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注入一泓清泉

2023-05-27 11:10李春艳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思想品德古诗词法治

李春艳

摘 要: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积累了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了德育素材。众所周知,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文章从六个方面阐述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旨在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传统文化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08.050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软实力,因此传统文化问题是国家和社会所关注的重点问题,初中阶段是学生思想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鍵时期,在初中阶段通过加强传统文化渗透工作,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传统文化意识,并自觉承担起传统文化传承的重任。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初中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并且思品的课程与传统文化具有诸多的相似之处,所以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解析和理解传统文化,这也为后续的文化产生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一、充分利用教材,适时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道德与法治教学与传统文化教学都属于人文知识领域,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和传统文化之间关联紧密。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就需要了解当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以及本课程安排与传统文化之间的逻辑联系。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将传统文化深入到教学过程中。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已经成为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但是由于部分教师对教材了解得不够充分,所以在每一章节中都进行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工作。这种传统文化渗透方式不仅无法取得成效,同时还会让渗透方式变得更加生硬,所以会给学生带来不好的上课体验。学生不仅没有学到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同时还不利于学生学习思想品德教学方面的相关内容。因此,教师要仔细研读教材中的内容,深入探索道德与法治教材和传统文化之间的关联点,然后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首先,教师要明确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主要讲解哪些内容,然后将七年级到九年级的教学内容梳理成文字,并且形成基本的教学大纲。教师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之后,将传统文化的不同内涵穿插到道德与法治大纲之中。比如,忠孝礼智信都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师在讲解《师长情谊》《友谊的天空》时,可以渗入传统文化中关于朋友之间师生之间相处的内容,学生以此能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正确处理朋友之间的关系,处理师生关系。其次,教师在探索思想品德教学和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时可以从网上借鉴其他教师的讲课方式,学习其他优秀的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方式。

二、借助成语故事,感受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

成语故事中蕴含了诸多的传统文化因素,利用成语故事可以渗透传统文化。成语故事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以下优势。首先,初中生的思维相对活跃。与理论知识相比,初中生更喜欢学习具有故事情节的知识。成语故事内容简洁、道理深刻、灵活性较强,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借助经典的成语故事可以将传统文化渗入到课堂中,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质。其次,成语故事、历史典故,这些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历经时代的打磨,都是先人聪明智慧的结晶。所以成语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也更为深刻。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成语故事来开展传统文化教学,也更具有深刻性。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谈到要孝敬父母时,教师就可以用乌鸦反哺、百里负米的故事告诉学生要时刻不忘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但是教师在借助成语故事渗透传统文化时也要遵循以下原则。首先,精简性原则。教师所选用的成语故事要尽可能精简,方便学生理解,如果学生无法理解成语中的故事,那么也就感受不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就无法深入地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其次,生活化原则。思想品德教学工作本身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也涉及学生如何处理师生关系,如何处理与父母的关系、如何认识自己等相关内容。所以教师在选择成语时,也要围绕教材选择一些生活化的成语,让学生能够在生活化的故事场景之中,既学习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知识,又学习到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最后,在利用成语故事渗透传统文化时,教师也要积极鼓励学生主动讲解自己所学习到的成语故事。然后分析成语故事中都包含哪些传统文化因素,在讲解完每一个成语故事之后,要结合自身所学,谈谈对成语故事的理解,让成语故事真的能够为学生的后续生活提供科学的方法论。

三、借助诗词教学,领悟传统文化丰富内涵

古诗词与成语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古诗词与成语故事不同。古诗词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哲理,蕴含着感人的故事。同时古诗词还具有渲染课堂、调动课堂气氛的作用。与成语故事相比,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更为丰富,所蕴含的道理也更加深刻。所以教师在讲解古诗词,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利用古诗词渗透传统文化时,不能只单纯关注传统文化本身的内容,同时还要关注古诗词的作者,让学生能够学习到古诗词作者身上的高尚品质。首先,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所涉及的理论知识比较多。比如,在讲到个人人格问题时,思想品德教材上直接列出如何维护个人人格的措施,直接将方法论告知给学生。但是学生在看到教材中的方法论之后并没有相应的感触。因此,教师就可以在理论知识环节中渗入古诗词。比如,在讲到个人人格问题时,教师就可以引入陶渊明的诗,讲文天祥的诗来激励学生。陶渊明和文天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陶渊明关心百姓疾苦,但是生性淡泊,悠然自得。文天祥为国捐躯,即使国家灭亡也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陶渊明的心境可以凝练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文天祥的境界可以阐述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学生在了解这两位诗人的经历后,再去品读两位诗人所撰写的诗,所获得的感受也会有所差异。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古诗词可以让理论知识案例化、丰富化,也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道德与法治教育本身是灵活性较强的学科,学生的学习成果无法进行量化考量,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有关传统文化知识的案例或者古诗词。通过这种方式教师不仅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同时还能够了解学生对这节课程的掌握程度。

四、借助信息技术,感受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渗入传统文化。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课堂导入往往是通过一个案例或者名人名言进行导入,并且大部分导入都是以文字形式为主,这种导入方式虽然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道德与法治教学相关内容,但是由于文字导入缺乏直观性。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导入转化为视频导入,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了解课堂导入内容。在选择视频时,教师可以选择和传统文化相关的视频。比如,在学习《生命的思考》时,教师就可以导入屈原、孔子、刘备等相关名人的成长经历以及他们是如何对待生命的事例。通过在课前导入名人案例,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的内涵,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更加敬畏生命,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韧性,并在后续的生活中能够真正遵循本心,活出生命的意义。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导课堂提问。教学过程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方法论,让学生对人生,对生命,对人际关系产生一定的思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地提问学生,引起学生的反思。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部分教师采用直接提问的方式。比如,在《学习维护国家利益》时,教师会问学生“如何维护国家利益”,“为什么维护国家利益”等相关问题。初中生的思维会受到其经历的限制,在回答此类问题时,往往是照搬照抄教材中的内容去回答教师的问题。所以教师就可以在提问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技术渗透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围绕着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提问。在涉及国家利益相关问题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晏子使楚》的案例。然后提问学生:“晏子是如何维护国家利益的”,“在现代有没有和晏子一样的人”……通过这种提问方式,能够让学生对国家利益这一问题产生思考,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最后,教师可以在课程完成之后利用信息技术布置课后作业。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是以案例分析或者简答的形式去布置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作業,这种作业形式虽然也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引起学生的反思,但是从整体上看会给学生增加课后学习的压力。因此,在教学活动完成之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分享传统文化相关视频,让传统文化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能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能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

五、开展小组合作,发挥传统文化教育功能

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积极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交流讨论,相互之间取长补短。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本身灵活性较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方式让学生进行交流。通过交流来学习思想品德教学内容,同时教师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首先,教师要根据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给学生设置相应的小组,每个小组4~5人即分为一个小组。然后教师再给学生设置一个讨论的主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比如,在讲解《勇担社会责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寻找关于社会责任的成语,关于社会责任的古诗词以及关于社会责任的传统文化相关案例。并让学生对所选的内容进行分析,并阐述选择这些传统文化因素的理由有哪些。在小组成员完成主题合作任务之后,教师要让每个小组讲解学习内容。除了要讲解教师布置的主题之外,还可以阐述其他所思所想。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同一主题教育下尽可能接触更多的传统文化因素,进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并树立起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感,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发展更具有信心。但是在开展小组合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安排小组成员的职责,不能出现有些人承担多项工作,有些人没有承担工作的情况。同时教师也要积极引导小组成员开展合作,通过合作共赢,共享知识的方式来提高思想品德。

六、开展实践活动,强化传统文化教育意义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不仅会涉及理论教学内容,同时也会涉及实践教学内容,讲座就是比较常见的实践教学途径。讲座主要是分为两种,一种是校内讲座,主要是校内教育工作者结合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以及当下学生思想品德现状,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开展思想品德专题讲座。另外一种是校外讲座。校外讲座,一方面是学校聘请外部的讲师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另一方面是线上讲座。但是由于思想品德教育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关联密切,所以无论是哪一种讲座方式,学生在听讲座的过程中都能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更多的力量,从历史人物身上学习优质的品质,进而可以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但是每学期专题讲座开设的次数有限,并且专题讲座的主题一般也不会受教师的控制,因此教师也要结合思想品德教学工作内容,借助其他实践活动开展传统文化教学。爱国主义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一环,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名人故居去了解历史人物所生活的场景,让学生在参观名人故居的同时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时,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教师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要与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息息相关,不能为了渗透传统文化而开设与教材内容无关的实践活动。其次,在实践活动完成之后,教师要让学生将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感悟写出来,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通过分享所感所悟,一方面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收获,另一方面还可以为后续的传统文化渗透方式的改进提供材料。但是从整体上看,实践教学活动比理论教学更具有冲击力,同时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时,更换了教学场景,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投入到思想品德课堂学习之中。

综上所述,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明确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并找到二者的契合点。然后再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将传统文化更好地渗入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同时能够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并自觉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不够具体,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成语、古诗词等方式,灵活地将传统文化渗入到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许艳《中国传统文化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渗透与运用——以〈道德与法治〉为例》,《才智》2017年第21期。

[2] 梁惠娣《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年第5期。

[3] 莫素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教育观察》2017年第4期。

[4] 吴艺斐《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考试周刊》2018年第72期。

猜你喜欢
思想品德古诗词法治
踏青古诗词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解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