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锐
微项目学习是对传统项目式教学的升级,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微项目学习具有“微”的特点,保留了原有的学习优势,完美融合课程教育标准,将抽象的知识变得情境化、项目化,克服了时间长、跨度大、评价难、要求高等问题。微项目学习以学生自学及小组合作为主,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其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新定义该学科的教学目标,明确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向,要求教师强化学生信息意识与计算思维,利用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感知数字化学习并了解数字化社会,为其未来社会发展做好充足准备。微项目学习简单、高效、便捷,具有包容性强、探究性高的学习特点,将其与初中信息科技教学相融合具有重要的教改意义。微项目学习与信息技术学科融合不仅对课程效率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对学生素养的提升起着积极作用。本文以“微项目”学习为载体,对初中信息科技教学进行改革,结合课程活动提出几点建议,以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协作及实践创新能力。
一、设定项目:营造学习情境,兴趣确定项目
初中信息科技教学实践性强,对学生的操作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为保证课程质量、凸显微项目学习优势,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关注,捕捉其感兴趣的元素,营造一个趣味十足的学习情境,从兴趣入手确定学习项目,用兴趣唤醒学生的学习活力,让其以积极的心态投入课程学习中。
以《动画素材制作》一课为例,本节课程要求学生了解动画形成的基本原理,并认识两种常见的动画文件格式,能利用所学内容在网络中获取动画。动画是多媒体作品中最有吸引力的素材,表现力丰富、直观且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在课程导入环节,教师为学生播放“手动翻页动画”和“自动化动画”两个视频材料,并让学生自由讨论,说说两种素材的不同之处。据教师观察,学生平日较少接触“手动翻页动画”,对这一动画形式较为好奇,基于学生的兴趣,教师以此为项目学习载体,营造一个全新的学习情境,确定本次课程活动项目。如“手动翻页动画”这一学习项目,微项目可设定为“获取动画素材”,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为其准备不同的学习素材,打造项目小组情境,让学生充分了解“GIF”与“SWF”两种动画文件格式,让其自由探讨与学习,从而掌握本节课重点内容,强化学生的学科素养。
《动画素材制作》一课的微项目学习内容更精简且指向性较强,能让学生快速了解所学内容,对其兴趣激活和主观能动性的调动有着积极意义。运用微项目学习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强调“学生本位”的教育理念,加强学习情境的构建,结合课程活动为学生搭建一个真实的学习情境,给予其最直观的学习体验。
二、项目方案:交流学习方案,确定学习思路
项目方案是微项目学习的核心,也是课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生展开探究学习的依据。《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调整教育重心及教学思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基于此,在理念的引导与观念的渗透下,在微项目学习中教师应调整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向,立足项目主题构建“头脑风暴”环节,让学生结合学习经验对所学内容展开探讨,在集思广益中确定学习方案及项目实施计划,捋顺学习思路,将理论经验与实践活动完美融合,凸显微项目学习的独特教育优势。
仍以《动画素材制作》一课为例,在确定微项目学习内容后,教师便可引导各个项目小组设计学习方案,确定每个学生的工作内容及研究方向,发挥项目学习的功效。
首先,在项目方案的设定中,组织学生开展“头脑风暴”,明确自身对该项目的活动需求,对“手动翻页动画”展开探讨,结合现有学习经验制定可行性活动方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不要过多干涉学生的想法和计划,鼓励其大胆讲述与探讨,每个学生说出自己的活动想法与工作计划,拆解微项目工作内容,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课程活动质量。
其次,在学生项目方案设定结束后,教师要创设一个简短的“讨论环节”,各个项目小组分享项目学习计划,师生共同分析方案的可行性及实施问题,在共同讨论中引导学生全面思考,发现项目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及需要完善的细节,不断调整项目计划与实施方式,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更好地建构知识框架。
三、思维探讨:组建学习支架,发挥引导功能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念对教学工作提出了教育方向,即观察学生的最近发展阶段,通过有效引导为其提供全新的学习经验,让其快速到达下一层次。微项目学习要求教师退出学生的学习过程,落实“学生本位”教育理念,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全新要求。虽然要求教师“退出课堂”,但并非完全放任不管,教师可将教育重心调整到“观察”工作中,观察学生微项目学习过程,了解各个项目小组的学习进度,在必要时给予其指导,为学生提供一些帮助,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进一步推进微项目学习进度。
针对学生学习状态及小组微项目进度,教师可为学生提供“半成品支架”与“引导型支架”。以《数据分析报告》为例,本课要求学生了解数据分析报告的结构,提高数据处理与应用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讨方向,在师生共同商讨中创设微项目学习“分析已有数据”,要求学生对数据进行拆分重组,通过数据反馈信息评估某一项计划的可行性及风险度。课上活动时长有限,如果让学生先做完数据调查再展开项目学习,耗费的时间较长,降低学习效率。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为各个项目小组发放不同的数据材料,将其视为“半成品支架”,避免学生在其他环节浪費不必要的时间,突出项目学习主题,提升课程质量,让学生自主展开知识建构,发挥教师的指导功能。
而“引导型支架”与“半成品支架”不同,以《音频数据处理》为例,本课要求学生了解音频的基础概念、音频数字化过程、常见的数字音频文件格式和播放器等。有了前期基础知识的铺垫,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操作能力,因此本课确定微项目学习活动“音效制作”。在本次活动中,需要学生学会编辑“单轨”与“多轨”,活动操作性及实践性较强,在过程中出现的失误频率较高。在学生项目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做好观察工作,认真观看学生的操作过程,发现问题时及时提出指导意见,给予学生经验上的帮助。除此之外,在学生遇到技术瓶颈和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可提供直接经验,帮助学生分析项目难题,以“经验引导”为主,发挥自身的教育价值,进一步推动项目学习的进度,实现课程质量的提升。
四、信息反馈:结合预设目标,突破项目难题
在微项目学习背景下的初中信息科技教学活动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更强,对学生思维能力提出了全新要求。首先,在微项目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其充足的学习空间与学习资源,以自主学习模式为主,让学生学会分析材料、解决问题、掌握技能。其次,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结合预设教学目标,为学生提出一些具有指向性的学习问题,提高教育工作实效,给予学生有效的学习帮助,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快速突破项目难点。
以《信息处理工具》为例,本课以国产软件为教育载体,让学生充分了解计算机各组成部分的名称和作用,知道什么是计算机软件,并了解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在本节活动中,将微项目学习目标设定为“计算机信息处理过程”,学生通过已有经验将项目分解,在活动中处理各自的学习任务。教师可检查学生的学习过程及项目成果,结合项目确定的预设目标,给予不同小组学习经验。如在学生了解“计算机核心部件”知识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部分学习资料:“中央处理器(CPU)”也可称为计算机的“心脏”,其在主机箱内,能进行复杂的云端运算,并控制各个设备协调一致地工作,从而使学生更清晰地了解本节课所学内容,立足学习重点展开讲解,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
不仅如此,在各个小组展开项目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各个项目小组递交的学习信息提出专业性的问题。如什么是存储器、内存储器与外存储器有何不同、它们都有哪些功能等。通过问题点明项目学习的重心及主要内容,强化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进一步提高微项目学习活动的质量,促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
五、评价总结:展示项目成果,交流学习经验
评价总结是微项目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整个学习进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评价总结环节包括“汇报项目过程”“经验总结”“项目评价”三个部分,初中教师要加强对总结环节的重视,以项目学习为依托,让各个项目小组对学习内容进行汇报总结,并展示本组学习成果,同伴间互相交流学习经验,学会经验总结与归纳概括。除此之外,教师应创设“项目评价”环节,构建“组内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三个环节,让学生交流学习经验,根据评价结果引导学生不断探究微项目学习内容,实现课程效率与学习经验同步提升。
以《数据计算》为例,本节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数据的处理方式及基本运算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本节课学习难度适中,项目完结较快,首先,在微项目学习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各小组选出一名代表汇报本小组的活动项目成果,讲一讲在本次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并分享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初步发展学生的项目总结能力;其次,项目总结结束后,创设共同总结活动,师生共同总结学习话题,探讨本次活动的学习经验,交流学习成果,在反思中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学会“取他人之长补自身之短”;最后,创设项目评价环节,可使用学生互评、小组评价、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等方式,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及存在的问题,不断升华本次项目学习的质量,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将微项目学习的优势淋漓尽致地展现,讓学生在综合性活动中实现多项能力的提升。
六、结语
综上所述,与传统项目式学习相比,微项目学习更细致和丰富,学习内容与教学目标更清晰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得到提升。教师应充分认识这一教学活动的优势,将其与学科特性相融合,优化教学模式,让信息科技教学更具趣味性与探究性,强化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的能力,从而为其未来的学习发展做好充足准备。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