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联读助力语文核心素养提升

2023-05-24 13:04赵凤英
天津教育·上 2023年4期
关键词:课外阅读内容语言

赵凤英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阅读品位”。统编教材也通过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编写方式将课外阅读课程化。从课程标准到教科书均体现了加强阅读指导、提高阅读量的教学理念。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阅读量的路径一般有两种:一是课内阅读+课外阅读书目推荐,二是课内加快教学进度,节省出时间进行课外阅读。这两种路径都存在不足:第一种路径容易造成课外阅读流于形式,教师只是推荐书单,但阅读效果究竟如何,难以保证。第二种路径虽然有成功的范例,但大多数教师仍不认同这一做法,更不可能在日常教学中组织实施。因此为了有效落实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阅读要求,而方法路径又要能被广大教师认同,第三条路径便应运而生——“1+X”联读。

一、何为“1+X”联读

语文教材承载着国家意志,是语文教学的主要载体。“1+X”联读教学基于教材里的课文、单元和学习任务,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将优质的阅读内容纳入课程体系,以联读的方式促进课外阅读课程化,形成“单篇—多篇—整本书—任务阅读”的阅读链,走出课内外融合阅读的“第三条路径”,创造性地落实统编教科书编写理念,解决阅读教学弊端,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1+X”联读的样式与特征

基于“1”的定位,“X”的功能目标,衍生出“1+X”的多种样式,如“链接—拓展”式、“链接—积累”式、“比较—发现”式、“迁移—运用”式、“冲突—探究”式、“主题—探究”式等。这些样式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拓展积累阅读,发展思维阅读,审美的形成与创造阅读。第一个层次的拓展阅读主要是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激活知识经验,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第二个层次指文章与文章之间的思想观点、言语形式都存在一定的共性或差异,共性强化积累和表达模型的构建,差异则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引发思维的碰撞。第三个层次是在阅读之后提炼主题,结合主题开展任务驱动下的主题探究式阅读,形成审美意识,积淀文化底蕴。

三、“1+X”联读,助力核心素养的提升

“1+X”联读解决了课外阅读质量参差不齐、效果无法保障的问题,教学活动又可以按照教材有序推进,可操作性强。“1+X”联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链接更广泛的内容,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1+X”联读以开放、多元、立体的阅读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语言实践空间,帮助学生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运用语言、发展思维能力、形成审美意识、丰富文化积淀。

(一)“1+X”联读,助力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基于语言积累与运用的“1+X”联读,是基础的联读形式,联读围绕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学习任务等安排拓展阅读篇目。如一年级拓展阅读的内容大多是韵语、诗歌,此时儿童不需要理解,只需体会汉语言之美,感受阅读带来的快乐,潜移默化地领会符号的意义;到了二三年级则以童话、民间故事等阅读内容为主,在阅读的过程中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获取领会更多不熟悉的字眼,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阅读是一件可以由自己来做的事——他们因为好玩、想满足好奇心,或者只是要开阔眼界去阅读,达到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目的。随着学段的升高,基于语言积累与运用的联读有了更丰富的内涵,阅读的目标也由为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开阔眼界而读,转向为求得理解、积累语言而读。如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本文共包含三首古诗《马诗》《石竹》《石灰吟》,这三首诗都是言志诗,课堂上请学生思考我们还学过哪些言志诗——《墨梅》《夏日绝句》。教学时用这种“新旧结合”的联读方式,既积累了语言,又体会了言志诗的表达特点。教师再引入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既紧扣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又增加语言积累。在此基础上,将诗人生平资料引入课堂,开展讲诗人故事主题活动,结合诗人生活经历加深对古诗的理解,紧扣本单元“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理解”的语文要素。这样的联读既实现了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积累语言、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目的,也提高了阅读理解的能力。

(二)“1+X”联读,助力思维的发展

思維能力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1+X”联读通过丰富课程内容的形式,引领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联想想象、比较分析、归纳判断,发挥开拓思维、提升思维品质的作用。

如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月光曲》,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描写乐曲的第九自然段,想象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本文联读的内容是钢琴曲《寂静之音》,课堂上学生沉浸在轻柔悠远的乐曲声中,学生的想象力被激活,眼前浮现出清澈的湖水、静谧的树林、摇曳的野花……学生把自己想象到的美景简要地记录下来,进入真情表达环节后把想象到的情景写下来。联想想象将文字、画面、音乐融为一体,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发展了联想与想象。学习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课文《手指》时,先联读四年级下册的《白鹅》,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对丰子恺语言幽默的特点有了认知,再联读《姓》《蜜蜂》,进一步感受丰子恺语言的幽默,通过联读比较,学生还会发现丰子恺善于借平凡事物表达观点的表达方法,学生在联读的过程中进行比较分析,思维品质得以提升。

(三)“1+X”联读,助力审美意识形成和文化底蕴积淀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是课程标准总目标中一项重要内容。教科书中涉及这一主题的文本占比极高,这些文本有的比较抽象,有的距今天生活比较遥远,学生不容易理解,难以达成培养正确审美和积淀文化底蕴的目标。“1+X”联读恰好可以破解这一难题,使抽象、封闭的内容形象化、多元化、立体化。

如《为人民服务》一课,文章所讲的内容较久远,加之议论文语言简洁、严谨,学生理解课文有难度。如果把整个单元看作一项联读内容,把《为人民服务》定位为“1”,其余篇目定位为“X”,这一难题将迎刃而解。《古诗三首》让我们体会到中华民族从古至今都是一个有责任、有气节、有大义的民族;《十六年前的回忆》以具体、鲜活的事例展现了李大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让我们感受到理想信念的伟大力量。有了这几篇联读内容作铺垫,理想信念变得有血有肉,《为人民服务》的内涵也呼之欲出。因此,教师要把语言、品味作为语言实践重点。学生不借助外力,只凭借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一字一句,慢慢提升自己,在提升自己理解力过程中,从粗浅的理解推进到深入的体会,像是自我的破茧而出,从而提升了理解能力。咬文嚼字的过程也是文化浸润的过程,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道德,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统筹安排单元课文,做到分工明确,目标更精准、训练科学,各个文本之间彼此支撑,实现知识结构化。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梳理归纳发现,无论古代文人的清高之气,还是共产党人的舍生忘死,都源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化基因,正是这样的文化传承使我们的民族得以生生不息。这样的联读,使学生既在语言实践中积累语言、体会语言的特点,又提升了思维品质,培养正确审美、增强文化自信。

本组课文中,教师还可以把《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作为联读内容,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共产党的诞生到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整个单元从多层面对中国近代史进行了梳理。引入这一联读内容以后,将本文融入真实的历史背景中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促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思考并解决问题,获得更多的人生感悟,实现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综上所述,“1+X”联读不仅解决了课外阅读质量参差不齐、效果无法保障的问题,而且可操作性强,是一种有效的课外阅读路径。另外,“1+X”联读与教材联系紧密、形式灵活、功能丰富,可以有效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焦  佳  左毓红)

猜你喜欢
课外阅读内容语言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语言是刀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主要内容
我有我语言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