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国演义》到二十大报告的人才观

2023-05-23 18:37田有余
博览群书 2023年5期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家风

田有余

《三国演义》是我国脍炙人口的长篇历史小说,描写了东汉灵帝建宁二年(169年)至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之间110年的历史风云,呈现了一千多个人物形象。令古今读者难以忘怀者,则是那些光彩熠熠的英雄豪杰。鳞集辐辏,云蒸霞蔚,“一时多少豪杰”,三国人才蔚为大观。明代李贽《三国志叙》云:

且古来割壤窃号,递兴倏废,皆强并弱款,并未有如三国智足相衡,力足相抗,一时英雄云兴,豪杰林集,皆足当一面,敌万夫,机权往来,变化若神,真宇内一大棋局。

清代毛宗岗《读三国志法》亦云:

岂非人才一大都会哉!入邓林而选名材,游玄圃而见积玉,收不胜收,接不暇接,吾于《三国》有观止之叹矣。

《三国演义》所反映的汉末、三国人才云涌现象值得我们去深入分析,探讨人才教育的路径,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为当代人才教育提供传统文化智慧。

时代需求召唤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时代主题和社会需求,社会的发展需求对人才教育有巨大的催生作用。马克思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引用法国启蒙思想家爱尔维修的话说:

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

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东汉末年社会危机加剧,外戚、宦官相继专权,党锢之祸使统治阶层内部剑拔弩张,严酷的阶级剥削和土地兼并导致普遍的流民问题,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和激化,整个社会朝着失序的方向急驰狂奔。到了公元184年,全国性的黄巾大起义爆发了,曾经辉煌强盛的东汉王朝从此一蹶不振,在割据势力的连年混战中土崩瓦解了。

平息战乱、恢复社会秩序、实现天下统一成为汉末、三国时期的社会迫切需求。四海鼎沸的时代改变的许多人的命运。有志之士在乱世中击楫中流、搏击风云,回应时代的召唤,企图恢复社会秩序、重建太平盛世,逐渐成长为杰出人才。《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铜雀台 孔明三气周公瑾》云:

曹操逐一览毕,笑曰:“诸公佳作,过誉甚矣。孤本愚陋,始举孝廉,后值天下大乱,筑精舍于谯东五十里,欲春夏读书,秋冬射猎,以待天下清平,方出仕耳。不意朝廷征孤为典军校尉,遂更其意,专欲为国家讨贼立功,图死后得题墓道曰:‘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平生愿足矣。念自讨董卓、剿黄巾以来,除袁术、破吕布、灭袁绍、定刘表,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又复何望哉?”

此处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所引《魏武故事》剪裁而成。天下大乱,曹操本想明哲保身,退居谯县,等待天下清平。然时代洪流滚滚而来,推动着他一路向前。他审时度势,运筹经营,洞悉动荡时代的社会需求,重新確定人生发展方向,迎汉献帝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平定吕布、袁术、袁绍、刘表,一统北方。乱世给予曹操广阔的政治舞台,人心思安赐予他充足的政治资源,他顺势而为,应天安人,奠定了魏国立国之本。

时代需求大体规定了个体成才的方向,战争是汉末、三国的时代主题,《三国演义》中的人才也以政治家、军事家为主要类型。罗贯中塑造了三国时期众多政治、外交、军事方面的人才形象,如志在席卷的领袖人物曹操、孙权、刘备,运筹帷幄的谋士与决策者郭嘉、程昱、荀彧、贾诩、司马懿、诸葛亮、庞统、周瑜、鲁肃、陆逊,搴旗斩将、攻城略地的沙场武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张辽、徐邈、许褚、张郃、黄盖、甘宁,机智灵活、善于辞令的阚泽、邓芝、秦宓、张松等。

“有国由来在得贤,莫言兴废是循环。”(唐人李九龄《读〈三国志〉》)建安时期,豪杰并起,互相窥伺,吞并激烈。从几十个军事集团混战到三家鼎立,就在于曹操、孙权、刘备既是英雄又善于识别、任用人才。曹操发布《求贤令》,不拘一格,唯才是用。他重用郭嘉、程昱、荀彧、荀攸、典韦、许褚、乐进等谋士、武将,从敌方招纳了徐晃、贾诩、臧霸、张辽、许攸、张郃、文聘、庞德等豪杰,甚至倾心善待刘备、关羽。孙权承兄遗命,执掌江东,招贤纳士,屈己待人,四方豪杰渐聚,遂成江东霸业。刘备仁民爱物,求贤若渴,三顾茅庐,重用原刘璋军事集团的人才,终据益州、汉中。求贤若渴的社会氛围为人才涌现提供了机遇与动力。

良好家教家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习近平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日)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子女的道德培养和人格养成有重要影响。个体的成长与发展有赖于以社会人伦关系为基础的家庭关系,人才的精神风貌往往会打上各自家庭、家族的家教家风烙印。重家教、立家风、传家训是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综观《三国演义》,汉末、三国虽是战乱、动荡时期,但社会普遍重视家庭教育,强调家教家风,而人才的成长历程也反映了家教、家风的影响力。

诸葛亮无疑是《三国演义》中最光彩夺目的典型人物形象。作者罗贯中倾注全部心血,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将这一历史人物塑造成智慧、正义、忠贞的化身。高卧隆中,预判天下三分;初出茅庐,火烧博望坡、新野;赤壁鏖战,奠定三国鼎立政治格局;入益州,定汉中,“足食足兵”;受命辅佐,平五路,七擒孟获,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真可谓国士无双。关于诸葛亮的成才之路,《三国演义》也有揭示。第三十六回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时说:

乃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其父名珪,字子贡,为泰山郡丞,早卒,亮从其叔玄。玄与荆州刘景升有旧,因往依之,遂家于襄阳。后玄卒,亮与弟诸葛均躬耕于南阳。

此据《三国志·诸葛亮传》直说,未谈及其从师与游学之事,只叙述家世及生平,可以看到家庭教育在其成才过程的作用。其先祖诸葛丰,《汉书》有传,汉元帝时任司隶校尉,因弹劾不法权臣而得罪皇帝,被降职免官,刚正忠贞,闻名当世,所树家风,惠泽子孙。诸葛亮幼年跟随叔父诸葛玄,应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其与兄长诸葛瑾、从弟诸葛诞都是三国时期优秀人才,这也是诸葛氏家族良好家教家风的明证。诸葛亮重视家庭教育。其《与兄瑾言子乔书》《与兄言子瞻书》涉及子女教育问题。《诫子书》《又诫子书》《诫外生书》谆谆教诲、循循善诱,主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志当存高远”,在封建社会广为流传。身教大于言传,他也以自己忠贞、廉洁、公正的行为指引着子女发展。《三国演义》第一百四回录其上奏后主的遗表,说:

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倾,子弟衣食,自有馀饶。至于臣在外任,别无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馀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

临终对家事的安顿,最能反映他的精神与品格,自然影响着子女的思想行为。“俭以养德”,廉洁奉公,殚精竭虑,忠于国事,死而后已,令人动容。由于諸葛亮的言传身教,诸葛瞻在抗击邓艾之军时,与儿子诸葛尚精忠报国、英勇殉职,终不负诸葛氏家族的清名。

《三国演义》也反映了我国优秀的母教文化传统。曹操用计召来徐庶,欲使其为己所用,徐庶母亲怒斥其子:

汝既读书,须知忠孝不能两全。岂不识曹操欺君罔上之贼?刘玄德仁义布于四海,况又汉室之胄,汝既事之,得其主矣。今凭一纸伪书,更不详察,遂弃明投暗,自取恶名,真愚夫也!吾有何面目与汝相见!汝玷辱祖宗,空生于天地间耳!

以忠孝仁义教导儿子,真个“气若丘山,义出肺腑”。徐庶终身不为曹操筹划一计,自是难忘母亲的临终教诲与激励。第六十四回抚彝将军姜叙的母亲教子说:“谁不有死,死于忠义,死得其所。”姜叙方与杨阜、尹奉、赵昂起兵举事,合击马超。第一百一十七回武侯之妻黄氏“临终遗教,惟以忠孝勉其子瞻”。中华母教文化深受儒家传统思想的浸染,如《韩诗外传》卷九所云“贤母使子贤也”,躬身垂范,立德树人,往往以忠孝仁义为内容,注重知识与道德,以培养君子人格为主要目标,这在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

实践锤炼才干

个体能力的发展,除了必要的家庭、学校教育的促进,还必须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实现。任何人的成才,要有接受教育的阶段,还必然有更漫长、更艰苦的自我教育的阶段。汉末、三国时期,社会动荡,原有的人才培养和选拔制度毁坏殆尽,而一次次谋士会议、一场场战场厮杀成了培养、锻炼人才的熔炉。刘备是“织席贩屦之夫”,张飞是“卖酒屠猪”之辈,关羽系“逃难江湖”之人,诸葛亮为“布衣”,“躬耕于南阳”;郭嘉、程昱是当时普通读书人,典韦、许褚是乡村壮士;诸葛瑾是避难江东之人,甘宁是截江贼,太史慈也只是一介平民。这些社会下层人物乘势而起,在政治、军事斗争的社会实践中生存、发展,在艰险竭蹶中总结经验教训,逐渐脱颖而出,成长为英雄豪杰。

关羽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为“忠义”的化身,从解良逃亡汉到威震华夏的“忠义”英雄,是在自我教育与社会实践中锤炼、定型的。中华文化是典型的伦理型文化,历来推崇、宣扬道德与伦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的忠义观念不断被统治阶层宣扬、强化,经两汉400年的培植与浸润,逐渐成为全社会认同的道德规范。《三国志·蜀书·关羽传》注引《江表传》云“羽好《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可见这种社会共同文化心理深刻地影响着关公的人格、思想。“千里走单骑”情节反映了关公实践、坚守、彰显“忠义”的过程。刘、张徐州失散,他死守下邳,保护二位夫人,不幸中计,被困土山。在张辽的斡旋下,约定三事: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优遇二嫂,保障安全;但知刘备去向,便当辞去。光明磊落,绝不苟且。曹操使关公与二嫂共处一室,关公“乃秉烛立于户外,自夜达旦,毫无倦色”:君臣人伦,丝毫无亏。小宴、大宴、金银、美女、封爵、赐袍、赠马种种恩遇,不曾使他动心,“心念皇叔,未尝去怀”:耿耿丹心,忠义昭彰。得知刘备去处,挂印封金,出五关、斩六将:义无反顾,高风亮节。斩颜良、文丑,华容道义释曹操:新恩已酬,义重如山。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称赞关公“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可谓准确。

汉末、三国时期的豪杰们注意在军事、政治实践中锻炼后代,培养其领兵打仗、治理天下的才干。曹昂、曹丕、曹彰等多次随曹操出征,在残酷的政治、军事斗争中成长为杰出人才。曹昂以身卫父,死于第一次征张绣之役。曹彰武艺超群,独当一面,领兵讨平代郡乌丸叛乱,立下赫赫战功。曹丕“博闻强识,才艺兼备”,继位之后控制局面,立魏代汉,展现了优秀的政治、军事才能。司马懿亦重视实践教育,多年携司马师、司马昭随军抵御诸葛亮伐魏。街亭之战,司马昭就看到马谡屯兵山上的防守弊病;西城之战,司马昭猜到“诸葛亮无兵,故作此态”;诸葛亮计诱魏军劫寨,司马师建议其父遣秦朗先往。瞬息万变、错综复杂的军事斗争锤炼了司马师、司马昭沉着坚毅的品格和治军理政的雄才大略。曹睿之后,曹髦、曹芳、曹奂俱非司马氏兄弟的对手,因而“魏主政归司马氏”。反观刘琮、刘禅,不经政治、军事斗争的洗礼,不曾议政参军,未受过艰难困苦,坐享其成,自甘沉沦,终究毁坏了父辈的基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

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从《三国演义》分析汉末、三国时期的人才云涌现象,我们会看到时代需求、家教家风、社会实践等因素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的方法论价值。当代人才教育应以新时期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为方向,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为根基,立德树人,文化育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火热实践中培养、造就大量有影响力的优秀人才。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三国演义曹操家风
勤劳节俭传家风
《三国演义》骗了你多少年
1800年后读懂曹操
曹操: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家风伴我成长
幽默好家风(二)
家风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四岁让梨的孔融,为何被曹操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