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学习任务
——以五上《古诗三首》一课的教学为例

2023-05-22 12:38倪凯颜
江苏教育 2023年14期
关键词:陆游关联诗人

倪凯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了语文课程内容的一种新型呈现形式——语文学习任务群,并明确指出:“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而以“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的统编教材,并未提前做出明确的与之对应的编排。那么,如何用好手头教材,在以自然单元为单位的教学中落实语文学习任务群理念呢?笔者认为,设计好单元统整视域下的任务群,开展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有效教学活动,是一线教师普遍比较关心的问题。

五上第四单元紧扣“家国情怀”这一人文主题,选编了《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圆明园的毁灭》《小岛》4 篇课文及《二十年后的家乡》1 篇习作,旨在落实“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语文要素的同时,培植学生的家国情怀。如此,笔者尝试进行学习任务群理念下的大单元统整教学设计与实施,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下不断开展丰富且逐渐深入的语文实践活动。本文以该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为例,探讨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学习任务设计方法。

【教学过程及分析】

一、开启单元任务——寻绎“中国梦”

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具有强大号召力和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其实,千百年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华儿女都有着不同的“中国梦”。针对五上第四单元的学习,我们将通过一个大任务——寻绎“中国梦”,去开展系列语文实践活动。

师(出示单元任务框架):请大家先浏览一下这张单元学习任务结构图(如图1)。谁来说一说我们本单元的学习,将经历哪些主要的学习任务?

图1 五上第四单元学习任务结构图

生:我们这一单元的学习主题是“寻绎‘中国梦’”,将探究三大主要任务:(1)学习《古诗三首》,去寻找三位诗人的“中国梦”;(2)学习《圆明园的毁灭》《少年中国说》,并回应一百多年前的“中国梦”;(3)学习《小岛》,完成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讲述我们今天的“中国梦”。

师:是的,在不断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我们还将习得“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这节课,让我们开启第一个任务,走进第12 课——《古诗三首》(引读课题),一起寻找三位诗人的“中国梦”分别是什么。

师检查三首古诗《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的朗读情况,并相机正音。

以统编教材自然单元为单位的语文学习任务群,不应是表象上的一个个小任务的堆砌,而应是一组有着基本内在逻辑关联的小任务的逐渐推进、延展。这些小任务应有先后顺序,且能让学生像经历游戏闯关一样,被不断吸引。

虽然这一单元的课文内容所涉及的时间跨越千年,从宋朝、清朝到当代,直至二十年后的未来,但其所表达的情感主线却是唯一的,那就是强烈的爱国热情。由此,笔者将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按时间先后顺序调整教学内容,提炼出统领在“寻绎‘中国梦’”这一单元主题下的一个大任务群,它包括寻找、回应、诉说“中国梦”三个小任务以及串联起来的多个关键性活动。这有助于学生经历情境化的语言实践活动,在真实的情境中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知识意义的建构,对自身精神成长的观照。

该任务群框架在本单元第一课时呈现,有助于学生明了本单元的学习始于单元学习目标,所开展的语文学习活动将不再是一篇一篇课文的学习,而是在一个完整、真实情境下的大任务探究中不断展开,进而增强探究兴趣与目标达成意识。

二、任务一:探究诗人“心中的期盼”

师:“中国梦”是所有中华儿女的梦想,表达的是老百姓的期盼。今天,我们要寻找三位诗人的“中国梦”,可以通过寻找他们“心中的期盼”来入手。接下来,让我们小组合作,一起探究,完成本课任务一(见表1)。

表1 寻找三位诗人“心中的期盼”一览表

师:各小组读诗、探究,在大挂纸上填写表格,张贴在展示板上,并进行全班交流。

组一交流《示儿》:

生1:从《示儿》这首诗中,我们读到陆游心中的期盼是希望祖国统一,收复失地。这些话是他临终前对儿子们说的。

师:具体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1:题目是“示儿”,说明是写给儿子看的,让儿子们知晓。诗中有个“死”字,说明陆游即将要去世了,再看“家祭”二字,是说家里举行祭祀,纪念去世的先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他是在说,等到南宋朝廷的军队打了胜仗,平定中原的那一天,一定要告诉你们的父亲,也就是他——陆游。所以,我们知道是陆游在临终前对儿子说的,他心中唯一的期盼就是“九州同”,也就是祖国统一。

师:在生活中,你们什么时候见过家祭?家人在念叨些什么?

生2:我在清明节和春节前见到过家祭,听见家人说“你们在上面好好过日子,保佑我们全家幸福”。

生3:我还在农历七月十五见过家祭,家人说“家里一切都好,你们放心好了”。

师:看来,普通人离世前都会放不下家中的人与事。那么,陆游放不下的是什么?

生4:他放不下的是国家没有统一。

生5:他放不下的是人民的生活没有变得好起来。

师:是的,祖国统一、人民安居乐业就是他的临终期盼。除了刚才这位同学读到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外,还有哪里也能读出他的期盼?

生6:“但悲不见九州同”,这里的“九州”代指全国,就是中国。“九州同”就是指“祖国统一”。我读出了他即将离世,但很难过的是还没有看到祖国统一。

师:跟普通人的临终遗言相比,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7:陆游临终前考虑的不是自己,不是自己的小家,而是自己的祖国,他忧国忧民。

组二交流《题临安邸》:

生1:我们组读了《题临安邸》这首诗,知道诗人林升心中的期盼是国家统一,他是对朝廷的官员们说的,他看到他们整天唱歌跳舞后写下了这首诗。

师(浏览各组表格中填写的内容):各组探究的结果相似,只是在表达上略有不同。第二组的同学觉得作者心中的期盼是“收复失地”,跟第一组的“国家统一”一样吗?

生2:一样的,收复失地后,国家自然就统一了。

师:看来大家都在积极探究。不过,我有一个疑问,我从诗中明明读到的是“游人”,你们怎么读到了当朝统治者呢?

生2:这里是一语双关,虽然写的是游人,实际上指的是朝廷的统治者。

师: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2:我查阅了资料,这里的“临安”就是现在的杭州,是当时南宋的都城。“直把杭州作汴州”中的“汴州”,是北宋的都城。因为汴州被金兵攻破,赵构就带着官员们逃到杭州,建立了南宋。他们把这里作为新的都城,过得像在汴州一样花天酒地,完全忘了北宋老百姓的痛苦。这里的“暖风”不仅指温暖的和风,还指统治者们的欢乐,把他们都吹得如痴如醉了。

师:哎呀,我们听得也是如痴如醉啊!此处应该有——(掌声)。这名同学结合历史资料,读懂了这首诗,也让我们明白了诗中的一语双关。那么,这里的“醉”指什么?

生3:表面上看是游人陶醉在美丽风光中,实际是在说官员们沉醉在风景和歌舞中,忘记了这里不是真正的都城,忘记了祖国还没有统一。

生4:这个“醉”是“醉生梦死”的意思。

师:说得真好!你们读懂了诗人的一语双关,也读懂了诗人心中的期盼,他希望——

生(齐):祖国统一。

组三交流《己亥杂诗》:

生1:我们组研读了《己亥杂诗》一诗,认为作者龚自珍心中的期盼是广纳人才,他是对天公说的,我们是从“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一句读出来的。作者之所以有这样的期盼,是因为他看到中国失去生机了。他在第一句写到“九州生气恃风雷”,意思就是要有足够大的威力才可以让中国生机勃勃,所以,我们觉得他看到的中国应该是失去生机了的中国。

师:很好!那么,哪个词特别能看出九州失去了生机?

生2:“万马齐喑”,意思是所有的马都失去了声音,这里是在说所有的人都不敢发表意见,即中国没有了生气。

师:从历史资料中,你们找到九州失去生机的依据了吗?

生3:当时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前夕,清朝政府已经变得腐败无能,清朝的官员也不去辅佐统治者治理国家,所以,作者希望统治者能重用人才,让国家变得越来越好。

师:我也找到了一段资料。(出示写作背景)己亥年是1839 年,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315 首日记体组诗,他将这315 首诗称为《己亥杂诗》。今天我们学的是第220 首,是他路过镇江时,应道士之请而写的祭神诗。

师(停顿片刻):因为是“祭神诗”,所以他在诗中写“我劝天公重抖擞”。那么,天公真的会降人才下来吗?

生(齐):不会。

师:那他真的是对天公说的吗?

生4:我觉得这里的天公不是指真正的天公,而是指统治者,他是对朝廷官员说的。

“中国梦”是一个宏大的主题,也比较抽象。本课任务是要学生通过三首古诗去寻找三位诗人的“中国梦”。一开始学生会有一种无从下手的学习挫败感。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搭建思维支架。于是,笔者设计与组织了三个小任务,这一板块是任务一,旨在引导学生通过研读古诗,去寻找诗人“心中的期盼”,并且辅以“什么情况下、对谁说的”这样的具体问题导引,旨在进一步给予学生思维支撑,使其比较容易完成。

这一任务的设计,指向读懂三首古诗的意思。在填写表格的过程中,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借助注释与资料充分交流与讨论,完成了对三首古诗内容的初步理解。那么,小组合作下的任务完成情况如何呢?笔者采用了大挂纸的呈现方式,让全体师生都可观察可评价,这有利于教师即时掌握各组的研读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追问、引导。

在理解三首古诗意思的教学中,笔者都进行了追问,旨在引导学生弄清几个关键概念。比如,教学《示儿》时追问学生:“普通人离世前放不下的是家中的人与事。那么,陆游放不下的是什么?”意在引导学生比较普通人与陆游的临终牵挂,初步感悟陆游的爱国之情。教学《题临安邸》时设置问题:“我从诗中明明读到的是‘游人’,你们怎么读到了当朝统治者呢?”意在激发学生思考诗人运用一语双关背后的深意。

三、任务二:探究“相同期盼”之间的关联

师:我发现,陆游和林升写的诗不同,但“心中的期盼”却是相同的!那么,这两首诗有什么关联吗?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任务二。

小组研读、比较《示儿》《题临安邸》,讨论探究,班内交流。

生1:我们发现两位诗人都是宋朝人,说明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是一样的。

师:有道理!让我们通过地名来了解一下时代背景。找一找,两首诗中写到了哪几个地方?

生2:九州、中原、临安、杭州、汴州。

师:这五个地方分别在哪里呢?我们在这张南宋地图上找一找(出示南宋地图),要是谁能讲一讲与某个地方相关的历史,就更好了。

生3:金兵入侵,北宋都城汴州被攻破,中原丢失,九州不再完整,迁都临安(杭州),建立南宋。

师:北宋都城汴州本来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资料(播放视频)。这是国宝《清明上河图》的开端部分。看,当时的汴州楼宇林立、车水马龙,人民生活安居乐业,超过百万的人口居住在这里,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华的城市。但这一切,从城门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都不复存在了。

师(稍停顿):那一年,陆游2 岁,林升4 岁,从记事开始,他们就和全国老百姓一起,每天(引读)——“但悲不见九州同”,每天期盼(引读)——“王师北定中原日”。

师(稍停顿):这一组同学发现的这一关联非常好,由两位诗人的朝代,推想出诗人生活的背景相同。那么,这两首诗之间还有什么关联吗?

生4:我发现第二首诗写到了陆游盼不到祖国统一的原因。“西湖歌舞几时休?”说明统治者一直在寻欢作乐,根本不去指挥军队收复失地。所以,陆游临终前还在“但悲不见九州同”。

生5:我们发现“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说统治者醉生梦死、苟且偷安,不派王师去平定中原。所以,陆游临终前还在期盼祖国统一,告诉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师:你们真了不起!竟然发现了两首诗之间的因果关联。陆游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许多诗作都能读到他的心迹,让我们一起来读(出示相关内容)——

20岁时——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58 岁时——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68 岁时——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直到85 岁,他写下临终遗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师:一个愿望,盼了一生都没有实现。此刻,你感受到陆游怎样的心情?

生1:他是很悲痛的。

生2:他是很绝望的。

生3:他很难过。

师:他把这样的情感浓缩成了一个字,留在了这首绝笔诗中。

生(齐):悲。

师(板书“悲”):在悲的背后,你感受到的又是什么?

生4:陆游临终还在期盼祖国统一,我感受到了他强烈的爱国之情!

生5:他临终不牵挂家里,而是悲伤国家还没有统一,他无比热爱自己的祖国。

师:林升也是“悲”吗?

生6:不是,他是愤怒,从“西湖歌舞几时休?”这个问句可以读出来。

生7:他是恨,他在斥责、讽刺统治者“直把杭州作汴州”。

师:说得好!在这愤怒的背后,你又感受到了林升怎样的情感?

生8:他跟陆游一样,也非常爱国,对当朝统治者十分不满、愤恨。

师:两位诗人一个“悲”,一个“愤”,一个直接表达,一个间接表达。他们的感情都十分强烈,都在诉说“心中的期盼”——

生(齐):祖国统一。

师:这,就是诗人的“中国梦”,也是全国老百姓的——

生(齐):中国梦。

师:祝贺你们,又发现了第三处关联,让我们通过朗读来加深体会。

师先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然后配乐齐读。

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任务一引导学生找到诗人“心中的期盼”,旨在使其理解诗意;任务二引导学生将学习向纵深推进,体会诗人的情感。在学习任务群背景下,教师应审视的是,编者为什么要把这三首古诗安排在同一课中,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于是,我们不难找到任务二的设计抓手,即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所倡导的,通过阅读、比较、推断等方式,梳理古诗、资料及它们之间的关联。这有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热情,推动其思维的进阶。

因此,笔者设计了任务二:《示儿》和《题临安邸》两首诗之间有什么关联之处?学生尽管感觉到了这次的任务难度有所提升,但他们还是积极投入了探究过程中,其间,笔者能清楚地感受到学生思维的生长。他们能通过阅读诗歌、联系资料、比较推断等方式,逐渐梳理出三首诗中的多处关联:前两首诗,诗人的朝代相同,可以推断出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相同,所以,他们“心中的期盼”是相同的;陆游一生盼不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原因可以从林升的《题临安邸》中找到,“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质问,“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讽刺,背后是诗人对南宋统治者的愤恨;两位诗人的情感,一个“悲”,一个“愤”,一个直接表达,一个间接表达,但异曲同工。这样的关联不断被丰富,学生对诗人的爱国热情也有了更深切的体悟,国破家亡时代老百姓的“中国梦”也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

四、任务三:探究“共同期盼”背后的根源

师:看到自己的国家民不聊生、万马齐喑,龚自珍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生(齐):哀。

师(板书“哀”):是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更是在期盼——

生1:期盼当朝统治者能重新振作精神,进而培养人才、重用人才,使祖国繁荣昌盛、生机勃勃。

师:是的,我们读到了龚自珍的期盼——

生2:祖国强大!

生3:祖国振兴!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这就是龚自珍的中国梦,也是鸦片战争时期清朝老百姓的——

生(齐):中国梦!

师:三首诗,诗人不同,诗的内容不同,情绪也不同,陆游“悲”,林升“愤”,龚自珍“哀”。但,有没有相同之处呢?

生1:前两位诗人的中国梦是“祖国统一”,第三位诗人的中国梦是“祖国富强”,其本质是一样的,他们都希望祖国不要被侵略,要欣欣向荣,要繁荣昌盛。

生2:他们的心里都只有祖国,他们都在为国家着想,为百姓着想。

生3:他们忧国忧民,有着同样的中国梦!

师:是的,自古以来,华夏儿女都有着相同的中国梦,因为我们都有一颗——

生(齐):中国心!

师:今天,我们还需要这样的爱,这样的中国梦吗?

生(齐):需要!

师(配乐):诗人艾青,曾经深情写下“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让我们一起回答——

生(齐):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师:这片土地,就是我们的——祖国。让我们像先辈那样,永远热爱它!

任务三其实是任务二的延伸。笔者将三首古诗放在一起,引导学生进一步比较研读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很快感悟到:时光流转千百年,诗人心中的期盼没有变,依然是心系祖国,这不仅仅是诗人的中国梦,也是所有中华儿女共同的中国梦啊!课堂生成至此,“寻绎‘中国梦’”之大任务,已经为学生开启了一扇“结合资料体会诗人感情”的方法之门,更为其种下了胸怀家国的种子。

综观这节课,笔者注重在“寻绎‘中国梦’”这一主题的统领下,揭示单元大任务框架图,让学生明白各任务之间是有关联的,是环环相扣的,并引导学生不断投入任务探究式的挑战学习中。本节课中的三个小任务也是有关联且逐个推进的,这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意、体悟诗情、发展思维,从而渐入佳境。后续各任务的展开,也不断激励着学生聚焦主题,以任务探究的方式开展进阶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在这一过程中掌握语文学科知识,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厚植家国情怀,提升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陆游关联诗人
不惧于新,不困于形——一道函数“关联”题的剖析与拓展
一转身,就是一辈子——陆游和他的《钗头凤》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奇趣搭配
智趣
除夜雪
陆游诗中“花汞”一词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