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瑞,马 珊,张智风
听力障碍主要指各种原因导致的双耳听不清或听不到周围声音,既往调查显示,听力障碍人数占残疾人总数的1/3,且多为17岁以下人群[1]。情绪作为人类重要的心理活动之一,对个体人际关系处理、行为驱动、人格养成等方面影响深远,而听力障碍青少年由于听觉及语言表达能力较弱,在与他人的交流沟通中障碍较大,易陷入自卑、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2-3]。另有研究发现,约有1/3的听力障碍青少年存在心理行为问题,以胆怯、易激动、固执、攻击性强等为主要表现,且心理行为问题的形成多与情感体验异常相关[4]。内隐态度是一种无意识的自动化情感反应,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个体的心理、认知、情感等方面,与情绪、行为的控制和调节相关[5]。既往研究中,内隐态度与情绪和心理行为均存在一定关系[6-7],但目前情绪、心理行为、内隐态度这三者的关系在听力障碍青少年中的研究少有报道。鉴于此,本研究通过探讨听力障碍青少年情绪、心理行为及内隐态度间的内在联系,以期为听力障碍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干预提供理论参考。
1.1 一般资料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4月—2022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96例听力障碍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医学鉴定为听力障碍;②年龄12~16岁;③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可以在他人的指导及练习后完成问卷调查和测验;④青少年及其家长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存在精神疾病、意识障碍等,无法配合完成研究;②合并有其他类残疾或身体其他方面的严重疾病。
1.2 调查内容及工具
1.2.1 一般资料 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统计听力障碍青少年的一般资料,主要包括青少年的年龄、性别、监护人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宗教信仰、是否独生子女等。此问卷由家长填写。
1.2.2 情绪 采用儿童版积极-消极情绪量表(PANAS-C)[8]评价听力障碍青少年的情绪,该量表包括积极情绪(15个条目)和消极情绪(15个条目)2个分量表,共30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5级(1~5分)评分,“非常轻微或几乎没有”评1分,“极其强烈”评5分,分数越高表示听力障碍青少年相应的情绪越强烈。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2,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2个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3,0.95。此量表由听力障碍青少年本人完成。情绪得分为消极情绪分量表均分减去积极情绪分量表均分,分值越高表示听力障碍青少年情绪越消极,且该量表被证实适用于青少年。
1.2.3 心理行为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9]评价听力障碍青少年的行为,本研究涉及的内容包括退缩、躯体主诉、焦虑/抑郁、社交问题、思维问题、注意问题、违纪行为、攻击性行为8个模块,其中退缩、躯体主诉、焦虑/抑郁可归为内向性行为问题,违纪行为、攻击性行为归为外向性行为问题。根据受试者年龄选择不同的模块评分,共113个条目,每个条目均采用3级评分,“无此项表现”评0分,“明显或经常有此项表现”评2分,各模块得分为条目得分累加所得,分数越高表示行为问题越大。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6,各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均在0.60以上,且该量表被证实适用于青少年。此量表由家长填写。
1.2.4 内隐态度 采用单一类别内隐联想测验(SC-IAT)[10]评价听力障碍青少年的内隐态度。①本测验在计算机上进行,运用Inquisit 5.0编写测验程序。②在《语用频率效应研究》[11]中分别选取10个积极词、10个消极词并从互联网搜索筛选出7个听力障碍主题词,每个词均易辨认、无歧义。③实验内容由相容任务和不相容任务两个模块构成,相容任务中“积极词—主题词”按“←”键反应、“消极词”按“→”键反应;不相容任务为“积极词”按“←”键反应、“消极词—主题词”按“→”键反应。青少年在测验前由研究人员示范实验并独立进行每个模块20次的练习实验。④测验结果处理:剔除错误率≥20%的受试者数据,并删除超过1 800 ms或少于350 ms的反应时;修改错误的反应时将其替换为所属模块中正确反应时的平均值加上400 ms。内隐态度=(相容反应时平均值-不相容反应时平均值)/所有正确反应时的标准差。内隐态度若为正数,表明青少年对自身听力障碍为消极的内隐态度,数值越大表示内隐态度越消极。
2.1 听力障碍青少年一般资料(见表1)
表1 听力障碍青少年一般资料(n=96)
2.2 听力障碍青少年PANAS-C、CBCL得分及内隐态度情况 听力障碍青少年内隐态度为(0.28±0.05),PANAS-C、CBCL得分见表2。
表2 听力障碍青少年PANAS-C、CBCL得分(n=96) 单位:分
2.3 听力障碍青少年情绪、心理行为及内隐态度的相关性 听力障碍青少年的情绪得分与心理行为总分、心理行为各模块得分、内隐态度均呈正相关(P<0.01);听力障碍青少年的积极情绪得分与心理行为总分、心理行为各模块得分、内隐态度均呈负相关(P<0.01);听力障碍青少年的消极情绪得分与心理行为总分、心理行为各模块得分、内隐态度均呈正相关(P<0.01);听力障碍青少年的内隐态度与心理行为总分、心理行为各模块得分呈正相关(P<0.01)。见表3。
表3 听力障碍青少年情绪、心理行为及内隐态度的相关性(r值)
2.4 内隐态度的中介作用分析 根据以上结果构建以情绪为自变量(X)、心理行为为因变量(Y)、内隐态度为中介变量(M)的中介效应假设模型,并采用AMOS结构方程模型验证,拟合指数显示:卡方自由度比(χ2/df)=1.523,似误差均方根(RMSEA)=0.063,增值拟合指数(IFI)=0.979,比较拟合指数(CFI)=0.975,拟合优度指数(GFI)=0.968,修正拟合优度指数(AGFI)=0.936,均在参考标准内,模型拟合良好。图1显示,情绪对心理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P<0.001),情绪对内隐态度具有正向预测作用(P<0.001),内隐态度对心理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P<0.001)。Bootstrap检验结果中,情绪对心理行为的直接效应为0.38,间接效应为0.55×0.40=0.22,总效应为0.38+0.22=0.60,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6.67%(0.22/0.60×100%),见表4。
图1 内隐态度在听力障碍青少年情绪和心理行为间的中介效应模型
表4 内隐态度在听力障碍青少年情绪和心理行为间的中介效应
3.1 听力障碍青少年情绪、心理行为分析 听力障碍青少年由于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声音,在成长过程中不能依靠听力被动获取信息,使得其沟通技巧较弱,人际交流困难。Su等[12]研究表明,听力障碍青少年的认知、语言和沟通能力有限,而较少的人际交流会导致听力障碍青少年不理解或误解正常的主流文化、社会规则等,进而使其社会适应困难,内心较为封闭且难以向外界寻求帮助,易陷入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Tsou等[13]研究报道听力障碍青少年多表现出较高水平的负面情绪表达,本研究结果也显示听力障碍青少年的情绪指标表现出消极情绪,与上述报道一致。此外,本研究中听力障碍青少年的心理行为总分为(55.36±9.47)分,高于王静等[14]对健康青少年的研究结果[(21.9±19.8)分],提示听力障碍青少年存在心理行为问题。听力障碍青少年由于听觉受损,其社会成熟度、情绪控制、语言发展等较为低下,使其难以有效表现其心理状态,且多数听力障碍青少年的监护人因为文化程度、外界环境、家庭结构等原因,缺乏与孩子正常沟通交流的技能,不能对孩子的行为给予充分响应并向其教导正常的行为模式,导致听力障碍青少年难以有效理解或调节自己不符合社会期望的心理和行为,进而表现出多种心理行为问题。Pino等[15]研究中也报道,与健康青少年相比听力障碍青少年表现出更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听力障碍青少年心理要给予更多关注,对长期情绪低落或出现心理行为异常的青少年要及时沟通交流,并对问题严重者进行心理干预和矫正治疗,以保证听力障碍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情绪及心理健康。
3.2 听力障碍青少年内隐态度分析 本研究中听力障碍青少年的内隐态度为正数,表明其对自身听力障碍的内隐态度是消极的,与Moring等[16]研究所得结果相似。分析原因可能为听力障碍青少年的内隐态度是自身对听力障碍相关内容的一种无意识情感反应,而多数听力障碍青少年从小就因听力问题面临着各种困难,其与听力障碍相关的记忆多伴随着悲伤、愤怒、痛苦、不解等负面情绪,所以当其看到听力障碍相关的内容时会下意识表现出消极的情感态度。因此,应定期对听力障碍青少年进行心理辅导,或通过课程、团体活动等加深自我认知、改善人际关系,以尽可能地增加其对听力障碍的理解并引导其接纳自身缺陷。
3.3 听力障碍青少年的内隐态度在情绪与心理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 本研究中听力障碍青少年的情绪、心理行为、内隐态度呈两两相关,与既往报道相似[17-19],且经进一步构建AMOS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显示听力障碍青少年的情绪可直接预测其心理行为,也可通过内隐态度来间接预测心理行为,即内隐态度在情绪和心理行为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6.67%。长期处于消极情绪的听力障碍青少年多存在认知发展滞后、情感及社会经验匮乏、情绪控制低下等问题,使其在生活中难以被接纳、理解,导致听力障碍青少年会难以并惧怕融入社会,长此以往,其会出现社交、思维、退缩等多种心理行为问题。De France等[20]研究结果显示,情绪与心理问题的产生相关,较高的情绪调节能力可促进心理健康。内隐态度为个体对特定对象表现出的无意识情感反应,由于长期处于消极情绪的听力障碍青少年记忆中与听力障碍相关的内容多为消极的,则其对于听力障碍的内隐态度也趋于消极,进而导致听力障碍青少年在面对自身缺陷及外界环境时多表现出逃避、冲动、固执、胆怯、过分依赖他人等,长此以往,这些表现就组成了听力障碍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Phipps等[21]研究表明,内隐态度对研究对象的决策及行为的发生具有预测作用。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需注意听力障碍青少年的近期情绪及对自身缺陷的态度,以便能及时干预,进而防止其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本研究发现听力障碍青少年的情绪、心理行为、内隐态度有待改善,且呈两两相关,内隐态度在情绪和心理行为中存在中介效应。但本研究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何干预内隐态度来改善听力障碍青少年的情绪及心理行为并未深入探讨,可在后续研究中重点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