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广磊 摘编
分形不仅美,能引起“极度的舒适感”,而且蕴藏着高深的数学奥秘。今天,咱们来研究研究,到底什么是分形。
20 世纪初,英国数学家刘易斯·弗莱·理德查森在研究海岸线的时候,第一次发现了分形的奥秘。他发现,一条海岸线的长度不是绝对的,它取决于你用什么样的尺子来测量。考虑到海岸线被冲刷成不规则图形,你采用的测量仪器越精密,这条海岸线就越长。这就产生了一个悖论:有限的面积,却有着无限的周长。
1904 年,瑞典数学家科赫提出:取一个三角形(虽然没有规定,但通常默认为是正三角形),在每一条边的两个三等分点之间,接上一个边长只有其三分之一的小三角形。如此无限循环,最终可以得到雪花的形状。这就是著名的科赫三角形,或者叫作科赫曲线。
和科赫三角形正好相反,波兰数学家谢尔宾斯基在1915 年提出的谢尔宾斯基三角形,则是将小三角形放在了内部。
直到1975 年,芒德勃罗在法兰西学院讲课时,首次提出了分形的设想。
分形通常被定义为“一个粗糙或零碎的几何形状,可以分成数个部分,且每一部分都(至少近似地)是整体缩小后的形状”。
就像刚才说的海岸线的岩石,当你看得足够细微时,它的每一个棱角都像一座小岛的海岸线。又如科赫三角形,你看到的每一个小三角形都附着在一个更大的、同形状的三角形上,同时又被更小的三角形以同样的方式附着。这种现象,被称作自相似性。
分形不仅仅是数学家们一时兴起画出来的。在自然界中,分形可以说是随处可见。
利用计算机软件,不断重复简单公式的计算,就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效果。苏格兰艺术家汤姆·贝达德用计算机做出的法贝热彩蛋,外表惊艳,放大后细看,会发现其包含很多的相似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