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影
[摘要]《唱片里的中国》是以唱片这一物质实体为中心,以具有超时空性的音乐和与唱片产业有关的人、事、物为主要内容的音乐纪录片,其通过大量解说词和多方人士口述记忆构成影像的整体叙事,勾勒出中国唱片发展的百年历史。该片采用现实时空和历史时空交织叙事的方式,串联起中国音乐发展的脉络,激活大众的集体记忆,该片既让大众了解到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也帮助大众了解音乐这一项文化活动所具有的时代价值与历史传承意义。
[关键词]音乐纪录片;叙事策略;记忆建构
音乐纪录片自20世纪60年代兴起以来,迄今已有数十年历史。近年来,在音乐纪录片类别中涌现了诸多优秀作品,其中《寻找小糖人》《离巨星二十英尺》《艾米》等揽获了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长片奖,可见音乐纪录片已成为纪录片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纪录片在国内也得到一定的重视,出现了一批以摇滚乐和民谣等当代流行音乐为主体的影像作品,这些作品从拍摄手法上学习借鉴国外制作模式,丰富了国内音乐纪录片市场。
2022年3月,国际唱片业协会(IFPI)發布了《全球音乐报告2022》。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音乐市场增长了18.5%,连续七年保持增长趋势,而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已经超过韩国,成为全球第六大音乐市场[1]。就中国来看,音乐短片(MV)、音乐综艺节目等视听结合的形式是音乐传播的重要方式,音乐短片的生产从未停止,音乐类综艺节目也不断推陈出新,但其所展现的内容往往娱乐性较强,缺乏深厚的人文意蕴,而音乐纪录片则能呈现更丰富多元的内容。同时,音乐纪录片除了具有传播音乐的基础功能,还兼具建构民族形象[2]、教育社会大众[3]等功能。
目前,国内音乐纪录片在实践层面已得到一定发展,但相关理论研究相对较少,且已有研究多集中于音乐纪录片的定义、分类等本体论方面,或是关注音乐纪录片的叙事、传播等实践维度,对其功能方面的探究仍相对鲜见。因此,文章试图从音乐纪录片的叙事出发,探索其在记忆建构方面的作用,以回答该音乐纪录片采用了怎样的叙事策略、完成了怎样的记忆建构、呈现了怎样的记忆图景等。通过解决以上问题,有助于大众更加清晰地认识音乐纪录片的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国内音乐纪录片的研究视角。
一、以言语为基:在诉说中展现历史
《唱片里的中国》由中国唱片集团出品,其围绕唱片这一实体,汇集与之相关的各方人士,在他们的口述中、在丰厚的唱片收藏中勾勒出中国唱片的百年历史,也在音乐与社会层面的互动中以独特的视角描绘出振奋人心的党史与国家历史,体现对音乐的关注以及对国家发展的思考。其中,唯美生动的解说词与直接的口述表达清晰描绘出这一纪录片的历史脉络,促使这部纪录片本身成为可参考的文献,既能让大众体会真实存在的历史,又能将这些实际存在的史料转化为现实力量。
(一)解说词丰富影像叙事
解说是站在客观的叙述者角度,以画外音的形式对影像进行介绍、解释或讨论[4],其起到丰富叙事、解释说明及转场过渡等作用[5]。与常规电影不同,在宏观叙事下,大多数纪录片没有足够的故事性,仅凭借影像形成叙事,往往缺乏吸引力与连贯性,而解说词则可以将所有影像内容串联起来,丰富与完整影像叙事,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纪录片的可看性与文本价值。《唱片里的中国》的解说词主要分为功能性解说词与情感性解说词,两类解说词的连贯运用勾勒出一部生动浪漫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功能性解说词指不具有感情色彩,仅以传递信息、扩充影像知识含量为目的的解说词。这类解说词贯穿《唱片里的中国》的四集影像,有的放矢地梳理了中国唱片业发展的近百年历程,将富有中国特色的音乐实践于文本中凸显。在画面表意有限的情况下,功能性解说词被大量用于延展内容与补充介绍,一方面通过介绍黑胶唱片生产过程、“中华老唱片数字资源库”等专业内容,描述唱片背后复杂的实践过程,增进观众对唱片的了解,实现知识传递;另一方面通过讲述经典歌曲的历史与发展历程,展示一代创作人的精气神,更显示经典歌曲强大的生命力。从大众喜欢的音乐中可以窥见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这使得《唱片里的中国》本身即成为一部可翻阅的音乐史文献。
情感性解说词则带有明显的情感特色,具有极强的美学色彩,能将观众召入一个唯美的精神世界。《唱片里的中国》围绕唱片刻录这一实体动作,涌现了诸多优美词句—“当唱针划过密纹,当声音再次响起,时光流转,唱片刻录下声音的黄金岁月”,“一圈圈刻纹,似乎得以让人窥见我们的来路与去处”。《唱片里的中国》运用修辞手法将刻录后满是印记的唱片比作年轮,隐喻历经百年发展的唱片业如树木一般见证了时代变迁。此外,这些优美又不失力量的句子也能引发观众思考:声音的黄金岁月是怎样的?我们的来路与去处又是如何?在这一互动思考的过程中,观众可以直接体会到音乐纪录片的感染力,激发情感共鸣。
(二)口述访谈展现个体记忆
口述访谈指通过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记录亲历者的口述回忆,以求还原历史真实的史料呈现形式[6]。
音乐纪录片的当事人面对镜头进行叙述时,将过去从回忆中打捞出来[7],增强了影像的真实性,也将处于画外第三人称视角的解说词切换到更直接的对话环境中,丰富了影像的表达形式。这一模式现已被广泛运用于纪录片的创作中。《唱片里的中国》被视为中国音乐史研究的文本材料,与其丰富多元的人物口述访谈密不可分。该纪录片中的历史见证者基于不同的视角,讲述各自与唱片有关的经历与个体记忆,提供了丰富的切入点和广阔的思考空间,并与影像融合形成完整的历史叙事,从中也展露有关唱片的集体记忆。
《唱片里的中国》通过对话唱片收藏家、音乐创作者、音乐演奏者与演唱者等人物,还原了唱片这一媒介物质形态的演变过程,也挖掘出这些人物对唱片的深刻的个体记忆。在唱片收藏家寿小钧与作曲家陈钢的叙述中,均提到了中国音乐的传播情况与国际影响力,不论是战争时销往海外的《起来》,还是余音悠扬至今未消散的《夜上海》,这些耳熟能详的歌曲都显示了那个时代国产音乐旺盛的生命力,以及其在弘扬中华文化、促进海内外交流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音乐创作者何占豪是西洋乐器民族化的践行者,其创作出深受人民喜爱的《梁祝》,而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王宾则带领队员将《梁祝》传向世界。在这一传承的脉络中,音乐将不同行业、阶层的人汇集起来,并深刻地嵌入他们的记忆和日常生活,这也体现了音乐独有的魅力与功能。
二、以时空为系:在叙事中感受共鸣
纪录片对历史时空的呈现往往因“缺席”而失去真实感与参与感[8]。而音乐具有的超时空性[9]使其得以穿梭于不同时空,并将不同时空的事件叠加于一个看似连贯的时空。《唱片里的中国》极富特色和价值的部分,即在于以音乐及其相关产业存续的时间、空间为线索,串联起音乐发展的脉络,展示音乐背后的真实故事,书写出一部更为立体的音乐史,也从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激活观众的音乐记忆。
(一)时空交织:激活集体记忆
纪录片的时空并置通常以时间为主导、空间为从属[10],但《唱片里的中国》更多以具有超时空性的音乐作为线索,串联起唱片存续的百年历史。但在叙事过程中,唱片作为一种物质载体,更多承担着刻录音乐的功能,其展现更强的时间特质,而上海百代唱片公司旧址“小红楼”作为中国唱片诞生发展的重要地点,承担了唱片发展过程中的相关空间功能。
伊尼斯在《传播的偏向》中指出,媒介可能存在时间偏向或空间偏向,其中空间偏向的媒介轻巧便于运输,时间偏向的媒介笨重耐久[11]。對唱片这一介质而言,其便于携带,利于扩散传播,是空间偏向的媒介,但又因其承载的声音可以跨越时间,使得其本身也具有时间偏向的特征。《唱片里的中国》以越剧名旦袁雪芬的歌声为开篇,用一张诞生于1939年的《白蛇传》唱片将过去与现在两个时间点联系起来,而透过《歌唱祖国》《夜上海》等耳熟能详的歌曲,听众能感知到过去群众的精神风貌以及过往岁月的激情与美好,这些歌曲穿越时间,在当下仍然能迸发旺盛的生命力。在回顾《我们要和时间赛跑》《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等活跃在特定环境中的歌曲时,听众也能从中窥见当时的社会发展与现实情况。
刘于思、马烨在研究报馆集群时指出,空间不仅是载体,更是被实践着的生产方式与社会关系[12]。上海百代唱片公司旧址“小红楼”始建于1921年,它是中国唱片业的诞生地,见证了中国唱片百年间的兴衰变迁。与报馆一样,“小红楼”作为唱片业实体性的物质遗产,现已完全丧失生产唱片的功能,但其仍陈列着与老唱片有关的人物传记、肖像,这使其成为“意义之场”,不断呈现人们关于唱片百年历史的记忆。《唱片里的中国》中多次出现“小红楼”,通过老旧的黑白照片与生动的彩色影像的对比,将观众置身于历史与现实两个维度,串联起过去与现在的不同时空。
(二)故事相衔:再现民族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中国故事是时代命题,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讲中国故事要立足中国大地,以展现更加真实、全面的中国情况,要基于历史引领未来[13],以发挥中国故事的最大作用。《唱片里的中国》通过讲述过去与现在的故事,将音乐与中国的发展联系起来,展现了过去百年间中国的起伏与飞跃,还呈现了中国音乐与世界音乐的交融碰撞,将中国置于国际化语境,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一方面,音乐的诞生与演绎环境反映其所处时代的特征。《唱片里的中国》通过介绍危机四伏环境中诞生的《义勇军进行曲》、新中国朝气蓬勃时应运而生的《歌唱祖国》、2008年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众星合唱的《远方的朋友请你留下来》等歌曲的故事,展现中国的发展变化。在故事的烘托下,歌曲被赋予更多时代意义与精神价值,其在帮助观众了解歌曲诞生发展过程的同时,也促使观众沿着音乐的脉络回望过去,去寻觅记忆中的“亮光”。另一方面,《唱片里的中国》关注中国音乐的海外传播情况,不管是被用于歌剧《图兰朵》中的民歌《茉莉花》,或是西洋乐器民族化实践的产物《梁祝》,还是被美国歌手翻唱的《玫瑰玫瑰我爱你》,都展现了中外文化的交融碰撞,彰显了中国音乐的独特影响力与传播力。总体而言,《唱片里的中国》通过讲述与中国音乐有关的故事,将民族历史融汇在“永不磨灭的刻纹”“乐声如诉”“旋转的光阴”“回声越千年”四个主题中,既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与风土人情,也突出了中国音乐的重要地位与强大影响力。
三、以音乐为核:在歌曲中体会传承
音乐纪录片不同于纪录片音乐。纪录片音乐指将音乐作为一种听觉元素融入影像,用以服务影像,并参与影像叙事[14]。而音乐纪录片是以音乐为核心,呈现与之相关的生产、实践等内容,其具备一般纪录片的普遍特性,同时其对音乐的呈现不再停留于单一的听觉层面,而是以丰富的视听元素展现音乐的魅力。《唱片里的中国》就是以音乐为核心,串联起纪录片所有的叙事内容,使观众可以在熟悉的歌曲中了解音乐历史。音乐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项文化活动,其承载了创作者所寄托的家国情怀、喜怒哀乐,更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情感、历史和文明,是民族发展的无形纪念碑,也是人们走近历史、感知时代的重要媒介。《唱片里的中国》通过访谈不同类型的音乐爱好者以及使用老照片、经典音乐等史料来还原我国百年音乐史的发展历程,建构起观众对音乐的时代记忆。
唱片发展的百年历史跨度之广,内容之丰富,无法完全浓缩在《唱片里的中国》的短短四集影像中,但其通过串联历史与现实,展现中国音乐发展的脉络,拉近了大众与音乐历史的距离,也体现音乐所具有的传承意义。歌曲《难忘今宵》已传唱近40年,其旋律歌词早已刻进大众的记忆年轮,也成了每年春晚大众最期待的节目之一,这样的歌曲具有独特的时代意义,它贯穿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成了中国音乐史上一道闪亮的印记。而逐渐退出市场的唱片已然是被时代边缘化的物质载体,但中国唱片集团一个世纪以来累积的十余万唱片母版得以保存,无形中形成一座丰富的音乐记忆博物馆。此外,唱片所承载的音乐已经与新技术新平台结合,变成数字化的在线资源,让当下习惯于使用移动设备听歌的年轻人拥有更多接触过往经典音乐的机会。这些经典音乐一直流传至今,也有不同类型的歌手开始翻唱老歌,用自己的理解诠释音乐,为这些经典音乐留下了丰富的注脚,也不断激活人们对这些歌曲的记忆。
四、结语
正如《唱片里的中国》所写:“旋转的光阴,带我们在音乐的银河中,遥望经典如星星般闪耀着光芒,也有些历史的旋律陪伴着我们一路成长,见证着时代的奔腾。”音乐作为一门艺术,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其携带历史的记忆流传至今,有的不断闪耀,有的被时间所掩盖,但它们都曾见证过时代的发展变迁。当我们透过音乐去感知岁月,总会被一首首经典音乐作品打动,这些优秀的音乐作品背后潜藏的是一个时代的风貌,也是一代代人的集体记忆。
[参考文献]
[1]IFPI Global Music Report:Global Recorded Music Revenues Grew 18.5% In 2021[EB/OL].(2022-03-22)[2023-02-02].https://www.ifpi.org/ifpi-global-music-report-global-recorded-music-revenues-grew-18-5-in-2021/.
[2]DIBBEN N .Nature and Nation: National Identity and Environmentalism in Icelandic Popular Music Video and Music Documentary[J]. Ethnomusicology Forum,2009(01):131-151.
[3]HOLLANDER H. The Music Documentary-Classical Music Performers on screen: Education,stardom and performance in documentaries on classical music[D].Utrecht:Utrecht University,2015.
[4]夏衍.電影艺术词典:修订版[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5]孙振虎,卞亚茜.新媒体语境下解说词的创作要点[J].新闻与写作,2021(01):108-110.
[6]许良.让历史变得更有温度:谈口述历史纪录片的创作路径[J].当代电视,2016(05):16-18.
[7]陶涛,林毓佳.口述历史:在回忆中制造过去[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06):102-105.
[8]李微.论纪录片的叙事策略与影像表达:以《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例[J].传播与版权,2021(06):47-49.
[9]陈越红.音乐蒙太奇的应用与美学分析[J].当代电影,2010(09):137-141.
[10]宋献伟.新时代党史纪录片时空叙事的美学转向[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11):96-101.
[11]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12]刘于思,马烨.实践社群的空间生产:上海望平街与天津南市民国报馆集群的“意义之场”与社会想象[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06):58-63.
[13]王义桅.再造中国:领导型国家的文明担当[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14]罗薇.论音乐在当代纪录片中的多元化运用[J].当代电影,2020(07):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