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黄云坡,金嫘
1.锦州医科大学 畜牧兽医学院(锦州 121001);2.锦州医科大学 食品与健康学院(锦州 121001)
新冠疫情延续至今,对高等教育教学开展产生巨大考研,作为教学工作者,要主动应变教学环境的突发变化,积极利用线上教育教学平台,稳定有序开展教学工作,应比2020年更从容,尤其教学评价阶段,要做到教学质量不变,人才水平保持不变。高等教育立足当下,更将引领未来,2021年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要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1]。作为应用型院校理应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工程素养为导向的教育改革应运而生。新医科背景下,对工程素养提升提出一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2]。自《2014年技术与工程素养评价框架》[3]下发至今,国内学者在总结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后将工程素养划分为四个维度:工程知识、工程能力、工程意识和工程伦理[4]。由此可见,工程素养的内涵丰富、维度多元,如何将工程类的应用型教学工程素养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提升,成为高教教育改革的热点之一[5],其实现途径则是对疫情防控下的教学进行的创新设计与科学应用。
畜产品加工辅助农牧产业的深入发展,起到基础夯实作用,在“以本为本,以本回归”的本科教学理念下,教学形式也在着力进行改革和创新。文章构建以“学生为中心”、“雨课堂平台为依托”、提升工程素养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建立合理的形成性评价体系,提出一定的应用建议,以期形成基于工程素养提升的应用型教学模型构建。
基于工程素养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注重工程能力、工程知识、工程意识和工程伦理的培养和运用。如图1所示,基于雨课堂,将学习环节设置为课前、课中、课后、教学反思。①在课前阶段: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发布课前预习内容、任务、学习资源,了解学情,教师掌握学习者性别、学习时长、任务完成情况等数据;②课中阶段: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线上学习,发布分组讨论、测试等,进行学生学习情况的收集,同时教师讲授,结合随机点名、选题发布作为形成性评价考核收集的客观数据依据,如表1所示(形成性评价中学习过程数据监测及赋分比例的设置)。③课后阶段:教师分析基于课中的学习数据及学生反馈进行教学内容的总结和测试,及时进行教学方法的总结和改进。基本流程的学习完成教学目标,分解重点难点,学生学习跟进情况合理。
表1 形成性评价中学习过程数据监测及赋分比例设置 单位:%
图1 基于雨课堂为教学平台的课程建设流程
阶段性的考核机制是此次教学改革的一个创新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厌学、精神不振诸多影响学习效果的问题,都是由于没有看到自己的力量与才能所造成的”[6]。因此此次教学改革模式中每个阶段都建立了阶段性考核机制。实现阶段性考核机制的渠道有测试、学习过程数据监测等,在实践课程中,采用分组评分制,实践能力考核制等。形成性评价体系建设内容如图2所示。
图2 形成性评价体系建设内容
跟踪2018级和2019级两届本科生的期末学习成绩,试题库一致,考试时间一致,教学内容唯一区别是2018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2019级基于雨课堂的形成性评价在提升工程素养教学方法,跟踪两个轮次的学生成绩,如表1所示。每个分数段都有小幅度提升,2019级的不及格率为2%,同比2018级的不及格率6.1%降低了4个百分点,同时优秀的成绩比例也增加了6个百分点。跟踪两轮次的学生成绩分析报告,在难易程度区间相同(0.2<P<0.3为易)的情况下,区分度2019级明显高于2018级,且平均分和标准差优于2018级。综合表2和表3的学生整体表现,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效果中表现突出,学生学习效果良好。
表2 传统和新教学模式教学成果分析 单位:人
表3 传统和新教学模式成绩分析
经过两学期的教学对比分析,采用电子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2019学级授课学生,共下发48份调查问卷,回收51份,回收率100%,详见表4。教师教学整体满意度为95.7%,工程能力培养满意度为93.6%,工程意识满意度为94.6%,工程伦理满意度为91.2%,较低,可能原因是伦理设计内容较少,在后续课程改进中注意伦理内容的偏侧重,工程知识培养满意度为95.7%。结合成绩表现,说明此教学模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表4 基于工程素养培育形成性评价的满意度调查 单位:%
现有研究多关注创新教学模式的改革成效,缺乏对其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影响机制进行深入探讨,文章从形成性评价制度的建设贯穿教学环节入手,达到了提升工程素养的培养目标。基于教学心理学的构建学习理论[8],将各个阶段收集的可能影响因素作为量化指标:
1) 用布尔型变量表示学生的性别,即“0”表示女性、“1”表示男性;
2) 将课堂数据统计(如图2和表1所示)作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测量指标;
3) 将大学生创新创业参加次数、获奖级别及获奖数量的加权成绩作为学习者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能力的测量指标;
4) 将学生对待畜产品的善待与处理方式、方法和感受进行测试作为工程伦理的测量指标;
5) 将综合成绩作为学习效果的测量指标。
3.1.1 描述性统计分析
通过对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进行因素的相关性分析,有助于客观地评价教学建设成效因素的影响机制,研究中基于工程素养的培育,侧重对工程素养能力的提升,在形成性评价考核内容中增加了工程能力、工程知识、工程伦理和工程意识的考察,对相关因素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表5):工程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r=0.452,P=0.01)、自主学习能力(r=0.687,P=0.01)、工程伦理能力表现(r=0.583,P=0.01)均为正相关;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与工程意识能力(r=0.456,P=0.01)、工程伦理能力表现(r=0.358,P=0.01)、学习效果(r=0.613,P=0.05)为正相关,创新与工程意识能力与工程伦理能力(r=0.524,P=0.05)、学习效果(r=0.775,P=0.05)为正相关。初步证明教学模式中的教学改革均有一定的影响。
表5 变量的平均值、标准差与相关系数
针对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分析,且教学模型能够在更多的应用型课程中开展,具体提出以下建议和思考:
①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效果呈正相关,表明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教学模式的开展能够有助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能力挖掘与提升,因此非疫情下的教学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有必要扩大,一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二是促进教学领域与互联网的紧密结合。
②在《中国制造2025》的十年行动纲领背景下,高等院校工科学生的工程素养提升是当今关键议题[8],教学模式围绕工程素养提升展开的实验实践设计、创新能力体现设计从客观数据上体现正向影响的作用,因此在此次模式的验证中,建议实验实践更综合,更具有开放性、创造性,且实验时长的安排上相对要延长1~2学时,在4~6学时较为合理。
③教育部在深入定义“一流课程”中提到淘汰“水课”,打造“金课”[9],对课程内容、形式、考核等都提出了一定的建设目标,此次课程的形成性评价体系注重弥补应用环节的不足,在进行分析时也客观佐证工程素养提升与自主学习能力有显著的直接影响,那么继续加大这两方面的教学内容投入则是应用型课程的一条改革之路。
应用型、技能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任重而道远。在传统教学模式的不断探索和改进中,此次研究构建了以提升工程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模型和形成性评价体系,在应用型课程教学策略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类似应用型教学提出丰富的应用建议,当然也存在样本量覆盖跨度较小等弊端,未来会继续深入挖掘更多的影响机制以完善更符合教学目标的课程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