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辉
请以《在劳动中成长》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诗歌除外,文体自选;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2022年江苏省无锡市中考作文题)
2022年江苏省无锡市中考作文题以“裸题”形式出现,直接出示题目《在劳动中成长》。这个题目,从字面上看,非常简单,每个人每天都与劳动打交道: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学校里的值日劳动……可写的内容很多,一般不会跑题偏题,但如果想写得精彩,就需要在选材上多下一些功夫,同时善于布局谋篇,再配合一定的细节描写。
在具体写作过程中,我们可以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社会:我们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些公益劳动,如团支部组织大家去养老院打扫卫生,志愿者服务队到社区进行老年人生存状况调查……这些劳动看上去微不足道,但写起来很有意义。学校里我们也经常参加劳动:班级分担区的日常打扫、学校组织活动如运动会和文艺汇演需要工作人员参与……这些劳动也都是真实而有意义的。家庭生活中的劳动也随处可见:日常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虽不起眼,却能修养一个人的品行;秋收时帮助父母到田间收玉米、割稻子,这种真实的劳动则可以锻炼我们的毅力、品质。
《在劳动中成长》这个题目,不能简单地叙述一次劳动的经过,这样主题体现得会不充分。这篇文章可以在形式上下一番功夫,如写成书信,给在外地的爷爷写一封信,汇报自己最近参加劳动的经历,对劳动认识的提高,自己已经不再是以前的“小懒猫”了,而是父母称赞的“小黄牛”了。还可以写成演讲稿,在班会上发表演讲,希望同学们能在班级需要、学校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通过劳动为班级、为学校作贡献,同时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
思路一:在家务劳动中成长。以家庭为背景展开写作,写自己在周末或节假日独立完成做饭、打扫卫生、整理床铺等家务的经历,从中获得劳动的喜悦,感悟生活的美好,也体会到父母劳动的艰辛和不易,学会了体谅、孝敬父母。
思路二:在公益劳动中成长。以社会为背景展开写作,写自己或他人参加社会公益劳动的经历,如义务植树、在某个大型会议做志愿者、去敬老院给老人打扫卫生为老人表演节目等,从中感受到劳动、付出的快乐,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思路三:在校园劳动中成长。以校园为背景展开写作,写自己参加校园绿化劳动、学校大扫除、班级值日等,美化了校园环境或者帮助了他人,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并从中体会到集体荣誉感。
在劳动中成长
一考生
晨光慢慢地爬上窗棂,灶台上的炖锅里咕嘟咕嘟地冒着泡泡,我站在烟火氤氲的厨房,亦如当年那道身影,将感恩付诸手上。
打从我记事以来,妈妈的生日都是在姥姥家简单地度过的。每到这一天,妈妈都会起得特别早,太阳还没爬上山头,她就已经从市场满载而归。我一直不明白那鼓鼓囊囊的购物袋里,为什么每年都有一条连着排骨的猪肉,直到去年她生日那天,我才在姥姥家的厨房找到了答案。
那时,妈妈正在清洗着那块特别的猪肉,我疑惑地问她:“妈,为什么你每年生日都买这样的肉啊?也没看见你吃过啊!”“这是贴着心脏位置,连着肋骨的‘离娘肉。”妈妈一边把洗净的肉放进炖锅,一边笑着说:“儿的生日,娘的受难日。妈妈为了感谢你姥姥的养育之恩,所以要炖肉给姥姥吃。”“妈,我也学学炖肉吧!”我拽着妈妈的衣摆恳求道。妈妈回头看了我一眼,笑着点了点头。
今年我生日那天,我也起了一个大早。我偷偷地拉着爸爸跑去市场,用我攒了许久的零花钱买了一堆妈妈爱吃的水果和一块“离娘肉”。回到家后,我安排爸爸稳住妈妈,然后就钻进了厨房。我先把猪肉拎出来扣在案板上,然后倾斜着菜刀用力刮了几下肉皮,再把猪肉放在盆中清洗。清洗干净猪肉后,我把它放进锅中焯了一会儿,直到它的表皮变白才捞出放到旁边的炖锅里,我又往锅里放入姜片、葱白、红枣……当炖锅里的汤水开始翻滚,我拿起汤勺一点点撇去浮沫,最后盖上锅盖,用小火慢慢地炖了起来。厨房里慢慢溢满肉香,我把淘好的大米倒入电饭煲里,加入适量的清水,按下了开关键。
当我转身想拿几个水果清洗一下时,就看见妈妈红着眼眶站在厨房门口。我局促地在围裙上抹了抹双手,低声对她说道:“妈妈,您辛苦了!”妈妈听了我的话,向前走了两步,紧紧地抱住了我说:“谢谢儿子,妈妈有你真幸福!”
灶台上的炖锅里还在咕嘟咕嘟地冒着泡泡,我心中的感恩之情也在翻滚,烟火氤氲的厨房里,一代又一代人在劳动中悄然成长。
《在劳动中成长》这篇中考作文,叙述“我”在自己过生日这一天,为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为母亲做菜的过程,表现“我”对母爱的理解,对母亲的爱。文章由“我”在过生日这天的劳动,引出回报母爱、学会感恩的大主题,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我们学过的课文《散步》《邹忌讽齐王纳谏》都采用了这种写法。
所谓“以小见大”,就是在作文时选取细微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事物,通过具体的叙述、生动的描写,突出地展现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深刻本质,给人以认识、教育、启迪。在中考作文中,怎樣能更好地在文章中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呢?
首先,要确定大小。“小”可以是一物、一事,“大”就是作文要表现的主题,它一定是一个大的社会问题或现象,反映的是一种常态化的、范围较为广泛的、具有普遍教育意义的主题。写作时,要先把“大”主题确定下来,然后选择“小”载体。《散步》一文的大主题在于体现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通过一家人散步这样一个事件体现出来。
其次,要能疏通大小。“大”与“小”之间的联系确定后,还应将其具体化、形象化,否则就会显得空泛,“大”也得不到足够的彰显。《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大”主题是齐王纳谏,兴利除弊,而除弊的前提是齐王认识到自己受蒙蔽。“小”则是邹忌在家庭中比美的日常生活小事,写得具体、生动,“大”“小”之间的关联非常自然。
街头伫立,从一个镜头中,我们可以窥见时代的风云;静夜独坐,回忆白天发生的一件小事,我们可以咀嚼出人生的甘苦……总之,不一定是惊天动地的大事才能写出大道理来。取材越小,所阐述的道理越能撼动人心。
这篇作文是2022年江苏省无锡市的中考满分佳作。文章选材于现实生活,叙述生动,描写细腻,细节突出,真实感人。具体来说:
选材真实,贴近生活。每个人每天都要劳动,我们学生每天的劳动是学习,但学习在很多人看来算不上劳动。考生没有从“学习”的角度选材,而是选取了自己生日这天‘我为母亲炖肉这样一个真实的劳动素材,新颖而别致。“我”在生日这天,早早起床,拉着爸爸去市场买来母亲爱吃的水果和“离娘肉”,回到家先让爸爸稳住妈妈,然后在厨房里开始“劳动”:刮肉皮、清洗、焯水、慢炖……一步一步有条不紊,信笔写来,没有真实的生活经历很难写得如此生动。考生把自己“劳动”的经历融合到自己对母亲的爱之中,通过细致的叙述展现“劳动”的乐趣和意义。在考生笔下,“劳动”让“我”认识到母爱的伟大,让“我”懂得了什么是感恩。
描写细腻,人物鲜活。考生善于运用描写手法来丰富文章内容。文章对母亲和“我”进行了细致的语言、动作描写,尤其是母亲和“我”关于“离娘肉”的对话以及“我”炖肉过程的描写,极富生活气息,易于感染读者。母亲对于“离娘肉”的解说,体现出母亲对母爱的理解和对儿子的教育。“我”像一个厨师一样认真地做菜的过程,体现出母亲的教育已经深入“我”的内心,并与前文“我”恳求母亲教“我”学炖肉的情节相照应。除此之外,文中还有很多细节:母亲从市场回来,购物袋鼓鼓囊囊,表现母亲为姥姥购买的东西之多;“我”转身“看见妈妈红着眼眶站在厨房门口”,表现母亲被“我”的“劳动”深深感动;“我”局促地在围裙上抹手,表现出“我”被母亲发现后的紧张。细腻的描写、丰富的细节丰满了文中的人物形象。
内容丰富,主题鲜明。考生把自己为母亲炖肉定义为“劳动”,记述自己在生日这天为母亲炖肉的经过。从全文来看,“我”在自己过生日这天为母亲炖肉的做法,来源于母亲每年在自己生日那天为姥姥炖肉。文章先写母亲的榜样示范作用,在她过生日这天为姥姥买来一条连着排骨的猪肉,并认真地向“我”解释什么是“离娘肉”,然后做給姥姥吃。这里既有言传也有身教,而“我”恰恰就是一个善于学习、懂得传承的孩子。“我”向母亲学会了炖肉的方法,并且在自己生日这一天,亲自进行“劳动”实践,这并不是每个中学生都能做到的。考生细致展现自己为母亲做菜的“劳动”过程,体现出“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文章内容丰富,蕴含深刻,开篇结尾照应巧妙,主题鲜明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