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到底是邋遢还是讲究?茶诗之中有答案

2023-05-24 09:15杨多杰
月读 2023年5期
关键词:金谷王安石苏东坡

杨多杰

碧月团团堕九天,封题寄与洛中仙。

石城试水宜频啜,金谷看花莫漫煎。

——〔宋〕王安石《寄茶与平甫》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生于宋仁宗即位的前一年(1021)。庆历二年(1042)他二十二岁时,就已进士及第。在同时考中的八百三十九人当中,王安石排在第四名,可真是货真价实的名列前茅。王安石作为当时的青年才俊,引起了一位朝中重臣的关注。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

欧阳修年长王安石十四岁,早他十二年中进士。欧阳修是北宋中期政治文化各方面的重要领军人物。他不但奠定了宋代新文化的一般基础,而且在他的领导及影响之下,建设了宋代文学的新理想,确立了宋诗特有的新风格。他当时加意物色和培养下一代的领袖人才,而特别寄望的后起之秀有两人:一个就是王安石,另一个则是苏轼。

对于这两个人,世人一直有着截然不同的印象:苏东坡,是热爱生活有品位的风流才子;王安石,是刚愎自负没品位的工作狂人。翻看宋人的笔记小说,关于王安石在生活中丢人现眼的故事不胜枚举。《邵氏闻见前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年春日,王安石参加宫中举行的赏花钓鱼宴,结果糊里糊涂误吃了盛在金盆里的鱼饵。而且不是吃了一颗,而是一口气全部吃完了。《梦溪笔谈》里记载的故事就更有意思了:据说王安石的脸特别黑。他手下的仆人都怀疑,王大人八成得了怪病,要不然,怎么脸色这么难看呢?于是大家找来医生,想要一探究竟。医生诊断后,给出了明确的结论:王大人没病,面色黑主要是因为太久没洗脸了。好家伙,王安石贵为朝廷重臣,这也忒不讲卫生了。

吃鱼食,不洗脸,听起来王安石是一个极其没有品位的人。但是三言二拍中有一篇《王安石三难苏学士》,那里面的王安石又是另一番样貌了。

话说王安石老年患有痰火之症,服药难以除根。太医院嘱咐他,可以饮阳羡茶缓解病症。但是有个前提条件,就是需用长江瞿塘中峡水煎烹。因为苏东坡是蜀地人,王安石就拜托他下次探亲回京时,帮忙带一瓮瞿塘中峡水。

不久,苏东坡亲自带水来见王安石。王安石即命人将水瓮抬进书房,亲以衣袖拂拭打开,随即命童儿茶灶生火,再取出银铫汲水烹煎。大功告成后,王安石轻啜一口,问道:“此水何处取来?”东坡答曰中峡。王安石笑道:“此乃下峡之水,如何假名中峡?”东坡大惊,只得据实以告。原来苏东坡因鉴赏秀丽的三峡风光,船至下峡时,才记起所托之事,当时水流湍急,回溯为难,只得汲一瓮下峡水充之。

东坡不解地问:“三峡相连,一般样水,老太师何以辨之?”王安石道:“读书人不可轻举妄动,须是细心察理。这瞿塘水性,出于《水经补注》。上峡水性太急,下峡太缓,惟中峡缓急相半。太医院官乃名医,知老夫乃中脘变症,故用中峡水引经。此水烹阳羡茶,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浓淡之间。今茶色半晌方见,故知是下峡。”东坡二话不说,赶紧离席谢罪。

那么问题来了。王安石连鱼食都吃不出来,怎么却可以精确地辨水呢?苏东坡向来以精通茶事著称,可似乎比起王安石还略逊一筹?虽然都是小说家之言,不见得就是事实。但也起码反映出,王安石在世人心中的形象,存在着两极分化的情况。王安石品位到底如何?我们不妨从他的茶诗中,去寻找蛛丝马迹。

平甫,即王安国,他是王安石的弟弟。这首诗所写的内容,即是王安石给弟弟寄茶之事。王安石兄弟间,经常以茶传递感情,缓解思念之意。检索王安石的茶诗,还有一首《寄茶与和甫》,其文如下:

彩絳缝囊海上舟,月团苍润紫烟浮。

集英殿里春风晚,分到并门想麦秋。

和甫,即王安礼,也是王安石的弟弟。由于题材相同,《寄茶与和甫》完全可作为《寄茶与平甫》的背景来读。这首诗的大意是说,龙凤贡茶用彩色的锦袋包裹,由建安茶区海运到京城。王安石作为皇帝的近臣,在皇宫大内集英殿内被赐予了这份好茶。这时的王安礼在山西太原做官,并不在王安石身边。于是王安石将好茶分出一部分,寄去并门与弟弟王安礼分享。

王安石的另一个弟弟王安国,正在河南洛阳做官。既然有好茶,又怎能厚此薄彼呢?王安石在给安礼寄茶的同时,也给安国送去了一份。现如今您给朋友寄茶,只要发个微信说一声就行了。做事周全的人,最多再附上一个快递单号。但是古时寄物,则多半要附上一首诗。正所谓,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这样,既说明了礼物来历,也聊表了相思之情。这首《寄茶与平甫》,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作而成。

第一部分,自“碧月”至“中仙”句,讲的是好茶的来历。

碧月团团坠九天,是一语双关的妙句。首先,北宋的龙团、小龙团都是圆形,像极了悬挂当空的皓月。从天上到人间,自然也就如明月坠下九天一样了。但与此同时,这“九天”也暗喻皇宫大内。王维诗云:“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韩愈诗云:“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所以这里“坠九天”三字也就暗示,寄去的好茶出身不凡,是由皇帝赏赐而来。

得到御赐的好茶,王安石想到了与弟弟分享。当时的王安国正在洛阳任官,这里的“洛中仙”,也就是对他的美称。既然是贡茶,自然不可等闲视之。封题,即是封好后加上题签,以防有人中途打开或掉包。这样保护好茶的做法,唐代已十分普遍。例如卢仝接到孟谏议的新茶,即是“白绢斜封三道印”。李德裕得到的好茶,也是“缄题下玉京”。对方收到茶后,第一件事就是查验封题。今天的快递公司,不是也要求您检查包装完整后,才可以确认收货吗?道理都是一样的。

第二部分,自“石城”至“漫煎”句,讲的是好茶的饮法。

石城,即石头城,在建康(今江苏南京)。据说石头城下有好水,为历代爱茶人所珍重。王安石在这里向弟弟暗示,此茶甚佳,定要用好水对待才行。实话实说,不是爱茶人,写不出这样的诗句。金谷,在河南洛阳东北,晋石崇筑园于此,世称金谷园。据石崇《金谷诗序》说:“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其娱目欢心之物备矣。”由此可知,当时的金谷是一座十分富丽堂皇的贵族大花园。王安石认为,花园并不是喝茶的好地方。这种观点,似乎是受到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影响。李商隐在他撰写的《杂纂》一书中,曾列举了数个“杀风景”的行为。现举几个有趣的例子。如“清泉濯足”,即在清澈晶莹的泉水中洗脚。又如“花上晒裤”,即在美丽的花枝上晾晒衣裤。再如“焚琴煮鹤”,即把瑶琴当木柴烧,把仙鹤当鸡吃。在李商隐列举的诸多杀风景事中,也有“对花啜茶”一项。晋人陶渊明,常常对花饮酒,甚至醉卧花丛。李商隐似乎以此为由,认为面对群芳不饮好酒却要喝茶,岂不索然无味?

面对群芳,是该饮酒还是饮茶?唐代诗僧皎然明确写出了“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的名句。显然,对花啜茶也未尝不可。王安石力主“金谷看花莫漫煎”,难不成是因为他爱酒不爱茶吗?

王安石这样说,不是因为不爱茶,而是因为太爱茶。花团锦簇,眼花缭乱,还如何静心品茶呢?所以他在写给平甫的诗中,才推崇“石楼频啜”而否定“看花漫煎”。毕竟,喝茶时的心境,真的很重要。

王安石另有一首茶诗,名为《同熊伯通自定林过悟真二首之一》。在其中,他给出了自己理想的饮茶状态。原文如下:

与客东来欲试茶,倦投松石坐欹斜。

暗香一阵连风起,知有蔷薇涧底花。

欹,音同依,即斜倚之意。林间小憩,试茶闲坐,是何等悠哉的状态。一阵山风出过,带来阵阵涧底花香。这香气想必是幽幽淡淡,若是匆忙赶路之人,自然是闻不到的。只有心静之人,才能感受那闻花不见花的美好。回过头来细想,连涧底的花香都闻到了,那碗中茶汤的细腻滋味,自然也可以尽数享受了。心静自然凉,心静茶也香。

王安石于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拜参知政事,实施“新法”。现代有些学者认为,他是伟大的改革家。但从南宋一直到清末,一般史学家都对他大肆批评,甚至把北宋的灭亡归结于王安石的变法。所以对于王安石的行为,也出现了很多妖魔化的说法。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认为,像“误食鱼饵”“不讲卫生”这样的事情,很可能是新政反对派捏造出来的无稽之谈。

读了王安石的茶诗,我愿意相信吉川幸次郎先生的观点。一个嘱咐弟弟不要“对花漫煎”的爱茶人,又怎么会是一个没有品位的糙汉呢?

一碗茶汤,照见本性。

这也是我们爱茶的原因吧?

王安石集句

古人诗有“风定花犹落”之句,以谓无人能对。王荆公以对“鸟鸣山更幽”。“鸟鸣山更幽”本宋王籍诗,元对“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上下句只是一意。“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则上句乃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荆公始为集句诗,多者至百韵,皆集合前人之句,语意对偶,往往亲切过于本诗,后人稍稍有效而为者。(《梦溪笔谈·艺文》)

猜你喜欢
金谷王安石苏东坡
读《我需要一个朋友》有感
苏东坡突围
苏东坡《献蚝帖》
北陂杏花
金谷園雅集 第一场文人自发的宴游
王安石修改过王籍的诗吗?
苏东坡与佛印
他错过组织给的三次机会
——浙江机场集团原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金谷严重违纪违法案剖析
王安石的坏习惯
苏东坡学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