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M3S”护理管理模式在ICU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2023-05-22 12:32华荣荣
齐鲁护理杂志 2023年9期
关键词:医护人员研究组质量

华荣荣,丁 蓉,张 磊

(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 江苏盐城224300)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常见危重冠心病,多数由吸烟酗酒、长期熬夜、外界刺激、过度劳累等因素诱发,导致冠状动脉产生粥样硬化病变,管腔狭窄,易诱发斑块破裂出血,使血小板于破裂处大量聚集,形成阻塞管腔的血栓,管腔狭窄化加重,血供不足或中断,引发心肌缺血性坏死[1]。大部分AMI患者症状表现为持续性憋闷或疼痛、恶心烦躁、心律失常,严重者表现为休克或猝死[2],因此,急性发作时需要紧急将患者送往ICU重点监护。ICU中仪器杂、任务重、风险大,又因AMI具有发病迅速、病情多变、病死率高等特点,为保证患者生命安全,无疑向医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护理要求。本研究引进“1M3S”护理管理模式,即“1M”为管理(Management)加强护理质量体系的规范和护理流程的完善;“3S”为技能(Skills)提升医护人员的技能水平和护理效率,服务(Service)改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安全(Safety)确保患者生命健康安全[3]。从以上4个方面结合优化护理模式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已初步取得理想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20年2月1日~2021年5月31日首次发病并于本院ICU治疗的92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18~65岁者;②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4]中制定的相关标准,经心电图、冠脉血管造影检查后确诊者;③发病12 h内入院,符合ICU监护条件,且监护时间>24 h者;④对本研究护理过程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生命体征不稳定、意识丧失或无法正常沟通者;②既往有AMI发病史或其他严重心血管病史;③合并有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缺陷者。根据护理方案不同将患者分为研究组48例和对照组44例。研究组男25例、女23例,年龄40~64(55.61±6.07)岁;手术部位:前壁20例,广泛前壁14例,下壁14例。对照组男23例、女21例,年龄37~63(54.89±6.35)岁;手术部位:前壁18例,广泛前壁12例,下壁1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相关伦理原则。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患者紧急入住ICU后,及时提供心电监护支持以密切观测患者生命体征,并记录患者病情状况,通过插入留置针的方式建立静脉通路,用于后续静脉注射给药和相关指标检测,对体征异常者提前做好心电除颤抢救准备。

1.2.2 研究组 实施“1M3S”护理管理模式,具体内容如下。①规范护理管理:a.由领导小组(包括科室主任、护理部主任)和护理小组(包括主治医生、护士长、手术室护士)共同建立护理质控管理小组,根据《临床护理实践指南(2011版)》[5]中相关要求,从基础护理、病情观察、安全核查、仪器管理、操作技术5个方面制订质量控制标准,完善全员培训考核要求,护理小组定期对质控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反馈给领导小组,并对护理目标做出调整。b.对入住ICU的AMI患者进行风险评估,重点关注病情危急、表现异常者,记录护理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并进行评分,定期统计上报。②提高护理技能:a.编写护理培训手册用以技术教学及水平考核,包括基础护理操作、ICU监护实施方法、急救措施规范、仪器设备使用、突发事件预案。b.各科室选派擅长不同领域(如静脉输液、输血治疗、疼痛缓解、心理干预)的优秀医护人员参与培训,将操作要点、护理进展等相关信息整理发放,丰富小组护士技能,多方面提升护理能力。c.采取集中授课、视频学习和一对一帮扶的方式对护士进行培训,每年度组织培训数次,工作时间≤1年的护士每年参与考核4次,工作时间2~5年的护士每年参与考核2次,工作时间≥5年的护士每年参与考核1次,选取考核合格者进入护理执行小组,不合格者继续培训,择期考核。③优化护理服务:a.根据患者病情危重程度制订个体化护理细则,优化ICU护理路径,流程化和标准化操作步骤,在保证护理质量的同时减轻医护人员工作负担,提高护理效率。由护士长定期检查护理项目落实情况,并设立督察员不定期抽查监督责任护士。b.对情绪低落、抑郁患者实施心理干预,记录患者入住ICU期间各方面需求,联合家属为患者提供情感和环境支持。c.手术前后安排患者填写满意度问卷,用于了解患者就医期望并评估护理质量,ICU监护期间实施个体化护理。④保障护理安全:a.细化安全核查执行规范,制定风险预警机制,对重点时段和关键事件做出紧急应对预案。b.设置护理小组轮班,严格核查流程,维护气管插管的稳定和其他生命仪器的正常运转,保障ICU机械通气安全,确保突发安全事件时能做出及时处理。c.护理质控管理小组定期观察患者体征情况,收集医护患三方反馈意见,进行针对性分析改进,建立护理质量评级奖惩制度,提升医护人员的重视程度,增加安全意识。

1.3 观察指标 ①评估两组护理前后疾病不确定感,以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UIS)[6]为标准,根据不明确性、复杂性、信息缺乏性、不可预测性4个方面,共33个项目,每个项目均按照1~5分评定,总分32~160分,总分越高表示不确定感越强。②并发症发生情况:统计两组并发症类型及发生人数,计算发生率,并发症包括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机械通气48 h后至拔管48 h内出现)、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导管处于留置状态或拔除24 h内出现)、留置导尿管相关泌尿系统感染(CAUTl)(导尿管处于留置状态或拔除48内出现)、压力性损伤(术后数小时或几天内出现)。③统计两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主要包括心源性休克、急性心力衰竭、心搏骤停、死亡。④护理质量评估:根据基础护理、病情观察、安全核查、仪器管理4个方面评估护理质量,每项满分均为100分,总分越高表示护理质量越优。由护士长针对每例患者的护理情况予以评分,总分≥90分为优、71~89分为良、≤70分为差。⑤护理问题严重程度:根据对患者病情造成的结果严重程度,将稽查汇总的护理问题评级,Ⅰ级:操作有少量遗漏但影响患者病情较轻微,如未按照要求进行消毒隔离;Ⅱ级:完整执行流程但未达到规范,如患者信息记录不清晰;Ⅲ级:未按规范执行操作导致严重后果,如仪器故障或导管脱出;Ⅳ级:未严格执行操作导致患者病情恶化或死亡。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MUIS评分比较 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2。

表1 两组护理前后MUIS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情况比较

2.3 两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2.4 两组护理质量及护理优良情况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护理质量及护理优良情况比较

2.5 两组护理问题严重程度比较 见表5。

表5 两组护理问题严重程度比较

3 讨论

根据2020年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AMI发病率、复发率及病死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在ICU住院的AMI患者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 I)占比高达86.0%,出院后复发率为35.7%,病死率为28%,极大危害患者生命安全[7]。因此,针对AMI病情危重复杂的特点,应尽早开通梗死的冠状动脉,改善血运循环,恢复心肌功能,降低患者死亡风险[8]。常规护理模式较为单一、内容较为局限,护理措施和流程不规范,没有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排查过程中容易出现疏漏,需要医护人员反复确认、排除错误,护理效率低下[9]。为优化护理质量,本研究引进“1M3S”护理管理模式,旨在验证此方案应用于临床的可行性。“1M3S”护理管理模式是一套从规范护理管理、提高护理技能、优化护理服务、保障护理安全4个维度着手,以标准质量管理、操作流程规范为基础建立的降低护理风险、全面提升护理质量的系统体系,可使医护人员提高护理水平、强化安全意识,确保患者安全,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10]。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MUIS中不确定性、复杂性、信息缺乏性、不可预测性方面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表明研究组在增加AMI患者对疾病认知、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11]。研究组并发症、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1M3S”护理管理模式可通过规范护理操作流程,提前进行风险预警及防范,降低并发症、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和感染概率,丁艳春等[12]研究结果一致。研究组护理质量评分、护理优良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P<0.05),表明“1M3S”护理管理模式可统一标准化护理内容,使医护人员操作可追溯、可量化,确保护理项目落实,减少ICU中紧急环境下出现的混乱情况[13]。研究组严重程度较对照组程度明显更轻(P<0.05),表明通过适当的奖惩制度,可强化医护人员安全意识,规范护理行为,提高护理主动性;此外,定期分析讨论并改进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可提升失误反馈整改的时效性,避免酿成更严重的后果[14]。

综上所述,“1M3S”护理管理模式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轻护理问题严重程度,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但本研究尚需进一步扩大研究群体,增加样本数量,值得深入探究实践。

猜你喜欢
医护人员研究组质量
“质量”知识巩固
立体几何单元测试题
质量守恒定律考什么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一)本刊试题研究组
圆锥曲线解答题训练
帮助医护人员处理好四种关系
质量投诉超六成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