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颅磁刺激联合温针灸对中风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2023-05-26 04:46刘勇涛谢丽娟刘晓鑫王建华
西部中医药 2023年5期
关键词:经颅中风气血

刘勇涛,谢丽娟,刘晓鑫,史 艳,王建华△

1 邢台市人民医院,河北 邢台 054001; 2 河北省眼科医院,河北 邢台 054000

中风又称卒中,是由脑血管破损或血管阻塞导致的脑组织损伤[1],为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发病急,致残率高,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2]。中风患者临床表现为半身不遂、言语不清和突然昏仆等[3],并且中风后患者存在各种肢体功能障碍,恢复较为困难,给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不便,也给患者带来经济负担[4]。临床对中风患者除控制血压、血糖和肢体锻炼等常规治疗外,还加用经颅磁刺激治疗,以刺激患者运动神经,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但常规治疗效果欠佳,而采用温针灸方式可疏经通络,促进患者血液循环,故本研究探究经颅磁刺激联合温针灸对中风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将2018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在邢台市人民医院就医的中风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120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34~77 岁,平均(58.42±6.33)岁;病程2~11 个月,平均(6.13±1.87)个月。观察组中男36 例,女24例;年龄35-75 岁,平均(57.83±5.64)岁;病程1~11 个月,平均(6.04±2.15)个月。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5]:1)患者突然出现以下症状:一侧肢体或伴随面部麻木无力,口齿不清,一侧视力丧失或模糊,眩晕呕吐,头痛,意识障碍,抽搐;2)患者存在偏头痛病史、药物滥用史、感染和妊娠史等;3)经CT或MRI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包括脑肿瘤等非血管性病变等,并且发现有责任梗死病灶;4)症状持续数小时以上;5)局灶性神经功能缺陷,或少数患者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6]中血瘀和气虚诊断标准。血瘀证:1)舌紫暗,有瘀斑,脉弦细;2)头痛如针刺,并且痛点不移;3)面下青黑,口唇紫暗。气虚证:1)舌淡胖,舌边多有齿痕或舌萎,脉沉细;2)神疲乏力,咳嗽无声;3)冷汗不止,稍动则汗出;4)面白且虚浮;5)大便溏,肢体瘫软,活动时多发心悸。

1.3 纳入标准1)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2)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3)缺血性脑卒中;4)患者治疗依从性较好;5)病情处于稳定期。

1.4 排除标准1)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而无法正常沟通者;2)其他严重脏器疾病者;3)妊娠期妇女;4)恶性肿瘤者;5)凝血、造血系统功能异常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常规治疗加经颅磁刺激治疗:1)监测患者血压动态变化,血压维持在140/90 mmHg(1 mmHg≈0.133 kPa)范围;2)监测患者血糖水平,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采用皮下注射胰岛素等方式控制患者血糖为8~10 mmol/L;3)病情稳定后进行肢体训练,根据患者实际症状,活动度由大到小,1 天2 次,1 次20 分钟;4)采用经颅磁刺激仪(武汉依瑞德医疗设备新技术有限公司MagTD),刺激频率为1 Hz,1序列10脉冲,序列之间间隔2 s,治疗前先测定患者初级运动皮层运动阈值,患者取坐姿,佩戴耳塞,将电极片置于大鱼际肌腹侧,刺激患者大脑皮层初级运动皮层,50 uV 以上诱发电位连续10 次刺激,其中5 次以上刺激强度为初级运动皮层运动阈值,每日1次,每次20 min,1周5次。共治疗3个月。

1.5.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温针灸治疗:患者取仰卧位或侧卧位,选取患者上肢手三里、曲池、外关、肩髃和合谷等穴及下肢足三里、昆仑、梁丘和阳陵泉等穴,用75%酒精消毒针刺部位和周围皮肤,用2.5 寸毫针,单手迅速进针,以诱发患者肢体条件反射为宜,得气后采用提插捻转和平补平泻手法,每个穴位捻转2 min。运针完成后在针刺周围放置阻燃物,将毫针悬挂在患者穴位上方2 cm处,将2 cm艾条放置于针柄尾部,燃端朝下,每个穴位燃烧2次,每天1次,每次40 min,1周5次。共治疗3个月。

1.6 观察指标

1.6.1 中医证候评分 中医证候评分包括肢体困重、五心烦热、纳差、腹满和乏力倦怠等项目,每个项目分别计为0、2、4、6 分,得分越低,患者症状改善越好。

1.6.2 肢体功能 采用FMA 评分表对患者上、下肢功能进行评定,上肢总分66分,下肢总分34分,得分越高,患者肢体功能越好。

1.6.3 生活质量 采用SS-QOL 评分表评定患者生活质量,包括活动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等,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1.6.4 临床疗效 采用NIHSS 评分表判定患者临床疗效,该表总分42 分,治疗后得分越高,疗效指数越高,疗效指数=(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显效:患者肢体困重等症状完全消失,肢体功能恢复至正常人水准,疗效指数≥81.00%;有效:患者肢体困重等症状有所改善,可借助器物辅助活动,36.00%≤疗效指数<81.00%;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甚至加重,疗效指数<36.00%。

1.6.5 不良反应 观察并记录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头痛、后肩痛、便秘和肢体水肿等。

1.7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1.0 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中医证候评分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分

注:*表示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表示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对照组例数60乏力倦怠观察组60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肢体困重4.17±0.53 2.88±0.69*4.20±0.47 1.78±0.51*△五心烦热3.94±0.72 3.14±0.64*4.05±0.44 2.35±0.33*△纳差3.65±1.14 2.77±0.84*3.71±0.93 1.89±0.36*△腹满4.12±0.34 3.23±0.84*4.07±0.55 2.42±0.69*△4.37±0.44 2.67±0.91*4.28±0.56 1.68±0.43*△

2.2 FMA 上、下肢及SS-QOL、NlHSS 评分 两组患者治疗后FMA 上、下肢评分和SS-QOL 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NIHSS 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SS-QOL和NlHSS评分比较() 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SS-QOL和NlHSS评分比较() 分

注:*表示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表示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对照组NIHSS 34.97±3.21 24.26±2.32*35.13±1.94 18.25±2.83*△例数60观察组60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FMA上肢33.41±4.36 42.33±6.24*32.58±5.62 50.05±3.52*△FMA下肢16.97±3.66 22.43±2.88*17.48±2.15 28.63±1.24*△SS-QOL 118.73±15.48 163.72±22.38*120.35±20.67 201.54±9.65*△

2.3 临床疗效观察组显效2 例(3.33%),有效50 例(83.33%),无效8 例(13.33%),有效率为86.67%(52/60);对照组显效1 例(1.67%),有效41例(68.33%),无 效18 例(30.00%),有 效 率 为70.00%(42/60)。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4.910,P<0.05)。

2.4 不良反应观察组头痛2 例(3.33%),后肩痛1 例(1.67%),便秘2 例(3.33%),肢体水肿1 例(1.67%),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6/60);对照组头痛5 例(8.33%),后肩痛2 例(3.33%),便秘5例(8.33%),肢体水肿2 例(3.33%),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33%(14/60)。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5.065,P<0.05)。

3 讨论

中风概念最早见于《黄帝内经》[7],表现为半身不遂、失语和突然昏仆等症状[8],属中医“大厥”“偏枯”和“痱风”等范畴[9],其发病机制为外感和内因相互作用[10-12],《灵枢·九宫八风》篇中载:“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击仆偏枯矣”,外邪入侵,体内阴阳紊乱,气血运行不畅,肢体经络失于气血温养,以致经络萎缩,引起患者肢体功能障碍[13-15]。根据症状可分为血瘀和气虚等[16]。血瘀[17]:《素问·风论篇第四十二》载:“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气逆行而上,血随气行,冲击前后脑气筋,脑血满溢,堵而为瘀,从而头痛如针刺等;气虚[18]:《医林改错·半身不遂本源》载:“半身不遂,亏损元气,是其本源”,患者元气不足,气血运行缓慢,经络蕴养减半,故经络萎缩,肢体功能障碍。

经颅磁刺激可刺激中风患者运动神经,促进患者神经自我修复,起到改善患者肢体功能的作用[19]。温针灸对患者上肢手三里、曲池、外关、肩髃和合谷等穴位以及下肢足三里、昆仑、梁丘和阳陵泉等穴位进行刺激,可发挥疏经通络的作用,从而刺激患者气血运行,以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20]。刺激手三里穴可疏经通络、消肿止痛,改善患者上肢麻痹等;刺激曲池穴可调和气血、疏散风热,改善患者头痛等;刺激外关穴可补阳益气,改善患者上肢痿痹等症状;刺激肩髃穴可疏经利节,促进气血运行,缓解患者上肢痛等;刺激合谷穴可通经活血、镇静止痛,缓解患者发热、头痛等;刺激足三里穴可燥化脾湿,改善患者下肢痿痹等;刺激昆仑穴可安神清热、疏经活络,改善患者目眩头晕等;刺激梁丘穴可调节气血,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康复;刺激阳陵泉穴可行气化瘀,改善患者半身不遂、下肢痿痹和麻木等。除针刺外,燃烧艾条方式可将温度通过针体进入患者穴位,达到温养经络作用,以促进患者气血运行,改善患者肢体功能[21]。张凡凡等[22]研究表明,温针灸可加速局部血液循环,平衡气血紊乱,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与谭婵模[23]研究相似,说明经颅磁刺激联合温针灸可以舒筋活血,促进患者气血运行,促进患者康复进程。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FMA上、下肢评分和SS-QOL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NIHSS 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经颅磁刺激联合温针灸可以刺激患者气血,调节患者体内阴阳平衡,发挥行气化瘀作用,进而推动患者肢体血液循环,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提升治疗有效率。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经颅磁刺激联合温针灸可调节患者机体气血平衡,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有助于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经颅磁刺激联合温针灸可改善中风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提高治疗有效率,促进患者康复。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样本量较小,未进行远期预后观察,今后的研究将扩大样本量,并进行远期预后观察。

猜你喜欢
经颅中风气血
经颅电刺激技术对运动性疲劳作用效果的研究进展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1)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
女性与气血的不解之缘
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
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在阿尔茨海默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经颅磁刺激定位方法的研究进展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酒依赖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的影响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