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文 朱立新 郝向阳
大企业、名企业、产业龙头企业在投资地的选择上关注什么?在河北的经营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对改善河北营商环境有哪些建议?围绕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百家名企看河北营商环境”问卷调查并对部分企业和园区开展了深度访谈,并就发现的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大企业、名企业、产业龙头企业的招引往往可以迅速改善地方形象,进而“招来一个,带动一片”,甚至形成新的产业集群。这些类型的企业在投资地的选择上关注什么?在河北的经营中遇到了哪些障碍?对改善河北营商环境有哪些建议?围绕这些问题,我们选择部分省内外知名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回收问卷101份,有效问卷96份,并选择其中5家企业进行了深度访谈,此外我们还对省内部分园区进行了调研。
从样本企业所有制性质看,覆盖了“国企和國有控股、私营、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等(见图1),其中国有、私营企业比重较高,符合我国目前企业所有制结构特点。
从涉及行业看,包含了传统制造业、高新技术企业、资源型企业、服务业等(见图2),既包括了河北的传统优势产业,也包含了未来河北重点招引培育的高新技术企业,符合我省未来产业规划方向。其中58家企业在河北有投资,38家目前尚没有投资,兼顾了不同阶段企业对营商环境的判断与偏好。
一、政策精准度和执行力度差、政府服务水平低、干部思想保守是导致大企名企不愿投资河北的主要因素
调研结果:在未来三年有投资、增资计划的企业中,选择河北作为主要投资地的企业占12.99%,但如果扣除总部位于河北的企业这一比例则降至3.1%,表明外省企业对河北投资意向不够强烈。而企业不选择河北作为优先考虑投资省份的主要原因前三位的是“政策和企业需求匹配度低、含金量低”“政府效率低,服务水平差”“思想保守,社会环境差”“市场成熟度低”(并列第三)(见图3)。
在座谈中,企业认为各地在优惠政策上差距并不大,真正影响到企业投资意向和体验的因素是执行力,能否站在企业的角度落实好上级政策,出台配套政策,提高政策的精准度,为企业排忧解难是河北与发达地区最大的差距。调研中也发现不少一线直接服务于企业的干部在招商引资、企业包联中要么无从下手,要么乱插手,甚至过度打扰企业,招致其反感。
企业选择投资地考虑的主要因素排在前三位的是“政务服务效率与政策精准度”“市场规模”“政府领导重视程度”(见图4)。
分析结论:从问卷结果看,大企名企在选择投资地时并没有把重点放在土地、税收优惠上,而是更加关注政务服务、政策精准度以及领导的重视程度等因素。但企业认为重要的因素又恰恰是河北的短板所在,这也就解释了河北近年来招商引资面临的困境。从问卷和座谈反馈的情况看,外省有的政策我们大多都有,所以无论服务效率还是政策精准度,归根到底首先是执行力的问题,是不用心执行和不会执行的问题。因此,河北营商环境的关键问题集中于落实,领导很热情,政策很优惠,办事依然难,出台政策不少,企业仍然缺少“获得感”。
对策建议:一是要把企业直接面对的审批、监管、服务一线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点,真正改善企业体验。做好已出台各项惠企政策的落实情况评估,打通政策冲突、缺少细则等堵点,提升企业“获得感”,彻底改变“上边热,中间温,下面冷”的现状。改革考核、用人、督查督办机制,让压力和动力传导到一线,奖励和提拔倾斜给一线,让干部愿意去一线,争相上一线。二是精准对接大企名企需求,优化政策服务供给。政策和服务要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为不同行业甚至不同企业提供针对性、个性化服务,在政策、创新、融资、人才各个方面打造个性化软环境。
二、政府主导的招商活动仍然是对大企名企最有吸引力的方式,但政府规划和主要领导产业素养往往能够起到“一锤定音”的效果
调研结果:“企业考察后选定”和“当地政府招商引资”是已在河北投资的企业投资河北的最主要渠道,且远远高于其他渠道(见图5)。
从企业对招商方式可信度的选择看,“政府组织的招商大会”“同行或者上下游厂商推荐”“当地主要领导和政府招商部门的上门拜访”列在前三位(见图6)。
在与企业、园区及地方政府的座谈中,我们发现地方政府产业规划和地方政府领导的产业素养往往在企业决定是否投资的时候能够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如在某省级经济开发区我们了解到,某国内办公家具领军企业之所以选择该开发区,重要原因是开发区产业规划把家居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方向,他们认为会受到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在与某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的座谈中,企业家谈到他们之所以选择某山区县这样一个很多董事都不知道在哪儿的县城作为北方总部,关键就在于企业家能够与地方的主要领导的发展思路、地方产业规划产生“同频共振”。
分析结论:从已在河北投资的企业的经历和企业信任程度看,政府招商仍然是最为有效的手段。对企业来说,诸多承诺与政策条件需要政府直接出面才能体现政府的诚意,在这个意义上“多大官招多大商”的说法有一定合理性。同时,在大企业的投资地选择中,越来越关注该地的产业规划以及当地主要干部的产业素质,在他们看来这关系着企业在本地的长远发展以及成长的高度与空间。
对策建议:一是招商工作中,各级政府特别是党政“一把手”必须走上前台。按照本地产业方向,各市县主要领导要主动拜访企业和企业家,投资意向明确、影响力较大的企业由省主要领导会见或拜访。取得信任是获得企业投资的大前提。二是明确重点产业落地区域和园区,并从省一级提供支持。《河北省建设全国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十四五”规划》确定了12大主导产业,建议进一步明确具体区域和园区,同时省级应建立12个产业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重点企业特别是“链主”企业信息库供各市县和园区使用,该库要动态监控企业投资意向,挑选潜在目标企业推送给主导产业符合要求的市县和园区。考虑到政府本身的专业化程度,也可以外包给企业来做。三是在“大招商”背景下,要考虑如何有效提升干部的产业素质,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分管经济工作的干部。通过专业化培训,做到让干部“胸中有本地产业规划,眼中有世界产业前沿”,有这样的眼界和格局,才有可能招来好企业,培育好企业。
三、大企名企在企业经营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产业配套、政策长期稳定性和非税成本过高
调研结果:已经投资河北的企业在经营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排名前三位的是“产业配套水平低”“政策不稳定”“非税成本高”,且明显高于其他方面(见图7)。
从产业环境角度,在我省经营的企业认为政府在招商引资中应重点“完善产业链引进配套企业”“引进商贸物流企业”,且明显高于其他类型(见图8)。
分析结论:大企名企和产业龙头企业的引进可以带动地方产业,但在企业投资选择中也会关注本地产业配套程度。产业配套差,缺乏上下游产业,企业物流成本会大幅上升,特别对于制造业非常明显。在“新冠疫情”和“逆全球化”的条件下,产业链、供应链的“本地化”“近地化”已经成为众多企业的选择。
政策变化快,缺乏稳定性,就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以环保限产为例,一旦限产停产,企业订单无法按时完成,不但无法盈利,还要赔偿违约金。
企业对商贸物流企业的需求值得关注。座谈中我们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深访,有企业提出要把石家庄物流基地定位与本地产业结合起来,建设保税区,融入“一带一路”。我们认为类似建议显示了企业对针对性物流的需求。
在“减税降费”的大背景下,非税成本问题仍然突出。我们在深访中也发现了基层监管人员滥用权力、刁难企业的具体案例,以被调查企业规模都会发生此类问题,中小企业面对的情况可想而知。因此,非税成本问题应与违规收费甚至违法犯罪行为有关,从省会石家庄目前公布的破坏营商环境案例情况也可印证这一判断。
对策建议:一是围绕重点发展的产业打造产业营商环境。在产业规划和招商方面要更加注重产业链的培育,做好产業甚至企业的特殊要素供给,为企业做好产业配套,同时针对性发展物流会展等产业。二是降低政策调整对企业经营的不良影响。要做好改革创新中的政策衔接,特别是对企业经营影响较大的产业、环保等政策要与企业进行充分沟通并征求意见,在实施中尽量给企业留出过渡期。三是严厉打击破坏营商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对破坏营商环境的违法行为特别是吃拿卡要、乱收费等行为要继续严厉打击,必要时可引入媒体介入,这是营商环境的底线。
四、政府承诺不兑现问题仍然较为严重,“市场拓展”和“金融支持”是大企名企经营中政府承诺不兑现问题的重点领域
调研结果:在河北经营的企业认为政府能够完全兑现承诺的只占24.14%,虽然选择“大部分能兑现”的比例较高,但总体来看不兑现承诺的情况仍然过多(见图9)。
在政府承诺不兑现的领域上,排名前三的是“市场拓展”“税收优惠”和“金融支持”(见图10)。
在与企业的座谈中,有企业提出政府承诺的税收和土地优惠长达十年没有兑现,还有企业提出在其承建的政府项目中承诺不兑现的情况多达三分之一左右。
分析结论:在政府不能兑现承诺的主要方面中除了传统的税收、土地外,出现了市场拓展和金融支持。我们认为这揭示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大企名企对地方政府的要求开始从传统的税收、土地优惠转向了金融和市场拓展。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市场拓展,在我们与企业的沟通过程中发现,一些从事人工智能等创新领域的企业缺乏成熟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需要政府配合与支持,这与传统的通过特许经营向企业输送利益并不相同。二是这两个领域地方政府兑现承诺难度较大,与税收、土地等领域相比,政府在这两个领域影响力不足,专业程度欠缺。
对策建议:一是在全省开展政府对企承诺兑现行动。对历史上各级政府存在的对企承诺不兑现的情况做一次全面排查,分类分情况做出结论,给与兑现或者补偿,在今后的对企承诺中要考虑增加审查环节,对于承诺要有可行性论证和具体落实方案。二是加强对干部创新商业模式和产业前沿的培训,同时利用好外脑和智库。可以考虑由从事风险投资的专业机构对干部进行培训,同时建立和完善政府外脑,准确识别出哪些企业真正具备创新前景并提供针对性支持。三是在抓好银行和上市融资渠道基础上,要提升现有产业基金使用的便利度。我省各级政府已经针对不同产业设立了众多产业引导基金,如何把基金用好用高效,需要简单有效的制度设计,同时可以考虑建立相应机制引导社会资金跟投。
五、大企名企与地方发展的共生关系需要我们对营商环境工作整体谋划并进行全方位的政策支持
调研结果:在回答“河北应从哪些方面优化营商环境”时,“提高政务服务水平”“解放思想,推动开放”“提升领导重视程度”排在前三位,但整体差距并不大,最少的“依法行政和司法公正”“完善基础设施”仍然有20.83%的企业选择(见图11)。
分析结论:企业的建议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企业认为政府存在的问题。从前三位的选项看,最突出的问题仍然是“领导不重视”“思想保守”“服务水平低”,基本验证了我们前面对企业不愿意投资河北的原因分析。但整体来看,大企名企对政策支持、社会生活、司法公正、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改善要求也比较明显。
对策建议:留住大企名企需要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重新认识和整体规划。大企业、名企业、产业龙头企业一旦投资于某个区域,往往会长期运营,与一个地区形成共生关系。因此他们所关注的营商环境不仅仅是行政审批的效率、要素的供给,而是一个地区包括基础设施、城市管理、教育文化、人口素质,甚至便民服务在内的大营商环境。因此,我们建议:对标国内营商环境标杆城市、试点城市和其他先进城市,围绕“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要素环境、信用环境”等作出整体规划,制定优化营商环境的对标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十四五”期间的河北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逐年列出重点工作,逐项对标销号,步步为营,压茬推进,才能真正让大企业、名企业在河北扎下根、活得好、长得快。
(作者单位:中共河北省委党校,本文为2020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成果,课题编号:2020030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