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文言文教学重构

2023-05-24 09:55王晴洁
天津教育·上 2023年4期
关键词:杨氏小微文言文

王晴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学习任务群”是我国创新型教育理念的体现,标志着我国语文教学的组织形式与实现形式将迎来根本性变化。将“学习任务群”与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切实保障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与提升,对语文课程的发展具有关键的意义与作用。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文言文是教师眼中的重点,也是学生的难点。从文言文学习的初始阶段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对学生未来的语文学习具有深远意义与重要影响。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革新教学理念,基于大单元视阈,分析每篇文言文的“小微”任务群,并通過对任务要求、任务活动的科学设计,保障教学的高效率。本文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为例,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见微知著”,构建“小微”任务群

“小微”任务群是单元教学任务中一个相对完整的子任务单位,比起大单元任务群,“小微”任务群具有相对独立的意识,但又依托于大单元教学的任务目标而存在,既顺应了大单元统整教学的趋势,又具有单篇课文教学的针对性。如果将大单元任务群比作“灯塔”,那么“小微”任务群就是“驶向灯塔的航船”。大单元教学统整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小微”任务的构建。教师在设计“小微”任务群的教学工作时,应当从大单元、大任务的角度出发,以宏观为统领聚焦于微观,实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教学效果。

在《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如果想要基于学习任务群实现教学重构,应先从整体出发,把握本单元的教学任务目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整体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思辨性的阅读与表达,增强思维能力的逻辑性与深刻性,实现理性思维的提高。教师在设计这一课的“小微”任务群时,应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出发,把握杨氏之子的幽默语言,体会其独特的思维,鉴赏文章中语言的艺术。通过梳理与整合,在大单元视阈下,教师可以结合《杨氏之子》的语言特点,依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思辨性阅读转为思辨性表达的顺序设计出三个子任务:

【任务1】我是小小“朗读家”:熟读课文,理解大意,分角色有感情朗读体会课文内容。

【任务2】谁是“智多星”:引导学生思考杨氏之子的“聪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并且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予以呈现。

【任务3】比较学习,整合思维:引导学生就《杨氏之子》《司马光》两篇文章进行比较,感受文中两个孩子不同的智慧,把教学内容转化为思维模型,精准把握思辨的过程方法,从而构建出理性表达的思维模型。

二、基于“任务群”,设计教学活动

为保障“任务群”在教学活动中的顺利完成,教师就应当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为单篇文言文阅读文本建立起独立、完整的知识系统,从而使教学内容向结构化与立体化的方向发展,发挥任务的驱动性。教师要针对“任务群”的具体特点,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略,让“任务群”为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指导思路,并且让指导思路顺应“任务群”的发展。

(一)丰富朗读形式,有层次地进行朗读活动

在【任务1】我是小小“朗读家”驱动下的教学中,“读”应当成为教学活动的“主线”,传统教学形式中让学生通读一遍课文就算完成教学任务的方式,并不利于保障任务的落实。教师应当丰富朗读形式,设计出“朗读”“点读”“美读”的支任务,让学生有层次地进行朗读活动。“朗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读准《杨氏之子》,解决字词的认读问题以及文言文的断句问题。“点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读懂文言文,通过一字一句地分析理解,扫清翻译问题,引导学生基本把握住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与写作逻辑。“美读”在于让学生读出个性,读出感情,读出特色,教师应当在“美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注重语音语调与情感,体会人物性格与思想情感。

(二)以小组为单位,在合作中展开教学

在【任务2】谁是“智多星”驱动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教学,并且通过一系列子问题的设计,让学生的小组合作朝着深入性、层次性与逻辑化的角度发展。教师可以在小组合作开展之前,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你觉得杨氏之子与客人为什么会这么说?”“你觉得当时两个人是怎样的神情?说话时是什么语气?”“你从他们的对话中感受到了什么?”在回答完这一系列的问题后,学生也能够对【任务2】中的问题形成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在小组合作中,学生能够和其他同学共同努力,共享思路,在回答问题时查漏补缺,从而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给每一个问题都作出完美的回答。在学生完成回答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小组合作绘制关于本课课程理解的思维导图,让学生通过集思广益的方式梳理学习思路。

(三)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探究性教学

在【任务3】的完成过程中,教师想要真正促进学生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的提升,就需要打破学生的思想桎梏。在小学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中,每一个问题常常都配有一个固定的答案,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则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在学习活动中既缺乏思维发展的空间,又缺乏思考的机会。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探究性教学。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杨氏之子与司马光的言行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关注两个孩子智慧的不同表现形式,倾听学生的意见,进行合理探讨。例如:有些学生会认为:“司马光的智慧比杨氏之子的智慧更胜一筹。”这时候,教师不要急于反驳,而应询问学生为什么会这么想。学生说:“因为司马光有勇有谋、临危不乱,杨氏之子的话虽然机敏聪慧,但多少有一些对长辈的不尊重。”学生有理有据的回答反映出了学生的思考。教师可以基于【任务3】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构建出一个有思有辩的语文课堂。

三、基于“任务群”,设计课后作业促落实

(一)以“笑话”为主题开展口语交际

笑话在人与人的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意义,起到了调节气氛、化解尴尬的作用。然而,合适的笑话会引人发笑,不当的笑话却会惹人难堪。如何把握“幽默”的尺度,是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深入思考与探究的问题。《杨氏之子》就是一篇体现“幽默”的文言文,教师可以在完成这篇文言文的教学工作后,引导学生在课下搜集生活中的那些“幽默瞬间”,并且思考一下在学生所说的“笑话”里,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太恰当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幽默”的尺度。

(二)打开创新思路,展开续写工作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学生曾经提出:“杨氏之子的话可能对长辈有些不尊重。”基于这一观点,教师可以结合口语交际中所得出的“幽默”尺度的结论,引导学生打开创新思路,就“杨氏之子再说什么可以在体现幽默的同时又不失尊重”这个话题展开续写工作。续写作业的设置,是对“任务群”设计强有力的呼应,有利于帮助学生打破思维框架,基于所学文章进行思考,并在思考的基础上展开表达。

综上所述,基于学习任务群所展开的小学文言文重构工作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趋势,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极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创新性。为保障这一教学组织形式真正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作用,教师就应当基于大单元任务,设计具体教学文本的“小微”任务,明确任务的要求与活动,做好任务的落实与推进工作,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的魅力所在。

(徐德明)

猜你喜欢
杨氏小微文言文
小微课大应用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中华猕猴桃新品种‘杨氏金红50号’在河南的引种表现及关键栽培技术
Fort Besieged
小微企业借款人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一个坏官员导致冤假错案
小微企业经营者思想动态调查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