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人物风云录》
宋杰 著/中华书局/2023.2/68.00 元
宋杰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秦汉史及历史军事地理,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出版专著《三国兵争要地与攻守战略研究》《三国军事地理与攻防战略》《先秦战略地理研究》《两魏周齐战争中的河东》《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等,其中《汉代监狱制度研究》曾入选2012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本书分为“曹魏雄风”“魏晋风云”“蜀汉英烈”“东吴豪俊”“用兵之道”“外交谍影”“乱世庸才”和“巾帼贤淑”八个专题,收录文章101 篇,记录和点评了汉末三国鲜为人知的珍闻逸事和与《三国演义》传统叙事有所不同的真实史迹,揭示了曹操、曹丕、司马懿父子、刘备、诸葛亮、孙权等诸多人物的性格特点、生平经历,以及当时战争、文化、制度的重要方面,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三国的历史事迹。
汉朝末年,自董卓进京把持朝政,国内战乱四起,天下豪杰割据争雄,相互兼并。各地军阀为了消灭敌人、巩固自己的统治,除了展开军事斗争,还采取种种计谋策略,其中利用儿女或亲属联姻来建立同盟、笼络部下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如陈鹏《中国婚姻史稿》所言:“三国纷争,结盟资援,羁降制敌,多用婚姻。”不过,将这种手段运用得最为广泛熟练者,非曹操莫属。曹操掌控的政治婚姻可以分为对外联姻和对内联姻两类,下面予以详述。
(一)孙曹结姻
对外联姻,是指与其他军阀或政治集团通婚结好。这种手段出现于先秦的周代,像周王室与诸侯国的联姻,各国诸侯之间的联姻,都是促进政治同盟进一步巩固发展的重要途径。《国语》记载臧文仲说过,与四邻国家相互援助,取得诸侯的信任,用婚姻关系来加强它,以盟约誓言来巩固它,是为了应付国家的急难。秦汉时期,中国形成了统一的专制集权王朝,对外联姻主要表现在与匈奴及西域各国的“和亲”。汉末三国时期,由于国内处于群雄纷立的混乱状态,各政治集团之间的通婚结盟也屡见不鲜。例如吕布将女儿许配给袁术之子,以求其出兵援救;孙权把胞妹嫁与刘备,期望两家同心抗曹。而曹操在这方面的举措则始于与江东孙氏的结姻。
迎接献帝进入许都之后,曹操通过控制汉廷逐渐掌握了政治、军事上的主动权。至建安三年(198 年),他接连打败了张绣和吕布,得到了兖、豫、徐三州,准备和实力强劲的袁绍一争高下。此时,江东的孙策派遣张纮为使者到许都来贡献方物,并希望得到朝廷正式封赐的将军称号。曹操权衡利弊,认为自己暂时无力南征,决定采取远交近攻的方针,答应孙策的要求,使之成为盟友。于是曹操上表拜孙策为讨逆将军,封为吴侯,并以朝廷的名义颁下诏书,指使孙策进攻淮南袁术和荆州刘表,以消除后方的威胁。为了表示结好的诚意,曹操还提出要与江东孙氏通婚,把兄弟的女儿许配给孙策小弟孙匡,又为次子曹彰迎娶孙贲的女儿,以此来维系曹孙两家和好的局面。建安五年(200 年)春孙策遭到暗杀后,曹操又及时承认其弟孙权的继任,上表拜孙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屯驻在吴县(今江苏苏州),使双方和平共处的结盟关系得以继续维持下去。从此时直到赤壁战前、曹操消灭袁氏并打败乌桓的八年里,江东孙氏集团都没有乘虚进攻曹氏统治的淮南与广陵。孙权还在建安八年到十三年(203-208 年)间三次出兵江夏,击败并消灭了镇守夏口的黄祖,成功地牵制了荆州的刘表,为曹操后方的安全保障贡献了一份力量。
与此同时,曹操与孙氏的联姻也在江东统治集团当中掺入了破坏安定的因素。例如赤壁之战前夕,把女儿嫁给曹操次子曹彰的孙贲就企图变节投靠。他见曹操攻占荆州,威震南方,因而心生畏惧,想把儿子送到曹操那里做人质。朱治闻讯后会见孙贲,对其详述形势,才打消了他提供人质的计划。而娶了曹操侄女的孙匡二十余岁时早夭,他的儿子也就是曹氏的外孙孙泰长成后出任长水校尉。嘉禾三年(234 年)孙权攻打合肥新城,守将满宠招募壮士数十人,“从上风放火,烧贼攻具,射杀(孙)权弟子孙泰。”孙泰死后,他的儿子孙秀任前将军、夏口督,建衡二年(270 年)因为怀疑孙皓派人前来逮捕,夜里率领妻子和亲兵数百人渡江投奔晋朝,西晋任命孙秀为骠骑将军、仪同三司,封会稽公。
另外,这次联姻为曹操对孙吴施展外交攻势提供了很好的理由。赤壁之战以后,曹操对待孙权和刘备的态度开始有了明显的不同:曹刘之间势同水火,绝无妥协与谈判的可能,如诸葛亮所言“汉、贼不两立”;曹操对孙权则施行又打又拉的策略,一方面“四越巢湖”,频频向其施加沉重的军事压力,另一方面又修书示好,企图分化孙刘两家的结盟关系,与孙权暂时休战并挑动他去进攻刘备,自己坐山观虎斗。例如在阮元瑜《为曹公作书与孙权》中,开篇便说:“离绝以来,于今三年,无一日而忘前好。亦犹姻媾之义,恩情已深。”指的就是曹操与孙匡、孙贲结亲之事,说的是自赤壁之战双方关系决裂后三年,即建安十六年(211 年),当时孙权割据江东,西连蜀汉,与刘备和亲,曹操写信给孙权,希望能和他再次结成同盟。由于具有此前的联姻关系,曹操才在书信中对孙权说“孤与将军,恩如骨肉”,并提出了他的要求,即重用对曹主和的张昭,反攻刘备。如果孙权能够做到,曹操将代表朝廷授给他统治江南的权力和地位,并且封予高贵的官爵,想以此来拉拢这个对手。“若能内取子布(张昭表字),外击刘备,以效赤心,用复前好,则江表之任,长以相付,高位重爵,坦然可观。”但是孙权没有给予回应。
建安二十一年(216 年)冬,曹操进兵濡须口,受到吴军的抵抗而陷入僵持。次年春天,孙权派遣都尉徐详到曹操大营求和,曹操再次提出了与孙权结盟合作的要求,并且答应与孙氏集团重新联姻。“公报使修好,誓重结婚。”不过仍未获得孙权的同意。直到建安二十四年(219 年),关羽进攻襄阳获胜,歼灭于禁率领的精锐七军,曹操听从了司马懿与蒋济的建议,认为关羽取胜,势力有所扩张,肯定是孙权不愿看到的局面,因此以封给孙权江南的土地人口为诱饵,派遣使者游说孙权偷袭荆州,以解除襄樊的危局。关羽的胜利果然引起了孙权的忌惮,随即向曹操表示愿意与刘备决裂,并进攻荆州,“遣使上书,以讨关羽自效”。吴军偷袭荆州获胜,擒杀了关羽,这才使曹操多年来的外交努力获得成功,从而摆脱了在多条战线与孙、刘两家交战的困境。
《丝绸之路文明启示录》
丁方 著/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2020.12/78.00 元
丁方
原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委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复兴研究院院长。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当前中国美术创作重大问题研究”、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神圣山水”、国家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绘画材料与修复研究人才培养”等4项,“文艺复兴国际科研平台建设”主持人。
本书梳理了古代丝绸之路沿线的中华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犹太文明、希腊-罗马文明等多个文明领域的兴衰及相互间的交流,在东西方文明的整体框架下,深入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来源和未来愿景,通过剖析“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历史背景、文明基础、理论根源,溯源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升中华文化的感召力。
大约10 万年前,黄种人之所以能用前所未有的速度完成迁徙,除了体形较小之外,还因为他们更加吃苦耐劳,更善于组织分工,更擅长贮藏食物。他们跨越亚洲腹部高原与山脉的壮举,为人类添加了崭新的部族迁徙记忆,它不再是丛林、平地、滩涂、海岸线的记忆,而增加了山脉、高原、沙漠戈壁与险峻河流。
正是在与山脉陡峭、高原晕眩、雪线缺氧、沙漠缺水等恶劣环境的搏斗之中,中华先民的诸部落被自然反复淘汰和拣选,唯有最吃苦耐劳的那一支才能获得最终胜利。他们得以走出崇山峻岭,来到四川盆地、成都平原,然后再到达晋陕黄土高原、河套地区。在与大山大水搏斗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生存记忆使先民们渴求一种摆脱捡拾贝类、渔猎采集的定居生活方式,并为此孜孜不倦地努力。因此,农耕文明在东亚的早熟可以看作生存规则使然与民族气质抉择。另一方面,这种迁徙经历给予这一族群最宝贵的形而上的经验馈赠,就是对垂直向度的强烈体认,它是大地苦难基质完成人文精神转化的重要标志。“昆仑创世神话”揭示出完成史无前例迁徙之后中华民族气质的厚重积淀,那雄强的精神心气化为鲜活的人物形象,通过象征性的语言再次进入民族血脉,并向后流传。在此,记忆与遗忘交替发生,逐渐转化成民族国家形态,并过渡到信史层面,与我们的语言记忆隼接。中国西部高原不仅具有伟大卓绝的自然地理、悠久丰厚的人文地理,还具有从自然、人文地理向精神地理转换的可能性。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展望人类21 世纪的作为时,将青藏高原列为人类精神重新振作的希望之地,就是一个关于精神地理叙事的典范。
正是在千里戈壁、天山南北、塔里木盆地、博斯腾湖畔、疏勒河沿岸、昆仑山脉、帕米尔高原、慕士塔格峰、公格尔山与公格尔九别峰上,我们真正看到了地平线,看到了照亮地平线的光辉,以及其中包含的启示意义。我们还看到了山脉与天际线之间的永恒关系,领受到阳光、云天与大地之间相互辉映、交融的崇伟境界。当我们近距离注视山脉的局部造型时,它或展现为与人体的深刻同构关系,或展现为千万年地质变迁的痕迹,而这所有的一切凝固于生命的一瞬,给予失去精神指向的人们以启示。
让我们再从人文历史的角度来探究一下中国自然地理的精神特征。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的崛起,见证了某种跨越千百万年的塑造伟力,那无形巨手的鬼斧神工,使得亚洲腹部出现了高峰与深谷并峙的奇观。低谷如深渊——比照出肉体的绝望;高峰如云天——折映出灵魂的激情。巨大的垂直高差与广袤的干燥内陆共同孕育出寒暑严明的大陆性气候,它经过时间锻造而生成一种奇特的物质形态——雅丹地貌。用地质学术语来描述,它是一种由湖相土状沉积物所构成的地表,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的持续冲刷与风蚀磨砺,所形成的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与风蚀地表凹槽地貌的组合。该类地貌以罗布泊东北沙地发育得最为典型,在中亚的突厥斯坦、莫哈韦沙漠也有大量的雅丹地貌存在,只是没有中国西部的这般酷烈。中国最大的雅丹地貌位于柴达木盆地东北部,面积为2.2 万平方公里。这是何等概念!即使是世界上最英勇善战的军队,也鲜有机会与这种概括人类生死张力极限的地貌相遇,而2300 年前亚历山大率军东征印度途中,一定见识了东方大地的体量与尺度,托勒密·索尔特以历史学家的敏感在亚历山大图书馆中为其预留了位置,其结果是地理学家埃拉托色尼成为亚历山大图书馆的第四任馆长,绘制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幅标有经纬线的地图。
在浩瀚广袤的沙漠戈壁中因为无水而没有生命,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它曾经有过水,甚至曾经广布湖泊与河流。让我们聚焦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那仍保持波涛形状的湖相沉积物质层便是此地曾经有“水天一色”景观的铁证。青藏高原作为一道天然屏障,基本阻断了印度洋暖流北上的路线,但百密难免一疏,雅鲁藏布大峡谷意外地成为印度洋暖湿气流进入亚洲内陆的秘密通道,它造就了“三江源”的地理奇迹,然后继续书写出中华文明的水系篇章。从黄河源头的卡日曲、长江源头的格拉丹东·姜根迪茹冰川、澜沧江源头的群果扎西滩,到阿尼玛卿山、巴颜喀拉山、鄂陵湖、扎陵湖、日月山、倒淌河……它勾勒出一部史诗般的山水体系,将昆仑山脉、横断山脉与三江并流紧紧地编织在一起,就像一部充满神意的作品。
以物理学的尺度来衡量,除了中国,世界上没有一条河流是从海拔约7000 米的高度流到海平面的,而中国就占了三条:长江、黄河、澜沧江。如此高差意味着水流对大地的超强度切割,也对应着沿岸居民生命力的坚韧。当目睹红褐色的浑浊酷烈之流发出沉闷的轰鸣声,从数百米悬崖上湍急涌下时,那一波又一波强有力的漩涡,将唯一的感觉诉诸观者:它正是穿过民族肌肤的血管。这种痛苦与喜乐交织的生存经验,以及由此生成的大地景观,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影响深远。中华创世神话多描写壮烈之举,呈现出对天、地、日、月、生命、星辰的深刻体验,无论是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大禹治水,还是伏羲造人、女娲补天、仓颉造字、神农尝百草,都充满了人与山、水之间紧绷的张力关系。这种独特的神话体系也决定了艺术表现形式——有史以来没有“风景画”,只有“山水画”。
《潮绣》
广东省岭南文化艺术促进基金会 主编
黄炎藩 著
岭南美术出版社/2023.2/268.00 元
黄炎藩
主编《潮州古城文化游》《潮州旅游》,在《中国文化报》《岭南文史》《江苏商论》《潮州日报》等发表论文十多篇。
本书细述了潮绣1000 余年的发展史,收录了潮绣五大主要品种和五大衍生品种、100 种针法、22 位潮绣艺术代表性人物,并介绍了相关行业机构的发展历程。书中包含400 多幅精美且清晰度高的潮绣作品图片,以学术通俗化的方式进行系统梳理。
◆ 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的蹙金绣半臂(图片来源:法门寺博物馆)
◆ 唐朝深绿绢刺绣鹿、牡丹、飞鸟花纹残片(现藏大英博物馆,图片来源:《中国刺绣鉴赏宝典》)
◆ 唐朝花树孔雀刺绣局部(现藏日本正仓院,图片来源:《中国刺绣鉴赏宝典》)
《自我决定的孤独:难以建立亲密感的社会》
[德]伊丽莎白·冯·塔登 著 顾牧 译
广东人民出版社/2023.3/68.00 元
[德]伊丽莎白·冯·塔登
记者,作家。曾在巴黎和柏林修读文学研究,现任德国《时代周报》编辑。
顾牧
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中德文学交流与文学作品译介,已出版《德国人写的中国文学史》《无欲的悲歌》《弗洛伊德传》等译著20 余部。
本书试图告诉读者孤独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发生的,它不窥视人心,不要求个人的自省,而是从生理学、历史和文化、法律和政治的“外部视角”,为现代人普遍的孤独感做出诊断。
1903年的柏林到处都是人,对于这座勃兰登堡沙土地上发展滞后于其他地方的城市而言,这简直是不可想象的。这座大都市的居民数字在世纪之交时翻了一倍,短短几年就增加到了将近两百万人。这座城市中有接近一半的人生活在逼仄的小公寓里,只有一个房间有暖气,每个房间里平均生活着四个人。早在1871 年,就已经有20%的柏林市民生活在被描述为“拥挤不堪”的房子里,在这里,“拥挤”的意思是五个人住一间屋。1895 年,有7.27%的男性“寄睡者”,也就是说他们只是在这类拥挤的房间里过夜,并且要付费。1910 年前后,有70.9 万柏林市民生活在这种拥挤中,而这种恶劣的生活环境并不是出于自愿的选择。
柏林西区的菩提树大道13 号则不同,这里很宽敞,工人真实生活中的拥挤与《大城市及其精神生活》中所写的内容看上去有天壤之别,这部杂文是文化哲学家、社会学家格奥尔格·齐美尔的作品。齐美尔因继承遗产而过着优渥的生活,1901年,他成为柏林大学的非教席教授,与妻子住在中产阶级聚居的夏洛特堡区。他在1903 年的一篇文章中论及了密集人群中的身体接触,对别人可能过分亲近的恐惧,以及人与人之间拉开身体距离可能带来的各种后果。齐美尔写道,现代人生活中最深刻的问题就在于“面对强大的社会时,作为个体的人为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存在的独特性所做的努力……”这位给时代病做出诊断的人虽然自己生活的环境并不拥挤,但是他对自己所处时代中那种潜在的、可能形成威胁的拥挤有种非常准确的直觉。
从18 世纪中期开始的围绕现代转型的各种斗争中,齐美尔总结出了一个根本的主题:那就是“在社会技术机制中,个体为了不被平均化(nivelliert)和过度消耗所做的努力”。齐美尔用了一个在今天看来依然惊人且适用的说法,他提出当今社会城市化的特点是“内心性格从精神上的个性化”。齐美尔认为,只有在拥挤的城市才能实现社会发展由量到质的转变,在城市中,人从传统的束缚中被解放出来,同时失去了宽敞的生存空间,每个人作为一群自由陌生人中的一个,都是独一无二的。
而这一点也是因为抵御拥挤和狭窄的混乱感受产生的。由于城市的拥挤,人们在擦肩而过时身体无意中的接触唤起了对距离的渴望。个体将自我封闭起来,与外界划分界限,为的是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以及自己的反抗。对于现代的大都市而言,有所保留是典型的心理状态,“正因如此,我们才会连多年的邻居都没有见过”。世纪之交时,大都市中那些焦虑的灵魂不仅表现出疏离,而且还有一种神经质的怀疑:“身体出于不同原因发生接触的同时,会以仇恨和反抗的形式表现出默默的反感,以及互相之间的陌生和厌恶。”作为个体的人要避免身体接触,保持距离,以免被突然的、无法掌控的亲近伤害,或者避免自己去侵犯他人。
我们可以从“别靠近我”这种包含厌恶情绪的态度中看到柏林受过教育的市民享有的社会特权,这种疏离和厌恶体现出的是个人能够随时离开并“关上门”的自由。摆脱了乡村和小城市逼仄的现代人所得到的,用齐美尔的话说就是“自由行动的权利”,这是一种新的历史现象。这种自由值得注意的一点在于,它既是心理上的,也是身体上的,因为“一个人并非以他的身体或他的活动直接抵达的区域为终点,而是以他在时间和空间上从自身延伸出来的效果的总和”。假如我们的精神能够伸展双腿,我们的心能够张开双臂,那么这样的四肢所及之处就是齐美尔这段关于身体界限的话想说的意思。
齐美尔所描绘的大城市居民依据的显然并不是住在柏林威丁区那些拥挤不堪的狭小住房里的人,而是中产阶级的男性和他自己生活的环境。用现在大家描述灵活移动的可能性的话说,这个人能伸得开腿、迈得开步,他从心理到精神以及行为的发展都是因为有了自由空间,以及身处人群时可能产生的对身体接触的厌恶。1900 年前后在柏林夏洛特堡区常见的那种空间距离是一种社会特权,正是从这种特权之中衍生出了作为一种反抗形式出现的个体性。
这些都是发生在过去的事,但是齐美尔的这篇文章直到今天依然能给我们带来触动。产生在宽敞的夏洛特堡区关于现代人个性的观点与威丁区出租屋中拥挤的居住条件之间的反差巨大,而这种反差在全世界燃起了对个体化的追求:要求空间,要求彻底摆脱乡村或家庭的桎梏,希望获得自由、变成陌生人,希望感到自己的行动是有效的。但同时人们也能够体验到自由的另一面:“在某些情况下,你会觉得没有什么地方比在大城市的喧嚣中更孤独。”个人所体会到的独一无二和反抗就是源自这种辩证关系之中。
直到今天,这种齐美尔式的“默默反抗”的态度依然吸引人,原因就在于它和居住空间之间的张力虽然奇怪,但是对人作为个体的发展至关重要。齐美尔所描述的强烈孤独感中始终隐藏着的危险被这种态度放大了。2017 年11 月,《南德意志报》在一篇报道中描写了居住密度的增加和大城市中的生活压力,并指出了现在广泛存在的压迫感:“地方越来越小。”这篇文章中没有提到的一点是,在过去几十年中,德国人均居住面积其实是在不断增加的,到今天已经创下历史新高。那些在这种情况下还忧心忡忡地说地方越来越小的人,从统计数据的角度看所拥有的空间其实是很大的。这种矛盾所体现出的一方面是现代人由于居住条件的改善,与他人之间的物理距离不断拉大的事实;另一方面,现代人也面临着既要独一无二,又被压迫感和孤独感威胁的压力。
“二十四节气深阅读”系列(全4 册)
二十四节气国家级非遗申报团队 北斗地图
谭木地理学习研究室 共同解读 唐志强 主编
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22.7/398.00 元
唐志强
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历史研究部主任,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馆员,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秘书长,北京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文化交流项目农业与美食专家组成员。曾组织编撰出版“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二十四节气”丛书、《二十四节气经典谚语释义》《二十四节气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等著作,参与推动二十四节气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本书采用“思维导图+深阅读”的形式,对二十四节气进行多维度的纵深解读,涵盖自然气候、物产物候、天文科学、地理知识、民俗文化、历史典故、诗词谚语、养生保健等方面。书中通过“地图”来表达,深入研究和挖掘物候物产、农事民俗、气候成因、物种传播、美食分布等专题,绘制成形式多样、新颖独特的原创地图,既是一套干货满满的知识百科,又是一套诗意盎然的人文读本。
《ESG 简单投资》
[英]布兰登·布拉德利 著 李淼 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23.2/86.00 元
[英]布兰登·布拉德利
Fregnan公司和iPushPull公司的非执行董事长,同时担任FinTech Circle、Limeglass、RISE Financial Technologies和Waymark Tech等公司的咨询委员会成员,Seismic Foundry公司(种子阶段风险投资集团)的联合创始人。曾是欧洲最大的衍生品交易所Eurex的执行董事会成员和首席创新官,负责产品开发。
本书提炼了世界ESG 投资最新关键内容,旨在帮助投资者发现机遇,盯牢风险,改善披露,在合规条件下顺时而动,在萧索中寻找机遇。
ESG(Environmental、Social、Govemance,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无疑已成为近年来投资管理领域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在过去的3 年里,“ESG 投资”一词在搜索引擎被搜索的次数呈指数级增长,它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因此,高层管理人员面临着一系列全新的管理主题,比如全球变暖问题引发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担忧,投资界也一直密切关注着企业的公司治理问题。
但是,这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呢?ESG 投资是昙花一现,还是能够在未来主导投资管理的长期趋势?本章将介绍ESG 投资背后的基本原理,强调其背后的关键驱动因素,并介绍已经建立的一些目标和标准。
从广泛定义来说,ESG 是对一家公司的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实践的分析。在2005 年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发布一份报告之后,ESG 首次引起了金融界的注意。该报告称,将ESG 因素纳入资本市场将有可能使“为善者诸事顺”成为现实。自那以后,ESG 问题的重要性迅速升温。于2006 年推出的“负责任投资原则(PRI)”投资者网络已经从63 家签署成员(管理着6.5 万亿美元资产的资产管理者和所有者)发展到超过3000 家签署成员(管理着超过103 万亿美元的资产)。由于利益相关者越来越关注企业的环境影响,再加上投资者也开始意识到强劲的ESG 业绩对于保障公司成功的重要性,这些都使得ESG 不再是一种小众的投资概念。
随着形势的变化,人们越来越有必要了解一家公司在ESG 问题上面临的风险或机遇,这些因素可能会决定该公司长期的发展前景;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凸显了进一步考虑这些因素的必要性,这些都导致了最近ESG 领域投资的激增。在21 世纪,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从经济增长、全球化、消费增加和化石燃料中获益,并进一步加强和发展他们为全球提供商品、就业岗位和基础设施的作用。因此,企业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社会多元化和包容性等基本可持续问题的贡献也有所增加。与此同时,技术的兴起使得利益相关者以及股东可以就企业的行为方式向企业提出质疑。
因此,对可持续发展业绩的透明衡量和披露现在被认为是有效商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让人们继续信任企业的必要因素。公司报告是包括投资者在内的利益相关者识别和衡量公司绩效的一种手段,就像公司本身也在内部使用报告为决策提供信息一样。财务报告是国际公认会计准则的发展成果,这些报告加强了世界各地金融市场的透明度、责任感和竞争力。因此,虽然可持续披露报告将比财务报告更为复杂,但国际公认的可持续发展标准将成为相关ESG 评级的基础。
图1 -1 2018—2020 年“ESG 投资” 的谷歌搜索趋势
近年来,“ESG”一词已普遍成为社会责任投资的代名词,但ESG 更应该被视为评估公司的风险管理框架,而不是独立的投资策略。ESG 可以衡量公司投资的可持续性和社会影响,这些标准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公司未来的财务业绩。同样地,影响力投资只是管理公司预期的投资类型,ESG 因素则是评估过程的一部分,通过将非财务因素应用于管理公司的分析可以确定投资中的重大风险和增长机会。此外,影响力投资希望对基金管理公司的投资产生显著而积极的环境影响或社会影响,而ESG 是“达成目的的手段”,用于识别可能会对资产价值产生重大影响的非财务风险。
此外,ESG 经常错误地被与企业可持续发展和企业社会责任(CSR)等术语混为一谈。虽然这些术语有一些交叉,但他们并不能互换:
企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总括性术语,即通过抓住机遇和管理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风险来为利益相关者长期创造价值。对许多公司来说,企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行善”,与其他任何条件均无关联。
企业社会责任是一种融入式管理概念,指的是企业将关键利益相关者关注的问题融入其经营和活动。相对而言,ESG 更专注于评估公司的ESG 实践情况,以及更为传统的财务指标。
最后,ESG 也经常被与道德投资混为一谈。然而,采取ESG 方法通常可以视为投资的先兆。它可以提供框架,让投资者思考一家公司面临的“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单独或共同评分,以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使得投资者可以考虑投资那些ESG 评分较高的“业内最佳”股票,也可以因为某些公司的环境评分与其价值观不符而排除这些公司。
你可能已经习惯在投资股票时衡量各种财务比例,如相对市盈率(P/E)、EBITDA 利润率(对,我说的就是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率,幸好我可以用缩写)。这些财务指标非常有用,但你现在可以通过另一个角度来看待同样的股票。这些公司的可持续性评估通常使用综合的ESG 评分来显示,类似于投资银行和经纪公司提供的股票推荐。然而,就像主流研究分析师使用基本相同的信息来分析相同的公司会得出不同的推荐结果一样,ESG 分析师在推荐评分上也会存在差异。
《千年寻脉:北京古都城市设计研究》
张杰 敖仕恒 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2023.2/139.00 元
张杰
工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清华大学教授,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特聘院长。长期从事城市保护与更新领域的教学、科研与实践,30年来主持完成了多项纵向和横向科研课题,将理论方法与技术应用于众多重大工程,其中包括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福州三坊七巷遗产保护、景德镇城市保护与更新系列工程等。
本书从宏观层面依据城址山川格局解读了北京古都的轴线确定、十字定位与山川岳镇构图、城郭设计、轴线山水形态和尺度模数等方面,从微观层面论述了元大都城市布局与地貌水形关系,以及在此视角下的明清城市形态的演变,都城主要建筑群布局与地貌水形互动规律,相互距离设计和视域方位角设计等问题,深入分析和揭示了“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下的中国古代空间文化和超距离大地测量技术对古都空间设计的影响。
根据侯仁之的研究,古代的北京地区属于华北平原的一个门户,是北方的经济中心、中原经略东北的基地,也是北方游牧民族南进的跳板。自古以来,北京均与南北两地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促进着多民族的物质与文化交流。
北京古都位于华北大平原的北端,此地为永定河的冲积洪积扇小平原,西、北、东三面环山,南面一望无际,南至400 千米开外有泰山山脉出现。早期的北京小平原东南为一片沼泽,水网密布,不利于通行。常年以来,连接古蓟城的陆上交通只能行走在更高的地势上,故三面山脉均有历史悠久的古道:西面自中原沿着太行山东麓北进,过卢沟桥渡口可到达蓟城;东面沿着燕山南麓东出,可选择喜峰口或山海关(古称临榆关)进入东北地区;西北经南口、居庸关、八达岭可进入延怀盆地、蒙古高原;东北经古北口出燕山,北可入蒙古高原,东北可入松辽平原。
古代道路的开通多因山川形便而来,长期的交通往来促进了人们对山川的观察和利用。北京小平原上方三面环山,在南口与卢沟桥渡口之间为广义的西山,本为太行的第八陉,其后连接着太行山、吕梁山、恒山和阴山。发源于山西管涔山的桑干河流至延怀盆地,与洋河、妫水河合而为永定河,然后穿行北京西山从三家店流出,成为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南面,从太行山东麓流出的大清河、滹沱河(下游为子牙河)成为环绕在小平原南部的重要水系,古代以正定、保定为主要城市节点。
南口与古北口之间为军都山(居庸山、天寿山),本属广义燕山山脉的西南部分,山后为广阔的蒙古高原。潮河、白河从古北口以下流出,会同山前的温榆河(自通州起为潞河、北运河)形成潮白河水系,环绕在北京小平原的东部,以通州为主要城市节点。古北口与喜峰口、山海关之间为狭义的燕山,山后连接着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东北平原为其后方腹地。发源于军都山后的滦河向南穿过燕山山脉,从喜峰口流出,又经唐山地界注入渤海,山海关附近的秦宫碣石是渤海之滨与北京关联的重要地标。其外,辽河、鸭绿江顺着太白山的西南走势也注入渤海,对北京地区形成了环抱、关锁之势,以辽阳(辽东京)为主要城市节点。
而历代运河的开凿是解决北京小平原东南交通的主要途径。曹操曾开白沟(今卫运河偏西),又开平虏渠(今沧州以北的南运河),沟通黄河和海河水系,潞河因此有了通漕的历史。隋大业四年(608 年),开通永济渠达涿郡(治蓟城)。金代设立中都以后,着力探索直达都城的漕运,但未成功。元代在郭守敬的主持下,一举打通京师至杭州的大运河,南北贯穿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与海河五大水系,破解了北京东南水运问题。天津的三岔口汇合北运河、南运河、子牙河之水注入渤海,故成为临近北京的最重要的运河城市。京杭大运河沟通了南北经济与文化交流,为南北一统创造了条件,主要河道一直沿用至清代。
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农耕文明发展中,我们的先民形成了“天地人”的基本范畴,产生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西高东低的地理大势、雨水的季节性与地域性集中分布的地理气候使人们很早就开始关注山川与地利的关系,发展出了模式化的人居环境的思维方式。古人常以“三大干龙”的概念来评价历代的建都之地,“三大干龙”的概念在宋明理学思想中比较流行,认为天下山川起自昆仑山,分三龙入中国,大致以黄河、长江为界,长江、黄河之间高起的山脉为中龙,长江以南的山脉为南龙,黄河以北的山脉为北龙。中龙山脉下建成的都城有传说中的伏羲都陈、少昊都曲阜、颛顼都牧野;周代有丰京、镐京、洛阳,以及后来的咸阳、长安、开封等;南龙山脉下营建的都城则有六朝古都南京、南宋杭州临安;北龙山脉下发展的都城有传说中的黄帝始都涿鹿、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它们均介于太行、吕梁和阴山之间。
北京的地理山川正位于北龙之上,明代章潢《图书编》对此有系统的论述:
杨公云,燕山最高象天市,盖北干之正结。其龙发昆仑之中脉(以内外共视为中脉,盖鸭绿江外有大干为护矣),绵亘数千里至于阗,经瀚海之玄,屈曲出夷入貊,又万余里始至燕然山,以入中国为燕云(北京为山前,曰燕;大同为山后,曰云)。复东行数百里起天寿山,乃落平洋方广千余里。辽东、辽西两枝关截,黄河前绕,鸭绿后缠,而阴、恒、太行诸山与海中诸岛相应。近则滦河、潮河、桑河、易河,并诸无名小大,夹身数源,界限分明。以地理之法论之,其龙势之长,垣局之美,干龙大尽,山水大会,带黄河,扆天寿,鸭绿缠其后,碣石钥其门,最合风水法度。
随着塞外少数民族的逐步融入,北魏平城、辽金五京、大元三都相继出现在北京周边的山川脉络之中。它们山水相连,唇齿相依,共同拱卫着北京小平原。辽上京在大兴安岭之南的辽河上游——潢河,辽中京在燕山之后的辽河上游——土河(今老哈河),辽东京在太白山西南的东梁河(今太子河),辽西京在永定河水系的大同北魏平城旧址,金上京在太白山西北、松花江支流按出虎水(今阿什河),元上都在军都山后的滦河上游,元中都在山后的坝上草原,而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则在山川包络的中间平原之上,大有众星捧月的态势。因此,从山川脉络上说,北京的首都地位的确立是历史的必然。
《大爆炸:宇宙通史》
[英]帕特里克·摩尔 布莱恩·梅
克里斯·林托特 著 鞠强 译
化学工业出版社/2023.2/98.00 元
[英]帕特里克·摩尔
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英国皇家天文学会会员。一生致力于研究月球,发现了月球的很多特征,同时也是现代天文学杰出的传播者之一。他还是一位有成就的音乐家和作曲家。
本书解释了宇宙的演化史以及宇宙的现在和未来,是英国较具影响力的经典天文科普著作。从空间和时间开始存在的那一刻,到恒星、星系和行星的形成,以及人类演化到能够反省自身的来历和归宿,甚至到无限遥远的未来地球将会被太阳所吞没,作者在书中一一娓娓道来。
时间、空间和物质这所有的一切,都在大约137亿年前随着一次大爆炸而出现。接下来的宇宙是一个奇怪的地方——要多陌生有多陌生。宇宙中没有行星、恒星或者星系,只有混乱的基本粒子,这些粒子填满了宇宙。而且,整个宇宙比针刺还小,温度高得令人难以置信。一旦宇宙开始膨胀——从这个奇怪的、出乎意料的起点开始扩张,它便能演化成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
现代科学尚不能描述或者解释在大爆炸发生后的最初10-43秒内发生了什么。这个10-43秒的时间间隔被称作普朗克时间(Planck Time),以德国科学家马克斯·卡尔·恩斯特·普朗克(Max Karl Ernst Planck)命名。他第一个引入了量子的概念,即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以能量包或者量子的形式存在的,每一个都有特定的能量。量子理论是现代物理学许多内容的基础,用来描述极小尺度上的物理现象,它无疑是20 世纪理论科学最伟大的两项成就之一。另一项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用来处理大尺度——天文学尺度上的物理问题。
尽管这两个理论在各自的领域内都被实验和观测结果极好地验证了,但在相互调和这两个理论时却出现了极大的麻烦,尤其是它们看待时间的方式在本质上就不同。爱因斯坦的理论把时间当成一种坐标,因此时间是连续的,我们可以从一个时刻平滑地移动到另一个时刻。而在量子理论中,普朗克时间代表了一种基本的限制——有意义的最小时间单元,也是理论上可以被测量到的最小单元。即使我们制造出了最精确的钟,也会看到它相当不规则地从一个普朗克时间跳到下一个。
尝试调和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有关时间的观点是21 世纪物理学最重大的挑战之一。弦论(String Theory)和膜理论(Membrane Theory)有望实现这个目标,但仍有很多工作要做。现在,在这个大爆炸发生后刚刚出现的又小、又热、又致密的宇宙中,量子物理理论占统治地位,因此我们从宇宙创生之后的10-43秒时开始对它进行科学研究。
大爆炸是一个反直觉的想法。常识使我们似乎更容易接受一个稳定而无限的宇宙,但我们有可靠的科学依据去相信这样一个奇特的事件。如果我们接受大爆炸,那就有可能去追踪从最初的普朗克时间到今天的所有事件,发现我们自己在卡尔·萨根(Carl Sagan)所描述的“暗淡蓝点”(Pale Blue Dot)上。
让我们回看大爆炸刚发生后宇宙开始的那一刻。宇宙突然爆炸形成一片广阔的空间,这是很诱人的描述,但却是彻底的误导。大爆炸的真实图景是空间、物质以及最重要的时间从大爆炸中诞生。空间不是从“虚无”(nothingness)中出现的,在创世之前没有“虚无”,讨论大爆炸之前的时间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时间尚未开始。即使是像莎士比亚或者爱因斯坦这样的人都无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这个,两个人的组合或许可以!
同样地,今天我们探索宇宙的时候,去问大爆炸在哪里发生也是没有意义的。空间伴随着大爆炸而产生。因此,在最初极短的时间里,我们今天看到的宇宙是一个极小的区域,比一个原子核还要小。大爆炸发生在“各处”(everywhere),因此没有中心点。
关于这一点的一个很好的图示是一幅埃舍尔的名画,名字是略显平淡无奇的《空间立体分割》(Cubic Space Division)。想象一下,你站在这个网格内位于交叉点的任何一个立方体上,同时一根根杆把延伸的立方体连接在一起。从你的角度看,似乎所有的东西都在远离你,因此一开始你可能会很自然地得出结论:认为自己处在一个特殊的位置——扩张的中心。但是仔细想想,你就会意识到,其实无论在网格里的哪一点,扩张看起来都一样,根本没有所谓的中心。宇宙的情况与此类似:每一团星系似乎都在离我们而去,在遥远星球上的观察者也可能会产生错觉,得出自己在扩张中心的结论。
另一个常被提及、乍一看似乎还挺合理的问题是“宇宙有多大?”这又是一个大难题,它似乎有两种可能的答案:宇宙或者是有限大,或者是无限大。如果是有限大,那宇宙的外面是什么?这个问题其实没有意义——空间只存在于宇宙中,因此按字面意思就没有“外面”一说。另一个答案说宇宙是无限大,实际上是说它的大小无法确定。我们不能用日常用语来解释无限,爱因斯坦也不能。(我们知道这个,因为帕特里克问过他!)
还要记住的是,我们要把时间当成一种坐标。换句话说,我们不能简单地问“宇宙有多大”,因为答案会随着时间改变。我们可以问“现在的宇宙有多大”,但正如我们稍后会看到的那样:相对论的一个结果就是不可能把一个时刻定义为“现在”,而使之在整个宇宙中具有相同的意义。
设想一个有限大小的宇宙会立刻让我们想到边界,如果旅行得足够远,我们会撞上一个砖墙吗?答案是不会——宇宙被数学家称为“有限而无界”。一个贴切的类比就是一只蚂蚁在一个球上爬,如果在球弯曲的表面沿着一个方向一直爬行,那么蚂蚁就永远都不会遇到障碍,因此可以走过无限的距离。这是因为即便球的大小是有限的,蚂蚁也完全不会察觉到。与之相似地,如果我们搭乘一艘强大的太空飞船,沿着自认为的直线出发,也将永远不会到达宇宙的边缘——但这并不意味着宇宙是无限的。我们稍后就会看到,空间也可以被看成是弯曲的。
所以,我们只讨论可以用科学解释的问题,即可通过观测比较来验证的有意义的问题。我们可以确定地说,可观测宇宙(光线可以到达我们的那部分宇宙)的大小是有限的。因为根据我们目前的估测,宇宙的年龄只有137 亿年,可观测宇宙的边缘的光线刚刚到达我们这里,那里正好距离我们137 亿光年,而且以每年1 光年的速率在膨胀。事实上,正如后面就会清楚解释的那样,有很多原因使我们永远不会看得那么远。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宇宙的大小一定比我们可见的部分更大。
《大熊猫之路:一部绚烂的大熊猫文明史》
考拉看看 著
现代出版社/2023.3/108.00 元
本书从地理、生物、政治、历史、人文等方面,将大熊猫的进化史与人类的文明史紧密联系起来,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讲述了人类与大熊猫这两个物种从相遇开始就注定拥有深深羁绊的故事。从古猿到能人,从直立人到早期智人,再到晚期智人,从始熊猫到小种大熊猫,从巴氏大熊猫到现生大熊猫,人类与大熊猫共同面对了自然的沧桑巨变。
独居还是群居,是动物在漫长的进化之路中为生存而做出的选择。选择群居,是为了保护自身安全和获得食物、配偶这类生存资源。选择独居,可能是因为要保证个体食物的充足,没有来自同食性生物的力量压制,也可能是因为性情孤僻。动物生活方式的选择是自然资源无形分配的结果,各种因素综合起来成就了现在不同动物的生活方式。而大熊猫经过百万年时光的沉淀,成为了闻名中外的独居动物。
大熊猫的幼崽是典型的“早产儿”,大小和老鼠相似,质量仅及母体体重的1/900。雌性大熊猫抚育幼崽并非一件易事,幼崽的成长期很漫长,需要母亲的庇护,直到一岁半以后,它们才能开始独立生活。大熊猫幼崽没有自我保护能力,容易被金猫、豹、豺等食肉性动物捕食,所以雌性大熊猫照顾幼崽时总是寸步不离,即使是饮水、觅食也会将幼崽衔在口中带走。
既然雌性大熊猫照顾幼崽时分身乏术,为何不采用海象那样的群居生活方式,带崽时期由其他未带崽的雌性大熊猫共同看顾幼崽?这是因为大熊猫在数百万年的进化历程中,在群居与独居之间做出了抉择。大熊猫的祖先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而选择食竹,如果大熊猫的祖先是群居的,而它们在竞食链上又被更强大的食肉动物打败,长此以往就会因食物匮乏而面临灭绝的危险。只有离群索居,获得的食物才能满足个体生存的需要。根据现生大熊猫的生活习性,它们在亚成年期就离开母亲独立生活,四处游荡,依靠铁杉、青杠树等树上的标记判断居住在此处的大熊猫的年龄、性别以及数量。如果这片领域的大熊猫死去或迁移,亚成年大熊猫即在此安家落户。
大熊猫无论雄雌都有自己的领地,雄性大熊猫的领地范围约7 平方千米,雌性大熊猫领地范围略小,约5 平方千米。通常有领地意识的动物都不会随季节或食物迁移,而是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群居生活且有强烈领地意识的动物多是食肉动物,如狮群在食物充足的地方建立的领地最小约20 平方千米,在食物稀少的地方建立的领地则大到400 平方千米。大熊猫的领地最大仅7 平方千米,它们的食量却与一般大型食肉动物相差无几,领地的狭窄决定了大熊猫只能独居生活。
大熊猫以竹子为主食,但仍然保持着曾经作为食肉动物的凶猛特性,它们拥有锋利的爪子和尖锐的牙齿,咬合力仅次于北极熊。成年大熊猫没有天敌,只有大熊猫幼崽才会受到部分食肉动物的骚扰,因此群居生活能够保护个体安全的优势在大熊猫这里无关紧要。大熊猫虽然也爱吃肉,但在野外的食谱几乎都被竹子占据,从植食的特性来看,大熊猫似乎更适合群居,可现实恰恰相反,它们喜好独居,不愿跟随群体行动,崇尚自由。
大熊猫作为独居的种群,零星地分布在中国西南山区,除了带崽时期和繁殖季节都是独来独往。即使在繁殖季节,雄性大熊猫与雌性大熊猫也不会共同生活。大熊猫种群实行多雄配多雌的婚配制度,繁殖时期雄性大熊猫会通过嗅味站的气味寻觅发情的雌性大熊猫,经过与其他雄性大熊猫的打斗争夺优先交配权,与雌性大熊猫交配完成后便会离开,寻找下一只发情的雌性大熊猫。雌性大熊猫产下幼崽后独自照顾后代,雄性大熊猫并不提供任何帮助。如果大熊猫采取群居生活方式,即便雌性大熊猫们能够和谐共处,雄性大熊猫们也不能。雄性大熊猫在发情季节会进行打斗,雌性大熊猫也并非只有一个交配对象,为了种族的繁衍,它们会进行多次交配确保受孕。
而且,在大熊猫的栖息地,漫山遍野生长的各种竹子是大熊猫的主要食物,为大熊猫的活动提供着必需的营养,但竹子的营养成分有限,大熊猫必须大量进食,同时减少自己的活动量。如果大熊猫是群居动物,以它们每日每只平均15 千克竹子的进食量计算,一小片竹子很快就会被吃光,它们要不断地进行移动。更何况,大熊猫吃竹子并非不加选择,它们对此十分挑剔,太老的不吃,太细的不吃,面对竹笋与竹叶会优先选择竹笋,面对竹叶与竹茎又会优先选择竹茎。这样挑 剔的大熊猫如果群居生活,在一片竹林停留的时间不 会很长,必须不断地移动觅食才能满足自身生存需要。 如果移动消耗的能量大于摄入竹子转化的能量,反而 不利于大熊猫的生存,可谓得不偿失。
此外,群居动物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存在相关的等级制度,不同等级有不同的分工。反观大熊猫,它们的活动十分简单,一天中有14 个小时在觅食,其余时间则呼呼大睡,日常活动如此简单,基本不需要群体分工也能完成。大熊猫的学习阶段主要是跟随母亲生活的一年半,这段时间内它们会迅速地学习一切生活技能,确保自己离开母亲也能独立生存。因此,大熊猫在幼年与亚成年阶段通过观察母亲与其他大熊猫的行为就能建立起完整、正常的行为体系,为未来繁殖时期与其他大熊猫的沟通打下基础,几乎不需要群体生活提供的教育环境。科研人员在野外调查时不止一次发现未成年大熊猫出现在发情、交配现场,据推测,这可能是大熊猫学习的方式之一。大熊猫的祖先是群居还是独居不得而知,但现生大熊猫确实是独居种群。它们为了自身种群的发展在漫长的进化道路中选择了独居,独居之后为了种群的延续又发展出了相适应的婚配制度,避免因独居产生的距离而阻碍繁衍。
《贝蒂与蜜蜂》
[英]凯瑟琳·雅各布 著
[英]露西·弗莱明 绘 黑黑 译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22.10/45.00 元
[英]凯瑟琳·雅各布
儿童文学作家,环境记者。作者认为蜜蜂、蝴蝶这些小生灵非常美妙,但是这些昆虫的数量一直在减少,她希望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孩子,哪怕是很小的孩子也可以做一些事去改变环境。
本书讲述了一个拯救小蜜蜂的故事。在插画家露西·弗莱明的画面表现中,小读者能感知到不同角色的心情变化。书中通过一些细节的描绘加深了读者的共情。译文朗朗上口,趣味性十足;图片生动,细节表现形式多样。
《风中的麦田》
海水焰 杨笛野 著 三乖 绘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2.6/89.00 元
海水焰
本名吴海英,儿童文学作者。著有《来自狐尾草原的风》《今天又下雨啦》《有怪兽》《一场瀑布雨》《四季有熊》等。作品《喜欢捉迷藏的爷爷》曾获第七届信谊图画书文字创作奖,“哇!山海经”系列绘本入选2020年“原动力”中国原创动漫出版扶持计划。
杨笛野
2008年开始专注于童诗童话的创作,作品发表在《儿童文学》《意林》《十月少年文学》《少年文艺》《少年先锋报》等报刊上,并出版多册童诗童话集。
这是一个科普故事,通过大雁安安、黑斑蛙于儿、田鼠多多等动物之间的友谊,讲述了麦子的成长、收获,还穿插了玉米等植物的生长变化,以及候鸟迁徙、动物冬眠等知识,用二十四节气串起四季变化,展示了时节的变化和农作物的关系,以及四季更替和节气的关系。
《动物世界的奥秘》
余大为 韩雨江 李宏蕾 主编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2.10/158.00 元
余大为
中国农业大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韩雨江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数字新媒体系主任。
李宏蕾
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讲师,吉林省动漫游戏协会常务理事。
这是一本包含各种动物的百科全书,从哺乳动物、海洋生命、神奇鸟类、两栖和爬行动物四个方面,收录了几百种动物,并为读者进行趣味科普。书中延展出了一个关于动物的王国,带领读者走过草原、丛林、山川、海洋,与狮子一起奔跑,与雄鹰一起翱翔,探索人迹罕至森林里的动物,潜入神秘而深邃的海底与海洋生物畅游,走近生活在人们身边的动物们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