育及时优化,关注具体问题,帮助低龄学生将自身所获得的技能、知识与实践有效结合,使德育与环保教育实现深度融合,为全民综合素质的提升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徐仁杰、罗鑫《校园垃圾分类助力首都文明“新时尚”》,《新华每日电讯》2022年第3期。
[2] 张鑫任《校园垃圾分类的意义及管理方法分析》,《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2年第3期。
[3] 黄梓清、谭伟健、陈水龙、夏薇、赵其湛、洪远泉、周永明《基于交互体验的校园垃圾分类投放系统设计》,《物联网技术》2022年第1期。
[4] 熊利森《校园垃圾分类的问题剖析与策略探索》,《辽宁教育》2021年第12期。
[5] 陈航、徐洵、曹政、乔露《校园垃圾分类对策探讨》,《西部皮革》2020年第4期。
(秦怡玲,1978年生,女,汉族,山东东营人,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