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铮
摘要:在探讨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过程中,笔者对于教材中各类元素的应用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并就如何调动多种感官对学生进行兴趣激发和培养,为学生营造一个身临其境的氛围,让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课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激发兴趣赏识课堂参与备课
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次听完公开课,大家经常会讨论一个话题——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相当一部分学生成了“陪读生”。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一部分学生由于有良好家庭育人环境,有广泛的阅读经历,对学习语文有着较浓厚的兴趣,语文课堂成了他们展示课外知识的天地,但这只是为数不多的一部分;大部分学生为了上学而学习,课堂上提不起兴趣,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即使老师讲得口干舌燥,他们的内心还是如止水一般。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兴趣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热情,对学好语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可以身临其境的氛围,让课堂成为学生活动的乐园。怎样达到这一目标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境情,让课堂动起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说明了做一件事开头的重要性。教学也是如此,好的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进而对整节课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因而,导入对一节课的成功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如在教学《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我收集了纳米材质的衣服、眼镜、手套与普通的衣服、眼镜、手套作对比。当看到了纳米材质的衣服过水不湿,纳米材质的眼镜不怕划;纳米材质的手套从泥污出而毫不沾污时,学生睁大了好奇的眼睛,目光聚集到我的问题上。当我抛出“打开神秘之门的钥匙就在文中,看谁能更快地揭开面纱”的问题时,同学们兴致勃勃地读起了课文。
二、讲究教学艺术,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对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它不仅要求教师有清晰的教学思路,还要具有高超的授课艺术。高水平的授课艺术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有的教师在授课时,语调没有起伏,方法千篇一律,情绪、语言、动作等都不能与文本产生共鸣,让一部分原本对语文感兴趣的孩子都产生了厌学情绪。这是一个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何让学生对语文感兴趣,爱上语文课?我想就《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谈一下自己授课的经过:课文的主人翁——雷利,一个北京二中的学生,在1996年11月8日以饱满的深情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一封信。信中讲述了自己因战争痛失父亲的事,呼吁国际社会停止战争……我把文中几处描写父亲的段落进行整合,学生在默读—品读—朗读过程中了解到雷利的父亲才华横溢,是一名优秀的军事观察员。他疼爱孩子,深爱妻子……我把整合好的内容深情地进行了范读。此时,教室很安静。我问道:“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如果你是雷利,此刻你的情感如何?”从孩子们高举的小手我知道学生们都喜欢上了这位父亲,也喜欢上了我的语文课。当学生满怀自豪地读出这些文字时,我很欣喜,往下的课好上了。同学们带着对“蓝盔”的喜爱,对雷利父亲的热爱之情,用不同的方式读着课文,倾诉着自己的情感。紧接着,我适时出示一组俄罗斯与乌克兰战争中死亡的数据,被炮弹炸毁的建筑,孩子在死去的亲人旁痛哭的画面……再配上自己眼含泪水深情的范读,学生情不自禁地朗读:“让那已经能够听到脚步声的二十一世纪,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这声音响彻教室,绝大部分同学参与了与文本的对话,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成了文本的主人翁。
三、师生一同备课,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
当今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不仅能逼真地表现多姿多彩的视听世界,还能使抽象的事物变得直观、生动。传统的自制教具是不是就不需要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自制教具、学具在某些课文中更具有参与性和实践性,并能更好地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我认为制作教具、学具,应让学生充分地参与进来。由教师自制教具、学具会导致教师的备课负担加重,还会养成学生的惰性。现在的学生在家基本上不做家务,本来就已经缺少动手操作的能力,如果在学习上只是一味地听、看,学习就显得很被动。所以我觉得要让学生也参与备课,搜集资料,制作教具。我在上《颐和园》这一课时,就事先让他们查有关颐和园的资料,并且动手做园中的山、水、树,并对他们说,在他们当中选择优秀的做小导游。结果学生兴趣大增,大部分的学生都动起了手,甚至書本上没有写到的,他们也做了许多。课上我就把他们做的这些道具引入课堂。学生用泡沫、塑料管、墨绿色的布等材料做了山、水和树,上课时我充分地利用他们的制作成果,让学生采用“移步换景”的方式来介绍颐和园,并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因为是自己动手做的东西,所以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还改变了学生往日对写景文章的兴趣不足的情形,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也为活跃课堂气氛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四、运用贴近生活的语言,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和一定的情感相联系的,而情感主要是通过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的。教师富有情趣的语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愉悦的气氛中更好地理解知识。它也使教学如虎添翼,教师能在轻松的环境中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在上《可爱的草塘》一课时,我抓住关键词“物产丰富”展开教学。我的过渡是这样的:“我们一起去北大荒探寻吧,看看有什么奇妙的生物在等着我们呢?”“孩子们赶快准备好自己的棒子和瓢一起出发打狍子和舀鱼吧!”“收获这么多了,我们赶紧去休息一下吧!”另外,在指导朗读描写“鱼”和“狍子”那段文字时,我问学生:“你们觉得这些鱼和狍子美不美啊?”学生异口同声地答:“美!”我继续问:“你们想不想把这么美的鱼和狍子呼唤过来啊?”学生热情高涨地答:“想!”于是我趁热打铁:“那我们一起来呼唤它们好吗?”学生就兴致高昂地、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一段,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已经拥有这些鱼和狍子了。
五、把赏识带进课堂
信任和赏识能激发一个人的潜能。因此,老师一定不要吝啬自己赞美的语言,要将那些赞美的语言送给学生,帮助他们收获不一样的人生。
在我们办公室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本人也因一位老师不经意的一句点评而受益匪浅。那是我上五年级的一个春天,我和小朋友去湖里的流沙地挖荠菜,回来我写了一篇作文。记得文章结尾我用了这样一句:“我的心仿佛也充满了春天气息。”我把这篇文章交给了一位在我校实习的老师,请他帮忙修改,没想到他对我的文章夸赞了一番,并说要把我的文章发表在他们学校的文学杂志上。到现在为止我也不知道那篇文章是否发表,但在那一刻,我喜欢上了作文,喜欢上了阅读。现在,已为人师的我还时常惦念那位老师、那篇文章……那短暂的一刻却影响了我的一生。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我一直在学着那位老师,把鼓励的词语毫不吝啬地送给学生。例如,我们班有一位小女孩,性格内向,胆子很小。每当别人举手时,她都坐着不动,但她的眼神告诉我,她对老师的问题很感兴趣。于是我请她回答问题,谁知她站起来之后,脸涨得通红,一个字也答不上来。其他同学的手举起来了,她更紧张,我赶紧给她换了题目——朗读《草原》里的一句话。她读完以后,我向她报以掌声,并请她到黑板前去朗读,她读得很流利。我又让同学们闭上眼睛,让她再带着情感去读,然后让同学们谈一谈感受。一位同学说:“我仿佛看见了那明如玻璃的带子——河。”我摸着她的头,满怀喜悦地说:“你真了不起!”后来,我发现她变了个人似的,爱说话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亮点,我们教师要及时发现并适时放大,有人书读得好,有人字写得棒,有人画画得美……就这样,我们的学生在掌声中学着、说着、画着,小小的课堂变成了孩子的乐园!
六、面向生活,举一反三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到生活中去,学生不能只学会书本上的知识。因此,在教學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我最近上了科普说明文《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由于这篇文章讲述的是比较前沿的科技知识,学生知之甚少,但其新奇之处仍吸引着学生。要让学生在科技海洋中自由遨游并让他们沉醉其中,就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纳米,纳米技术研究的对象是什么,文中出现了哪些科技术语?……在认识“什么是纳米”这个问题时,由于“一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中“一纳米”和“十亿分之一米”这两个概念比较抽象,我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刻度尺找其最小的刻度“毫米”,并让孩子们换算出一毫米等于一百万纳米。此时,学生已初步感知纳米的小。当我让学生互相观察同桌的头发并告诉学生一根头发只有0.06毫米左右,再次让学生换算,结果是一根头发的直径相当于6万纳米,许多孩子发出了“纳米真是个小不点呀”的感慨。课上到这,学生的兴奋点已被激活,接下来我抛出“在文中找一找纳米虽小,本领却挺大”的问题时,学生兴趣盎然,准确地找到其藏身之处。在交流“利用极其灵敏的纳米探测技术,可以实现疾病的早期检测和预防。未来的纳米机器人可以通过血管直达病灶,杀死癌细胞”时,我适时让学生看由哈工大研制的纳米机器人在人体血管游动,学生开始惊异了。此时再让他们展示自己搜集的纳米技术让生活变得更美好时,明显感到他们真的是迫不及待了。我问道:“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纳米技术?”孩子们已经完全放飞了想象的翅膀,奇思妙想如开闸洪水奔涌而来,势不可当。整堂课学生说在其中,想在其中,乐在其中,真是不亦乐乎。
七、让课堂充满激情
这里说的激情不是一种情绪,而是教师对教学的热爱,是教师工作中的热情。我曾多次听过很多名师授课,既有有声有色的窦桂梅诗意语言的王菘舟,也有娓娓道来的薛瑞萍、魏瑞江等。无论他们用怎样的方式教学,都能把课上到学生的心坎上,以其独特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打动学生,把课上得高潮不断。之所以他们课上得特别成功,是因为他们对教学工作特别热爱,会欣赏自己的教学,他们与学生沟通中,语言、眼神、动作、肢体……都成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无论用怎样的教学方式都需要有激情,激情犹如甘露能润泽学生的心,清新课堂的空气,各具特色的教学行为在激情的催化下如盛宴一般呈现在学生面前。
总之,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语言文字变成跳动在孩子心中的欢快音符,教学效果自然就会不言而喻了。因此,作为深爱学生的语文教师,我们除了每一课都要认真备课外,还要调动多种感官组织教学,把课上“活”,真正做到让文本与学生心灵碰撞,让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
参考文献:
[1]窦桂梅.梳理课堂——窦桂梅“课堂捉虫”手记[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2]李大圣.百年反思:语文育人功能检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黄大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