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刚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史与中西文化关系史。著有《唐代家庭与社会》《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中西文化关系通史》《胡天汉月映西洋:丝路沧桑三千年》《资治通鉴启示录》《治术:周秦汉唐经世之道》《大唐气象:制度、家庭与社会新论》等。获教育部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中华优秀图书奖、第十届中国好书奖、第十五届文津图书奖等。
《文明的边疆:从远古到近世》
张国刚 著/中信出版集团/2020.12/69.00元
夸父、西王母、昆仑山的传说更多反映了黄河流域华夏先民对西方未知世界的向往与渴望,其内涵引起了多方猜测。而古代文献中对西周之国、轩辕之国、沃民国、悬圃等的记载能够在几乎同一时期的西方文献中找到颇为一致的内容,这或可视为关于远古时期中西方之间实际联系的雪泥鸿爪。
比如,《山海经》记载的西周之国、轩辕之国的开国传说与古波斯颇为吻合。《大荒西经》记载,西北海之外有西周国,其国姬姓,食谷,从事农业生产。又据《穆天子传》,周太王古公亶父曾将嬖臣长季绰封在舂山(即葱岭)东侧,在此建立起周族移民国家。《海外西经》记载轩辕国在穷山(即舂山)之际,女子国之北,此地还有一座颇具亚述、巴比伦坛塔风格的方丘,称作轩辕之丘,女子国则被认为是克什米尔境内的苏伐剌拏瞿呾罗。
而在古波斯的开国传说中,早期君主曾活动在广及中亚阿姆河和新疆天山南麓的吐兰国境,和当地的吐火罗人通婚。公元10 世纪的波斯诗人菲尔杜西根据古史创作的史诗《列王记》(又称《王书》)叙述了季夏曾在中印边境游牧,娶了马秦国王马王的女儿为妻。“马王”的意思是“大王”,就是周太王古公亶父,这和《穆天子传》中古公亶父封长季绰,又“妻以元女”的记载正好吻合。羯盘陀(今塔什库尔干)的开国传说中则有中国人与波斯人共同建国的记载,据说波斯国王迎娶中国公主自于阗(今新疆和田)归国,途遇战争,将公主留在该地。中国公主因感怀日神而得子,就地立国。羯盘陀君主因其父是日天之神,母是汉土之人,具有神通,能飞行虚空、驾驭风云,其后裔自称汉日天神。上述两方面的故事可能同时反映了华夏文化在商代末已开始进入葱岭地区。
此外,中国古代文献中还透露出对两河流域的初步了解。《大荒西经》和《海外西经》描述了一个“沃民国”,处于壑山、海山以西很远的地方。其土地肥沃,盛产甘华、甘柤、白柳、视肉、三骓、璇瑰、瑶碧、白木、琅玕等,多银铁。其国鸾鸟自歌,凤鸟自舞,民食凤鸟卵,饮甘露浆,人们的生活都很美满幸福,是人类的理想家园。这些记载尽管有些荒诞,却反映了当时中国对两河流域的最初了解。根据学者的研究成果,《大荒西经》中的西王母山当属广义的昆仑山脉,昆仑山脉以西的壑山当是兴都库什山脉的另一译名,库什“Kush”是波斯语中的山“Koh”,译为壑山。翻越兴都库什山脉即进入伊朗高原,在锡斯坦的哈蒙湖上有科·伊·胡瓦贾神山,因伊朗传说中光明山落入海中而升起胡瓦贾神,故此地有海山之说。再往西就进入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这样看来,沃民国的大体位置只能是美索不达米亚。在古代,这里农牧俱兴,百货荟萃,是少有的沃野。沃民国人人食用凤鸟卵、甘露浆,这些可与西亚的鸵鸟蛋、甘露树对应;沃民国还出产香料、水果、肉类、良马、宝石,这些也都可以在美索不达米亚找到对应的特产。沃民国的另一个特征是“其人两手操卵食之,两鸟居前导之”,而鸟形人和大鸟的图像是远古时期西亚的常见图案,曾是亚述的民族标志,在公元前8世纪即已出现,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也非常流行这种有翼天神图案。
《穆天子传》称:“舂山之泽,清水出泉,温和无风,飞鸟百兽之所饮食,先王所谓县圃。”据此,可判断县圃位于舂山脚下。《离骚》中记载:“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这里的“不周”,或认为即《山海经》中提到的位于华山西7760 里处的不周山,后代学者多认为就是葱岭;“西海”则或是今咸海或黑海,或今波斯湾、红海、阿拉伯海,总之在葱岭之西;而“县圃”即悬圃,必定也在这一地区附近。《淮南子》中对“悬圃”有更多记述,称从昆仑山的疏圃再往西,就可以到达一个叫“悬圃”的地方。一到那里,便可以呼风唤雨,驾驭自然,随心所欲,从悬圃再往上走便可登天,天上是太帝所居,人到达那里便能成仙。这些记载很容易使人联想到空中花园和传说中的巴别通天塔,也许是那些到过巴比伦城的远方来客将这座古代世界伟大城市的辉煌景象传扬至四方,并辗转到达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